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二卷 (11)

回本書目錄

二卷 (11)

1. 五、陰陽之中復有陰陽

(素問金匱真言論)

故曰:陰中有陰,陽中有陽。(故曰,引辭也。既言陰矣,而陰中又有陰;既言陽矣,而陽中又有陽。此陰陽之道,所以無窮,有如下文云者。)平旦至日中,天之陽,陽中之陽也;日中至黃昏,天之陽,陽中之陰也;合夜至雞鳴,天之陰,陰中之陰也;雞鳴至平旦,天之陰;陰中之陽也。(一日之氣,自卯時日出地上為晝,天之陽也;自酉時日入地中為夜,天之陰也。

然於陰陽之中,復有陰陽,如午前為陽中之陽,午後則陽中之陰也;子前為陰中之陰,子後為陰中之陽也。故以一日分為四時,則子午當二至之中,卯酉當二分之令;日出為春,日中為夏,日入為秋,夜半為冬也。)故人亦應之。(人之陰陽,亦與一日四時之氣同。故子後則氣升,午後則氣降,子後則陽盛,午後則陽衰矣。

)夫言人之陰陽,則外為陽,內為陰。(以表裡言。)言人身之陰陽,則背為陽,腹為陰。(以前後言。)言人身之臟腑中陰陽,則臟者為陰,腑者為陽。肝心脾肺腎五臟皆為陰,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。(五臟屬裡,藏精氣而不瀉,故為陰。六腑屬表,傳化物而不藏,故為陽。

)所以欲知陰中之陰、陽中之陽者何也?為冬病在陰,夏病在陽,春病在陰,秋病在陽,皆視其所在,為施針石也。(此舉一歲之候,以明病治之陰陽也。冬氣伏藏故在陰,夏氣發越故在陽。春病在陰者,以春陽尚微而余陰尚盛也。秋病在陽者,以秋陰尚微而余陽尚盛也。必當體察氣宜,庶無誤治。

此雖以四時針石言,而凡藥食之類,無不皆然,不可不為詳察也。)故背為陽,陽中之陽,心也;背為陽,陽中之陰,肺也;腹為陰,陰中之陰,腎也;腹為陰,陰中之陽,肝也;腹為陰,陰中之至陰,脾也。(人身背腹陰陽,議論不一。有言前陽後陰者,如老子所謂萬物負陰而抱陽是也。

有言前陰後陽者,如此節所謂背為陽、腹為陰是也。似乎相左。觀邵子曰:天之陽在南,陰在北;地之陰在南,陽在北。天陽在南,故日處之;地剛在北,故山處之。所以地高西北,天高東南。然則老子所言,言天之象,故人之耳目口鼻動於前,所以應天陽面南也。本經所言,言地之象,故人之脊膂肩背峙於後,所以應地剛居北也。

矧以形體言之,本為地象,故背為陽,腹為陰,而陽經行於背,陰經行於腹也。天地陰陽之道,當考伏羲六十四卦方圓圖,圓圖象天,陽在東南,方圖象地,陽在西北,其義最精,燎然可見。又如人之五臟,何以心肺為背之陽,肝脾腎為腹之陰?蓋心肺居於膈上,連近於背,故為背之二陽臟;肝脾腎居於膈下,藏載於腹,故為腹之三陰臟。然陽中又分陰陽,則心象人之日,故曰牡臟,為陽中之陽。

白話文:

五、陰陽之中復有陰陽

因此說:陰之中還有陰,陽之中還有陽。從清晨到中午,屬於天的陽氣,是陽中的陽;從中午到黃昏,屬於天的陽氣,是陽中的陰;從天黑到雞鳴,屬於天的陰氣,是陰中的陰;從雞鳴到清晨,屬於天的陰氣,是陰中的陽。一天的氣候變化,從日出(卯時)開始為白晝,屬天的陽氣;日落(酉時)後為夜晚,屬天的陰氣。

然而在陰陽之中,又可細分陰陽,例如午前為陽中之陽,午後為陽中之陰;子時之前為陰中之陰,子時之後為陰中之陽。因此,將一天分為四季來看,子時和午時分別對應冬至和夏至,卯時和酉時則對應春分和秋分。日出如春季,日中如夏季,日落如秋季,夜半如冬季。人體的陰陽變化也與此相應。

談論人體的陰陽,外部為陽,內部為陰(從表裡區分);就身體部位而言,背部為陽,腹部為陰(以前後區分);就臟腑而言,五臟(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)屬陰,六腑(膽、胃、大腸、小腸、膀胱、三焦)屬陽。五臟主內,藏精氣而不外洩,故屬陰;六腑主外,傳導消化物而不儲藏,故屬陽。

為何要瞭解陰中之陰、陽中之陽?因為冬季病在陰,夏季病在陽,春季病在陰,秋季病在陽,需根據病位施以針灸或砭石治療。冬季氣機潛藏故病在陰,夏季氣機發散故病在陽;春季陽氣尚弱而陰氣仍盛,故病在陰;秋季陰氣初生而陽氣尚旺,故病在陽。必須觀察氣候變化,才能準確治療。

背部屬陽,陽中的陽是心,陽中的陰是肺;腹部屬陰,陰中的陰是腎,陰中的陽是肝,陰中的至陰是脾。關於人體背腹陰陽的討論,觀點不一。有人認為前面屬陽、後面屬陰,如老子所說「萬物負陰而抱陽」;也有人如本文主張背為陽、腹為陰。實際上,這與天地陰陽的分布有關:天之陽在南,陰在北;地之陰在南,陽在北。老子所言是天的象徵,故人體前面五官動作對應天陽;本文則以地為象徵,故背部挺拔對應地剛。

從形體來看,人體屬地象,故背為陽、腹為陰,陽經行於背,陰經行於腹。五臟中,心肺位於膈上靠近背部,故屬背之陽臟;肝脾腎位於膈下藏於腹部,故屬腹之陰臟。陽中再分陰陽,心象徵人體的太陽,故為陽中之陽(牡臟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