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十三卷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十三卷 (8)

1. 二、百病始生邪分三部

(靈樞百病始生篇,全)

黃帝問於岐伯曰:夫百病之始生也,皆生於風雨寒暑,清濕喜怒。喜怒不節則傷藏,風雨則傷上,清濕則傷下。三部之氣所傷異類,願聞其會。岐伯曰:三部之氣各不同,或起於陰,或起於陽,請言其方。喜怒不節則傷藏,藏傷則病起於陰也;清濕襲虛,則病起於下;風雨襲虛,則病起於上,是謂三部。至於其淫泆,不可勝數。

(百病始生,無非外感內傷,而復有上中下之分也。喜怒不節,五志病也,內傷於藏,故起於陰。清濕襲虛,陰邪之在表也,故起於下。風雨襲虛,陽邪之在表也,故起於上。受病之始,只此三部,至其浸淫流泆,則變有不可勝數矣。泆音逸。)黃帝曰:余固不能數,故問先師,願卒聞其道。

(先師,先進之稱也。)岐伯曰:風雨寒熱,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。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,蓋無虛,故邪不能觸傷人,此必因虛邪之風,與其身形,兩虛相得,乃客其形,兩實相逢,眾人肉堅。其中於虛邪也,因於天時,與其身形,參以虛實,大病乃成,氣有定舍,因處為名,上下中外,分為三員。(從沖後來者為虛風,傷人者也。

從所居之鄉來者為實風,主生長養萬物者也。若人氣不虛,雖遇虛風,不能傷人。故必以身之虛而逢天之虛,兩虛相得,乃客其形也。若天有實風,人有實氣,兩實相逢而眾人肉堅,邪不能入矣。三員,如下文虛邪之中人,病因表也;積聚之已成,病因內也;情欲之傷藏,病在陰也,即內外三部之謂。虛風義詳運氣類三十五、六。

是故虛邪之中人也,始於皮膚,皮膚緩則腠理開,開則邪從毛髮入,入則抵深,深則毛髮立,毛髮立則淅然,故皮膚痛。(此下言陽邪傳舍之次也。邪之中人,必由表入里,始於皮膚,表虛則皮膚緩,故邪得乘之。邪在表則毛髮豎立,因而淅然。寒邪傷衛則血氣凝滯,故皮膚為痛。

凡寒邪所襲之處,必多痠痛,察系何經,則在陰在陽,或深或淺,從可知矣,診表證者,當先乎此也。此下百病始生之義,與皮部論大同,詳經絡類三十一。)留而不去,則傳舍於絡脈,在絡之時,痛於肌肉,其痛之時息,大經乃代。(邪在皮毛,當治於外,留而不去,其入漸深,則傳舍於絡脈,絡淺於經,故痛於肌肉之間。若肌肉之痛時漸止息,是邪將去絡而深,大經代受之矣。

)留而不去,傳舍於經,在經之時,灑淅喜驚。(絡浮而淺,經隱而深,邪氣自絡入經,猶為在表,故灑淅惡寒。然經氣連臟,故又喜驚也。)留而不去,傳舍於輸,在輸之時,六經不通,四肢則肢節痛,腰脊乃強。(凡諸輸穴,皆經氣聚會之處,其所留止,必在關節溪谷之間,故邪氣自經傳舍於輸,則六經為之不通,而肢節腰脊為痛為強也。)留而不去,傳舍於伏沖之脈,在伏沖之時,體重身痛。

白話文:

【百病起因與邪氣侵襲的三個部位】

黃帝詢問岐伯:「各種疾病的發生,最初都是由風雨寒暑、濕氣與情緒失控(喜怒)所引起的。情緒失控會損傷內臟,風雨會傷害身體上部,濕氣則會侵害身體下部。這三種邪氣傷害的部位不同,希望能聽您說明其中的關聯。」岐伯回答:「這三種邪氣的影響各不相同,有的從陰分(體內)開始,有的從陽分(體表)開始,讓我詳細解釋:情緒失控會傷及內臟,內臟受損則疾病從陰分產生;濕氣趁虛侵襲,疾病從下部開始;風雨趁虛侵襲,疾病則從上部開始,這就是所謂的三個部位。至於邪氣擴散後的變化,就難以計數了。」

(百病的起因,不外乎外感與內傷,又可分為上、中、下三部。情緒失控屬於五志過極的內傷,會損害臟腑,因此疾病從陰分產生。濕氣侵襲體表虛弱處,屬於陰邪在表,因此從下部開始。風雨侵襲體表虛弱處,屬於陽邪在表,因此從上部開始。疾病最初只在這三個部位發生,但若邪氣蔓延擴散,後續變化就無法預測了。)

黃帝說:「我確實無法完全掌握這些變化,所以請教老師,希望能徹底瞭解其中的道理。」

(「先師」是對前輩的尊稱。)

岐伯回答:「風雨寒熱等外邪,若無虛弱之體配合,是無法單獨傷害人的。突然遭遇狂風暴雨卻未生病的人,正是因為體質不虛,所以邪氣無法侵襲。必須是虛弱的邪風與虛弱的身體相遇,邪氣才能侵入人體;若外界是正常的風,人體也強健,眾人肌肉堅實,邪氣就無法入侵。虛邪傷人時,需結合天時與體質的虛實狀態,大病才會形成。邪氣會停留在特定部位,根據位置命名,可分為上、中、下三部。」

(從後方襲來的風稱為虛風,會傷害人體;從當令方向來的風是實風,能滋養萬物。若人體正氣充足,即使遇到虛風也不會受傷。因此必須是身體虛弱又遇到天時之虛,兩虛相合,邪氣才會侵入。若天時正常、人體強健,眾人肌肉堅實,邪氣就無法入侵。「三員」指下文所述:虛邪侵襲體表、積聚形成於內、情慾損傷臟腑,即內外三部的概念。虛風的詳細解釋見運氣類第三十五、六篇。)

因此,虛邪侵襲人體時,首先從皮膚開始。若皮膚鬆弛、腠理開放,邪氣便從毛髮侵入,逐漸深入,導致毛髮豎立、身體發冷,皮膚疼痛。

(此處說明陽邪傳遞的順序。邪氣侵人必由表入裡,始於皮膚。表虛則皮膚鬆弛,邪氣乘虛而入。邪在體表時毛髮豎立,人會發冷。寒邪傷及衛氣則血氣凝滯,因此皮膚疼痛。凡寒邪侵襲之處必多痠痛,觀察疼痛經絡即可判斷邪在陰陽或深淺。診斷表證時應優先考慮此點。此段與《皮部論》大意相同,詳見經絡類第三十一篇。)

若邪氣停留不散,會傳遞至絡脈,此時肌肉疼痛,但疼痛時有時無,表示邪氣將由大經承接。

(邪在皮毛時應從外部治療,若未清除而逐漸深入,會傳至絡脈。絡脈比經脈淺,故疼痛在肌肉間。若肌肉疼痛逐漸停止,表示邪氣將離開絡脈,由更深的大經承受。)

邪氣若繼續停留,會傳入經脈,此時人會發冷、易受驚嚇。

(絡脈浮淺,經脈隱深。邪氣從絡入經仍屬表證,故會發冷。但經氣連接臟腑,因此也容易受驚。)

邪氣再深入,會停留於輸穴(經氣匯聚處),導致六經不通,四肢關節疼痛,腰背僵硬。

(輸穴位於關節溪谷之間,邪氣從經脈傳至輸穴會阻滯六經,引發肢節腰脊疼痛僵硬。)

若邪氣仍未清除,會侵入伏沖之脈,此時身體沈重、全身疼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