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十三卷 (7)
十三卷 (7)
1. 一、病機
夫規矩準繩,匠氏之法,一隅三反,巧則在人,知此義者,惟王太僕乎!究其所注最妙,而人多忽者何也?余深佩之,謹附於後。王氏曰;深乎聖人之言,理宜然也。有無求之,虛盛責之,言悉由也。夫如大寒而甚,熱之不熱,是無火也;熱來復去,晝見夜伏,夜發晝止,時節而動,是無火也,當助其心。
又如大熱而甚,寒之不寒,是無水也;熱動復止,倏忽往來,時動時止,是無水也,當助其腎。內格嘔逆,食不得入,是有火也。病嘔而吐,食入反出,是無火也。暴速注下,食不及化,是無水也。溏泄而久,止發無恆,是無水也。故心盛則生熱,腎盛則生寒。腎虛則寒動於中,心虛則熱收於內。
又熱不得寒,是無水也。寒不得熱,是無火也。夫寒之不寒,責其無水。熱之不熱,責其無火。熱之不久,責心之虛。寒之不久,責腎之少。有者瀉之,無者補之,虛者補之,盛者瀉之,適其中外,疏其壅塞,令上下無礙,氣血通調,則寒熱自和,陰陽調達矣。是以方有治熱以寒,寒之而火食不入,攻寒以熱,熱之而昏躁以生,此則氣不疏通,壅而為是也。紀於水火,餘氣可知。
故曰有者求之,無者求之,盛者責之,虛者責之,令氣通調,妙之道也。五勝,謂五行更勝也。先以五行寒暑溫涼濕,酸鹹甘辛苦,相勝為法也。)
白話文:
一、病機
工匠依據規矩準繩來行事,方法雖固定,但靈活運用則在於個人。能明白這道理的,恐怕只有王太僕(王冰)了!他注釋得極為精妙,為何人們卻常忽略?我深表敬佩,特將其論述附於後。
王冰說:聖人的言論深奧,其道理本就如此。(疾病)要從“有”和“無”兩方面探究,從“虛”和“盛”中找根源,一切症狀皆有緣由。例如:
- 寒冷極度嚴重時,用熱藥卻無效,是缺乏“火”(陽氣);若發熱忽來忽去、晝夜交替發作,也是“無火”,應補益心陽。
- 炎熱極度嚴重時,用寒藥卻無效,是缺乏“水”(陰液);若發熱忽停忽起、時作時止,也是“無水”,應滋養腎陰。
再如:
- 嘔吐反胃、無法進食,是“有火”(實熱);
- 嘔吐後食物吐出,是“無火”(虛寒);
- 急速腹瀉、食物不消化,是“無水”(陰虧);
- 長期溏洩、發作無常,也是“無水”。
因此:
- 心火過盛則生熱,腎水過盛則生寒;
- 腎虛則寒從內生,心虛則熱伏於內。
- 熱證無法用寒藥緩解,是陰液不足;
- 寒證無法用熱藥緩解,是陽氣不足。
治療原則:
- “有”(實邪)則瀉,“無”(不足)則補;
- 虛證補益,實證瀉下,調和內外,疏通瘀滯,使氣血暢通,寒熱自平,陰陽自然協調。
若用寒藥治熱,反致拒食;用熱藥攻寒,反生昏躁——此因氣機壅塞未通。水火(陰陽)為關鍵,其餘氣機變化可類推。
因此,須辨明虛實有無,追究病源,使氣機通暢,才是高明之道。“五勝”指五行相克,需以五行(寒暑濕涼溫)、五味(酸咸甘辛苦)的相克規律為準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