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十三卷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十三卷 (4)

1. 一、病機

然歲水太過,民病腹大脛腫;歲火不及,民病脅支滿胸腹大;流衍之紀,其病脹;水鬱之發,善厥逆痞堅腹脹;太陽之勝,腹滿食減;陽明之復,為腹脹而泄。又如五常政大論曰:適寒涼者脹。異法方宜論曰:藏寒生滿病。經脈篇曰:胃中寒則脹滿。是皆言熱不足寒有餘也。

仲景曰:腹滿不減,減不足言,須當下之,宜與大承氣湯。言實脹也。腹脹時減復如故,此為寒,當與溫藥。言虛脹也。東垣曰:大抵寒脹多,熱脹少。豈虛語哉?故治此者,不可以諸脹腹大,悉認為實熱,而不察其盛衰之義。)諸躁狂越,皆屬於火。(躁,煩躁不寧也。狂,狂亂也。

越,失常度也。熱盛於外,則肢體躁擾;熱盛於內,則神志躁煩。蓋火入於肺則煩,火入於腎則躁,煩為熱之輕,躁為熱之甚耳。如少陰之勝,心下熱,嘔逆躁煩;少陽之復,心熱煩躁便數憎風之類,是皆火盛之躁也。然有所謂陰躁者,如歲水太過,寒氣流行,邪害心火,民病心熱煩心躁悸、陰厥譫妄之類,陰之勝也。是為陰盛發躁,名曰陰躁。

成無己曰,雖躁欲坐井中,但欲水不得入口是也。東垣曰:陰躁之極,欲坐井中,陽已先亡,醫猶不悟,復指為熱,重以寒藥投之,其死也何疑焉?況寒涼之劑入腹,周身之火,得水則升走矣。且凡內熱而躁者,有邪之熱也,病多屬火;外熱而躁者,無根之火也,病多屬寒。

此所以熱躁宜寒,陰躁宜熱也。狂,陽病也。宣明五氣篇曰:邪入於陽則狂。難經曰:重陽者狂。如赫曦之紀,血流狂妄之類,陽狂也。然復有虛狂者,如本神篇曰:肝悲哀動中則傷魂,魂傷則狂妄不精。肺喜樂無極則傷魄,魄傷則狂,狂者意不存人。通天篇曰:陽重脫者陽狂。

腹中論曰:石之則陽氣虛,虛則狂。是又狂之有虛實補瀉,不可誤用也。)諸暴強直,皆屬於風。(暴,猝也。強直,筋病強勁不柔和也。肝主筋,其化風,風氣有餘,如木鬱之發,善暴僵仆之類,肝邪實也。風氣不足,如委和之紀,其動緛戾拘緩之類,肝氣虛也。此皆肝木本氣之化,故曰屬風,非外來虛風八風之謂。

凡諸病風而筋為強急者,正以風位之下,金氣乘之,燥逐風生,其燥益甚。治宜補陰以制陽,養營以潤燥,故曰治風先治血,血行風自滅,此最善之法也。設誤認為外感之邪,而用疏風愈風等劑,則益躁其躁,非惟不能去風,而適所以致風矣。)諸病有聲,鼓之如鼓,皆屬於熱。

(鼓之如鼓,脹而有聲也。為陽氣所逆,故屬於熱。然師傳篇曰:胃中寒則腹脹,腸中寒則腸鳴飧泄。口問篇曰:中氣不足,腸為之苦鳴。此又皆寒脹之有聲者也。諸病胕腫疼酸驚駭,皆屬於火。(胕腫,浮腫也。胕腫疼酸者,陽實於外,火在經也。驚駭不寧者,熱乘陰分,火在藏也。

白話文:

一、病機

當水運太過時,人們容易患腹部腫大、小腿浮腫;火運不及時,則常見脅肋撐滿、胸腹脹大;水氣泛濫的年份,多發脹病;水氣鬱結發作時,易出現手足冰冷、痞硬腹脹;太陽寒水之氣偏勝時,會腹滿食慾減退;陽明燥金之氣回復時,則腹脹洩瀉。《五常政大論》也提到:遇寒涼易發脹病。《異法方宜論》說:內臟受寒會生脹滿。《經脈篇》指出:胃中寒則脹滿。這些都說明熱氣不足、寒氣過盛是主因。

張仲景說:腹脹持續不減或減輕不明顯,應瀉下實邪,宜用大承氣湯——這是針對實證腹脹。若腹脹時減時復,屬於寒證,需用溫藥——這是虛證腹脹。李東垣認為:臨床寒脹多見,熱脹較少。這絕非虛言。因此,治療不可見脹滿就認定為實熱,而應辨明虛實。(躁動、狂亂、言行失常皆屬於火證。躁指煩亂不寧;狂指精神錯亂;越指行為失控。外熱盛則肢體躁動,內熱盛則心神不寧。火熱入肺生煩,入腎生躁,煩輕躁重。如少陰火勝時心熱嘔逆躁煩,少陽火復時心煩尿頻惡風等,均屬火盛躁證。另有一種「陰躁」,如寒水太盛侵害心火,導致心熱煩躁、譫妄等陰寒證,實為陰盛格陽的假熱現象。成無己提到:患者雖躁動想坐井中,卻不願飲水。李東垣警告:此為陽氣消亡,誤用寒藥必致危殆。總之,內熱躁動多屬火證,外熱躁動多屬寒證,治療需分寒熱。狂證屬陽病,《宣明五氣篇》稱邪入陽分則狂,《難經》說陽極則狂。然亦有虛狂,如過度悲傷傷魂、喜樂無度傷魄,或陽氣虛脫致狂,須辨虛實施治。)

(突然的肢體僵硬強直皆屬風證。暴指猝發,強直為筋脈緊硬不柔。肝主筋,風氣過盛如木鬱發作會猝然昏僕,屬肝實;風氣不足如筋絡弛緩,屬肝虛。此皆肝木自病,非外風所致。風證強直多因金燥剋木,治宜滋陰潤燥,所謂「治風先治血,血行風自滅」。若誤用祛風藥,反加重燥象。)

(腹脹叩之如鼓聲多屬熱證,因氣機壅滯化熱。但《師傳篇》指出胃寒腸寒亦可致腹脹腸鳴,《口問篇》提到中氣不足會腸鳴,此屬寒性脹滿有聲之例。浮腫痠痛驚駭多屬火證——浮腫痠痛是火邪在經脈,驚恐不安是火熱內擾臟腑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