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十二卷 (25)
十二卷 (25)
1. 十七、治之要極無失色脈治之極於一
標本不得,捨本趨末也。故致亡神失國,而身命又可知也。到,倒同。)去故就新,乃得真人。(此戒人以進德修業,無蹈暮世之轍而因循自棄也。去故者,去其舊習之陋。就新者,進其日新之功。新而又新,則聖賢可以學至,而得真人之道矣。)帝曰:余聞其要於夫子矣,夫子言不離色脈,此余之所知也。
岐伯曰:治之極於一。帝曰:何謂一?岐伯曰:一者因得之。(一之為道大矣,萬事萬物之原也。易曰:天一生水。堯曰:惟精惟一,允執厥中。老子曰: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。又曰:天得一以清,地得一以寧,神得一以靈,谷得一以盈,萬物得一以生,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。孔子曰:吾道一以貫之。
釋氏曰:萬法歸一。莊子曰:通於一而萬事畢。邵子曰:天向一中分造化。至真要等論曰:知其要者,一言而終,不知其要,流散無窮。此曰治之極於一,其道皆同也。故人能得一,則宇宙在乎手,人能知一,則萬化歸乎心。一者本也,因者所因也,得其所因,又何所而不得哉。
)帝曰:奈何?岐伯曰:閉戶塞牖,系之病者,數問其情,以從其意。(閉戶塞牖,系之病者,欲其靜而無擾也。然後從容詢其情,委曲順其意,蓋必欲得其歡心,則問者不覺煩,病者不知厭,庶可悉其本末之因而治無誤也。愚按;本篇前言治之要極,無失色脈;此言數問其情,以從其意。
是亦邪氣臟腑病形篇所謂:見其色,知其病,命曰明;按其脈,知其病,命曰神;問其病,知其處,命曰工。故知一則為工,知二則為神,知三則神且明矣。與此意同。若必欲得其致病之本,非於三者而參合求之,終不能無失也。)得神者昌,失神者亡。帝曰:善。(此總結上文而言死生之大本也。
天年篇曰:失神者死,得神者生。又本病論亦有此二句,見運氣類四十四,俱當互考。)
白話文:
[十七、治療的最高準則在於把握色脈,終極之道歸於「一」]
若未能掌握疾病的根本與表象,便會捨棄本源而追逐枝節。如此不僅可能喪失精神、動搖國本(「亡神失國」一詞中的「到」與「倒」同義),更會危及自身性命。唯有去除舊習、追求進步,方能達到真人的境界。(此段告誡人們應精進品德與學問,避免重蹈過往因循苟且的覆轍。所謂「去故」,指革除陳舊陋習;「就新」,意指持續精進。若能不斷更新自我,便有望學習聖賢之道,最終領悟真人的奧義。)
黃帝說:「我已聽聞老師講述的關鍵,您所言不離觀察氣色與脈象,這點我已明白。」
岐伯回答:「治療的終極要領在於『一』。」黃帝問:「何謂『一』?」岐伯解釋:「『一』是透過領悟而得的真理。(『一』是至高的法則,為萬事萬物之本源。《易經》雲:『天一生水』;堯帝說:『惟精惟一,允執厥中』;老子則言:『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』;又說:『天得一以清,地得一以寧,神得一以靈,谷得一以盈,萬物得一以生,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』。孔子曰:『吾道一以貫之』;佛家講『萬法歸一』;莊子稱:『通於一而萬事畢』;邵雍說:『天向一中分造化』;《至真要等論》亦載:『知其要者,一言而終,不知其要,流散無窮』。此處所言『治之極於一』,道理皆相通。人若得『一』,便能掌握宇宙;若知『一』,則可納萬化於心。『一』是根本,『因』是依循的關鍵。若能洞悉根本,還有什麼無法達成呢?)
黃帝追問:「該如何實踐?」岐伯答道:「關閉門窗,專注於病患身上,反覆探問病情,順應其心意。(關門閉窗是為了讓患者靜養不受乾擾。接著細心詢問病況,委婉順從其意,旨在取得信任。如此,醫者不會顯得急躁,患者亦不覺厭煩,方能徹底瞭解病因,精準施治。)按本篇前段強調『治療關鍵在於色脈』,此處則指出『反覆探問病情,順應其意』,正呼應《邪氣臟腑病形篇》所說:『觀氣色知病為明,按脈象知病為神,問病狀知病因為工』。故知『一』者可成良醫,知『二』者達神妙境界,知『三者』則通神明。若要找尋病因根本,必須綜合三者參照,否則難免失誤。)
能保有精神的患者將康復,失去精神的則會衰亡。」黃帝贊同:「說得好!」(此句總結上文,闡明生死存亡的核心。《天年篇》雲:『失神者死,得神者生』;《本病論》亦有此句,可相互參照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