《類經》~ 十三卷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十三卷 (12)

1. 三、邪之中人陰陽有異

(脾主肌肉,飲食擊僕者,傷其肌肉。醉後入房,汗出當風者,因於酒食,故所傷皆在脾。)有所用力舉重,若入房過度,汗出浴水則傷腎。(腎主精與骨,用力舉重則傷骨,入房過度則傷精,汗出浴水,則水邪犯其本臟,故所在腎。)黃帝曰:五臟之中風奈何?岐伯曰:陰陽俱感,邪乃得往。

黃帝曰:善哉。(此承上文而言五臟之中風者,必由中外俱感,而後邪乃得往。往,言進也。)

黃帝曰:邪之中人,其病形何如?(同前篇。)岐伯曰:虛邪之中身也,灑淅動形。正邪之中人也微,先見於色,不知於身,若有若無,若亡若存,有形無形,莫知其情。黃帝曰:善哉。(此節與官能篇大同,詳針刺類十。又八正神明論詳言虛邪正邪之義,見針刺十三。)

白話文:

邪之中人陰陽有異

脾主導肌肉,若因飲食不節或外力撞擊而受傷,會損傷肌肉。酒醉後行房,或出汗時受風吹,這些因酒食引發的問題,傷害都會歸於脾。

若過度用力舉重、房事過度,或出汗後接觸冷水,則會傷腎。(腎主導精氣與骨骼,用力過度會傷骨,房事過度會耗精,出汗後遇冷水則水寒之邪侵犯腎臟本身,因此傷害歸於腎。)

黃帝問:「五臟受風邪侵襲會如何?」岐伯答:「須陰陽兩經同時受邪,病邪才能深入。」

黃帝說:「說得好。」(意指五臟中風,必是內外皆受邪,病邪才能入侵。「往」指病邪進入。)

黃帝又問:「邪氣侵襲人體時,病狀會如何顯現?」岐伯答:「虛邪傷身時,會明顯惡寒顫抖;正邪侵襲較輕微,僅先顯現於氣色,身體無明顯感覺,症狀似有似無,難以捉摸。」黃帝說:「說得好。」(此段與《官能篇》內容相似,另《八正神明論》詳述虛邪與正邪之別,可參考相關篇章。)

2. 四、邪變無窮

(靈樞刺節真邪篇)

黃帝曰:有一脈生數十病者,或痛、或癰、或熱、或寒、或癢、或痹、或不仁,變化無窮,其故何也?岐伯曰:此皆邪氣之所生也。(一脈,猶言一經也。邪氣,即下文之虛風也。虛邪賊風,善行數變,故其為病則變化無窮。)黃帝曰:余聞氣者,有真氣,有正氣,有邪氣,何謂真氣?岐伯曰:真氣者,所受於天,與穀氣並而充身也。(真氣,即元氣也。

氣在天者,受於鼻而喉主之;在水穀者,入於口而咽主之。然鍾於未生之初者,曰先天之氣;成於已生之後者,曰後天之氣。氣在陽分即陽氣,在陰即陰氣,在表曰衛氣,在裡曰營氣,在脾曰充氣,在胃曰胃氣,在上焦曰宗氣,在中焦曰中氣,在下焦曰元陰元陽之氣,皆無非其別名耳。)正氣者,正風也,從一方來,非實風,又非虛風也。

(從一方來,謂太一所居之方也。風得時之正者,是為正風。然正風實風本同一方,而此曰非實風者,以正風之來徐而和,故又曰正氣;實風之來暴而烈,故與虛風對言也。按歲露論曰:諸所謂風者,皆髮屋折樹木揚沙石,此虛風實風之謂也。詳運氣類三十五、六。)邪氣者,虛風之賊傷人也,其中人也深,不能自去。

(從沖後來者為虛風,其中人也甚,故深入不能自去。)正風者,其中人也淺,合而自去,其氣來柔弱,不能勝真氣,故自去。(合而自去,謂邪與正合而正勝之,故自去也。)虛邪之中人也,灑淅動形,起毫毛而發腠理,其入深,內摶於骨則為骨痹,摶於筋則為筋攣,摶於脈中則為血閉不通,則為癰,摶於肉,與衛氣相摶,陽勝者則為熱,陰勝者則為寒,寒則真氣去,去則虛,虛則寒,摶於皮膚之間。(灑淅,寒慄也。

邪之中人,變不可測,故無分皮肉筋骨,著則為病也。若與衛氣相摶,陽勝則熱,陰勝則寒,皆邪氣也,何獨曰寒則真氣去、去則虛?蓋氣屬陽,人以氣為主,寒勝則陽虛,所重在氣也。陽氣既虛,則陰寒摶聚於皮膚之間矣。)其氣所發,腠理開,毫毛搖,氣往來行則為癢,留而不去則痹,衛氣不行則為不仁。

(邪之在表者其氣外發,或腠理開則汗為不斂,或毫毛動搖則毛悴而敗,或氣往來行則流而為癢,或邪留不去則痛而為痹。若衛氣受傷,虛而不行,則不知痛癢,是為不仁。)虛邪偏容於身半,其入深,內居榮衛,榮衛稍衰則真氣去,邪氣獨留,發為偏枯;其邪氣淺者,脈偏痛。(虛邪若中於半身,其入深而重者,則營衛衰,真氣去,乃發為偏枯。

若邪之淺者,亦當為半身偏痛也。)虛邪之入於身也深,寒與熱相摶,久留而內著,寒勝其熱則骨疼肉枯,熱勝其寒則爛肉腐肌為膿,內傷骨,內傷骨為骨蝕。(邪中於外者必寒,氣蓄於內者必熱,寒邪深入與熱相摶,久留不去,必內有所著,故寒勝則傷陽而為痛為枯,熱勝則傷陰而為膿為腐;其最深者,內傷於骨,是為骨蝕,謂侵蝕及骨也。蝕音食。

白話文:

四、邪變無窮

黃帝問:「一條經脈能引發數十種病症,或疼痛、或生瘡、或發熱、或畏寒、或發癢、或麻痺、或失去知覺,變化無窮,這是什麼原因?」岐伯回答:「這些都是邪氣造成的。」(「一脈」指一條經絡,「邪氣」即後文所說的虛風。虛邪賊風善於流竄多變,因此引發的病症也變化多端。)

黃帝又問:「我聽說『氣』分為真氣、正氣、邪氣,什麼是真氣?」岐伯解釋:「真氣源自先天,與飲食的精氣結合而滋養全身。」(真氣即元氣。來自天的氣由鼻吸入,喉為主導;來自飲食的氣由口攝入,咽為主導。未出生前的氣稱『先天之氣』,出生後形成的氣稱『後天之氣』。氣在陽分為陽氣,在陰分為陰氣,在體表為衛氣,在體內為營氣,在脾為充氣,在胃為胃氣,在上焦為宗氣,在中焦為中氣,在下焦為元陰元陽之氣,這些都是氣的不同名稱。)

「正氣」即正風,從特定方向而來,既非強烈的實風,也非虛風。(「特定方向」指太一所居的方位。順應時節的和緩風為正風。正風與實風同源,但正風溫和徐緩,故稱正氣;實風猛烈狂暴,常與虛風對比。如《歲露論》所述,能摧毀房屋樹木的風即實風或虛風。)

「邪氣」是傷人的虛風,侵襲人體較深,難以自行消退。(從背後襲來的風為虛風,傷人嚴重,深入體內難以驅除。)正風傷人較淺,與人體正氣相合後會自行消散,因其氣柔和,無法壓制真氣。(「相合後消散」指邪氣與正氣相遇時,正氣勝過邪氣,故邪氣消退。)

虛邪侵襲人體時,會使人顫抖寒慄,毛孔豎立、腠理鬆開。若深入骨骼會導致骨痹,侵襲筋脈會引發筋攣,滯留血脈則造成血瘀生瘡,與肌肉相摶時,若陽氣勝則發熱,陰氣勝則畏寒。寒盛會使真氣流失,導致虛寒積聚於皮膚之間。(「灑淅」指寒顫。邪氣傷人變化莫測,無論皮肉筋骨,滯留皆致病。若與衛氣相摶,陽勝則熱,陰勝則寒,但特別強調「寒使真氣流失」,因氣屬陽,人體以氣為本,寒盛則陽虛,關鍵在氣。陽氣虛弱後,陰寒便停聚皮膚。)

邪氣外發時,腠理鬆開、毛孔動搖,氣血運行不暢則發癢,滯留不散則麻痺,衛氣受阻則失去知覺。(邪在體表時,可能導致腠理不固而汗出不止,或毛孔萎縮,或氣血遊走發癢,或邪留成痹。若衛氣受損,運行停滯,則麻木不仁。)

虛邪若侵襲半側身體,深入營衛,營衛衰弱後真氣流失,邪氣獨留,會引發半身不遂;若邪氣較淺,則半身疼痛。(虛風侵襲半身,嚴重者營衛衰敗、真氣耗散,導致偏癱;較輕者僅半身疼痛。)

虛邪深入體內,寒熱交爭,長期滯留會內侵。寒勝熱則骨骼疼痛、肌肉萎縮;熱勝寒則肌肉腐爛化膿,甚至傷及骨骼,形成「骨蝕」。(外來邪氣多寒,體內積蓄多熱,寒邪深入與熱相爭,久留成患。寒勝傷陽,導致疼痛枯竭;熱勝傷陰,引發膿腫腐爛;最深者侵蝕骨骼,稱「骨蝕」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