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十三卷 (2)
十三卷 (2)
1. 一、病機
又如陽明司天,掉振鼓慄,筋痿不能久立者,燥金之盛,肝受邪也;太陰之復,頭頂痛重而掉瘛尤甚者,木不制土,濕氣反勝,皆肝之虛也。故衛氣篇曰:下虛則厥,上虛則眩。亦此之謂。凡實者宜涼宜瀉,虛則宜補宜溫,反而為之,禍不旋踵矣。余治仿此。掉,提料切。)諸寒收引,皆屬於腎。
(收,斂也。引,急也。腎屬水,其化寒,凡陽氣不達,則營衛凝聚,形體拘攣,皆收引之謂。如太陽之勝為筋肉拘苛血脈凝泣,歲水太過為陰厥、為上下中寒,水之實也。歲水不及為足痿清厥,涸流之紀其病癃閉,水之虛也。水之虛實,皆本於腎。)諸氣膹郁,皆屬於肺。
(膹,喘急也。郁,痞悶也。肺屬金,其化燥,燥金盛則清邪在肺而肺病有餘,如歲金太過,甚則喘咳逆氣之類是也。金氣衰則火邪勝之而肺病不足,如從革之紀其發喘咳之類是也。肺主氣,故諸氣膹郁者,其虛其實,皆屬於肺。膹音憤。)諸濕腫滿,皆屬於脾。(脾屬土,其化濕,土氣實則濕邪盛行,如歲土太過,則飲發中滿食減,四肢不舉之類是也。
土氣虛則風木乘之,寒水侮之,如歲木太過,脾土受邪,民病腸鳴腹支滿;卑監之紀,其病留滿痞塞;歲水太過,甚則腹大脛腫之類是也。脾主肌肉,故諸濕腫滿等證,虛實皆屬於脾。)諸熱瞀瘛,皆屬於火。(瞀,昏悶也。瘛,抽掣也。邪熱傷神則瞀,亢陽傷血則瘛,故皆屬於火。
然歲火不及,則民病兩臂內痛,鬱冒朦昧;歲水太過,則民病身熱煩心躁悸,渴而妄冒。此義火之所以有虛實也。瞀,茂、務二音。瘛音翅。)諸痛癢瘡,皆屬於心。(熱甚則瘡痛,熱微則瘡癢。心屬火,其化熱,故瘡瘍皆屬於心也。然赫曦之紀,其病瘡瘍,心邪盛也。太陽司天,亦發為癰瘍,寒水勝也。
火盛則心實,水勝則心虛,於此可見。)諸厥固泄,皆屬於下。(厥,逆也。厥有陰陽二證:陽衰於下則為寒厥,陰衰於下則為熱厥。固,前後不通也。陰虛則無氣,無氣則清濁不化,寒閉也;火盛則水虧,水虧則精液乾涸,熱結也。泄,二陰不固也。命門火衰則陽虛失禁,寒泄也;命門水衰則火迫注遺,熱泄也。
下言腎氣,蓋腎居五臟之下,為水火陰陽之宅,開竅於二陰,故諸厥固泄,皆屬於下。)諸痿喘嘔,皆屬於上。(痿有筋痿肉痿脈痿骨痿之辨,故曰諸痿。凡支體痿弱多在下部,而曰屬於上者,如痿論云:五臟使人痿者,因肺熱葉焦,發為痿躄也。肺居上焦,故屬於上。氣急曰喘,病在肺也。
吐而有物有聲曰嘔,病在胃口也。逆而不降,是皆上焦之病。)諸禁鼓慄,如喪神守,皆屬於火。(禁,噤也,寒厥咬牙曰噤。鼓,鼓頷也。慄,戰也。凡病寒戰而精神不能主持,如喪失神守者,皆火之病也。然火有虛實之辨,若表裡熱甚而外生寒慄者,如陰陽應象大論所謂熱極生寒、重陽必陰也。
白話文:
一、病機
例如陽明司天時,出現顫抖、畏寒、筋肉萎軟無法久站的症狀,這是因為燥金之氣過盛,肝臟受到邪氣侵襲;太陰之復時,頭頂沈重疼痛且顫抖抽搐更嚴重,這是因為肝木無法克制脾土,濕氣反而旺盛,都是肝虛的表現。因此《衛氣篇》說:「下虛則厥逆,上虛則眩暈」,正是此意。凡是實症宜用涼瀉法,虛症則宜用溫補法,若反其道而行,禍患立刻降臨。其餘治療皆可仿照此理。(「掉」音提料切。)各種因寒而收縮拘急的症狀,都與腎有關。
收斂拘急的病症,都歸於腎。(「收」是收斂,「引」是拘急。腎屬水,其氣化寒,凡是陽氣不通,營衛凝滯,形體拘攣,都稱為「收引」。例如太陽之勝時筋肉僵硬、血脈凝滯;歲水太過的年份出現四肢逆冷、全身中寒,這是水氣過盛的實症。歲水不及則足部萎弱冰冷,涸流之年病症為小便不通,這是水虛的表現。水的虛實皆根源於腎。)
各種氣機鬱滯喘悶,都與肺有關。(「膹」是呼吸急促,「郁」是痞塞悶滯。肺屬金,其氣化燥,燥金過盛則清邪犯肺而肺病屬實,例如歲金太過的年份出現咳喘氣逆等症。金氣衰弱則火邪克金而肺病屬虛,例如從革之年發作喘咳等症。肺主氣,因此諸般氣機鬱滯喘悶,無論虛實,都歸於肺。「膹」音憤。)
各種濕邪導致的腫脹脹滿,都與脾有關。(脾屬土,其氣化濕,土氣實則濕邪盛行,例如歲土太過的年份出現痰飲中滿、食慾減退、四肢無力等症。土氣虛則風木乘虛侵犯,寒水反侮,例如歲木太過時脾土受邪,患者腸鳴腹脹;卑監之年病症為脹滿痞塞;歲水太過時甚至腹部腫大、小腿浮腫等。脾主肌肉,因此諸濕腫滿等症,虛實皆歸於脾。)
各種熱病引起的昏悶抽搐,都與火有關。(「瞀」是神識昏亂,「瘛」是肢體抽掣。邪熱傷神則昏悶,陽亢傷血則抽搐,因此皆屬火病。但歲火不及時,患者會兩臂內痛、頭昏目眩;歲水太過時則身熱煩躁、口渴妄言,這是火病虛實的區別。「瞀」音茂或務,「瘛」音翅。)
各種疼痛瘙癡瘡瘍,都與心有關。(熱盛則瘡瘍疼痛,熱輕則瘡瘍發癢。心屬火,其氣化熱,因此瘡瘍皆歸於心。但赫曦之年病症為瘡瘍,是心火過盛;太陽司天時也會發為癰瘍,是寒水克制心火所致。火盛則心實,水勝則心虛,由此可見。)
各種厥逆、二便不通或失禁,都與下焦有關。(「厥」是氣逆,分寒厥與熱厥:陽氣衰於下則寒厥,陰氣衰於下則熱厥。「固」是二便不通,陰虛則氣化無力,清濁不化而寒閉;火盛則水虧,精液枯涸而熱結。「洩」是二陰不固,命門火衰則陽虛失禁而寒洩,命門水衰則火迫遺洩而熱洩。「下」指腎氣,因腎居五臟之下,為水火陰陽之根本,開竅於二陰,因此諸厥固洩皆歸於下焦。)
各種痿症、喘咳嘔吐,都與上焦有關。(痿症分筋痿、肉痿、脈痿、骨痿等,因此稱「諸痿」。雖然肢體萎弱多見於下半身,但《痿論》指出:五臟使人痿是因「肺熱葉焦」而發為痿躄。肺居上焦,因此痿症歸於上焦。氣急為喘,病在肺;嘔吐有聲有物,病在胃。氣逆不降皆屬上焦病症。)
各種口噤、顫抖、寒戰如喪失神智,都與火有關。(「禁」即口噤,寒厥咬牙;「鼓」是下頷顫抖;「慄」是戰慄。凡寒戰而神志失控的症狀,皆屬火病。但火有虛實之分,若表裡熱極而外現寒戰,如同《陰陽應象大論》所說「熱極生寒,重陽必陰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