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三十二卷 (5)
三十二卷 (5)
1. (二十五)臥證
平旦陰盡,陽氣出於目,目張則氣上行於頭。夜行於陰,而復合於目。(見經絡類二十五。)
陽氣盡,陰氣盛,則目瞑;陰氣盡而陽氣盛,則寤矣。(疾病七十九。)
陰蹺陽蹺,陰陽相交,交於目銳眥,陽氣盛則瞋目,陰氣盛則瞑目。(針刺四十四。)
老人之不夜瞑。少壯之人不晝瞑。(經絡二十三。)
不能正偃者,胃中不和也。諸水病者,故不得臥,臥則驚,驚則咳甚也。(疾病三十一。)
水病下為附腫大腹,上為喘呼不得臥者,標本俱病。(針刺三十八。)
白話文:
天亮陰氣消散,陽氣從眼睛出現,眼睛張開,氣就向上運行到頭部。晚上運行於陰經,又回到眼睛。(參考經絡相關文獻)
陽氣耗盡,陰氣盛,眼睛就會閉合;陰氣耗盡,陽氣盛,就會醒來。(參考疾病相關文獻)
陰蹺脈和陽蹺脈,陰陽交會於眼角,陽氣盛則眼睛睜得大大的,陰氣盛則眼睛閉合。(參考針灸相關文獻)
老年人不夜間閉眼,年輕人不白天閉眼。(參考經絡相關文獻)
不能平躺的人,胃部不和諧。各種水腫病患者,因此不能躺臥,躺下就驚悸,驚悸則咳嗽加劇。(參考疾病相關文獻)
水腫病向下發展導致四肢腫脹、腹部膨大,向上發展則導致呼吸困難而無法躺臥,這是標本兼顧的疾病。(參考針灸相關文獻)
2. (二十六)疝證
任脈為病。男子內結七疝。督脈生病,從少腹上衝心而痛,不得前後,為沖疝。(見經絡類二十七。)
邪客於足厥陰之絡,令人卒疝暴痛。(針刺三十。)
肝所生病,為狐疝。(疾病十。)
足厥陰病,丈夫㿉疝,婦人少腹腫。(疾病十。)
厥陰所謂㿗疝,婦人少腹腫也。陰亦盛而脈脹不通,故曰㿗癃疝也。(疾病十一。)
足厥陰,氣逆則睪腫卒疝。(經絡五。)
三陽為病發寒熱,其傳為㿗疝,(疾病六。)
足陽明之筋病,㿉疝腹筋急。(疾病六十九。)
脾傳之腎,病名曰疝瘕,少腹冤熱而痛,出白,一名曰蠱。(疾病二十九。)
腎下則腰尻痛,不可以俯仰,為狐疝。(藏象二十八。)
病在少腹,腹痛不得大小便,病名曰疝,得之寒。(針刺四十七。)
寸口脈沉而弱,疝瘕少腹痛。脈急者,疝瘕少腹痛。(脈色十六。)
診得心脈而急,病名心疝,少腹當有形也。(脈色二十。)
心脈微滑為心疝,引臍小腹鳴。肝脈滑甚為㿉疝。脾脈微大為疝氣,滑甚為㿉癃,澀甚為腸㿉,微澀為內㿉,多下膿血。腎脈滑甚為癃㿉。(脈色十九。)
青脈之至也,長而左右彈,有積氣在心下支胠,名曰肝痹,得之寒濕,與疝同法。黃脈之至也,大而虛,有積氣在腹中,有厥氣,名曰厥疝,女子同法。(脈色三十四。)
腎脈大急沉,肝脈大急沉,皆為疝。心脈搏滑急為心疝,肺脈沉搏為肺疝。三陰急為疝。(脈色二十四。)
陽明司天,丈夫㿗疝,婦人少腹痛。(運氣二十五。)
陽明之勝,外發㿗疝。(運氣二十七。)
太陰在泉,主勝甚則為疝,(運氣三十。)
歲太陽在泉,民病少腹控睪,引腰脊,上衝心痛。(運氣二十五。)
太陽之復,少腹控睪,引腰脊,上衝心。(運氣二十八。)
小腹控睪,引腰脊,上衝心,邪在小腸者,連睪系,屬於脊。(針刺四十七。)
小腸病者,小腹痛,腰脊控睪而痛,時窘之後。(針刺二十四。)
白話文:
(二十六)疝證
任脈生病,男性會出現各種疝氣。督脈生病,疼痛從下腹部向上衝到心臟,無法前後彎曲,稱為衝疝。(詳見經絡類二十七。)
邪氣入侵足厥陰經的絡脈,會讓人突然發生疝氣劇痛。(詳見針刺三十。)
肝臟生病,會導致狐疝。
足厥陰經生病,男性會患上㿉疝,女性則會下腹部腫脹。
所謂的㿉疝,就是女性下腹部腫脹。陰部氣血充盛,經脈阻塞不通,所以稱為㿉癃疝。
足厥陰經氣逆,則睪丸腫脹,突然發生疝氣。
三陽經生病,發寒發熱,會傳變為㿉疝。
足陽明經的筋脈生病,會導致㿉疝,腹部筋脈緊繃。
脾經之氣傳入腎經,疾病名稱為疝瘕,下腹部絞痛伴隨灼熱感,排泄白色分泌物,也稱為蠱。
腎經虛弱,則腰臀疼痛,無法彎腰挺身,稱為狐疝。
疾病位於下腹部,腹部疼痛,無法大小便,疾病名稱為疝氣,是因受寒引起的。
寸口脈沉弱,疝瘕伴隨下腹部疼痛。脈搏急促者,疝瘕伴隨下腹部疼痛。
診斷出心脈急促,疾病名稱為心疝,下腹部會有腫塊。
心脈微弱滑利為心疝,牽引臍部和小腹鳴響。肝脈滑利明顯為㿉疝。脾脈略大為疝氣,滑利明顯為㿉癃,澀滯明顯為腸㿉,微澀為內㿉,多排出膿血。腎脈滑利明顯為癃㿉。
青脈脈象,脈長且左右彈動,心下腹部有積氣,稱為肝痹,因寒濕引起,治療方法與疝氣相同。黃脈脈象,脈大而虛弱,腹部有積氣,有厥氣,稱為厥疝,女性治療方法相同。
腎脈大而急促沉伏,肝脈大而急促沉伏,都屬於疝氣。心脈搏動滑利急促為心疝,肺脈沉伏搏動為肺疝。三陰經脈急促也為疝氣。
陽明經當令,男性會患上㿉疝,女性會下腹部疼痛。
陽明經氣盛,會外發㿉疝。
太陰經當令,氣盛則會導致疝氣。
歲太陽經當令,患者會出現下腹部牽引睪丸,連帶腰脊疼痛,向上衝到心臟疼痛的症狀。
太陽經氣復,下腹部牽引睪丸,連帶腰脊疼痛,向上衝到心臟。
小腹牽引睪丸,連帶腰脊疼痛,向上衝到心臟,邪氣在小腸者,會連累睪丸和脊柱。
小腸生病,小腹疼痛,腰脊牽引睪丸疼痛,時常感到窘迫。
3. (二十七)腸澼泄瀉
食飲不節、起居不時者,陰受之,陰受之則入五臟,入五臟則䐜滿閉塞,下為飧泄,久為腸澼。(見疾病類十三。)
腎所生病為腸澼。(疾病十。)
風客淫氣,精乃亡,邪傷肝也。因而飽食,筋脈橫解,腸澼為痔。(疾病五。)
脾脈外鼓沉為腸澼,久自已。肝脈小緩為腸澼,易治。督脈小搏沉為腸澼下血,血溫身熱者死。心肝澼亦下血,二臟同病者可治,其脈小沉澀為腸澼,其身熱者死,熱見七日死。(脈色二十四。)
大便赤瓣,飧泄脈小者,手足寒,難已;飧泄脈小,手足溫,泄易已。春傷於風,夏生後泄腸澼。(脈色三十三。)腎移熱於脾,傳為虛,腸澼死。(疾病四十六。)
陰陽虛,腸澼死。(脈色二十九。)
虛邪之中人也,留而不去,傳舍於腸胃,在腸胃之時,賁向腹脹,多寒則腸鳴飧泄食不化,多熱則溏出麋。(疾病二。)
脾虛則腹滿腸鳴,飧泄食不化。(疾病十七。)
清氣在下,則生飧泄。春傷於風,夏生飧泄。(陰陽一。)
數動一代者,病在陽之脈也,泄及便膿血。(脈血二十一。)
肺脈小甚為泄。腎脈小甚為洞泄。(脈色十九。)
尺寒脈細,謂之後泄。(脈色十六。)
胃脈虛則泄。(脈色二十。)
志有餘則腹脹飧泄。(疾病十八。)
怒則氣逆,甚則嘔血及飧泄。(疾病二十六。)
肝所生病者,胸滿嘔逆飧泄。(疾病十。)
久風為飧泄。(疾病七十七。)
飧泄取三陰。(針刺四十七。)
寒入下焦,傳為濡泄。(運氣二十七太陽之勝。)
腸溜。(疾病四。)
泄而脈大,脫血而脈實,皆難治。(脈色十二。)
濕勝則濡泄。(運氣二十一。)
諸病水液,澄澈清冷,皆屬於寒。暴注下迫,皆屬於熱。(疾病一。)
並於陰,則上下無常,薄為腸澼。(疾病八。)
寒至則堅痞腹滿,痛急下利之病生矣。(運氣二十。)
白話文:
飲食不節制,作息不規律,會損傷陰氣。陰氣受損就會影響五臟,導致五臟阻塞不通,往下則表現為消化不良和腹瀉,時間久了就會變成腸絞痛。(參考疾病類十三)
腎臟生病也會導致腸絞痛。(參考疾病十)
外邪入侵,精氣耗損,邪氣傷及肝臟。如果此時又暴飲暴食,筋脈受損,就會導致腸絞痛甚至痔瘡。(參考疾病五)
脾經脈搏動外鼓而沉弱,會導致腸絞痛,但通常會自行痊癒。肝經脈搏微弱緩慢,也會導致腸絞痛,比較容易治療。督脈脈搏微弱而沉,則會導致帶血的腸絞痛,如果伴隨身體發熱,則預後不良。心肝同時出現腸絞痛並帶血,如果兩個臟腑同時生病,則尚可治療;如果脈搏微弱沉澀,伴隨發熱,七天內就會死亡。(參考脈色二十四)
大便呈現紅色血塊,伴隨消化不良和腹瀉,脈搏微弱,手腳冰冷,則預後不良;如果手腳溫暖,則較容易痊癒。春天受風寒,夏天則可能導致後期的腸絞痛。(參考脈色三十三)腎臟的熱邪傳到脾臟,導致脾臟虛弱,則會因腸絞痛而死。(參考疾病四十六)
陰陽虛弱,也會因腸絞痛而死。(參考脈色二十九)
虛邪侵入人體,停留在體內不去,就會傳到腸胃。邪氣在腸胃時,會感到腹部脹滿,如果體寒則會腸鳴腹瀉,食物消化不良;如果體熱則會腹瀉排出稀爛的糞便。(參考疾病二)
脾虛則會腹部脹滿,腸鳴腹瀉,食物消化不良。(參考疾病十七)
清氣下沉,則會導致消化不良和腹瀉。春天受風寒,夏天則會導致消化不良和腹瀉。(參考陰陽一)
脈搏頻繁跳動,則病在陽經,會腹瀉並排出膿血。(參考脈血二十一)
肺經脈搏微弱則會腹瀉。腎經脈搏微弱則會腹瀉。(參考脈色十九)
寸口脈(尺脈)冰冷細弱,則預示著後期的腹瀉。(參考脈色十六)
胃經脈搏虛弱則會腹瀉。(參考脈色二十)
思慮過度則會腹部脹滿,消化不良和腹瀉。(參考疾病十八)
憤怒則氣逆,嚴重則會嘔血和腹瀉。(參考疾病二十六)
肝臟生病則會胸悶,嘔吐,消化不良和腹瀉。(參考疾病十)
長期受風寒則會導致消化不良和腹瀉。(參考疾病七十七)
治療消化不良和腹瀉需針刺三陰經。(參考針刺四十七)
寒邪入侵下焦,就會導致腹瀉。(參考運氣二十七太陽之勝)
腸絞痛。(參考疾病四)
腹瀉而脈搏有力,或者出血而脈搏有力,都難以治療。(參考脈色十二)
濕邪盛則會腹瀉。(參考運氣二十一)
所有疾病中,水液澄清冰冷的,都屬於寒邪;突然大量下瀉的,都屬於熱邪。(參考疾病一)
寒邪與陰邪相合,則腹瀉無規律,輕則為腸絞痛。(參考疾病八)
寒邪到達則會腹部堅硬痞滿,腹痛劇烈腹瀉。(參考運氣二十)
4. (二十八)癰腫
汗出見濕,乃生痤痱。高梁之變,足生大丁。勞汗當風,寒薄為皶,郁乃痤。營氣不從,逆於肉理,乃生癰腫。(見疾病類五。)
陰與陽別,寒與熱爭,兩氣相搏,合為癰膿。(針刺類二。)
三陽為病發寒熱,下為癰腫。(疾病六。)
虛邪之中人也,搏於脈中,則為血閉不通,則為癰。熱勝其寒,則爛肉腐肌為膿,內傷骨,內傷骨為骨蝕。邪氣中之,凝結日以易甚,連以聚居,為昔瘤。骨與氣並,日以益大,則為骨疽。有熱則化為膿,無熱則為肉疽。(疾病類四。)
六腑不和則留為癰。(經絡二十二。)
五臟身有五部:伏兔一,腓二,背三,五臟之腧四,項五。此五部有癰疽者死。凡刺之害,不中而去則致氣,致氣則生為癰疽也。(針刺五十四。)
東方之域,其民食魚而嗜咸,其病皆為癰瘍。(論治九。)
肺脈微澀為鼠瘻,在頸支腋之間。肝脈大甚為內癰,善嘔衄。腎脈澀甚為大癰。(脈色十九。)
少陽厥逆,發腸癰不可治,驚者死。(疾病三十五。)
歲水不及,民病寒瘍流水。(運氣十。)
邪溢氣壅,脈熱肉敗,榮衛不行,必將為膿,內銷骨髓,外破大膕,留於節湊,必將為敗。(經絡八。)
之溫熱者瘡。(運氣十六。)
所謂少針石者,非癰疽之謂也,癰疽不得頃時回。癰不知所。掖癰。暴癰。(針刺五十五。)
白話文:
汗液排出後沾濕皮膚,就會長出痤瘡和痱子。吃高粱等粗糧導致體內氣血紊亂,腳上會長出巨大的癰腫。勞累出汗後又吹風受寒,寒邪入侵肌膚,就會形成皶疾(一種皮膚病),鬱積則成痤瘡。營氣運行不暢,逆行於肌肉組織之間,就會產生癰腫。
陰氣和陽氣分離,寒氣和熱氣相爭,兩種氣機相互搏鬥,就會形成癰疽膿瘍。
三陽經受邪氣侵犯,會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,嚴重時會發展成癰腫。
外邪侵入人體,在經脈中搏結不通,就會形成血瘀,進而導致癰腫。熱邪勝過寒邪,就會腐蝕肌肉組織形成膿瘍,嚴重時會傷及骨骼,形成骨蝕。邪氣侵入後,日漸凝結加重,互相連接聚積,形成腫瘤。骨骼和氣血同時受損,腫塊日益增大,則形成骨疽。有熱邪則化膿,無熱邪則形成肉疽。
六腑功能失調,也會導致癰腫的產生。
人體有五個重要的部位:伏兔穴、腓腸肌、背部、五臟腧穴、項部。如果這五個部位出現癰疽,預後不良。針刺治療不當,針灸後沒有將氣血調和,反而導致氣滯血瘀,就會形成癰疽。
東方地區的人民,飲食以魚類為主,並且嗜好鹹食,所以多患癰瘍疾病。
肺經脈絡澀滯會導致鼠瘻,發生在頸部、腋窩之間。肝經脈絡氣血過盛會導致內癰,常伴有嘔吐和鼻出血。腎經脈絡澀滯會導致大癰。
少陽經氣逆亂,導致腸癰,難以治療,如果伴有驚厥則預後不良。
一年之中雨水不足,人民就會患上寒邪引起的瘡瘍和流水樣皮膚病。
邪氣溢出,氣機阻塞,脈絡熱盛,肌肉腐敗,營衛之氣運行不暢,必然形成膿瘍,內傷骨髓,外破皮膚,流注於關節,就會導致敗疽。
溫熱之邪會導致瘡瘍的產生。
所謂少針石(一種治療方法),並不是治療癰疽的方法,癰疽不能在短時間內痊癒。癰的種類有很多,比如掖癰、暴癰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