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十三卷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十三卷 (6)

1. 一、病機

至於吐酸一證,在本節則明言屬熱,又如少陽之勝為嘔酸,亦相火證也,此外別無因寒之說;惟東垣曰:嘔吐酸水者,甚則酸水浸其心,其次則吐出酸水,令上下牙酸澀不能相對,以大辛熱劑療之必減。酸味者收氣也,西方肺金旺也,寒水乃金之子,子能令母實,故用大咸熱之劑瀉其子,以辛熱為之佐,以瀉肺之實,若以河間病機之法作熱攻之者,誤矣。蓋雜病酸心,濁氣不降,欲為中滿,寒藥豈能治之乎?此東垣之說,獨得前人之未發也。

又丹溪曰:或問:吞酸素問明以為熱,東垣又以為寒何也?曰:素問言熱者,言其本也;東垣言寒者,言其末也。但東垣不言外得風寒,而作收氣立說,欲瀉肺金之實;又謂寒藥不可治酸,而用安胃湯、加減二陳湯,俱犯丁香,且無治熱濕鬱積之法,為未合經意。余嘗治吞酸,用黃連茱萸各制炒,隨時令迭為佐使,蒼朮茯苓為輔,湯浸蒸餅為小丸吞之,仍教以糲食蔬果自養,則病亦安。此又二公之說有不一也。

若以愚見評之,則吞酸雖有寒熱,但屬寒者多,屬熱者少。故在東垣則全用溫藥,在丹溪雖用黃連而亦不免茱萸、蒼朮之類,其義可知。蓋凡留飲中焦,郁久成積,濕多生熱,則木從火化,因而作酸者,酸之熱也,當用丹溪之法;若客寒犯胃,頃刻成酸,本非鬱熱之謂,明是寒氣,若用清涼,豈其所宜?又若飲食或有失節,及無故而為吞酸噯腐等證,此以木味為邪,肝乘脾也;脾之不化,火之衰也。

得熱則行,非寒而何?欲不溫中,其可得乎?故余願為東垣之左袒而特表出之,欲人之視此者,不可謂概由乎實熱。)故大要曰:謹守病機,各司其屬,有者求之,無者求之,盛者責之,虛者責之,必先五勝,疏其血氣,令其調達,而致和平。此之謂也。(上文一十九條,即病機也。

機者,要也,變也,病變所由出也。凡或有或無,皆謂之機,有者言其實,無者言其虛。求之者,求有無之本也。譬猶尋物一般,必得其所,取之則易。如太陰雨化,施於太陽;太陽寒化,施於少陰;少陰熱化,施於陽明;陽明燥化,施於厥陰;厥陰風化,施於太陰。凡淫勝在我者,我之實也,實者真邪也。

反勝在彼者,我之虛也,虛者假邪也。此六氣之虛實,即所謂有無也。然天地運氣,雖分五六,而陰陽之用,水火而已。故陽勝則陰病,陰勝則陽病。瀉其盛氣,責其有也。培其衰氣,責其無也。求得所本而直探其賾,則排難解紛,如拾芥也。設不明逆順盈虛之道,立言之意,而鑿執不移,所謂面東者不見西牆,面南者不睹北方,察一曲者不可與言化,察一時者不可與言大,未免實實虛虛,遺人害矣。故余於本篇,但引經釋經,冀以明夫大義耳,非謂病機之變,止於是也。

白話文:

一、疾病機理

關於吐酸的症狀,《內經》已明確指出屬於熱證,例如少陽經氣偏勝時會嘔吐酸水,這也是相火證的表現,除此之外並無因寒而吐酸的說法。唯獨李東垣認為:嘔吐酸水的人,嚴重時酸水會上泛至心窩,其次則直接吐出酸水,導致上下牙齒酸澀無法咬合,此時用大辛大熱的藥物治療必然有效。酸味有收斂作用,對應西方肺金旺盛,而寒水(腎)是肺金之子,子能使母氣充實,因此用大咸大熱的藥物瀉其子氣,輔以辛熱藥物以瀉肺金之實。若按照劉河間的病機理論將酸證當作熱證治療,則是錯誤的。因為雜病中的酸心症狀,源於濁氣不降,可能演變為中滿,寒涼藥物怎能治癒?李東垣這一觀點可謂獨到,超越了前人的見解。

朱丹溪則提出:有人問,《素問》明確將吞酸歸為熱證,李東垣卻認為是寒證,為何?朱丹溪回答:《素問》言熱是指根本病因,而東垣言寒是指後續病機。但東垣未提及外感風寒的影響,僅以收斂立論,主張瀉肺金之實;又認為寒藥不可治酸,而用安胃湯、加減二陳湯,方中多用丁香,且缺乏治療熱濕郁積的方法,未必符合經典本意。朱丹溪自述曾治療吞酸,以黃連、吳茱萸分別炮製,依季節調整配伍,輔以蒼術、茯苓,製成小丸服用,並囑咐患者以粗糧蔬果調養,效果良好。由此可見,兩家學說存在分歧。

以個人見解評之,吞酸雖有寒熱之分,但屬寒者居多,屬熱者較少。因此李東垣全用溫熱藥,朱丹溪雖用黃連仍不免搭配吳茱萸、蒼術等,其理可知。若中焦水飲滯留,久郁成積,濕多生熱,肝木化為火,因而發酸,此屬熱性酸證,當用朱丹溪之法;若外寒犯胃,頃刻成酸,並非郁熱所致,顯然屬寒證,用寒涼藥豈非誤治?又如飲食失調或無故吞酸噯腐,此乃肝木克脾,脾不化谷,源於火氣不足,需溫熱藥方能推動運化,非寒而何?若不溫補中焦,如何治癒?因此我傾向於支持李東垣的觀點,並特別強調,望讀者勿一概歸咎於實熱。

《內經》總結道:謹守病機規律,辨明屬寒屬熱、屬實屬虛,有邪需究其因,無邪需察其虛;盛者瀉之,虛者補之,必先平衡五行生克,疏通血氣使其調達,方能恢復平和。此即核心要義。前文十九條皆是病機分析。「機」即關鍵與變化,是疾病產生的緣由。無論虛實有無,皆屬病機範疇,實則指邪盛,虛則指正弱。探求病機如同尋物,須找准根源方能輕易解決。例如:太陰濕氣影響太陽,太陽寒氣影響少陰,少陰熱氣影響陽明,陽明燥氣影響厥陰,厥陰風氣影響太陰。六氣過盛則為實邪,反制他氣則為虛邪,此即「有無」之理。天地之氣雖分五行六運,但陰陽作用不外水火。陽盛則陰病,陰盛則陽病,瀉實補虛即針對有無。唯有抓住本質,方能化解複雜病情。若不明順逆虛實之理,固執己見,如同面東不見西牆、觀局部而失全局,難免犯虛虛實實之誤,反致危害。故本文僅引經釋經,闡明大義,非謂病機僅限於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