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類經》~ 三十二卷 (5)

回本書目錄

三十二卷 (5)

1. (二十五)臥證

平旦陰盡,陽氣出於目,目張則氣上行於頭。夜行於陰,而復合於目。(見經絡類二十五。)

陽氣盡,陰氣盛,則目瞑;陰氣盡而陽氣盛,則寤矣。(疾病七十九。)

陰蹺陽蹺,陰陽相交,交於目銳眥,陽氣盛則瞋目,陰氣盛則瞑目。(針刺四十四。)

老人之不夜瞑。少壯之人不晝瞑。(經絡二十三。)

不能正偃者,胃中不和也。諸水病者,故不得臥,臥則驚,驚則咳甚也。(疾病三十一。)

水病下為附腫大腹,上為喘呼不得臥者,標本俱病。(針刺三十八。)

白話文:

清晨陽氣初生,眼睛睜開,陽氣上行至頭部。夜晚行於陰氣中,陽氣回歸於眼睛。

陽氣衰弱,陰氣旺盛,眼睛便會閉合;陰氣衰弱,陽氣旺盛,則會醒來。

陰蹺脈和陽蹺脈交匯於眼角,陽氣旺盛則眼睛睜大,陰氣旺盛則眼睛閉合。

老年人整夜不睡,年輕人白天不睡。

無法平躺的人,胃氣不和。患水病的人,無法平躺,躺下就驚恐,驚恐則咳嗽加重。

水病向下發展為腹腫,向上發展則喘不過氣,無法平躺,這是標本俱病。

2. (二十六)疝證

任脈為病。男子內結七疝。督脈生病,從少腹上衝心而痛,不得前後,為沖疝。(見經絡類二十七。)

邪客於足厥陰之絡,令人卒疝暴痛。(針刺三十。)

肝所生病,為狐疝。(疾病十。)

足厥陰病,丈夫㿉疝,婦人少腹腫。(疾病十。)

厥陰所謂㿗疝,婦人少腹腫也。陰亦盛而脈脹不通,故曰㿗癃疝也。(疾病十一。)

足厥陰,氣逆則睪腫卒疝。(經絡五。)

三陽為病發寒熱,其傳為㿗疝,(疾病六。)

足陽明之筋病,㿉疝腹筋急。(疾病六十九。)

脾傳之腎,病名曰疝瘕,少腹冤熱而痛,出白,一名曰蠱。(疾病二十九。)

腎下則腰尻痛,不可以俯仰,為狐疝。(藏象二十八。)

病在少腹,腹痛不得大小便,病名曰疝,得之寒。(針刺四十七。)

寸口脈沉而弱,疝瘕少腹痛。脈急者,疝瘕少腹痛。(脈色十六。)

診得心脈而急,病名心疝,少腹當有形也。(脈色二十。)

白話文:

任脈有病,男人會得七疝。督脈生病,從小腹往上衝到心臟,疼痛難忍,無法前後移動,稱為衝疝。邪氣入侵足厥陰經脈,會突然造成疝氣疼痛。肝臟生病,會導致狐疝。足厥陰經病變,男人會得疝氣,女人則會小腹腫脹。足厥陰經所謂疝氣,就是女人小腹腫脹。陰氣盛而脈絡不通,因此稱為疝氣。足厥陰經氣逆,會導致睪丸腫脹和突然發生的疝氣。三陽經病變會發寒發熱,傳變則會導致疝氣。足陽明經筋病變,會導致疝氣,腹部筋脈緊繃。脾經傳入腎經,病名叫做疝瘕,小腹脹痛,排泄白色物質,又稱為蠱。腎臟病變會導致腰尻疼痛,無法彎腰或仰頭,稱為狐疝。病在小腹,腹部疼痛,無法大小便,病名叫做疝氣,是因為受寒導致。寸口脈沉而弱,疝瘕小腹疼痛。脈搏急促,疝瘕小腹疼痛。診斷出心脈急促,病名叫做心疝,小腹會出現形狀。

心脈微滑為心疝,引臍小腹鳴。肝脈滑甚為㿉疝。脾脈微大為疝氣,滑甚為㿉癃,澀甚為腸㿉,微澀為內㿉,多下膿血。腎脈滑甚為癃㿉。(脈色十九。)

白話文:

心臟脈博微弱而滑動,會引發胸悶和腹部鳴響。肝臟脈博滑動明顯,會引發陰莖腹股溝疝氣。脾臟脈博微弱而強勁,會引發疝氣;滑動明顯,會引發陰莖腹股溝疝氣;澀滯明顯,會引發腸疝氣;微弱而澀滯,會引發內部疝氣,並排出膿血。腎臟脈博滑動明顯,會引發膀胱疝氣。(脈象表現共 19 種。)

青脈之至也,長而左右彈,有積氣在心下支胠,名曰肝痹,得之寒濕,與疝同法。黃脈之至也,大而虛,有積氣在腹中,有厥氣,名曰厥疝,女子同法。(脈色三十四。)

白話文:

青色的脈象出現時,脈搏細長且左右跳動,有氣血積聚在心窩以下的部位,稱為「肝痹」,是因寒濕之邪引起的,治療方法和疝氣相同。黃色的脈象出現時,脈搏粗大而無力,有氣血積聚在腹中,伴有厥氣,稱為「厥疝」,女性的治療方法也相同。(出自「脈色三十四」)

腎脈大急沉,肝脈大急沉,皆為疝。心脈搏滑急為心疝,肺脈沉搏為肺疝。三陰急為疝。(脈色二十四。)

陽明司天,丈夫㿗疝,婦人少腹痛。(運氣二十五。)

陽明之勝,外發㿗疝。(運氣二十七。)

太陰在泉,主勝甚則為疝,(運氣三十。)

歲太陽在泉,民病少腹控睪,引腰脊,上衝心痛。(運氣二十五。)

太陽之復,少腹控睪,引腰脊,上衝心。(運氣二十八。)

小腹控睪,引腰脊,上衝心,邪在小腸者,連睪系,屬於脊。(針刺四十七。)

小腸病者,小腹痛,腰脊控睪而痛,時窘之後。(針刺二十四。)

白話文:

如果脈象顯示腎經和肝經脈搏急促沉重,都屬於疝氣。心經脈搏滑利急促是心疝,肺經脈搏沉重是肺疝。三陰經脈急促都屬於疝氣。陽明經當令,男性容易得疝氣,女性則容易出現少腹疼痛。陽明經氣盛,容易在外表發作疝氣。太陰經當令,氣盛則容易得疝氣。歲太陽經當令,百姓容易出現少腹疼痛,牽連腰脊,向上衝擊心臟,感到疼痛。太陽經復令,也會出現少腹疼痛,牽連腰脊,向上衝擊心臟。少腹疼痛,牽連腰脊,向上衝擊心臟,邪氣在小腸者,會連帶睪丸疼痛,屬於脊柱病症。小腸病變,會出現少腹疼痛,腰脊牽連睪丸疼痛,偶爾會感到呼吸困難。

3. (二十七)腸澼泄瀉

食飲不節、起居不時者,陰受之,陰受之則入五臟,入五臟則䐜滿閉塞,下為飧泄,久為腸澼。(見疾病類十三。)

白話文:

飲食不規律、作息不正常的人,會導致陰邪侵入體內。陰邪侵入後會進入五臟,造成五臟脹滿不通。下面表現為腹瀉,時間久了會形成腸炎。

腎所生病為腸澼。(疾病十。)

風客淫氣,精乃亡,邪傷肝也。因而飽食,筋脈橫解,腸澼為痔。(疾病五。)

白話文:

腎臟引起的疾病包括腸澼。

風邪侵犯,導致精氣流失,這是邪氣傷害肝臟的表現。因此在吃得過飽時,會造成筋脈弛緩,進而形成腸澼,也就是痔瘡。

脾脈外鼓沉為腸澼,久自已。肝脈小緩為腸澼,易治。督脈小搏沉為腸澼下血,血溫身熱者死。心肝澼亦下血,二臟同病者可治,其脈小沉澀為腸澼,其身熱者死,熱見七日死。(脈色二十四。)

白話文:

  • 脾臟脈搏外凸而深沉,代表腸道中有膿水,過一段時間後會自行消失。
  • 肝臟脈搏緩慢而微弱,代表腸道中有膿水,容易治療。
  • 督脈脈搏微弱而深沉,代表腸道中有膿水且伴有便血,如果患者體溫升高,很可能死亡。
  • 心臟和肝臟也有膿水,並且伴有便血,如果兩臟同患此病,還有救。脈象表現為微弱、沉細且澀,患者發燒,超過七天就會死亡。(引自《脈色二十四》)

大便赤瓣,飧泄脈小者,手足寒,難已;飧泄脈小,手足溫,泄易已。春傷於風,夏生後泄腸澼。(脈色三十三。)腎移熱於脾,傳為虛,腸澼死。(疾病四十六。)

陰陽虛,腸澼死。(脈色二十九。)

白話文:

大便赤色並呈片狀,伴有腹瀉,脈搏細小者,手腳冰冷,難以痊癒; 腹瀉,脈搏細小,手腳溫暖者,腹瀉容易痊癒。

春天被風邪所傷,夏天就會出現後泄腸澼的情況。(脈色參照脈色三十三) 腎臟的熱氣轉移到脾臟,導致脾虛,最終會引起腸澼而死亡。(參照疾病四十六)

虛邪之中人也,留而不去,傳舍於腸胃,在腸胃之時,賁向腹脹,多寒則腸鳴飧泄食不化,多熱則溏出麋。(疾病二。)

白話文:

虛邪入侵人體,長期不去,寄住在腸胃中,在腸胃中時,賁門向上,腹部膨脹。過於寒涼則腸鳴、溏瀉、食物不消化。過於燥熱則溏便、瀉出糜爛之物。(疾病第二條)

脾虛則腹滿腸鳴,飧泄食不化。(疾病十七。)

清氣在下,則生飧泄。春傷於風,夏生飧泄。(陰陽一。)

數動一代者,病在陽之脈也,泄及便膿血。(脈血二十一。)

肺脈小甚為泄。腎脈小甚為洞泄。(脈色十九。)

尺寒脈細,謂之後泄。(脈色十六。)

胃脈虛則泄。(脈色二十。)

志有餘則腹脹飧泄。(疾病十八。)

怒則氣逆,甚則嘔血及飧泄。(疾病二十六。)

肝所生病者,胸滿嘔逆飧泄。(疾病十。)

久風為飧泄。(疾病七十七。)

飧泄取三陰。(針刺四十七。)

寒入下焦,傳為濡泄。(運氣二十七太陽之勝。)

腸溜。(疾病四。)

泄而脈大,脫血而脈實,皆難治。(脈色十二。)

濕勝則濡泄。(運氣二十一。)

諸病水液,澄澈清冷,皆屬於寒。暴注下迫,皆屬於熱。(疾病一。)

並於陰,則上下無常,薄為腸澼。(疾病八。)

寒至則堅痞腹滿,痛急下利之病生矣。(運氣二十。)

白話文:

脾胃虚弱会导致肚子胀满、肠鸣、消化不良、容易拉肚子。清气下降会导致食物消化不良。春天受风寒,夏天容易发生消化不良。

如果脉搏跳动频繁,说明病症在阳经,并且可能伴随排便带脓血。肺经虚弱会导致轻微的腹泻。肾经虚弱会导致严重的腹泻。

尺脉细弱,说明有腹泻的倾向。胃经虚弱也会导致腹泻。

心情郁闷会导致腹部胀满、消化不良。愤怒会导致气逆,严重时会呕血和腹泻。

肝脏病变会导致胸部胀满、呕吐、腹泻。长期受风寒会导致消化不良。

治疗消化不良,需要针刺三阴经。

寒气入侵下焦,会引起腹泻。

肠道滑利会导致腹泻。

腹泻而脉搏有力,虚脱而脉搏强劲,这两种情况都很难治疗。

湿邪过盛会导致腹泻。

所有病症中,水液清澈、冰冷,都属于寒证。暴泻、下坠,都属于热证。

阴气过盛,会导致腹泻无规律,严重时会出现肠道蠕动过快。

寒气到达下焦,会导致腹部坚硬、胀满、疼痛、腹泻。

4. (二十八)癰腫

汗出見濕,乃生痤痱。高梁之變,足生大丁。勞汗當風,寒薄為皶,郁乃痤。營氣不從,逆於肉理,乃生癰腫。(見疾病類五。)

陰與陽別,寒與熱爭,兩氣相搏,合為癰膿。(針刺類二。)

三陽為病發寒熱,下為癰腫。(疾病六。)

白話文:

出汗沾濕衣物,就會長痘痘和痱子。熱氣積聚變化,腳上就會長大瘡。運動出汗後吹風受寒,皮膚就會凍裂發紅,阻塞鬱積就形成痤瘡。營養物質運行不暢,逆於肌肉紋理,就會長癰腫。(見疾病類第五章)

虛邪之中人也,搏於脈中,則為血閉不通,則為癰。熱勝其寒,則爛肉腐肌為膿,內傷骨,內傷骨為骨蝕。邪氣中之,凝結日以易甚,連以聚居,為昔瘤。骨與氣並,日以益大,則為骨疽。有熱則化為膿,無熱則為肉疽。(疾病類四。)

六腑不和則留為癰。(經絡二十二。)

白話文:

病邪入侵人體,在經脈中搏動,阻滯氣血運行,就會形成血栓。血栓不通,就會化膿成瘡。熱邪勝過寒邪,就會導致肌肉腐爛流膿,深入骨骼,造成骨頭腐蝕。病邪侵襲後,在體內逐漸凝結加重,逐漸聚集在一起,就會形成腫瘤。腫瘤與氣血結合,日漸增大,就會變成骨質感染。有熱邪則化膿,無熱邪則形成肉質感染。

五臟身有五部:伏兔一,腓二,背三,五臟之腧四,項五。此五部有癰疽者死。凡刺之害,不中而去則致氣,致氣則生為癰疽也。(針刺五十四。)

白話文:

五臟在身體有五個部位:

  1. 伏兔(位於肚臍下)
  2. 腓(位於小腿肚)
  3. 背(指背部)
  4. 五臟之腧(指五臟相應的背部穴位)
  5. 項(指脖子後方)

這五個部位如果有癰疽(化膿性感染),就會致死。

凡是針刺不中穴位而刺入錯誤的地方,會導致氣滯,氣滯就會形成癰疽。(出自《針刺五十四》)

東方之域,其民食魚而嗜咸,其病皆為癰瘍。(論治九。)

肺脈微澀為鼠瘻,在頸支腋之間。肝脈大甚為內癰,善嘔衄。腎脈澀甚為大癰。(脈色十九。)

少陽厥逆,發腸癰不可治,驚者死。(疾病三十五。)

歲水不及,民病寒瘍流水。(運氣十。)

邪溢氣壅,脈熱肉敗,榮衛不行,必將為膿,內銷骨髓,外破大膕,留於節湊,必將為敗。(經絡八。)

之溫熱者瘡。(運氣十六。)

所謂少針石者,非癰疽之謂也,癰疽不得頃時回。癰不知所。掖癰。暴癰。(針刺五十五。)

白話文:

東方地區的人民以吃魚為食,喜歡吃鹹,他們常患的疾病都是癰瘍。

肺脈微澀是鼠瘻,長在脖子和腋窩之間。肝脈很大是內癰,容易嘔吐鼻出血。腎脈很澀是大癰。

少陽厥逆,出現腸癰就無法治療,驚嚇的人會死。

一年中水氣不足,人們會患上寒瘍和流水病。

邪氣外溢、氣機壅塞,脈象熱,肉腐爛,營衛氣血運行不暢,必然化膿。膿液向內腐蝕骨髓,向外破壞大肌肉,停留在關節處,必然會導致敗壞。

溫熱之氣會導致瘡瘍。

所謂少針石,不是指癰疽,癰疽不可能馬上就痊癒。癰疽不知道位置。腋窩癰疽。突然發生的癰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