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十二卷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十二卷 (10)

1. 八、邪風之至治之宜早諸變不同治法亦異

(素問陰陽應象大論)

故邪風之至,疾如風雨。(邪風中人,疾速如此。)故善治者治皮毛,(皮毛尚淺,用力少而成功易也。)其次治肌膚,(深於皮毛矣。)其次治筋脈,(深於肌膚矣。)其次治六腑,(深於筋脈矣。)其次治五臟。治五臟者,半死半生也。(深於六腑矣。邪愈深則治愈難,邪及五臟而後治之,必難為力,故曰上工救其萌芽,下工救其已成。

救其已成者,用力多而成功少,吉凶相半矣。繆刺論曰:邪之客於形也,必先舍於皮毛,留而不去,入舍於經脈,內連五臟,散於腸胃,陰陽相感,五臟乃傷。亦言邪自皮毛而至腑臟,與此義同。)故天之邪氣,感則害人五臟;水穀之寒熱,感則害於六腑;(天之邪氣,即風寒暑濕火燥,受於無形者也。喉主天氣而通於臟,故感則害人五臟。

水穀之寒熱,即穀食之氣味,受於有形者也。咽主地氣而通於腑,故感則害於六腑。)地之濕氣,感則害皮肉筋脈。(人之應土者肉也,濕勝則營衛不行,故感則害於皮肉筋脈。)故善用針者,從陰引陽,從陽引陰,以右治左,以左治右,以我知彼,以表知里,以觀過與不及之理,見微則過,用之不殆。(善用針者,必察陰陽。

陰陽之義,不止一端,如表裡也,氣血也,經絡也,臟腑也,上下左右有分也,時日衰王有辨也。從陰引陽者,病在陽而治其陰也。從陽引陰者,病在陰而治其陽也。以右治左、以左治右者,繆刺之法也。以我知彼者,推己及人也。以表知里者,有無相求也。能因此以觀過與不及之理,則幾微可見,過失可則,用之可不殆矣。

則,度也。)善診者,察色按脈,先別陰陽;(此下皆言診法也。診之一字,所該者廣,如下文審清濁,知部分,視喘息,聽聲音,觀權衡規矩,總皆診法,非獨指診脈為言也,然無非欲辨陰陽耳。前節言針治之陰陽,此言脈色之陰陽,皆醫家之最要者,故曰先別陰陽,以見其不可緩也。

義詳脈色類諸篇。)審清濁,而知部分;(色者神之華,故可望顏察色、審清濁而知部分,如五色篇所言者是也。又仲景金匱要略曰:病人有氣色見於面部。鼻頭色青,腹中痛苦冷者死;鼻頭色微黑者,有水氣;色黃者,胸上有寒;色白者,亡血也。設微赤非時者死。又色青為痛,色黑為勞,色赤為風,色黃者便難,色鮮明者有留飲。

亦此之謂。)視喘息,聽音聲,而知所苦;(病苦於中,聲發於外,故可視喘息、聽音聲而知其苦也。如陰陽應象大論曰:肝在音為角,聲為呼;心在音為徵,聲為笑;脾在音為宮,聲為歌;肺在音為商,聲為哭;腎在音為羽,聲為呻。此五臟之音聲也。聲有不和,必有所病矣。

仲景曰:病人語聲寂然、喜驚呼者,骨節間病。語聲喑喑然不徹者,心隔間病。語聲啾啾然細而長者,頭中病。又曰:息搖肩者心中堅,息引胸中上氣者咳,息張口短氣者肺痿唾沫。又曰:吸而微數,其病在中焦實也,當下之即愈,虛者不治。在上焦者其吸促,在下焦者其吸遠,此皆難治。

白話文:

八、邪風之至治之宜早 諸變不同治法亦異

外邪侵襲人體時,來勢如風雨般迅猛。因此,高明的醫者會在病邪剛侵犯皮毛時就及時治療(此時病位淺,治療容易見效);其次是在邪氣深入肌膚時治療;再其次是邪入筋脈時治療;更嚴重的是邪入六腑才治療;最棘手的是邪氣已侵入五臟才治療。若等到五臟受邪才救治,生死機率各半(病邪越深入,治療越困難)。

所以優秀的醫者會趁疾病萌芽時介入,而技術平庸者則等到病情嚴重才處理。後者往往耗費心力卻效果有限,且預後吉凶難料。正如《繆刺論》所言:外邪侵襲人體,必先停留於皮毛,若未及時祛除,便會逐步深入經脈、五臟,甚至影響腸胃,最終導致臟腑損傷。這與上述理論一致。

自然界的風寒暑濕燥火等無形邪氣(經呼吸道入侵),易損傷五臟;飲食寒熱不調等有形之邪(經消化道入侵),則易傷害六腑;而地面濕氣侵襲,多損害皮肉筋脈。

擅長針灸的醫者,會運用陰陽互引的原理:從陰分調治陽病,或從陽分調治陰病;採用左病右治、右病左治的「繆刺法」;透過觀察外在表徵推斷內在病變,從而掌握病情過度或不足的關鍵,在徵兆初現時及時介入,避免惡化。

診斷高手必先辨別陰陽(此處「診」涵蓋多種方法,不僅限於把脈),包括:

  1. 觀察面色與脈象:通過色澤清濁判斷病位(如《五色篇》所述,或《金匱要略》記載:鼻頭發青主腹痛寒症,發黑主水氣,發黃主胸膈寒飲,蒼白主失血等)。
  2. 聆聽聲音與呼吸:不同臟腑病變會反映於聲音(如肝病多呼喚,心病多笑,脾病多歌吟,肺病多哭泣,腎病多呻吟)。呼吸狀態也能揭示病機(如呼吸時聳肩主心胸鬱結,氣逆咳嗽主肺氣上衝,呼吸短促主肺痿等)。

這些方法皆為洞察陰陽失衡的關鍵,更是臨床診治的核心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