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十二卷 (29)
十二卷 (29)
1. 十八、五過四德
)診病不審,是為失常,謹守此治,與經相明。(若不詳加審察,必失經常中正之道,故欲謹守治法者,在求經旨以相明也。經,即下文上經下經之謂。)上經下經,揆度陰陽,奇恆五中,決以明堂,審於終始,可以橫行。(上經下經,古經名也。病能論曰:上經者,言氣之通天。
下經者,言病之變化也。揆度,切度之也。奇恆,言奇病也。五中,五內也。明堂,面鼻部位也。終始,靈樞篇名也。凡診病者,能明上經下經之理以揆度陰陽,能察奇恆五中之色而決於明堂,能審脈候針刺之法於終始等篇之義;夫如是則心通一貫,應用不窮,目牛無全,萬舉萬當,斯則高明無敵於天下,故可橫行矣。)
白話文:
十八、五過四德
診病若不仔細審查,便是違背常規。若能謹守這些治療法則,就能與經典的理論相契合。(若不詳細觀察病情,必定偏離中正之道。因此,要謹守治法,就必須探求經典的主旨以相互印證。「經」即下文所稱的「上經」與「下經」。)
「上經」與「下經」是古代經典,可據以衡量陰陽變化,辨別特殊病證與五臟狀況,並透過面部明堂位置的氣色來判斷病情,同時還需深入理解「終始」篇的內容。如此便能融會貫通,靈活運用,診斷精準無誤,醫術超凡卓越,進而橫行天下。(「上經」與「下經」是古代經典,《病能論》提到:「上經」論述人體氣機與自然界相通之理,「下經」則闡述疾病的變化規律。「揆度」是指仔細衡量,「奇恆」指特殊病證,「五中」即五臟。「明堂」指面部與鼻子的部位,「終始」則是《靈樞》中的一篇名。凡診治疾病者,若能理解「上經」與「下經」的原理來推測陰陽,觀察「奇恆」與五臟的氣色並從明堂判斷,同時掌握《終始》等篇所述的脈法與針刺要義,便能心領神會,運用自如,目光如炬,診斷精準。如此高超的醫術,自然無人能敵,可謂橫行無阻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