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三卷 (1)

回本書目錄

三卷 (1)

1. 三卷

2. 藏象類

3. 一、十二官

(素問靈蘭秘典論,全)

黃帝問曰:願聞十二臟之相使貴賤何如?(臟,藏也。六臟六腑,總為十二。分言之,則陽為腑,陰為臟;合言之,則皆可稱臟,猶言庫藏之藏,所以藏物者。如宣明五氣篇曰,心藏神、肺藏魄之類是也。相使者,輔相臣使之謂。貴賤者,君臣上下之分。藏,去聲。)岐伯對曰:悉乎哉問也,請遂言之。

心者,君主之官也,神明出焉。(心為一身之君主,稟虛靈而含造化,具一理以應萬幾,臟腑百骸,惟所是命,聰明智慧,莫不由之,故曰神明出焉。肺者,相傅之官,治節出焉。(肺與心皆居膈上,位高近君,猶之宰輔,故稱相傅之官。肺主氣,氣調則營衛臟腑無所不治,故曰治節出焉。

節,制也。相,去聲。)肝者,將軍之官,謀慮出焉。(肝屬風木,性動而急,故為將軍之官。木主發生,故為謀慮所出。)膽者,中正之官,決斷出焉。(膽稟剛果之氣,故為中正之官,而決斷所出。膽附於肝,相為表裡,肝氣雖強,非膽不斷。肝膽相濟,勇敢乃成。故奇病論曰:肝者中之將也,取決於膽。

)膻中者,臣使之官,喜樂出焉。(膻中在上焦,亦名上氣海,為宗氣所積之處,主奉行君相之令而布施氣化,故為臣使之官。行針篇曰:多陽者多喜,多陰者多怒。膻中為二陽臟所居,故喜樂出焉。按十二經表裡,有心包絡而無膻中。心包之位正居膈上,為心之護衛。脹論曰:膻中者,心主之宮城也。

正合心包臣使之義,意者其即指此歟?膻,唐坦切。)脾胃者,倉廩之官,五味出焉。(脾主運化,胃司受納,通主水穀,故皆為倉廩之官。五味入胃,由脾布散,故曰五味出焉。刺法論曰:脾為諫議之官,知周出焉。見運氣類四十三。)大腸者,傳道之官,變化出焉。(大腸居小腸之下,主出糟粕,故為腸胃變化之傳道。

)小腸者,受盛之官,化物出焉。(小腸居胃之下,受盛胃中水穀而分清濁,水液由此而滲於前,糟粕由此而歸於後,脾氣化而上升,小腸化而下降,故曰化物出焉。)腎者,作強之官,伎巧出焉。(伎,技同。腎屬水而藏精,精為有形之本,精盛形成則作用強,故為作強之官。

水能化生萬物,精妙莫測,故曰伎巧出焉。)三焦者,決瀆之官,水道出焉。(決,通也。瀆,水道也。上焦不治則水泛高原,中焦不治則水留中脘,下焦不治則水亂二便。三焦氣治,則脈絡通而水道利,故曰決瀆之官。)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氣化則能出矣。(膀胱位居最下,三焦水液所歸,是同都會之地,故曰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。

膀胱有下口而無上口,津液之入者為水,水之化者由氣,有化而入,而後有出,是謂氣化則能出矣。營衛生會篇曰:水穀俱下而成下焦,濟泌別汁,循下焦而滲入膀胱。正此謂也。然氣化之原,居丹田之間,是名下氣海,天一元氣,化生於此。元氣足則運化有常,水道自利,所以氣為水母。

白話文:

一、十二官

黃帝問道:「我想瞭解十二臟腑之間的相互關係及其主從地位如何?」岐伯回答:「您的問題很詳盡,請讓我詳細說明。

心臟如同君主,主宰全身,是精神與智慧的來源。肺臟如同宰相,負責調節全身氣機,維持秩序。肝臟如同將軍,主導謀略與計劃。膽腑如同中正的官員,負責決斷與判斷。羶中(心包)如同臣使,掌管喜樂情緒。脾胃如同倉庫管理官,負責消化吸收,使食物精微分布全身。大腸如同傳送官,負責傳導糟粕並使其變化排出。小腸如同受納官,負責接收胃中食物並分化清濁。腎臟如同強健的官員,主導精力與技巧能力。三焦如同疏通水道的官員,負責水液代謝與流通。膀胱如同蓄水池,儲存津液,經氣化作用後排出尿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