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十三卷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十三卷 (9)

1. 二、百病始生邪分三部

(伏沖之脈,即衝脈之在脊者,以其最深,故曰伏沖,歲露篇曰入脊內注於伏沖之脈是也。詳本類後四十九。邪自經輸,留而不去,深入於此,故為體重身痛等病。)留而不去,傳舍於腸胃,在腸胃之時,賁向腹脹,多寒則腸鳴飧泄食不化,多熱則溏出麋。(邪氣自經入臟,則傳舍於腸胃而為奔向腹脹之病。

寒則澄澈清冷,水穀不分,故為腸鳴飧泄食不化;熱則濁垢下注,故為溏為麋,以麋穢如泥也。)留而不去,傳舍於腸胃之外,募原之間,留著於脈,稽留而不去,息而成積。(腸胃之外,募原之間,謂皮裡膜外也,是皆隱蔽曲折之所,氣血不易流通,若邪氣留著於中,則止息成積,如瘧痞之屬也。募音暮。

或著孫脈,或著絡脈,或著經脈,或著輸脈,或著於伏沖之脈,或著於膂筋,或著於腸胃之募原,上連於緩筋,邪氣淫泆,不可勝論。(此下言邪氣所著,淫泆之變也。膂筋詳下文。募原,如手太陰中府為募、太淵為原之類也。緩筋,支別之柔筋也。邪之所著則留而為病,無處不到,故淫泆不可勝數。

膂音呂。泆音逸。)黃帝曰:願盡聞其所由然。岐伯曰:其著孫絡之脈而成積者,其積往來上下,臂手孫絡之居也,浮而緩,不能句積而止之,故往來移行腸胃之間,水湊滲注灌,濯濯有音,有寒則䐜脹滿雷引,故時切痛。(凡絡脈之細小者,皆孫絡也。句,拘也。邪著孫絡成積者,其積能往來上下,蓋積在大腸小腸之絡,皆屬手經,其絡浮而淺,緩而不急,不能句積而留止之,故移行於腸胃之間。若有水則湊滲注灌,濯濯有聲,若有寒則為脹滿,及雷鳴相引,時為切痛。

句音垢。䐜音嗔。)其著於陽明之經,則挾臍而居,飽食則益大,飢則益小。(足陽明經挾臍下行,故其為積則挾臍而居也。陽明屬胃,受水穀之氣,故飽則大、飢則小。)其著於緩筋也,似陽明之積,飽食則痛,飢則安。(緩筋在肌肉之間,故似陽明之積。飽則肉壅,故痛。

飢則氣退,故安。)其著於腸胃之募原也,痛而外連於緩筋,飽食則安,飢則痛。(腸胃募原痛連緩筋,飽則內充外舒,故安。飢則反是,故痛。)其著於伏沖之脈者,揣之應手而動,發手則熱氣下於兩股,如湯沃之狀。(伏沖義如前。其上行者,循背裡,絡於督脈;其下行者,注少陰之大絡,出於氣街,循陰股內廉入膕中。

故揣按於股,則應手而動;若起其手,則熱氣下行於兩股間。此邪著伏沖之驗也。沃音屋。)其著於膂筋在腸後者,飢則積見,飽則積不見,按之不得。(膂,呂同,脊骨也。脊內之筋曰膂筋,故在腸胃之後。飢則腸空,故積可見。飽則腸滿蔽之,故積不可見,按之亦不可得也。

白話文:

二、百病始生邪分三部

病邪在人體的分佈可分為三個部分。

「伏衝之脈」即衝脈在脊柱內的部分,因其位置最深,故稱為「伏衝」(《歲露篇》提到:「邪氣進入脊柱內,注於伏衝之脈」)。邪氣從經絡傳入,滯留不去,深入伏衝之脈,就會導致身體沈重、疼痛等症狀。

邪氣停留在體內,會進一步傳播到腸胃。在腸胃時,可能出現腹脹;若寒邪偏盛,則會腸鳴、腹瀉、消化不良;若熱邪偏盛,則糞便稀軟甚至帶膿血(熱邪使穢濁下瀉,糞便黏膩如泥)。

若邪氣未散,又會傳至腸胃外、募原之間,附著於脈絡,停留形成積聚(募原是皮與膜之間隱蔽的間隙,氣血不易流通,邪氣滯留其中,便會積聚成塊,如瘧塊、痞塊等)。

邪氣可能附著在孫絡、絡脈、經脈、輸脈、伏衝之脈,或附著於膂筋(脊柱內側的筋)、腸胃募原,甚至向上影響緩筋(柔軟的筋膜)。邪氣蔓延變化無窮,難以詳述。

黃帝問:「希望能詳細瞭解其成因。」岐伯回答:

  1. 附著於細小的孫絡形成積聚:積塊會在腸胃間移動,按之浮軟無力,無法固定,伴隨水液滲流聲;若寒邪偏重,則腹脹如鼓、腸鳴牽引,時有劇痛。

  2. 附著於足陽明經:積塊位於肚臍兩側,吃飽時增大,空腹時縮小(陽明經屬胃,受飲食影響)。

  3. 附著於緩筋:類似陽明經積聚,吃飽時疼痛,空腹時緩解。

  4. 附著於腸胃募原:疼痛延伸至緩筋,吃飽時舒緩,空腹時疼痛(飽食使內外氣血充盈,飢餓時氣血不足)。

  5. 附著於伏衝之脈:按壓大腿內側可感覺到脈搏跳動,放手後熱流下竄,如熱水澆淋(伏衝脈下行至腿部,邪氣阻滯導致異常熱感)。

  6. 附著於膂筋(脊柱深處的筋):積聚在腸後,空腹時顯現,吃飽時隱沒,難以觸摸(腸空時積塊外露,飽食時腸胃脹滿遮蔽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