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十三卷 (3)
十三卷 (3)
1. 一、病機
河間曰,心火熱甚,亢極而戰,反兼水化制之,故為寒慄者,皆言火之實也。若陰盛陽虛而生寒慄者,如調經論曰,陽虛畏外寒。刺節真邪論曰:陰勝則為寒,寒則真氣去,去則虛,虛則寒摶於皮膚之間者,皆言火之虛也。有傷寒將解而為戰汗者,如仲景曰:其人本虛,是以作戰。
成無己曰:戰慄者,皆陰陽之爭也。傷寒欲解將汗之時,正氣內實,邪不能與之爭,則便汗出而不發戰;邪氣欲出,其人本虛,邪與正爭,微者為振,甚者則戰。皆言傷寒之戰汗,必因於虛也。有痎瘧之為寒慄者,如瘧論曰:瘧之始發也,陽氣並於陰,當是之時,陽虛而陰盛,外無氣,故先寒慄也。夫瘧氣者,並於陽則陽勝,並於陰則陰勝,陰勝則寒,陽盛則熱。
又曰:陽並於陰則陰實而陽虛,陽明虛則寒慄鼓頷也。由此觀之,可見諸禁鼓慄雖皆屬火,但火實者少,火虛者多耳。)諸痙項強,皆屬於濕。(痙,風強病也。項為足之太陽,濕兼風化而侵寒水之經,濕之極也。然太陽所至為屈伸不利,太陽之復為腰脽反痛、屈伸不便者,是又為寒水反勝之虛邪矣。
痙音敬。)諸逆衝上,皆屬於火。(火性炎上,故諸逆衝上者皆屬於火。然諸藏諸經皆有逆氣,則其陰陽虛實有不同矣。其在心脾胃者,如脈解篇曰:太陰所謂上走心為噫者,陰盛而上走於陽明,陽明絡屬心,故曰上走心為噫也。有在肺者,如藏氣法時論曰:肺苦氣上逆也。
有在脾者,如經脈篇曰:足太陰厥氣上逆則霍亂也。有在肝者,如脈要精微論曰:肝脈若搏,令人喘逆也。有在腎者,如脈解篇曰:少陰所謂嘔咳上氣喘者,陰氣在下,陽氣在上,諸陽氣浮,無所依從也。又繆刺篇曰:邪客於足少陰之絡,令人無故善怒,氣上走賁上也。又示從容論曰:咳喘煩冤者,是腎氣之逆也。
又邪氣臟腑病形篇曰:腎脈微緩為洞,洞者食不化,下咽還出也。有在胃者,如宣明五氣篇曰:胃為氣逆為噦也。又陰陽別論曰:二陽之病發心脾,其傳為息奔也。有在膽胃者,如四時氣篇曰:善嘔,嘔有苦,長太息,心中憺憺,恐人將捕之,邪在膽,逆在胃也。有在小腸者,曰少腹控睪引腰脊,上衝心也。
有在大腸者,曰腹中常鳴,氣上衝胸,喘不能久立也。又繆刺篇曰:邪客於手陽明之絡,令人氣滿胸中喘息也。有在膀胱者,如經脈別論曰:太陽藏獨至,厥喘虛氣逆,是陰不足陽有餘也。有在沖督者,如骨空論曰:衝脈為病,逆氣裡急。督脈生病,從少腹上衝心而痛,不得前後,為沖疝也。
凡此者,皆諸逆衝上之病。雖諸衝上皆屬於火,但陽盛者火之實,陽衰者火之虛,治分補瀉,當於此詳察之矣。)諸脹腹大,皆屬於熱。(熱氣內盛者,在肺則脹於上,在脾胃則脹於中,在肝腎則脹於下,此以火邪所至,乃為煩滿,故曰諸脹腹大,皆屬於熱。如歲火太過,民病脅支滿,少陰司天,肺䐜腹大滿膨膨而喘咳,少陽司天,身面胕腫腹滿仰息之類,皆實熱也。
白話文:
一、病機
劉河間說:心火過於亢盛時,會因極度亢奮而引發顫抖,這種現象是水行反過來制約火的表現,所以出現寒戰的症狀。這都是火氣過盛的實證。若是陰氣過盛、陽氣虛弱而導致的寒戰,像《調經論》所說:「陽虛則害怕外寒」、《刺節真邪論》所說:「陰氣過盛則生寒,寒則真氣流失,真氣流失則虛弱,虛弱則寒氣凝聚在皮膚之間」,這些都是火氣不足的虛證。另外,傷寒將要痊癒時出現的戰慄出汗,如張仲景所說:「病人原本體虛,因此才會發抖出汗。」
成無己說:戰慄是陰陽互相抗爭的現象。傷寒即將痊癒、要出汗的時候,若體內正氣充足,邪氣無法與正氣對抗,就會直接出汗而不發抖;若邪氣要排出體外時,病人原本體虛,邪氣與正氣互相抗爭,輕微的會顫動,嚴重的則會戰慄。這說明傷寒的戰汗必定是因虛弱引起的。又有因瘧疾而寒戰的,如《瘧論》所說:「瘧疾開始發作時,陽氣併入陰分,此時陽虛而陰盛,外無陽氣,所以先發冷顫抖。」瘧疾之氣,若與陽氣相併則陽勝,與陰氣相併則陰勝,陰勝則寒,陽勝則熱。
又說:陽氣併入陰分則陰實而陽虛,陽明經虛弱則寒戰且下巴抖動。由此可見,各種因恐懼而發抖的症狀雖都與火有關,但火氣過盛的實證較少,火氣不足的虛證較多。
各種筋脈強直、頸項僵硬的症狀,都與濕氣有關。(痙,指風邪導致的強直病症。頸項屬足太陽膀胱經,濕氣兼風邪侵犯寒水之經,是濕氣極盛的表現。然而太陽經受邪時會導致屈伸不利,太陽經氣反覆受損時則會腰臀疼痛、屈伸不便,這又是寒水反勝的虛邪所致。痙音同「敬」。
各種氣逆上衝的症狀,都與火有關。(火性炎上,所以氣逆上衝都屬火證。但各個臟腑經絡都可能出現氣逆,其陰陽虛實各有不同:在心、脾、胃的,如《脈解篇》說:「太陰經氣上逆至心而噯氣,是因陰盛而上衝陽明,陽明經絡連屬於心,所以說上走於心而噯氣。」在肺的,如《藏氣法時論》說:「肺易受氣上逆之苦。」
在脾的,如《經脈篇》說:「足太陰經氣逆亂則見霍亂。」在肝的,如《脈要精微論》說:「肝脈搏擊有力,令人喘息氣逆。」在腎的,如《脈解篇》說:「少陰病出現嘔吐、咳嗽、氣喘,是因陰氣在下,陽氣在上,陽氣浮越無所依附。」又如《繆刺篇》說:「邪氣侵襲足少陰經絡,使人無故易怒,氣上衝胸。」《示從容論》說:「咳嗽喘息、煩躁不安,是腎氣上逆。」《邪氣臟腑病形篇》說:「腎脈微緩則易腹瀉,吃完食物隨即吐出。」
在胃的,如《宣明五氣篇》說:「胃氣上逆則打嗝。」《陰陽別論》說:「陽明經病發於心脾,可傳變為氣喘奔沖。」在膽與胃的,如《四時氣篇》說:「經常嘔吐,吐出苦水,長嘆息,心中不安,害怕被人追捕,是邪在膽而氣逆於胃。」在小腸的,則少腹牽引睪丸與腰脊,氣上衝心。在大腸的,則腹中常鳴響,氣上衝胸,喘息難以久立。《繆刺篇》也說:「邪侵手陽明經絡,使人胸中氣滿喘息。」
在膀胱的,如《經脈別論》說:「太陽經氣獨盛,導致氣逆喘息,是陰不足而陽有餘。」在沖脈與督脈的,如《骨空論》說:「沖脈發病則氣逆腹中急痛。督脈發病則從小腹上衝心胸而疼痛,前後不通,形成沖疝。」以上都是各種氣逆上衝的病證。雖然氣逆上衝多屬火,但陽盛為火之實證,陽衰為火之虛證,治療方法有補瀉之分,應仔細辨別。)
各種腹部脹滿腫大的症狀,都與熱有關。(熱氣過盛時,在肺則上半身脹滿,在脾胃則腹部脹滿,在肝腎則少腹脹滿,這是因火邪導致氣機鬱滯,故有煩悶脹滿之感,所以說腹部脹大皆屬熱證。例如歲運火氣過盛時,民眾易患脅肋脹滿;少陰司天之年,肺脹腹滿、喘咳;少陽司天之年,身面浮腫、腹滿仰息等,這些都是實熱證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