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十二卷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十二卷 (11)

1. 八、邪風之至治之宜早諸變不同治法亦異

呼吸動搖振振者不治。又曰:設令病人向壁臥,聞師到,不驚起而盻視,若三言三止,脈之嚥唾者,此詐病也。設令脈自和處,但言此病大重,須服吐下藥,及針灸數十百處,當自愈。師持脈,病人欠者,無病也。脈之呻者,痛也。言遲者,風也。搖頭言者,里痛也。行遲者,表強也。

坐而伏者,短氣也。坐而下一腳者,腰痛也。裡實護腹如懷卵者,心痛也。又曰:人病恐怖者其脈何狀?師曰:脈形如循絲累累然,其面白脫色也。又曰:人愧者其脈何類?師曰:脈浮而面色乍白乍赤也。此皆疾病之聲色,總之聲由氣發,氣充則聲壯,氣衰則聲怯。故華元化曰:陽候多語,陰證無聲;多語者易濟,無聲者難榮。

然則音聲不惟知所苦,而且可知死生矣。)觀權衡規矩,而知病所主;(權衡規矩,義詳脈色類九,但彼以脈言也。然此四者,所包者多,不獨在脈。蓋權言其重,衡言其輕,規言其圓,矩言其方,能明方圓輕重之理,則知變通之道矣。)按尺寸,觀浮沉滑澀,而知病所生以治;(義詳脈色類諸篇。

)無過以診,則不失矣。(此診字應前善診之診至此。過,失也。言無失以前諸法,則治亦可以無失矣。)故曰:病之始起也,可刺而已;其盛,可待衰而已。(此下皆言治法也。凡病之始起者,邪必在經絡,故可刺之而已。及其既盛,則必待其盛勢衰退而後已。已者,止針止藥之謂,即五常政大論所謂十去其八、十去其九之意。

)故因其輕而揚之,因其重而減之,因其衰而彰之。(輕者浮於表,故宜揚之。揚者,散也。重者實於內,故宜減之。減者,瀉也。衰者氣血虛,故宜彰之。彰者,補之益之而使氣血復彰也。於此三者,而表裡虛實之治盡之矣。)形不足者,溫之以氣;精不足者,補之以味。

(此正言彰之之法,而在於藥食之氣味也。以形精言,則形為陽,精為陰。以氣味言,則氣為陽,味為陰。陽者衛外而為固也,陰者藏精而起亟也。故形不足者,陽之衰也,非氣不足以達表而溫之。精不足者,陰之衰也,非味不足以實中而補之。陽性暖,故曰溫。陰性靜,故曰補。

愚按:本論有云味歸形,形食味,氣歸精,精食氣,而此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,精不足者補之以味,義似相反;不知形以精而成,精以氣而化,氣以味而生,味以氣而行。故以陰陽言,則形與氣皆陽也,故可以溫;味與精皆陰也,故可以補。以清濁言,則味與形皆濁也,故味歸形;氣與精皆清也,故氣歸精。

然則氣不能外乎味,味亦不能外乎氣,雖氣味有陰陽清濁之分,而實則相須為用者也。)其高者,因而越之;(越,發揚也。謂升散之,吐湧之,可以治其上之表裡也。)其下者,引而竭之;(竭,祛除也。謂滌盪之,疏利之,可以治其下之前後也。)中滿者,瀉之於內;(中滿二字,最宜詳察,即痞滿大實堅之謂,故當瀉之於內。

白話文:

八、邪氣的侵襲要及早治療,各種病變不同,治療方法也不同

病患呼吸時身體顫動搖晃的,難以治癒。又說:如果病人面向牆壁躺臥,聽到醫師到來,並不驚慌起身,只是斜眼看著,說話吞吞吐吐、欲言又止,診脈時不斷吞嚥唾液的,這是假裝生病。假如脈象正常,只需告訴病人病情嚴重,需要服用催吐或瀉下的藥物,並針灸數十甚至上百處穴位,自然會康復。醫師診脈時,病人打呵欠的,表示沒有疾病;病人呻吟的,表示有疼痛;說話遲緩的,是風邪所致;邊搖頭邊說話的,是體內疼痛;行走緩慢的,是表氣壅滯。

坐著時身體前傾伏低的,是氣短;坐著時伸出一隻腳的,是腰痛;體內實證而用手護住腹部像懷抱東西的,是心臟疼痛。又問:人受到驚恐時脈象如何?回答說:脈象如同摸到絲線般細微連貫,且臉色蒼白無血色。又問:人感到羞愧時脈象如何?回答說:脈象浮而面色忽白忽紅。這些都是疾病的聲音和面色表現,總之聲音由氣所發,氣充足則聲音洪亮,氣衰弱則聲音微弱。因此華佗說:陽證患者多話,陰證患者無聲;多話者容易治癒,無聲者難以康復。由此可知,聲音不僅能反映病情,還能預測生死。

觀察權衡規矩,可以瞭解疾病的主因。(權衡規矩的含義詳見脈色類第九篇,但該篇是針對脈象而言。實際上這四種原則涵蓋廣泛,不僅限於脈象。「權」指重量,「衡」指輕重,「規」指圓潤,「矩」指方正,能明白方圓輕重的道理,就懂得變通之道。)診察寸口和尺部的脈象,觀察浮沈滑澀等變化,就能知道疾病的根源並加以治療。(相關含義詳見脈色類各篇。)不偏離這些診斷方法,治療就不會失誤。(「過」指錯誤,意為只要不違背前述原則,治療就不會出錯。)

因此說:疾病初起時,可用針刺治癒;病勢嚴重時,需等待病勢減退後再治療。(以下是關於治療方法的原則。疾病初起時,邪氣仍在經絡,可用針刺治癒;若病勢已盛,則需等待邪氣減退後再停止治療。「已」指停止針刺或服藥,即《五常政大論》所說的「十去其八、十去其九」。)

對於輕淺的病邪,可用發散法;對於沈重的病邪,可用攻瀉法;對於虛弱的體質,可用補益法。(輕淺的病邪浮在體表,宜發散;沈重的病邪積於體內,宜攻瀉;衰弱的體質氣血不足,宜補益。通過這三種方法,表裡虛實的治療原則就完備了。)形體虛弱的,用溫熱的藥物補氣;精氣不足的,用滋味的藥物補養。(這是具體的補益方法,依賴藥物的氣味。從形體與精氣來看,形體屬陽,精氣屬陰;從氣味來看,氣屬陽,味屬陰。陽氣能護衛體表,陰精能滋養內在。因此形體虛弱是陽氣不足,需用溫熱之氣補益;精氣不足是陰液虧損,需用滋養之味填補。陽性溫熱,故稱「溫」;陰性靜藏,故稱「補」。)

病位在上部的,可用升散或催吐法;(「越」指發散,如升散、催吐,適用於上焦表裡的病症。)病位在下部的,可用疏導或瀉下法;(「竭」指祛除,如滌蕩、疏利,適用於下焦前後的病症。)中焦脹滿的,用內部瀉法;(「中滿」需仔細辨別,指痞滿、實證、堅硬等症狀,因此需用內部瀉法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