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十三卷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十三卷 (1)

1. 十三卷

2. 疾病類

3. 一、病機

(素問至真要大論)

帝曰:夫百病之生也,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,以之化之變也。(風寒暑濕燥火,天之六氣也。氣之正者為化,氣之邪者為變,故曰之化之變也。)經言盛者瀉之,虛者補之,余錫以方士,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。余欲令要道必行,桴鼓相應,由拔刺雪汙,工巧神聖,可得聞乎?(錫,賜也。

十全,無一失也。桴,鼓槌也。由,猶同。拔刺雪汙,去病如拾也。又詳義見針刺類五十二。難經曰:問而知之謂之工,切脈而知之謂之巧,望而知之謂之神,聞而知之謂之聖。又曰:以外知之曰聖,以內知之曰神。桴音孚。)岐伯曰:審察病機,無失氣宜,此之謂也。(病隨氣動,必察其機,治之得其要,是無失氣宜也。

愚按:氣交變、五常政、至真要等論,皆詳言五運六氣各有太過不及,而天時民病變必因之,故有淫勝、反勝、客勝、主勝之異。蓋氣太過則亢極而實,氣不及則被侮而虛,此陰陽盛衰自然之理也。本篇隨至真要大論之末,以統言病機,故藏五氣六,各有所主,或實或虛,則亦無不隨氣之變而病有不同也。

即如諸風掉眩皆屬於肝矣,若木勝則四肢強直而為掉,風動於上而為眩,脾土受邪,肝之實也;木衰則血不養筋而為掉,氣虛於上而為眩,金邪乘木,肝之虛也。又如諸痛癢瘡皆屬於心矣,若火盛則熾熱為癰,心之實也;陽衰則陰勝為疽,心之虛也。五臟六氣,虛實皆然,故本篇首言盛者瀉之,虛者補之;末言有者求之,無者求之,盛者責之,虛者責之。

蓋既以氣宜言病機矣,又特以盛虛有無四字,貫一篇之首尾,以盡其義,此正先聖心傳,精妙所在,最為吃緊綱領。奈何劉完素未之詳審,略其顛末,獨取其中一十九條,演為原病式,皆偏言盛氣實邪,且於十九條中,凡歸重於火者十之七八,至於不及虛邪則全不相顧。又曰:其為治者,但當瀉其過甚之氣,以為病本,不可反誤治其兼化也。

立言若此,虛者何堪?故樓氏指其治法之偏,誠非過也。夫病機為入道之門,為跬步之法,法有未善,而局人心目,初學得之,多致終身不能超脫,習染既久,流弊日深,所以近代醫家,舉動皆河間遺風,其於瀉假熱,伐真虛,復人於反掌間者,比比皆然,不忍見也。或諱之曰:河間當胡元之世,其風聲氣習,本有不同,因時制宜,故為是論。

即或有之,則世變風移,今非昔比,設欲率由其舊,恐冰炭鉤繩,不相符也。心切憫之,不容不辨。)帝曰:願聞病機何如?岐伯曰:諸風掉眩,皆屬於肝。(風類不一,故曰諸風。掉,搖也。眩,運也。風主動搖,木之化也,故屬於肝。其虛其實,皆能致此。如發生之紀,其動掉眩巔疾,厥陰之復,筋骨掉眩之類者,肝之實也。

白話文:

一、病機

黃帝問:各種疾病的產生,都源於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六氣的變化。(風寒暑濕燥火是天的六種氣候。正常狀態稱為「化」,異常狀態稱為「變」,所以說是「化之變」。)醫經上說:實證要瀉,虛證要補,我將這些方法傳授給醫者,但他們運用時仍無法完全治癒疾病。我希望關鍵的醫理能確實施行,像敲鼓立刻有回響,或像拔刺、洗淨污垢般迅速見效,達到「工巧神聖」的境界,可以聽聽您的見解嗎?(「錫」是賜予的意思。「十全」指毫無失誤。「桴」是鼓槌。「由」如同。「拔刺雪汙」比喻治病如清除障礙般俐落。詳見《針刺類五十二》。《難經》說:透過問診瞭解病情稱為「工」,切脈診斷稱為「巧」,觀察症狀稱為「神」,聽聞病情稱為「聖」。又說:從外在表現判斷稱為「聖」,從內在機理推斷稱為「神」。)

岐伯回答:仔細審查疾病的關鍵機制,不違背氣候變化的規律,就是這個道理。(疾病隨氣運變動,必須掌握其機轉,治療才能切中要害,如此才符合氣候的適宜性。)

按語:《氣交變》《五常政》《至真要》等篇章都詳細論述五運六氣的過盛與不足,天時與民病必然隨之變化,因此有「淫勝」「反勝」「客勝」「主勝」等不同情況。氣過盛則亢奮而實,氣不足則受制而虛,這是陰陽盛衰的自然規律。本章承接《至真要大論》末尾,統論病機,五臟六氣各有主導,或實或虛,疾病也會隨氣運變化而不同。

例如「諸風掉眩皆屬於肝」,若木氣過盛,會導致四肢強直(掉)和頭暈目眩(眩),這是肝實證;若木氣衰弱,則因血不養筋而顫動,氣虛上浮而眩暈,這是金氣克木的肝虛證。又如「諸痛癢瘡皆屬於心」,火氣過盛會引發熱性癰瘡(心實證),陽氣不足則陰寒成疽(心虛證)。五臟六氣的虛實皆如此,因此本章開頭強調「盛者瀉之,虛者補之」,結尾則說「有者求之,無者求之,盛者責之,虛者責之」。

病機與氣候適宜性息息相關,而「盛、虛、有、無」四字貫穿全篇,正是先聖醫理的精髓。可惜劉完素未深入理解,僅擷取其中十九條,編寫《原病式》,偏重盛氣實邪,尤其過度強調火證(佔七八成),完全忽略虛證。他甚至主張治療只需瀉除過盛之氣,不可誤治兼化之證。這種論點對虛證患者極其危險,樓英批評其偏頗確有道理。

病機是學醫的基礎,若方法偏差,初學者易受局限,甚至終身難以突破。後世醫家多受河間學派影響,誤瀉假熱、誤伐真虛的情況層出不窮,令人痛心。有人辯解:河間身處胡元時代,風氣不同,需因時制宜。但時代已變,若仍固守舊說,恐如冰炭不相容。因此必須加以辨明。

黃帝問:請詳細說明病機?岐伯答:各種風症(如顫動、眩暈)都與肝相關。(風的類型多樣,故稱「諸風」。「掉」是搖晃,「眩」是暈眩。風性主動,與木氣相應,因此歸屬肝。虛實皆可導致此症。例如「發生之紀」的動搖眩暈、巔頂疾病,或厥陰復氣時的筋骨顫動,都屬肝實證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