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十二卷 (23)

回本書目錄

十二卷 (23)

1. 十七、治之要極無失色脈治之極於一

(素問移精變氣論)

帝曰:余欲臨病人,觀死生,決嫌疑,欲知其要,如日月光,可得聞乎?(如日月光,欲其明顯易見也。)岐伯曰:色脈者,上帝之所貴也,先師之所傳也。(言明如日月者,無過色脈而已。上帝,上古之帝也。先師,即下文所謂僦貸季也。)上古使僦貸季,理色脈而通神明,合之金木水火土、四時八風六合,不離其常,(理色脈,察內外之精微也。通神明,色脈辨而神明見也。

色脈之應,無往不合,如五行之衰王,四時之往來,八風之變,六合之廣,消長相依,無不有常度也。)變化相移,以觀其妙,以知其要,欲知其要,則色脈是矣。(五行四時八風之氣,迭有盛衰,則變化相移,色脈隨之而應,故可以觀其妙,知其要。凡人之五臟六腑、百骸九竅,脈必由乎氣,氣必合乎天,雖其深微難測,而惟於色脈足以察之,故曰欲知其要,則色脈是矣。)色以應日,脈以應月,常求其要,則其要也。

(色分五行而明晦是其變,日有十干而陰晴是其變,故色以應日。脈有十二經而虛實是其變,月有十二建而盈縮是其變,故脈以應月。常求色脈之要,則明如日月而得其變化之要矣。)夫色之變化,以應四時之脈,此上帝之所貴,以合於神明也,所以遠死而近生,生道以長,命曰聖王。

(上帝貴色脈之應,故能見幾察微,合於神明,常遠於死,常近於生,生道永昌,此聖王之治身如此。)中古之治病,至而治之,湯液十日,以去八風五痹之病,十日不已,治以草蘇草荄之枝,本末為助,標本已得,邪氣乃服。(中古之治病,必病至而後治之。其治也,先以湯液。

湯液者,五穀所制而非藥也。服之十日,而八風五痹之病可以去矣。使十日不已,則治以草蘇草荄之枝。蘇,葉也。荄,根也。枝,莖也。根枝相佐,故云本末為助,即後世之煎劑也。病原為本,病變為標,得其標本,邪無不服。此中古之治,雖不若上古之見於未然,而猶未若後世之誤也。

湯液義見前十五。八風義見運氣類三十五。五痹義見疾病類六十七。荄音該。)暮世之治病也則不然,治不本四時,不知日月,不審逆從,(王氏曰:四時之氣各有所在,不本其處而即妄攻,是反古也。四時刺逆從論曰:春氣在經脈,夏氣在孫絡,長夏氣在肌肉,秋氣在皮膚,冬氣在骨髓。

工當各隨所在而闢伏其邪爾。不知日月者,謂日有寒溫明暗,月有空滿虧盈也。八正神明論曰:凡刺之法,必候日月星辰,四時八正之氣,氣定乃刺之。是故天溫日明,則人血淖溢而衛氣浮,故血易瀉,氣易行;天寒日陰,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。月始生,則血氣始精,衛氣始行;月郭滿,則血氣盛,肌肉堅;月郭空,則肌肉減,經絡虛,衛氣去,形獨居。是以因天時而調血氣也。

白話文:

十七、治之要極無失色脈治之極於一

黃帝問:「我想在診治病人時,能預判生死、釐清疑難,希望掌握關鍵要領,如同日月般清晰明確,可以請教嗎?」(「如日月光」意指希望診斷方法顯而易見。)

岐伯回答:「色診與脈象,是上古帝王所重視、先師所傳承的關鍵。(所謂『明如日月』,無非是指色脈的觀察。)上古時期,僦貸季便鑽研色脈之理而通達神明,結合五行(金木水火土)、四時、八風、六合等自然規律,不偏離其常道。(『理色脈』指透過色脈洞察內外精微;『通神明』指辨明色脈後,便能顯現神妙之理。)

色脈的變化與萬物相應,如五行盛衰、四時更迭、八風轉化、六合廣闊,皆相互依存且遵循常規。觀察這些變化,能領悟奧妙、掌握要領。而欲知要領,關鍵就在色脈。(五臟六腑、百骸九竅的脈象必與氣相連,氣又與天相應,雖深奧難測,但透過色脈即可察知。)色如日光般顯現變化,脈如月相般虛實更迭,常探求此要領,便能得其精髓。(色分五行,明暗為變,如同日的陰晴;脈分十二經,虛實為變,如同月的盈缺。掌握色脈之要,即如日月般明晰。)

色的變化對應四時脈象,此為上古帝王所重,因能契合神明,遠離死亡、趨近生機,使生命延續,此即聖王的養生之道。

中古時期的治病方式,是等疾病發作後才治療。先以湯液(五穀熬製的飲品)調理十日,祛除八風五痹之病;若十日未癒,則用草葉(蘇)、草根(荄)、枝莖煎煮成藥,標本兼治,使邪氣屈服。(中古治法雖不及上古預先防範,但尚未如後世謬誤。)

後世治病則不然:不依據四時規律、不明日月影響、不辨病情順逆。(如春季氣在經脈,夏季在孫絡,長夏在肌肉,秋季在皮膚,冬季在骨髓,醫者應順應時氣驅邪。『不知日月』指忽略寒溫明暗、月相盈虧對人體的影響。例如天氣溫暖晴朗時,氣血運行順暢;天寒陰暗時,氣血凝滯。月相初生時血氣初盛,月滿時血氣旺盛,月缺時經絡空虛,故需順應天時調理血氣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