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十二卷 (8)
十二卷 (8)
1. 七、寒之而熱取之陰熱之而寒取之陽
(素問至真要大論)
帝曰:論言治寒以熱,治熱以寒,而方士不能廢繩墨而更其道也。有病熱者寒之而熱,有病寒者熱之而寒,二者皆在,新病復起,奈何治?(寒之而熱,言治熱以寒而熱如故。熱之而寒,言治寒以熱而寒如故。及有以寒治熱者,舊熱尚在而新寒生;以熱攻寒者,舊寒未除而新熱起。
皆不得不求其詳也。)岐伯曰: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,熱之而寒者取之陽,所謂求其屬也。(諸寒之而熱者,謂以苦寒治熱而熱反增,非火之有餘,乃真陰之不足也。陰不足則陽有餘而為熱,故當取之於陰,謂不宜治火也,只補陰以配其陽,則陰氣復而熱自退矣。熱之而寒者,謂以辛熱治寒而寒反甚,非寒之有餘,乃真陽之不足也。
陽不足則陰有餘而為寒,故當取之於陽,謂不宜攻寒也,但補水中之火,則陽氣復而寒自消也。故啟玄子注曰:益火之源,以消陰翳;壯水之主,以制陽光。又曰:臟腑之原,有寒熱溫涼之主。取心者不必齊以熱,取腎者不必齊以寒;但益心之陽,寒亦通行,強腎之陰,熱之猶可。
故或治熱以熱,治寒以寒,萬舉萬全,孰知其意?此王氏之心得也。然求其所謂益與壯者,即溫養陽氣,填補真陰也。求其所謂源與主者,即所謂求其屬也。屬者根本之謂,水火之本,則皆在命門之中耳。)帝曰:善。服寒而反熱,服熱而反寒,其故何也?岐伯曰:治其王氣,是以反也(此承上文而詳求其服寒反熱、服熱反寒之所以然也。治其王氣者,謂病有陰陽,氣有衰王,不明衰王,則治之反甚。
如陽盛陰衰者,陰虛火王也,治之者不知補陰以配陽,而專用苦寒治火之王,豈知苦寒皆沉降,沉降皆亡陰,陰愈亡則火愈盛,故服寒反熱者,陰虛不宜降也。又如陽衰陰盛者,氣弱生寒也,治之者不知補陽以消陰,而專用辛溫治陰之王,豈知辛溫多耗散,耗散則亡陽,陽愈亡則寒愈甚,故服熱反寒者,陽虛不宜耗也。此無他,皆以專治王氣,故其病反如此。
又如夏令本熱,而伏陰在內,故每多中寒,冬令本寒,而伏陽在內,故每多內熱。設不知此而必欲用寒於夏,治火之王,用熱於冬,治寒之王,則有中寒隔陽者,服寒反熱,中熱隔陰者,服熱反寒矣。是皆治王之謂,而病之所以反也。春秋同法。)帝曰:不治王而然者何也?岐伯曰:悉乎哉問也。
不治五味屬也。夫五味入胃,各歸所喜攻,酸先入肝,苦先入心,甘先入脾,辛先入肺,咸先入腎,(此言不因治王而病不愈者,以五味之屬,治有不當也。凡五味必先入胃,而後各歸所喜攻之臟。喜攻者,謂五味五臟各有所屬也。如九針論曰:病在筋,無食酸;病在氣,無食辛;病在骨,無食鹹;病在血,無食苦;病在肉,無食甘。犯之者,即所謂不治五味屬也。
白話文:
主題: 七、寒之而熱取之陰熱之而寒取之陽
內容:
黃帝問:醫論中提到治療寒症用熱藥,治療熱症用寒藥,醫者不能違背這個原則而改變方法。但有時熱症用寒藥治療後熱不退,寒症用熱藥治療後寒不減,兩種情況都存在,甚至引發新病症,該如何治療?(「寒之而熱」指用寒藥治熱症但熱依舊;「熱之而寒」指用熱藥治寒症但寒依舊。此外,用寒藥治熱症可能舊熱未除又生新寒;用熱藥治寒症可能舊寒未消又添新熱,這些都需仔細探究。)
岐伯答:凡用寒藥治熱症而熱不退的,應從陰分調治;用熱藥治寒症而寒不減的,應從陽分調治,這就是所謂的「求其根本」。(「寒之而熱」指用苦寒藥治熱症卻熱更盛,並非火氣過旺,而是真陰不足。陰虛則陽亢而熱,因此應滋陰以平衡陽氣,陰氣恢復則熱自退。「熱之而寒」指用辛熱藥治寒症卻寒更重,並非寒氣過盛,而是真陽不足。陽虛則陰盛而寒,因此應補陽以調和陰氣,陽氣恢復則寒自消。
王冰注釋說:「補益火之源頭以消除陰寒,滋養水之根本以抑制陽熱。」又說:「臟腑本源有寒熱溫涼的特性。治心不必全用熱藥,治腎不必全用寒藥;只要增強心陽,寒邪也能化解;補強腎陰,熱症亦可緩解。」因此,有時以熱治熱、以寒治寒,都能見效,關鍵在於掌握原理。
黃帝問:為何服用寒藥反更熱,服用熱藥反更寒?
岐伯答:這是因為只治療了表面旺盛的氣。(例如陽盛陰衰時,陰虛火旺,若只一味用苦寒藥降火,反而耗陰使火更旺;陽衰陰盛時,氣虛生寒,若只一味用辛溫藥散寒,反而耗陽使寒更甚。)又如夏季外熱內寒,冬季外寒內熱,若不顧時令特性,夏季過用寒藥或冬季過用熱藥,可能導致「中寒隔陽」(內寒被外熱阻隔)而服寒反熱,或「中熱隔陰」(內熱被外寒阻隔)而服熱反寒,皆因誤治旺盛之氣所致。
黃帝問:不涉及旺盛之氣卻仍無效的原因為何?
岐伯答:這與五味歸屬不當有關。五味入胃後各歸其對應的臟腑:酸入肝、苦入心、甘入脾、辛入肺、鹹入腎。(例如《九針論》提到:筋病忌酸、氣病忌辛、骨病忌鹹、血病忌苦、肉病忌甘。違反這些原則即「不治五味屬」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