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四卷 (4)
四卷 (4)
1. 二十五、精氣津液血脈脫則為病
(靈樞決氣篇,全)
黃帝曰:余聞人有精氣津液血脈,余意以為一氣耳,今乃辨為六名,余不知其所以然。(六者之分,總由氣化,故曰一氣,而下文云六氣者,亦以形不同而名則異耳,故當辨之。)岐伯曰:兩神相搏,合而成形,常先身生,是謂精。(兩神,陰陽也。搏,交也。精,天一之水也。
白話文:
黃帝說:「我聽說人體有精、氣、津液、血、脈,我認為它們都是一種氣,現在卻分成六個名稱,我不明白它們的區別。」(這六者的區分,都是由氣的變化而來,所以黃帝說是「一氣」,而後文所說的「六氣」,也是根據它們不同的形態和名稱來區分的,因此必須對它們進行區分。)岐伯回答說:「陰陽二神結合,化合成形體,通常先於身體產生,這叫做『精』。」(「兩神」指陰陽二氣,「搏」指結合,「精」是天地最原始的水液。)
凡陰陽合而萬形成,無不先從精始,故曰常先身生是謂精。按:本神篇曰:兩精相搏謂之神。而此曰:兩神相搏,合而成形,常先身生,是謂精。蓋彼言由精以化神,此言由神以化精,二者若乎不同,正以明陰陽之互用者,即其合一之道也。詳見本類前九。)何謂氣?岐伯曰:上焦開發,宣五穀味,熏膚充身澤毛,若霧露之溉,是謂氣。
白話文:
所有生物的形成都是陰陽結合的結果,而且都源自於精微物質。因此,常先於身體的誕生而存在的就是精微物質。註:本經中記載,「兩精相互作用產生精神。」而這裡卻說,「兩神相互作用,結合而形成身體,常先於身體的誕生,這就叫做精。」其實,前面所說的「由精微物質化生出精神」,這裡所說的「由精神化生出精微物質」,兩者雖然看似不同,但正是為了說明陰陽之間的互相作用,也就是它們合二為一的道理。(詳見本類前九則論述。)什麼是氣?岐伯說:「上焦(胸腔以上部位)的陽氣升發,將五穀食物的營養散發出來,滋潤皮膚,充盈全身,使毛髮光澤。就像霧露滋潤萬物一樣,這就是氣。」
(上焦,胸中也。開發,通達也。宣,布散也。氣者,人身之大氣,名為宗氣,亦名為真氣。邪客篇曰:宗氣積於胸中,出於喉嚨,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。刺節真邪篇曰:真氣者,所受於天,與穀氣並而充身也。營衛生會篇曰:人受氣於谷,谷入於胃,以傳於肺,五臟六腑皆以受氣。
白話文:
上焦,也就是胸腔。開發,是指通暢無阻。宣,是散發的意思。
氣,指人體最重要的氣,稱為宗氣,也叫真氣。《邪客篇》說:宗氣積聚在胸腔,經由喉嚨,貫穿心脈而進行呼吸。《刺節真邪篇》說:真氣,是我們從天地間接收到的,和飲食之氣一起充盈全身。《營衛生會篇》說:人從飲食中獲得氣,飲食進入胃後,傳輸到肺,五臟六腑都靠它來獲得氣。
故能熏膚充身澤毛,若霧露之溫潤,而溉養萬物者,為氣也。)何謂津?岐伯曰:腠理發泄,汗出溱溱,是謂津。(津者陽之液,汗者津之泄也。腠理者皮膚之隙。溱溱,滋澤貌。溱音臻。)何謂液?岐伯曰:谷入氣滿,淖澤注於骨,骨屬屈伸泄澤,補益腦髓,皮膚潤澤,是謂液。(淖澤,濡潤也。
白話文:
所以能夠溫潤肌膚、充盈身體、光澤毛髮,就像霧露滋潤萬物那樣,這是「氣」的作用。
什麼是「津」?岐伯說:「腠理發汗,汗水滋潤,這就是『津』。」(津液是陽氣的液體,汗水是津液的排泄物。腠理是皮膚的細孔。滋潤貌。)
什麼是「液」?岐伯說:「食物進入身體,氣血充足,滋潤液體注入到骨頭中,骨頭負責屈伸,排泄滋潤液,補充腦髓,使皮膚光澤,這就是『液』。」(滋潤液,是溼潤的意思。)
液者,陰之津。谷入於胃,其氣滿而化液,故淖澤而注於骨。凡骨屬舉動屈伸,則經脈流行而泄其澤,故內而補益腦髓,外而潤澤皮膚,皆謂之液。愚按:津液本為同類,然亦有陰陽之分。蓋津者,液之清者也;液者,津之濁者也。津為汗而走腠理,故屬陽;液注骨而補腦髓,故屬陰。
白話文:
液體是陰性的津液。食物進入胃中,其氣息變得多到化為液體,因此濕潤並注入到骨頭中。凡是與骨骼有關的屈伸動作,會使經脈運行,從而使濕潤分佈開來。因此,液體從內部滋養腦髓,從外部潤澤皮膚,這都稱為「液」。
按: 津液本質上是同類的,但是也有陰陽之分。津液清澈,稱為「津」;液體渾濁,稱為「液」。津液化為汗液,在腠理中運行,因此屬陽;液體分佈到骨頭中滋養腦髓,因此屬陰。
觀五癃津液別篇曰:三焦出氣以溫肌肉、充皮膚為其津,其留而不行者為液。其義正與此合。詳疾病類五十八。淖音鬧。洩,泄同。)何謂血?岐伯曰:中焦受氣取汁,變化而赤,是謂血。(中焦者,並胃中,出上焦之下。凡水穀之入,必先歸胃,故中焦受谷之氣,取谷之味,輸脾達臟,由黃白而漸變為赤,以奉生身者,是謂之血。)何謂脈?岐伯曰:壅遏營氣,令無所避?是謂脈。
白話文:
觀五癃津液別篇所言:
三焦散發氣體以溫暖肌肉、滋潤皮膚,這就是津液。停滯不流動的津液就稱為液。它的意思與這裡的說法一致。詳見《疾病類》第五十八種。淖唸作「鬧」。洩與泄通用。
何謂血?
岐伯說:中焦接收氣、吸取養分,變化後變成紅色,這就是血液。(中焦包括胃,位於上焦之下。所有的食物和水進入體內,必定先歸入胃,所以中焦接收食物的氣,吸取食物的味道,輸送到脾臟和臟腑,由黃轉白逐漸變成紅色,用來滋養身體,這就是血液。)
何謂脈絡?
岐伯說:阻塞營氣,使其無處躲藏?這就是脈絡。
(壅遏者,堤防之謂,猶道路之有封疆,江河之有涯岸,俾營氣無所迴避而必行其中者,是謂之脈。然則脈者,非氣非血,而所以通乎氣血者也。)黃帝曰:六氣者,有餘不足,氣之多少,腦髓之虛實,血脈之清濁,何以知之?(前言一氣,總言之也;此言六氣,分言之也。蓋精氣津液血脈,無非氣之所化也。
白話文:
(阻塞者,就像堤防一樣,猶如道路有疆界,江河有邊岸,讓營氣無法避開而必須在其中運行,這就是所謂的脈絡。所以脈絡,既非氣,也非血,而是能夠疏通氣血的東西。)黃帝說:六氣(精、氣、津、液、血、脈)有時候過多,有時候不足,氣血的多少,腦髓的虛實,血脈的清濁,怎麼知道呢?(之前所說的”一氣”是總的來說,這裡所說的”六氣”是分開來說。其實精氣、津液、血脈,都是氣所化生的。)
)岐伯曰:精脫者,耳聾;(腎藏精,耳者腎之竅,故精脫則耳聾。)氣脫者,目不明;(五臟六腑精陽之氣,皆上注於目而為睛,故陽氣脫則目不明。)津脫者,腠理開,汗大泄;(汗,陽津也,汗大泄者津必脫,故曰亡陽。)液脫者,骨屬屈伸不利,色夭,腦髓消,脛痠,耳數鳴;(液所以注骨益腦而澤皮膚者,液脫則骨髓無以充,故屈伸不利而腦消脛痠。皮膚無以滋,故色枯而夭。
白話文:
岐伯說:
- 精氣耗損,會導致耳聾。(腎藏精,耳朵是腎臟的孔竅,所以精氣耗損就會耳聾。)
- 元氣不足,會導致眼睛昏花。(五臟六腑的精陽之氣,都聚集在眼睛形成瞳孔,所以元氣不足就會眼睛昏花。)
- 津液消耗,會導致皮膚乾燥,汗液大量流失。(汗液是陽津,汗液大量流失,津液一定會消耗,所以說是陰陽兩虛。)
- 液體耗損,會導致骨骼不能靈活伸屈,面色發黃,腦髓萎縮,小腿痠痛,耳朵經常鳴響。(液體可以滋養骨骼和腦髓,還能潤澤皮膚,液體消耗,骨髓就會無法充盈,所以不能靈活伸屈,腦髓萎縮,小腿痠痛。皮膚得不到滋養,所以面色發黃。)
液脫則陰虛,故耳鳴也。)血脫者,色白,夭然不澤;(血之榮在色,故血脫者色白如鹽。夭然不澤,謂枯澀無神也。)其脈空虛,此其候也。(脈貴有神,其脈空虛,即六脫之候。)黃帝曰:六氣者貴賤何如?岐伯曰:六氣者,各有部主也,其貴賤善惡,可為常主,然五穀與胃為大海也。(部主,謂各部所主也,如腎主精,肺主氣,脾主津液,肝主血,心主脈也。
白話文:
體液耗盡則陰虛,所以會耳鳴。血液耗盡的人,面色蒼白,枯萎不潤澤。(血液的充盈反映在面色上,所以血液耗盡的人面色蒼白如鹽。枯萎不潤澤,是指皮膚乾燥無光澤。)脈象空虛,這是氣血耗盡的徵候。(脈象應該是飽滿有力的,如果脈象空虛,就是六氣耗盡的徵候。)黃帝問:六氣的貴賤等級如何?岐伯答:六氣各有其主,其貴賤好壞可以作為常規的依據,但是五穀和胃是養生之本。(主,指各個臟器所主的功能,如腎主精氣,肺主呼吸,脾主運化水谷,肝主造血,心主脈絡。)
貴賤善惡,以衰旺邪正言,如春夏則木火為貴,秋冬則金水為貴,而失時者為賤也;六氣之得正者為善,而太過不及者為惡也。貴賤善惡,主各有時,故皆可為常主。然六氣資於五谷,五穀運化於胃,是為水穀之海,故胃氣為臟腑之本。)
白話文:
貴賤、善惡是根據盛衰和正邪來判斷的。比如春天夏天木火屬貴氣,秋天冬天金水屬貴氣,而不在適當時節出現的則為賤氣。六氣得到適當調和的就是善氣,而過分或不足的就是惡氣。貴賤善惡各有所司,因此都可以作為常態的主導。然而六氣的產生來自於五穀,五穀在胃中消化運化,所以胃是臟腑的根本。
2. 二十六、腸胃小大之數
(靈樞腸胃篇,全)
黃帝問於伯高曰:余願聞六腑傳谷者,腸胃之小大長短,受谷之多少奈何?(此以水穀之自口而入,以至廣腸所出之處,而統問其詳也。)伯高曰:請盡言之,谷所從出入淺深遠近長短之度:唇至齒長九分,口廣二寸半。(長,深也。廣,闊也。)齒以後至會厭,深三寸半,大容五合。
白話文:
黃帝問伯高說:「我想知道六腑傳送食物的情況,腸胃的大小長短,能容納多少食物?」(這裡從食物入口,一直到食物排出直腸,整體詢問詳細情況。)
伯高回答說:「請聽我詳細說明,食物出入的深度遠近長短尺寸如下:
從嘴脣到牙齒長九分,口腔寬度二寸半。(長是指深度,寬是指闊度。)
從牙齒後方到會厭,深度三寸半,能容納五合這麼多食物。
(會厭在咽喉之上,乃所以分水穀,司呼吸,而不容其相混者也。)舌重十兩,長七寸,廣二寸半。咽門重十兩,廣二寸半,至胃長一尺六寸。(咽門,即食喉也,其名曰咽。至胃長一尺六寸,乃並胃脘而言。)胃紆曲屈,伸之,長二尺六寸,大一尺五寸,徑五寸,大容三斗五升。
白話文:
會厭位於咽喉的上方,它的作用是將水和食物分開,控制呼吸,防止它們混雜。
舌頭重十兩,長七寸,寬二寸半。咽喉重十兩,寬二寸半,連接到胃部長一尺六寸。(咽喉,就是食道,它的別名是咽。連接到胃部長一尺六寸,指的是咽喉連接胃的距離。)
胃呈彎曲彎曲的形狀,伸直後,長二尺六寸,寬一尺五寸,直徑五寸,容量為三鬥五升。
(紆曲,曲折也。大言周圍之數,徑言直過之數,余准此。平人絕谷篇曰:其中之谷常留二斗,水一斗五升而滿。紆音於。)小腸後附脊,左環回周疊積,其注於迴腸者,外附於臍上,回運環十六曲,大二寸半,徑八分分之少半,長三丈二尺。(小腸居胃之下,在臍上二寸所,後附於脊,左旋而環。
白話文:
彎曲的意思。大意指圍繞的數量,徑指直接通過的數量,其他情況類比。
《平人絕谷篇》說:其中胃部的穀物通常留有二斗,水一斗五升就可以滿了。紆音作「於」念。
小腸位於脊後,左邊盤旋迴繞,層層疊加;注入迴腸的部分,外附於臍部上方,迴轉環繞十六曲,大於二寸半,徑約八分之小一半,長三丈二尺。
(小腸位於胃部下方,在臍部上方二寸處,附於脊部後方,左旋環繞。)
其下口注於迴腸者,外附近於臍上一寸,當水分穴處是也。八分分之少半,言八分之外,尚有如一分之少半也。余彼此。)迴腸當臍,左環回周葉積而下,回運環反十六曲,大四寸,徑一寸寸之少半,長二丈一尺。(迴腸,大腸也。葉積,如葉之積,亦疊積之義。大腸上口即小腸下口,當臍左旋,而下接廣腸也。
白話文:
迴腸的開口連接著小腸,位置在肚臍上方一寸,也就是水分穴的位置。八分之外,還有八分中的少半,也就是說,迴腸的開口位置比肚臍上方一寸還要稍微低一點。
迴腸位於肚臍左側,環繞著腸道周邊,層層疊疊地往下延伸,像葉子一樣堆積起來。它不斷旋轉迴旋,形成十六個彎曲,寬四寸,直徑一寸半,長度達到二丈一尺。
迴腸就是大腸,它的名稱來源於腸子像葉子一樣層層疊疊的堆積方式。大腸的開口與小腸的出口相連,位置在肚臍的左側,然後向下連接著直腸。
)廣腸傳脊以受迴腸,左環葉脊上下,闢大八寸,徑二寸寸之太半,長二尺八寸。(廣腸,大腸下節也,亦名直腸。直腸居後,繞脊而下,故曰傳脊。傳,布也。葉脊上下,言疊於脊之上下而至尾骶也。闢,闢同。以其最廣,故云闢大八寸。)腸胃初入至所出,長六丈四寸四分,回曲環反三十二曲也。
(此總結上文自口而入、自便而出之全數。三十二曲,合小腸大腸而言也。)
白話文:
大腸的直腸部分是由脊椎延伸而來的,接收迴腸,在脊椎的左側環繞上下,展開達到寬八寸,直徑約二寸半,長度為二尺八寸。(直腸是大腸下端,又稱為直腸。直腸位於後方,環繞脊椎而下,因此稱為「傳脊」。「傳」是散佈的意思。在脊椎的上下環繞,表示直腸從脊椎上方一直延伸到尾骶骨。「闢」與「闢」同義。由於直腸最寬,因此說展開達到八寸。)腸胃從一開始進入到排出,長度約為六丈四寸四分,迴轉環繞反覆共三十二個彎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