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十二卷 (26)
十二卷 (26)
1. 十八、五過四德
(素問疏五過論,全)
黃帝曰:嗚呼遠哉!閔閔乎若視深淵,若迎浮雲,視深淵尚可測,迎浮雲莫知其際。(閔閔,玄遠無窮之謂。深淵有底,故可測。浮雲無定,故莫知其際。六微旨大論亦有此數句,蓋此言醫道,彼言天道也。見運氣類六。)聖人之術,為萬民式,論裁志意,必有法則,循經守數,按循醫事,為萬民副,故事有五過四德,汝知之乎?(裁,度也。循經之循,因也。
按循之循,察也。副,助也。醫辨賢愚,愚者誤多,故有五過。賢者道全,故有四德。王氏曰:德者,道之用,生之本,故不可不敬慎也。)雷公避席再拜曰:臣年幼小,蒙愚以惑,不聞五過與四德,比類形名,虛引其經,心無所對。(比類形名,公自言雖能比類形證名目,然亦皆虛引經義,而心則未明其深遠,故無以對也。)帝曰:凡未診病者,必問嘗貴後賤,雖不中邪,病從內生,名曰脫營。
(嘗貴後賤者,其心屈辱,神氣不伸,雖不中邪而病生於內。營者,陰氣也。營行脈中,心之所主,心志不舒則血無以生,脈日以竭,故為脫營。中,去聲。)嘗富後貧,名曰失精,五氣留連,病有所並。(嘗富後貧者,憂煎日切,奉養日廉,故其五臟之精,日加消敗,是為失精。
精失則氣衰,氣衰則不運,故為留聚而病有所並矣。)醫工診之,不在臟腑,不變軀形,診之而疑,不知病名。(如前二病者,求之內證則臟腑無可憑,求之外證則形軀無所據,診者不明其故,則未有不疑而莫識其為何病也。)身體日減,氣虛無精,(其病漸深,則體為瘦減;其氣日虛,則精無以生。
陰陽應象大論曰,氣歸精,精食氣故也。)病深無氣,洒洒然時驚。(及其病深,則真氣消索,故曰無氣。無氣則陽虛,故灑然畏寒也。陽虛則神不足,故心怯而驚也。病深者,以其外耗於衛,內奪於榮。(精氣俱損,則表裡俱困,故外耗於衛,內奪於榮,此其所以為深也。
)良工所失,不知病情,此亦治之一過也。(雖曰良工,而不能察此,則不得其情,焉知其本,此過誤之一也。)
凡欲診病者,必問飲食居處,(飲食有膏粱藜藿之殊,居處有寒溫燥濕之異,因常知變,必詳問而察之。)暴樂暴苦,始樂後苦,皆傷精氣,精氣竭絕,形體毀沮。(樂則喜,喜則氣緩,苦則悲,悲則氣消,故苦樂失常皆傷精氣,甚至竭絕,則形體毀沮。沮,壞也。樂音洛。
沮,將魚切。)暴怒傷陰,暴喜傷陽,(怒傷肝,肝藏血,故傷陰。喜傷心,心藏神,故傷陽。)厥氣上行,滿脈去形。(厥氣,逆氣也。凡喜怒過度而傷其精氣者,皆能令人氣厥逆而上行。氣逆於脈,故滿脈。精脫於中,故去形。陰陽應象大論有此四句,見陰陽類一。)愚醫治之,不知補瀉,不知病情,精華日脫,邪氣乃並,此治之二過也。
白話文:
十八、五過四德
雷公離席叩拜道:臣年輕愚鈍,未聽聞「五過」與「四德」,雖能比類病症名目,卻僅虛引經文,心中不明其深意,無法回答。(「比類形名」指雷公自述雖能對照病症名稱,但未透徹理解經義,故無從應對。)
黃帝說:診病前,必先問患者是否曾顯貴後落魄。即使未受外邪,病亦由內生,稱為「脫營」。(曾貴後賤者,心志屈辱,神氣不暢,雖無外邪,卻因內傷致病。「營」屬陰氣,行於脈中,由心主宰。心志鬱結則血氣不生,脈象漸衰,故成「脫營」。)若曾富裕後貧困,稱為「失精」,五臟之氣滯留,病症交雜。(曾富後貧者,憂慮煎熬,供養匱乏,五臟精氣日漸耗損,是為「失精」。精虧則氣衰,氣滯則病聚。)
醫者診治時,若發現病不在臟腑、身形無異,便會疑惑不解。(上述二病,內無臟腑病徵,外無形體異常,醫者若不察其因,必困惑難斷。)患者日漸消瘦,氣虛精虧,(病情加重則形體消瘦,氣虛則精無以生。《陰陽應象大論》雲:「氣歸精,精食氣」。)病深則元氣盡失,時而畏寒驚懼。(病勢深重時,真氣耗竭,故稱「無氣」。陽虛則畏寒,神弱則易驚。)此因外耗衛氣,內損營血。(精氣俱損,表裡俱虛,故外耗衛陽,內傷營陰,病情深重。)
良醫若未能明察,便是第一過失。(即使醫術高明,若不識此理,便難知病因,此為第一誤。)
診病時,必問飲食起居。(飲食有精粗之別,居處有寒濕燥熱之差,需詳察變異。)突然大喜大悲,或先樂後苦,皆傷精氣,甚至耗竭形體。(喜則氣緩,悲則氣消,情緒失常皆損精氣,致形體衰敗。「沮」即毀壞。)暴怒傷陰,暴喜傷陽,(怒傷肝血故損陰,喜傷心神故損陽。)逆氣上衝,脈滿形銷。(過度喜怒致氣逆上行,脈氣壅滿,精脫形衰。《陰陽應象大論》亦有此句。)
庸醫不識補瀉,不明病情,使精華日損,邪氣乘虛而入,此為第二過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