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十二卷 (27)
十二卷 (27)
1. 十八、五過四德
(不明虛實,故不知補瀉。不察所因,故不知病情。以致陰陽敗竭,故精華日脫。陽脫者邪並於陰,陰脫者邪並於陽,故曰邪氣乃並。此愚醫之所誤,過之二也。)
善為脈者,必以比類奇恆,從容知之,為工而不知道,此診之不足貴,此治之三過也。(比類,比別例類也。奇恆,異常也。從容,古經篇名,蓋法在安詳靜察也。凡善診者,必比類相求,故能因陰察陽,因表察里,因正察邪,因此察彼,是以奇恆異常之脈證,皆自從容之法而知之矣。易曰:引而伸之,觸類而長之,天下之能事畢矣。
其即比類之謂歟。工不知此,何診之有,此過誤之三也。又示從容論曰:脾虛浮似肺,腎小浮似脾,肝急沉散似腎,此皆工之所時亂也,然從容得之。詳疾病類九。)
診有三常,必問貴賤,封君敗傷,及欲侯王。(三常,即常貴賤,常貧富,常苦樂之義。封君敗傷者,追悔已往。及欲侯王者,妄想將來。皆致病之因。)故貴脫勢,雖不中邪,精神內傷,身必敗亡。(抑鬱不伸,故精神內傷。迷而不達,不亡不已也。)始富後貧,雖不傷邪,皮焦筋屈,痿躄為攣。
(憂愁思慮,則心肺俱傷,氣血俱損,故為是病。躄音璧,足不能行也。)醫不能嚴,不能動神,外為柔弱,亂至失常,病不能移,則醫事不行,此治之四過也。(戒不嚴,則無以禁其欲。言不切,則無以動其神。又其詞色外為柔弱,而委隨從順,任其好惡,則未有不亂而至失其常者。
如是則病不能移,其於醫也何有?此過誤之四也。)
凡診者,必知終始,有知餘緒,切脈問名,當合男女。(必知終始,謂原其始,要其終也。有知餘緒,謂察其本,知其末也。切其脈必問其名,欲得其素履之詳也。男女有陰陽之殊,脈色有逆順之別,故必辨男女而察其所合也。)離絕菀結,憂恐喜怒,五臟空虛,血氣離守,工不能知,何術之語。
(離者失其親愛,絕者斷其所懷,菀謂思慮抑鬱,結謂深情難解,憂則氣沉,恐則氣怯,喜則氣緩,恚則氣逆,凡此皆傷其內,故令五臟空虛,血氣離守。醫不知此,何術之有。菀,郁同。)嘗富大傷,斬筋絕脈,身體復行,令澤不息。(大傷,謂甚勞甚苦也。故其筋如斬,脈如絕,以耗傷之過也。
雖身體猶能復舊而行,然令澤不息矣。澤,精液也。息,生長也。)故傷敗結,留薄歸陽,膿積寒炅。(故,舊也。言舊之所傷,有所敗結,血氣留薄不散,則鬱而成熱,歸於陽分,故膿血蓄積,令人寒炅交作也。炅,居永切,熱也。)粗工治之,亟刺陰陽,身體解散,四肢轉筋,死日有期。
(粗工不知寒熱為膿積所生,膿積以勞傷所致,乃治以常法,急刺陰陽,奪而又奪,以致血氣復傷,故身體解散,四肢轉筋,則死日有期,謂非粗工之誤之者耶?!亟音棘。)醫不能明,不問所發,唯言死日,亦為粗工,此治之五過也。(但知死日,而不知致死者,由於施治之不當,此過誤之五也。
白話文:
【十八、五過四德】
(因未能辨明虛實,所以不懂得補瀉之法;不探究病因,故無法掌握病情。導致陰陽衰竭,精氣逐漸耗損。陽氣脫失時邪氣會侵入陰分,陰氣脫失時邪氣會侵入陽分,因此稱為「邪氣乃並」。這是庸醫誤治的第二項過失。)
擅長診脈的人,必然透過比較類推與辨識異常脈象,從容細察而領悟。醫師若不通曉此理,診斷便毫無價值,這是治療的第三項過失。(「比類」指歸納與分類,「奇恆」指異常現象,「從容」是古代經典篇名,強調安詳靜觀的診察之道。優秀的診斷者會透過類比推理,從而由陰見陽、由表察裡、由正辨邪、由此知彼,因此即使面對異常脈症,也能從容應對。)
診病須遵循三項常規:詢問患者地位高低、是否經歷仕途挫敗,以及是否有封侯稱王的野心。(「三常」指貴賤、貧富、苦樂的變遷。仕途挫敗者沈溺過往,野心勃勃者妄念未來,這些都是致病因素。)昔日權貴失勢後,即便未受外邪侵襲,精神內傷終將導致衰亡。(抑鬱難解使精神受創,執迷不悟則必致毀滅。)先富後貧者,縱然未遭外傷,也會皮膚枯槁、筋脈拘攣,最終痿弱跛行。(憂思損傷心肺,氣血雙虧而致病。)若醫師缺乏威嚴,無法觸動患者心志,態度軟弱順從,致使病情混亂失控,治療便難以見效,這是第四項過失。(約束不嚴則無法節制患者慾望,言語不懇切則不能振作其精神。若神色間顯得懦弱順從,放任其恣意妄為,必導致病情惡化。)
診治時必須掌握疾病發展始末,瞭解細節脈絡,切脈問診需考慮性別差異。(「終始」指追溯病因與預測歸宿,「餘緒」指觀察本質並推知後果。診脈時應詢問患者過往狀況,男女因陰陽有別,脈象順逆亦不同。)對於因親友離散、心願斷絕、思慮鬱結、憂懼喜怒導致五臟空虛、血氣失調的患者,若醫師未能察覺,便談不上醫術。(「菀」即鬱結,這些情緒內傷會造成臟腑氣血虧損。)曾富貴後遭重大勞損者,筋脈如遭砍斷,雖勉強行動,但精氣已無法恢復。(過度勞累使筋脈極度耗損。)舊傷未癒導致氣血鬱結化熱,轉為陽證則會形成膿腫,引發寒熱交替。(血氣瘀滯鬱久生熱,化膿後產生寒熱症狀。)庸醫不察病因,草率針刺陰陽經脈,致使患者元氣崩解、四肢抽搐,死期迫近。(魯莽治療反令血氣枯竭。)醫師若不明病理,不究根源,僅妄斷死期,便是庸醫所為,此為第五項過失。(只知預測死期卻不知肇因於誤治,實屬謬誤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