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類經》~ 四卷 (5)

回本書目錄

四卷 (5)

1. 二十七、平人絕谷七日而死

(靈樞平人絕谷篇,全)

黃帝曰:願聞人之不食,七日而死何也?伯高曰:臣請言其故。

白話文:

黃帝說:我想知道人如果七天不吃東西,為什麼會死亡?伯高說:請允許我說明其中的原因。

胃大一尺五寸,徑五寸,長二尺六寸,橫屈受水穀三斗五升。其中之谷常留二斗,水一斗五升而滿。上焦泄氣,出其精微慓悍滑疾,下焦下溉諸腸。(精微慓悍滑疾,言水穀之質粕也。)

白話文:

胃的長度約為一尺五寸,直徑五寸,寬度約二尺六寸,橫著彎曲可以容納三鬥五升的水和穀物。其中谷物常佔據兩鬥,水一斗五升就會填滿。上焦部位會分解氣體,釋放出其中細微、精華、強勁、滑潤、快速的部分,下焦部位則向下澆灌到各條腸道裡。(「細微、精華、強勁、滑潤、快速」,指的是水穀中的精華和糟粕。)

小腸大二寸半,徑八分分之少半,長三丈二尺,受谷二斗四分,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。

迴腸大四寸,徑一寸寸之少半,長二丈一尺,受谷一斗,水七升半。

廣腸大八寸,徑二寸寸之大半,長二尺八寸,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。

白話文:

小腸長約三丈二尺,直徑約八分,容量約二斗四分,可容納水六升三合半。迴腸長約二丈一尺,直徑約一寸,容量約一斗,可容納水七升半。廣腸長約二尺八寸,直徑約二寸,容量約九升三合八分之一。

腸胃之長,凡五丈八尺四寸,受水穀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,此腸胃所受水穀之數也。(五丈八尺四寸,乃止合腸胃之數,非若前篇總計唇口咽門而言也。)平人則不然,胃滿則腸虛,腸滿則胃虛,更虛更滿,故氣得上下,五臟安定,血脈和利,精神乃居,故神者水穀之精氣也。(上文云受水穀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者,乃言腸胃能容之總數也。

白話文:

消化系統的長度是五丈八尺四寸,能容納約九鬥二升一合合的水穀,這是腸胃所能容納水穀的總量。(五丈八尺四寸僅表示腸胃的長度,與之前計算脣口咽喉的長度不同。)健康人不是這樣,如果胃部飽滿,腸子就會空虛;如果腸子飽滿,胃部就會空虛。這種交替的虛滿狀態,使氣血運行順暢,五臟安定,血脈通暢,精神充沛,因此神氣是水穀精華所化。

若平人常數,則不皆然。蓋胃中滿則腸中虛,腸中滿則胃中虛,有滿有虛,則上下之氣得以通達,五臟血脈得以和調,而精神乃生,故神為水穀之精氣也。)故腸胃之中,常留谷二斗,水一斗五升。故平人日再後,後二升半,一日中五升,七日五七三斗五升,而留水穀盡矣。

白話文:

但是對於一般人來說,卻不是這樣。因為胃裡滿了,腸子就會空虛;腸子滿了,胃裡就會空虛。有滿有虛,那麼上下的氣就能夠通暢,五臟六腑的氣血就能夠和諧調順,精神才得以產生,所以精神是五穀精華之氣。因此,腸胃裡通常會保留兩斗的穀物,一斗五升的水。所以一般人一天排便兩次,每次兩升半,一天排五升,七天就是五七三鬥五升,將胃裡的五穀和水都排空了。

故平人不食飲,七日而死者,水穀精氣津液皆盡故也。(平人腸胃之中,所存水穀,惟三斗五升而已;然人之二便,大約日去五升,當七日而盡,故平人不食飲七日而死也。古今量數不同,詳見附翼二卷。)

白話文:

所以健康人如果七天不進食不喝水就會死亡,因為水谷精氣和津液都消耗殆盡了。(健康人的胃腸中,所儲藏的水谷,只有三鬥五升;但是人每天大約會排出五升的二便,七天就會消耗完,因此健康人不進食不喝水七天就會死亡。古今量數不同,詳情請參閱附翼二卷。)

2. 二十八、本藏二十五變

(靈樞本藏篇,全)

黃帝問於岐伯曰:人之血氣精神者,所以奉生而周於性命者也。(奉,養也。周,給也。人身以血氣為本,精神為用,合是四者以奉生,而性命周全矣。)經脈者,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,濡筋骨、利關節者也。(經脈者,即營氣之道。營,運也。濡,潤也。營行脈中,故主於裡而利筋骨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岐伯說:「人的血氣和精神,是滋養生命、維持生存的基本條件。」(「奉」指養育,「周」指供養。人體以血氣為基礎,精神為作用,結合這四者才能維持生命,確保性命周全。)經脈是運行血氣、調控陰陽、滋潤筋骨、通利關節的管道。(經脈就是輸送營氣的通路。營是運行之意。營氣在經脈中運行,所以主要作用在身體內部,滋潤筋骨。)

)衛氣者,所以溫分肉,充皮膚,肥腠理,司關闔者也。(肉有分理,故云分肉。衛行脈外,故主表而司皮毛之關闔。)志意者,所以御精神,收魂魄,適寒溫,和喜怒者也。(御,統御也。適,調燮也。)是故血和,則經脈流行,營復陰陽,筋骨勁強,關節清利矣。(復,包藏也。

白話文:

衛氣的作用是溫暖肌肉,充盈皮膚,滋養腠理(毛孔),並負責關節開合。(肌肉有分層,所以稱為「分肉」;衛氣運行於脈絡之外,所以主司身體表層,掌管皮膚和汗毛的開合。)

精神意識的作用是統御精神活動,收斂魂魄,調節對環境冷熱的適應,以及調節喜怒情緒。(「御」是統御的意思;「適」是調和的意思。)

因此,當氣血調和時,經脈會通暢運行,營氣能滋養陰陽,筋骨強健有力,關節靈活舒暢。(「復」是包涵的意思。)

)衛氣和,則分肉解利,皮膚調柔,腠理緻密矣。(緻音致。)志意和,則精神專直,魂魄不散,悔怒不起,五臟不受邪矣。(專直,如易系所謂其靜也專、其動也直,言其專一而正也。)寒溫和,則六腑化谷,風痹不作,經脈通利,肢節得安矣。此人之常平也。(凡此者,是皆常人之平者也。

白話文:

衛氣調和,則血脈暢通,身體健康,皮膚光滑細膩,毛孔緻密。

精神和諧 ,則心神專一,魂魄不散,不會產生後悔或憤怒的情緒,五臟不受邪氣侵擾。

寒熱平衡 ,則六腑能順利消化食物,風濕痹症不會發作,經脈通暢,四肢關節舒適。

這些都是人體健康的正常狀態。

)五臟者,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者也。(如疾病類宣明五氣所謂。)六腑者,所以化水穀而行津液者也。此人之所以具受於天也,無愚智賢不肖,無以相倚也。(倚,偏也。一日當作異。)然有其獨盡天壽,而無邪僻之病,百年之衰,雖犯風雨卒(猝同)。寒大暑,猶有弗能害也。

白話文:

五臟是儲存精神、血氣、魂魄的地方(就像《疾病類宣明五氣》中所說)。六腑是將食物和水穀轉化為津液的地方。這是人天生具有的,無論是愚鈍還是聰明、賢德還是卑劣,都不能偏廢。有些人可以活到自然壽命終了,沒有疾病的侵擾,即使到了百歲衰老,即使遭遇風雨和寒冷、酷暑,也依然健康無礙。

(此言天稟有出常之強者。)有其不離屏蔽室內,無怵惕之恐,然猶不免於病何也?願聞其故。(此言天稟有出常之弱者。)岐伯對曰:窘乎哉問也。五臟者,所以參天地,副陰陽,而連四時,化五節者也。(窘,言難也。參,叅同。副,配也。連,通也。化五節者,應五行之節序而為之變化也。

白話文:

(上文提到天生體質異常強健的人。)他們即使終日不出門,也沒有任何恐懼,但仍然會得病,這是為什麼呢?希望聽到解釋。(上文提到天生體質異常虛弱的人。)岐伯回答說:你的問題真是難以回答。五臟的功能是參照天地,配合陰陽,貫通四季,化生五行氣候的。(“窘”表示難以回答。“參”與“叅”意思相同,意為參照。“副”指配合。“連”指貫通。“化五節”指應合五行的季節變化而發生變化。)

)五臟者,固有小大高下堅脆端正偏傾者,六腑亦有小大長短厚薄結直緩急。凡此二十五者各不同,或善或惡,或吉或凶,請言其方。(言所以為強弱者,皆由臟腑之氣致然也。)

白話文:

五臟,本質上就有大小高低、堅韌脆軟、端正偏斜的區別;六腑也有大小長短、厚薄結直、通暢緩急的差異。這二十五個部分各有不同,有的好有的壞,有的吉利的有的兇險的,請你詳細分析。

(之所以會產生強弱,都是由臟腑之氣造成的。)

心小則安,邪弗能傷,易傷以憂;心大則憂不能傷,易傷於邪。心高則滿於肺中,悗而善忘,難開以言;心下則藏外,易傷於寒,易恐以言。心堅則臟安守固,心脆則善病消癉熱中。心端正則和利難傷,心偏傾則操持不一、無守司也。(心小則怯,故必多憂。大則不固,故邪易傷之。

白話文:

心胸狹小,就會心安,邪氣就傷不到你,但容易因憂愁而受傷;心胸寬大,憂愁就傷不到你,但容易被邪氣所傷。心氣上浮,就會充盈於肺部,神志恍惚,容易健忘,難以開口說話;心氣下沉,就會藏於外,容易受寒邪侵襲,容易因恐懼而說不出話。心志堅定,臟腑就會安然守住,心志脆弱,就容易生病,容易出現消瘦、發熱等症狀。心性端正,就會和諧順利,不易受傷,心性偏斜,就會行為不一,沒有主見。

高則滿於肺而竅多不利,下則陽氣抑而神必不揚,心脆者火必易動,偏傾者不得其中,此其所以各有病也。悗,悶也。消癉,內熱病也。悗,美本切。癉音丹,又上、去二聲。)

白話文:

如果人陽氣太盛,則肺部會過度充盈,容易出現竅穴不通的情況;如果人陽氣太弱,則會壓抑陽氣,導致精神萎靡不振;如果人心臟脆弱,則容易激動上火;如果人身體偏向某一側,則不能保持平衡。這些都是導致疾病的根本原因。

「悗」是悶悶不樂的意思。「消癉」指內熱。

肺小則少飲,不病喘喝;肺大則多飲,善病胸痹喉痹逆氣。肺高則上氣肩息咳;肺下則居賁迫肺,善脅下痛。肺堅則不病咳上氣,肺脆則苦病消癉易傷。肺端正則和利難傷,肺偏傾則胸偏痛也。(喘喝,氣喘聲急也。肩息咳,聳肩喘息而咳也。居當作苦,肺下則氣道不利,故苦於賁迫而脅下痛也。賁,奔、秘二音。)

白話文:

肺部小的話,喝水要少,就不會出現氣喘、呼吸困難;肺部大的話,喝水要多,容易患胸痛、喉嚨痛和逆流。肺部高的話,會出現上氣、聳肩喘息和咳嗽;肺部低的話,會壓迫肺部,導致肋骨下方疼痛。肺部แข็ง實的話,就不容易咳嗽和上氣;肺部脆弱的話,容易患消耗性疾病,且容易受傷。肺部端正的話,氣息就會順暢,不容易受傷;肺部偏傾的話,就會出現胸口偏痛。

肝小則臟安,無脅下之病;肝大則逼胃迫咽,迫咽則苦膈中且脅下痛。肝高則上支賁切,脅悗,為息賁;肝下則逼胃,脅下空,脅下空則易受邪。肝堅則臟安難傷,肝脆則善病消癉易傷。肝端正則和利難傷,肝偏傾則脅下痛也。(上支賁切,謂肝經上行之支脈,賁壅迫切,故脅為悗悶、為息賁喘急也。左右兩脅皆肝膽之經,所以肝病者多見於脅。)

白話文:

肝臟健康,臟腑才會安穩,不會有脅腹疼痛的毛病。肝臟過大,會壓迫胃部和食管,導致食道不適和腹脅疼痛。肝臟偏高,會向上壓迫肺部,導致胸悶氣喘。肝臟偏低,會壓迫胃部,導致腹脇空陷。腹脇空陷容易受邪氣侵襲。肝臟堅硬,臟腑安穩不容易受傷。肝臟脆弱,容易患病消瘦和受傷。肝臟位置端正,功能正常不容易受傷。肝臟偏斜,會導致腹脅疼痛。(肝經上行支脈向上壓迫,造成胸脅悶痛和氣喘。兩側腹脅都是肝膽經的循行部位,所以肝臟疾病經常會在腹脅部位表現出來。)

脾小則臟安,難傷於邪也;脾大則苦湊䏚而痛,不能疾行。脾高則䏚引季脅而痛;脾下則下加於大腸,下加於大腸則臟苦受邪。脾堅則臟安難傷,脾脆則善病消癉易傷。脾端正則和利難傷,脾偏傾則善滿善脹也。(湊,塞也。䏚,脅下軟肉處也。季脅。小肋也。䏚音秒。)

白話文:

脾臟小則臟腑安穩,不易受到外邪侵襲;脾臟大則會鬱悶塞滯而疼痛,不能快走。脾臟高位則會引起肋部下方疼痛;脾臟下垂則會壓迫大腸,大腸受壓則臟腑容易受邪氣侵襲。脾臟堅實則臟腑安穩不易受傷;脾臟脆弱則容易生病消瘦受損。脾臟位置端正則氣血運行順暢不易受傷;脾臟位置偏斜則容易腹脹腹滿。

腎小則臟安難傷;腎大則善病腰痛,不可以俯仰,易傷以邪。腎高則苦背膂痛,不可以俛仰;腎下則腰尻痛,不可以俛仰,為狐疝。腎堅則不病腰背痛,腎脆則善病消癉易傷。腎端正則和利難傷,腎偏傾則苦腰尻痛也。(膂音呂,夾脊肉也。俛,俯同。尻,開高切,尾骶骨也。

白話文:

腎臟稍小,則臟腑安穩,不易受傷。腎臟過大,則容易患腰痛,且不能俯仰自如,容易受到邪氣侵襲。

腎臟過高,則會導致背部疼痛,而不能正常彎腰。腎臟過低,則會導致腰部和臀部疼痛,且不能彎腰,這是狐疝的症狀。

腎臟堅實,則不容易患腰背疼痛。腎臟脆弱,則容易患消瘦和虛弱的疾病,以及容易受傷。

腎臟位置端正,則身體協調,不易受傷。腎臟不正或傾斜,則會導致腰部和臀部疼痛。

(注釋:膂:脊椎兩側的肌肉。俛:同俯,彎腰。尻:尾骨。)

)凡此二十五變者,人之所苦常病。(五變者,曰小大,曰高下,曰堅脆,曰端正,曰偏傾也。人有五臟,臟有五變,是為二十五變,人所苦於常病也。)

白話文:

以上這二十五種變化,都是人們經常患有的疾病。(這五種變化是指:大小、高低、堅硬脆弱、端正、傾斜。人有五臟,每臟都有五種變化,共計二十五種變化,這就是人們經常患有的疾病。)

黃帝曰:何以知其然也?岐伯曰:赤色小理者心小,粗理者心大。無𩩲𩨗者心高,𩩲𩨗小短舉者心下。𩩲𩨗長者心下堅,𩩲𩨗弱小以薄者心脆。𩩲𩨗直下不舉者心端正,𩩲𩨗倚一方者心偏傾也。(理,肉理也。𩩲𩨗,音結於,鳩尾骨也。)

白話文:

黃帝問:怎麼知道人的心臟是怎樣的?

岐伯答:赤色紋理細小的是心臟小,紋理粗大的則是心臟大。沒有鳩尾骨的,心臟位置高;鳩尾骨短小,心臟位置低。鳩尾骨長,心臟位置堅固;鳩尾骨弱小而薄,心臟脆弱。鳩尾骨正直下垂,心臟端正;鳩尾骨偏向一方,心臟則偏傾。(「理」指肉理,「鳩尾骨」音同「結於」,是胸骨下端的骨頭。)

白色小理者肺小,粗理者肺大。巨肩反膺陷喉者肺高,合腋張脅者肺下。好肩背厚者肺堅,肩背薄者肺脆。背膺厚者肺端正,脅偏疏者肺偏傾也。(胸前兩旁為膺,胸突而向外者是為反膺。肩高胸突,其喉必縮,是為陷喉。合腋張脅者,腋斂脅開也。脅偏疏者,脅骨欹斜而不密也。)

白話文:

白色的小紋路表示肺部體積較小,粗糙的紋路表示肺部體積較大。肩膀寬厚,胸骨凸起,喉嚨陷下的,肺部位置較高。腋窩收緊,肋骨外張的,肺部位置較低。肩膀和背部結實厚實的,肺部堅韌。肩膀和背部單薄的,肺部較脆。背部和胸前厚實的,肺部形狀端正。肋骨一側稀疏的,肺部位置偏向那一側。(胸前兩側稱為「膺」,胸骨凸起並向外彎曲稱為「反膺」。肩膀高聳,胸骨凸起,喉嚨必定縮小,稱為「陷喉」。腋窩收緊,肋骨外張,稱為「合腋張脅」。肋骨一側稀疏,是指肋骨彎曲傾斜,排列不緊密。)

青色小理者肝小,粗理者肝大。廣胸反骹者肝高,合脅兔骹者肝下。胸脅好者肝堅,脅骨弱者肝脆。膺腹好相得者肝端正,脅骨偏舉者肝偏傾也。(脛骨近足之細處曰骹,今詳此反骹兔骹以候肝,似以脅下之骨為骹也。反骹者,脅骨高而張也。兔骹者,脅骨低合如兔也。骹音敲。)

白話文:

青色血管紋路細小的是肝臟小,粗大的則是肝臟大。胸部寬闊,小腿骨後側向外張的是肝臟位置高;胸部和肋骨之間相貼,小腿骨後側向內彎的是肝臟位置低。胸部和肋骨部位結實的是肝臟堅固;肋骨部位軟弱的是肝臟脆弱。前胸和腹部相互協調的是肝臟位置端正;肋骨部位偏側鼓起的則是肝臟位置偏斜。(小腿骨接近腳部的細小部位稱為「骹」,這裡詳細描述「反骹兔骹」的現象來診斷肝臟,似乎是以肋骨下的骨頭作為「骹」的部位。「反骹」指肋骨高而外張,「兔骹」指肋骨低而向內合攏像兔子一樣,骹的讀音為「敲」。)

黃色小理者脾小,粗理者脾大。揭唇者脾高,唇下縱者脾下。唇堅者脾堅,唇大而不堅者脾脆。唇上下好者脾端正,唇偏舉者脾偏傾也。(脾氣通於口,其榮在唇,故脾之善惡,驗於唇而可知也。)

白話文:

黃色小脣的人脾臟小,粗糙的脣的人脾臟大。嘴脣上翹的人脾臟高,嘴脣下垂的人脾臟低。嘴脣堅硬的人脾臟堅實,嘴脣大但不堅硬的人脾臟脆弱。嘴脣上下對稱好看的人脾臟端正,嘴脣歪斜的人脾臟偏斜。(脾氣通於嘴巴,它的榮華表現在嘴脣上,所以脾臟的健康狀況可以從嘴脣看出。)

黑色小理者腎小,粗理者腎大。高耳者腎高,耳後陷者腎下。耳堅者腎堅,耳薄不堅者腎脆。耳好前居牙車者腎端正,耳偏高者腎偏傾也。(腎氣通於耳,故腎之善惡,驗於耳而可知也。)凡此諸變者,持則安,減則病也。(凡以上諸變,使能因其偏而善為持守,則可獲安;若少有損減,則不免於病矣。)

白話文:

黑色細小麥粒狀的痣反映腎臟較小,粗糙的痣反映腎臟較大。耳朵高聳的人腎臟位置也較高,耳朵後方有凹陷的人腎臟位置較低。耳朵堅硬的人腎臟也堅實,耳朵薄而不堅硬的人腎臟較脆。耳朵位置端正、靠近牙關的人腎臟位置端正,耳朵偏高的人腎臟位置偏斜。(腎氣與耳朵相通,因此可以透過觀察耳朵來得知腎臟的健康狀況。)凡是出現這些徵兆的人,如果能根據這些徵兆採取適當的措施,就能保持健康;如果這些徵兆有所減弱,就會引發疾病。(以上這些徵兆,如果能夠根據其偏頗之處而採取良好的保養措施,就可以獲得健康;如果這些徵兆有所減弱,就難免會生病。)

帝曰:善。然非余之所問也。願聞人之有不可病者,至盡天壽,雖有深憂大恐怵惕之志,猶不能減也,甚寒大熱不能傷也;其有不離屏蔽室內,又無怵惕之恐,然不免於病者何也?願聞其故。(減,損也。不可病者,病不能入也。不免於病者,常多病也。二者相遠,故以為問。

白話文:

皇帝說:「很好。但這並不是我所問的。我想聽聽哪些人不會生病,直到壽終正寢,即使遇到極大的憂愁、恐懼和驚嚇,也不會減壽,遭遇嚴寒酷熱也不會受傷。還有一些人從不離開屏風圍成的室內,也沒有受到恐懼和驚嚇,卻總是生病。這兩種人是怎樣形成的?我想聽聽原因。」(減:損傷。不會生病:病邪不能侵犯。常多病:經常生病。兩者差別很大,所以提出這樣的問題。)

)岐伯曰:五臟六腑,邪之舍也,請言其故。五臟皆小者,少病,苦燋心,大愁憂;五臟皆大者,緩於事,難使以憂。五臟皆高者,好高舉措;五臟皆下者,好出人下。五臟皆堅者,無病;五臟皆脆者,不離於病。五臟皆端正者,和利得人心;五臟皆偏傾者,邪心而善盜,不可以為人平,反復言語也。

白話文:

岐伯說:五臟六腑是邪氣聚集的地方,請說說這是什麼原因。五臟都小的,容易生病,身體常發熱,容易憂愁苦惱;五臟都大的,辦事拖沓,很難憂愁。五臟都高的,常常高談闊論;五臟都低的,喜歡在人底下。五臟都堅實的,沒有疾病;五臟都脆弱的,離不開疾病。五臟都端正的,和氣通利受人歡迎;五臟都偏斜的,心術不正,喜歡偷盜,不能做一個正直的人,說話反覆無常。

(五臟六腑,所以藏精神水穀者也,一有不和,邪乃居之,故曰邪之舍也。不可以為人平,謂其心邪多昧,便佞不可化也。)

白話文:

五臟六腑,是藏匿精神和食物的地方,一旦出現不協調的情況,邪氣就會乘虛而入,所以被稱為邪氣的住所。不能讓一個人保持平衡,是指這個人心術不正,狡猾奸詐,無法改變。

黃帝曰:願聞六腑之應。岐伯答曰:肺合大腸,大腸者皮其應。心合小腸,小腸者脈其應。肝合膽,膽者筋其應。脾合胃,胃者肉其應。腎合三焦膀胱,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。(肺本合皮,而大腸亦應之,心本合脈,而小腸亦應之,膽胃皆然,故表裡之氣相同也。惟是腎本合骨,而此云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何也?如五癃津液別篇曰,三焦出氣以溫肌肉、充皮毛,此其所以應腠理毫毛也。腎合三焦膀胱義,見本類前三。

白話文:

黃帝說:「我想知道六腑和六臟的對應關係。」岐伯回答說:

  • 肺對應大腸,大腸對應皮膚。
  • 心對應小腸,小腸對應脈絡。
  • 肝對應膽,膽對應筋。
  • 脾對應胃,胃對應肌肉。
  • 腎對應三焦和膀胱,三焦和膀胱對應表皮和毛髮。

(肺原本對應皮膚,而大腸也對應皮膚;心原本對應脈絡,而小腸也對應脈絡,膽和胃也是如此,所以表面的氣和小腸的氣是相通的。只有腎原本對應骨,而這裡說三焦和膀胱對應表皮和毛髮,這是為什麼呢?像《五癃津液別篇》中所說,三焦排出氣體來溫暖肌肉、充實表皮和毛髮,這就是它為何對應腠理和毛髮的原因。腎對應三焦和膀胱的意義,請參閱相關章節。)

黃帝曰:應之奈何?岐伯曰:肺應皮,皮厚者大腸厚,皮薄者大腸薄。皮緩腹裡大者大腸大而長,皮急者大腸急而短。皮滑者大腸直,皮肉不相離者大腸結。(此下皆言六腑之應。肺與大腸為表裡,肺應皮,故大腸腑狀,亦可因皮而知也。不相離者,堅實之謂。)

白話文:

黃帝問道:根據這些特徵,如何判斷其反應呢?岐伯回答說:肺部的狀況與皮膚相應,皮膚厚的人,大腸也厚;皮膚薄的人,大腸也薄。皮膚鬆弛腹腔較大的人,大腸也大而長;皮膚緊繃的人,大腸也急而短。皮膚光滑的人,大腸筆直;皮膚和肌肉緊密相連的人,大腸結實。(以下都是指六腑的反應。肺和脾臟是表裡相應的,肺應於皮膚,所以脾臟的腑狀,也可以根據皮膚來判斷。緊密相連是指堅實的。)

心應脈,皮厚者脈厚,脈厚者小腸厚;皮薄者脈薄,脈薄者小腸薄。皮緩者脈緩,脈緩者小腸大而長;皮薄而脈衝小者,小腸小而短。諸陽經脈皆多紆屈者,小腸結。(心與小腸為表裡,心應脈,故小腸腑狀,亦可因脈而知也。然脈行皮肉之中,何以知其厚薄?但察其皮肉,即可知也。

沖,虛也。諸陽經脈,言脈之浮淺而外見者也。紆屈,盤曲不舒之謂。紆音於。)

白話文:

心臟與脈搏相應。皮膚厚的人脈搏也厚,脈搏厚的人小腸也厚。皮膚薄的人脈搏也薄,脈搏薄的人小腸也薄。皮膚鬆弛的人脈搏也緩慢,脈搏緩慢的人小腸較大、較長。皮膚薄而脈搏跳動細小的人,小腸較小、較短。所有陽經脈絡都彎曲曲折,說明小腸也纏結在一起。(心和小腸是表裡關係,心臟與脈搏相應,所以可以透過脈搏來推測小腸的狀況。但脈搏在皮肉中運行,如何得知其厚度?只要觀察表面的皮肉狀況即可得知。)

脾應肉,肉䐃堅大者胃厚,肉䐃麼者胃薄。肉䐃小而麼者胃不堅;肉䐃不稱身者胃下,胃下者下管約不利。肉䐃不堅者胃緩,肉䐃無小里累者胃急。肉䐃多少里累者胃結,胃結者上管約不利也。(脾與胃為表裡,脾應肉,故胃腑之狀,亦可因肉而知也。䐃,肉之聚處也。麼,細薄也。

約,不舒也。少里累之義未詳,高志齋謂揣其䐃肉而少有累然結實者之謂。䐃,劬允切。稱,去聲。)

白話文:

脾臟與肌肉相應。肌肉堅實肥厚的人,胃壁厚;肌肉薄而細膩的人,胃壁薄。肌肉小而軟弱的人,胃壁不堅固;肌肉不符合身體比例的人,胃下垂,胃下垂的人,食道梗阻不利於食物下行。肌肉不堅固的人,胃蠕動緩慢;肌肉沒有小顆粒狀凹陷的人,胃蠕動過快。肌肉上有多少顆粒狀凹陷的人,胃中有痞塊,胃中有痞塊的人,食道梗阻不利於食物下行。

肝應爪,爪厚色黃者膽厚,爪薄色紅者膽薄。爪堅色青者膽急,爪濡色赤者膽緩。爪直色白無約者膽直,爪惡色黑多紋者膽結也。(肝與膽為表裡,肝應爪,故膽腑之狀,亦可因爪而知也。結者,膽氣不舒之謂。)

白話文:

肝臟對應指甲,指甲厚而黃色的,表示膽汁濃稠;指甲薄而紅色的,表示膽汁稀薄。指甲堅硬而青色的,表示膽氣急躁;指甲濕潤而赤色的,表示膽氣平和。指甲直挺而潔白的,表示膽氣順暢;指甲粗糙而黑色的,有許多紋路的,表示膽囊有結石。(肝臟與膽囊是相互依存的,肝臟對應指甲,所以膽囊的狀況也可以通過指甲來瞭解。結石是指膽汁不暢通。)

腎應骨,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,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。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緩,皮急而無毫毛者三焦膀胱急。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,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結也。(腎與膀胱為表裡,而三焦亦合於腎,故上文曰腎合三焦膀胱,腠理毫毛其應,所以三焦膀胱之狀,可因腠理毫毛而知也。)

白話文:

腎臟對應於骨骼,皮膚緻密厚實的人,三焦和膀胱較厚。皮膚粗糙且薄的人,三焦和膀胱較薄。皮膚疏鬆且有空隙的人,三焦和膀胱較寬鬆。皮膚緊繃且沒有汗毛的人,三焦和膀胱較緊繃。汗毛茂密且粗壯的人,三焦和膀胱較直。汗毛稀少的人,三焦和膀胱較阻塞。(腎臟和膀胱是相互對應的表裡關係,而三焦也與腎臟相關,因此上文說腎臟對應三焦和膀胱,皮膚的紋理和汗毛與腎臟相關,因此三焦和膀胱的狀態可以通過皮膚的紋理和汗毛來得知。)

黃帝曰:厚薄美惡皆有形,願聞其所病。岐伯答曰: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,則知所病矣。(外形既明,內臟可察,病亦因而可知矣。所謂病者,如上文二十五變之類皆是也。)

白話文:

黃帝問道:身體外表上的厚薄美醜都有徵兆,我想了解這些徵兆對應的內臟疾病。岐伯回答:觀察身體外表的變化就能瞭解內臟的狀況,進而得知疾病的徵兆。(當身體外觀的變化明顯時,就能觀察到內臟的狀況,疾病的徵兆也就顯而易見了。所謂的疾病,像是上文中提到的二十五種變化等等都是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