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十二卷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十二卷 (15)

1. 十一、有毒無毒制方有約必先歲氣無伐天和

(素問五常政大論)

帝曰:有毒無毒,服有約乎?(約,度也。禁服篇曰:夫約方者,猶約囊也,囊滿而弗約則輸泄,方成有藥則神與弗俱。)岐伯曰:病有久新,方有大小,有毒無毒,固宜常制矣。(病重者宜大,病輕者有小,無毒者宜多,有毒者宜少,皆常制之約也。)大毒治病,十去其六,常毒治病,十去其七,小毒治病,十去其八,無毒治病,十去其九。

(藥性有大毒、常毒、小毒、無毒之分,去病有六分、七分、八分、九分之約者,蓋以治病之法,藥不及病,則無濟於事,藥過於病,則反傷其正而生他患矣。故當知約制,而進止有度也。王氏曰:大毒之性烈,其為傷也多。小毒之性和,其為傷也少。常毒之性,減大毒之性一等,加小毒之性一等,所傷可知也。

故至約必止之,以待來證爾。然無毒之藥,性雖平和,久而多之,則氣有偏勝,必有偏絕,久攻之則臟氣偏弱,既弱且困,不可長也,故十去其九而止。)穀肉果菜,食養盡之,無使過之,傷其正也。(病已去其八九而有餘未盡者,則當以穀肉果菜飲食之類培養正氣而餘邪自盡矣。

如藏氣法時論曰,毒藥攻邪,五穀為養,五果為助,五畜為益,五菜為充者是也。然毒藥雖有約制,而飲食亦貴得宜,皆不可使之太過,過則反傷其正也。)不盡,行復如法。(如此而猶有未盡,則再行前法以漸除之,寧從乎慎也。)必先歲氣,無伐天和。(五運有紀,六氣有序,四時有令,陰陽有節,皆歲氣也。

人氣應之以生長收藏,即天和也。設不知歲氣變遷而妄呼寒熱,則邪正盛衰無所辨,未免於犯歲氣、伐天和矣,夭柱之由,此其為甚。又治其王氣義,詳本類前七。)無盛盛,無虛虛,而遺人夭殃。(邪氣實者復助之,盛其盛矣。正氣奪者復攻之,虛其虛矣。不知虛實,妄施攻補,以致盛者愈盛,虛者愈虛,真氣日消,則病氣日甚,遺人夭殃,醫之咎也。)無致邪,無失正,絕人長命。

(盛其盛,是致邪也。虛其虛,是失正也。重言之者,所以深戒夫伐天和而絕人長命,以見歲氣不可不慎也。)

白話文:

十一、有毒無毒制方有約必先歲氣無伐天和

黃帝問:「藥物有有毒與無毒之分,服用時是否有節制標準?」岐伯回答:「疾病有久病新病之分,藥方有大方小方之別,藥物有毒或無毒,本應遵循常規的節制原則。用大毒藥物治病,去除六分病邪即可;用常毒藥物治病,去除七分;用小毒藥物治病,去除八分;用無毒藥物治病,去除九分。」

(藥物毒性分大毒、常毒、小毒、無毒,治病時需節制,避免藥力不足或過度傷身。大毒藥性猛烈,傷害較大;小毒藥性溫和,傷害較小;常毒藥性介於兩者之間。因此,用藥須適可而止。即使無毒藥物,長期過量使用也會導致氣血偏勝或臟腑虛弱,故治病至九分即應停止。)

剩餘的病邪,可透過穀物、肉類、水果、蔬菜等飲食調養來清除,但不可過度,以免損傷正氣。(如《藏氣法時論》所言,藥物攻邪,飲食養正。然而,藥物與飲食皆須適量,過量反而傷身。)若病邪未盡,可重複前法逐步清除,務必謹慎。

用藥必須順應當年的氣候規律,不可違背自然之和諧。(五運六氣、四時陰陽皆屬「歲氣」,人體氣血隨之變化,即「天和」。若不顧歲氣變化而濫用寒熱藥物,將混淆邪正盛衰,違逆天和,甚至導致夭折。相關論述詳見前文第七章。)

不可助長邪氣而使實證更盛,也不可誤攻正氣而使虛證更虛,否則會害人喪命。(助長邪氣即「致邪」,損傷正氣即「失正」。反覆強調此點,是為了警惕違逆天和、斷人性命的後果,可見順應歲氣之重要性。)

2. 十二、久病而瘠必養必和

(素問五常政大論)

帝曰:其久病者,有氣從不康,病去而瘠奈何?(謂氣已順而身猶不康,病已去而形則瘠瘦也。瘠音寂。)岐伯曰:昭乎哉聖人之問也。化不可代,時不可違。(化,造化也。凡造化之道,衰王各有不同,如木從春化,火從夏化,金從秋化,水從冬化,土從四季之化,以及五運六氣各有所主,皆不可以相代也,故曰化不可代。人之臟氣,亦必隨時以為衰王,欲復臟氣之虧,不因時氣不可也,故曰時不可違。

不違時者,如金水根於春夏,木火基於秋冬,臟氣皆有化原,設不預為之地,則臨時不易於復元,或邪氣乘虛再至,雖有神手,無如之何矣。愚按:此節諸注皆謂天地有自然之化,人力不足以代之,故曰化不可代。然則當聽之矣,而下文曰養之和之者,又將何所為乎?謂非以人力而贊天工者乎?其說不然也。

)夫經絡以通,血氣以從,復其不足,與眾齊同,(疾病既去而不求其復,則元氣由衰而瘠矣。養之和之,靜以待時,謹守其氣,無使傾移,其形乃彰,生氣以長,命曰聖王。(養者,養以氣味。和者,和以性情。靜以待時者,預有修為而待時以復也。如陽虛者喜春夏,陰虛者喜秋冬,病在肝者愈於夏,病在心者愈於長夏,病在脾者愈於秋,病在肺者愈於冬,病在腎者愈於春,皆其義也。謹守其氣,無使傾移,則固有弗失,日新可期,是即復原之道,而生氣可漸長矣。

)故大要曰:無代化,無違時,必養必和,待其來復。此之謂也。帝曰:善。(大要,上古書名。此引古語以明化不可代,時不可失,不可不養,不可不和,以待其來復,未有不復者矣。來復之義,即易之復卦,一陽生於五陰之下,陽氣漸回則生意漸長,同此理也。)

白話文:

十二、久病而瘦弱必須調養與調和

黃帝問:那些長期患病的人,氣血已經順暢但身體仍未康健,疾病雖已消除卻依然瘦弱,這是為什麼?(意指氣機雖已調順,但身體仍未恢復健康;病症雖已消除,但形體仍然消瘦。瘠音同「寂」。)

岐伯回答:聖明的提問啊!自然的造化無法替代,時令的規律不可違背。(「化」指自然造化的規律。萬物盛衰各有時序,如木氣旺於春、火氣旺於夏、金氣旺於秋、水氣旺於冬,土氣則分布於四季,五運六氣各有所主,皆無法互相取代,故稱「化不可代」。人體臟腑之氣也必須順應時令而盛衰,若要彌補臟氣的虧損,不遵循時令之氣是不可能的,因此說「時不可違」。

不違背時令者,例如金水之氣根基於春夏,木火之氣根基於秋冬,臟氣皆有生化的源頭。若不預先調養根基,則病後難以恢復,甚至邪氣可能趁虛再犯,屆時即使醫術再高明也無能為力。按:此段註解多認為天地自然造化非人力可替代,但下文提到「養之和之」,難道不是以人為努力輔助自然嗎?此說未必正確。)

經絡暢通,血氣順行,彌補不足之處,使身體恢復與常人相同。(若疾病消除後不進一步調養,元氣便會逐漸衰弱而消瘦。)需調養與調和,靜心等待時機,謹守氣機不使其偏離,形體才能強健,生機得以增長,此稱為「聖王之道」。(「養」指以飲食滋養,「和」指調和性情。「靜以待時」意指預先調養,等待時機恢復。例如陽虛者適宜春夏調理,陰虛者適宜秋冬調理;肝病易於夏季痊癒,心病易於長夏痊癒,脾病易於秋季痊癒,肺病易於冬季痊癒,腎病易於春季痊癒,皆為此理。謹守氣機不使其失衡,則根本穩固,日漸康復,此即復原之道,生機可逐漸旺盛。)

因此《大要》記載:不可替代自然造化,不可違背時令,必須調養與調和,等待氣機自行恢復。正是此意。黃帝說:善。(《大要》為上古醫書名。此處引用古語說明造化不可替代、時機不可錯失,必須調養調和以待康復,未有不能復原者。「來復」之意如同《易經》復卦,一陽生於五陰之下,陽氣漸回則生機漸長,道理相同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