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十三卷 (5)
十三卷 (5)
1. 一、病機
故如少陰少陽司天,皆為瘡瘍胕腫之類,是火之實也。然伏明之紀其發痛,太陽司天為胕腫身後癰,太陰所至為重胕腫,太陽在泉,寒復內余則腰尻股脛足膝中痛之類,皆以寒濕之勝而為腫為痛,是又火之不足也。至於驚駭,虛實亦然。如少陰所至為驚駭,君火盛也。若委和之紀其發驚駭,陽明之復亦為驚駭,此又以木衰金勝,肝膽受傷,火無生氣,陽虛所致當知也。胕音附。
)諸轉反戾,水液渾濁,皆屬於熱。(諸轉反戾,轉筋拘攣也。水液,小便也。河間曰:熱氣燥爍於筋則攣瘛為痛,火主燔灼燥動故也。小便渾濁者,天氣熱則水渾濁,寒則清潔,水體清而火體濁故也。又如清水為湯,則自然濁也。此所謂皆屬於熱,宜從寒者是也。然其中亦各有虛實之不同者,如傷暑霍亂而為轉筋之類,宜用甘涼調和等劑清其亢烈之火者,熱之屬也。
如感冒非時風寒,或因暴雨之後,濕毒中藏而為轉筋霍亂,宜用辛溫等劑,理中氣以逐陰邪者,寒之屬也。大抵熱勝者必多煩燥焦渴,寒勝者必多厥逆畏寒。故太陽之至為痙,太陽之復為腰脽反痛、屈伸不便,水鬱之發為大關節不利,是皆陽衰陰勝之病也。水液之濁,雖為屬火,然思慮傷心,勞倦傷脾,色欲傷腎,三陰虧損者多有是病。
治宜慎起居,節勞欲,陰虛者壯其水,陽虛者益其氣,金水既足,便當自清,若用寒涼,病必益甚。故玉機真藏論曰:冬脈不及則令人少腹滿,小便變。口問篇曰:中氣不足,溲便為之變。陰陽盛衰,義有如此,又豈可盡以前證為實熱。)諸病水液澄澈清冷,皆屬於寒。(水液者,上下所出皆是也。
水體清,其氣寒,故凡或吐或利,水穀不化而澄澈清冷者,皆得寒水之化,如秋冬寒冷,水必澄清也。)諸嘔吐酸,暴注下迫,皆屬於熱。(河間曰:胃膈熱甚則為嘔,火氣炎上之象也。酸者肝木之味也,由火盛制金,不能平木,則肝木自甚,故為酸也。暴注,卒暴注泄也。
腸胃熱甚而傳化失常,火性疾速,故如是也。下迫,後重裡急迫痛也,火性急速而能燥物故也。是皆就熱為言耳。不知此云皆屬於熱者,言熱之本也;至於陰陽盛衰,則變如冰炭,胡可偏執為論。如舉痛論曰:寒氣客於腸胃,厥逆上出,故痛而嘔也。至真要等論曰,太陽司天,民病嘔血善噫;太陽之復,心胃生寒,胸中不和,唾出清水,及為噦噫;太陽之勝,寒入下焦,傳為濡泄之類,是皆寒勝之為病也。
又如歲木太過,民病飧泄腸鳴,反脅痛而吐甚;發生之紀,其病吐利之類,是皆木邪乘土,脾虛病也。又如歲土不及,民病飧泄霍亂;土鬱之發,為嘔吐注下;太陰所至為霍亂吐下之類,是皆濕勝為邪,脾家本病,有濕多成熱者,有寒濕同氣者,濕熱宜清,寒濕宜溫,無失氣宜,此之謂也。
白話文:
【一、病機】
當少陰、少陽司天時,容易出現瘡瘍腫脹等症狀,這是火氣過盛的表現。然而,在伏明之紀時會引發疼痛,太陽司天時則會導致身後腫脹潰瘍,太陰主令時則會引發嚴重水腫,太陽在泉時,若寒邪內侵,則會引起腰、臀、大腿、小腿及膝蓋疼痛等症狀,這些都是由於寒濕過盛而導致的腫脹疼痛,此時反而是火氣不足所致。驚恐症狀的虛實變化也類似:例如少陰主令時出現驚恐,是君火過盛所致;若委和之紀時發生驚恐,或陽明復氣時出現驚恐,則是因木氣衰弱、金氣過盛,導致肝膽受損,火氣缺乏生機,陽氣虛弱所引起。
關於身體抽筋、反張、扭曲及小便混濁等症狀,多數與熱有關。(抽筋、拘攣是熱邪損傷筋脈所致;小便混濁是因熱性使水液渾濁,好比清水煮沸後變濁,此乃熱象,理論上應以寒涼方法治療。)但需注意虛實差異:例如中暑或霍亂引發的抽筋,宜用甘涼藥物清熱降火;而因風寒或濕毒侵襲導致的霍亂抽筋,則需辛溫藥物溫中散寒。熱盛者多伴隨煩躁口渴,寒盛者則多見畏寒肢冷。太陽經病變可能引發痙攣,或導致腰背疼痛、屈伸不便;水氣鬱結時則關節活動受阻,這些都是陽衰陰盛的表現。小便混濁雖多屬火熱,但思慮過度傷心、勞累傷脾、縱慾傷腎,導致三陰虧損者也會出現此症狀,治療應注重調養,陰虛者滋陰,陽虛者補氣,不可一味清熱,否則病情可能加重。《玉機真藏論》提到,冬季脈象虛弱可能引發少腹脹滿、小便異常;《口問篇》指出中氣不足會導致二便失常,說明陰陽盛衰的變化複雜,不能單純歸因於實熱。
若嘔吐物、排泄物清澈寒冷,則多屬寒證。(水液本質清澈寒冷,若吐瀉物清冷、食物不消化,均為寒性表現,如同秋冬冷水較澄澈。)
嘔吐酸水、突然腹瀉、裡急後重等症狀,多數與熱有關。(胃熱上逆則嘔吐;酸味屬肝,火盛剋制肺金,使肝氣過盛而泛酸;暴瀉是腸胃熱盛、傳導失常;下迫是火性急迫所致。)但需留意寒熱轉化:例如《舉痛論》指出寒客腸胃會引發嘔吐;《至真要論》提到太陽司天時可能出現嘔血、噯氣,太陽復氣時則可能出現寒性嘔吐清水或噯氣;太陽過盛時寒邪下侵會導致腹瀉。此外,木氣過旺可能引發腹瀉、腸鳴、脅痛、嘔吐;土氣不足或濕邪鬱滯時,會導致霍亂吐瀉等脾虛濕盛之症,此時需辨別濕熱或寒濕,濕熱宜清熱,寒濕宜溫補,不可拘泥單一治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