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十二卷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十二卷 (7)

1. 五、方制君臣上下三品

(素問至真要大論)

帝曰:方制君臣何謂也?岐伯曰:主病之謂君,佐君之謂臣,應臣之謂使,非上下三品之謂也。(主病者,對證之要藥也,故謂之君。君者,味數少而分兩重,賴之以為主也。佐君者謂之臣,味數稍多而分兩稍輕,所以匡君之不迨也。應臣者謂之使,數可出入而分兩更輕,所以備通行向異之使也。

此則君臣佐使之義,非上下三品如下文善惡殊貫之謂。使,去聲。)帝曰:三品何謂?岐伯曰:所以明善惡之殊貫也。(前言方制,言處方之制,故有君臣佐使;此言三品,言藥性善惡,故有上中下之殊。神農云:上藥為君,主養命以應天;中藥為臣,主養性以應人;下藥為佐使,主治病以應地。故在本草經有上中下三品之分,此所謂善惡之殊貫也。

白話文:

五、方制君臣上下三品

黃帝問:「方劑中君臣的劃分是什麼意思?」岐伯回答:「主治疾病的藥稱為『君』,輔助君藥的稱為『臣』,配合臣藥的稱為『使』,這並非指藥材的上中下三品分類。」(「君藥」是針對病症的關鍵藥物,因此稱為「君」。君藥的特點是藥味少而劑量重,作為治療的主力。「臣藥」是輔助君藥的,藥味稍多且劑量較輕,用以彌補君藥的不足。「使藥」是配合臣藥的,藥味可增減且劑量更輕,負責引導藥效到達特定部位或協調藥性。

此處的「君臣佐使」是指方劑配伍的原則,與下文藥材分為上中下三品(好壞等級不同)的意義不同。「使」字讀音為去聲。)

黃帝又問:「三品是什麼意思?」岐伯回答:「這是用來區分藥材性質優劣的標準。」(前文討論方劑的配伍制度,因此有君臣佐使的分類;此處的三品則是指藥性的優劣,故分為上、中、下三等。神農氏說:「上品藥為君,主要滋養生命,對應天道;中品藥為臣,主要調養性情,對應人道;下品藥為佐使,主要治療疾病,對應地道。」因此《本草經》將藥材分為上中下三品,這就是所謂藥性好壞的區分。)

2. 六、病之中外治有先後

(素問至真要大論,五常政大論)

帝曰:病之中外何如?岐伯曰:從內之外者調其內,從外之內者治其外。(素問至真要大論。從內之外者內為本,從外之內者外為本,但治其本,無不愈矣。)從內之外而盛於外者,先調其內而後治其外;從外之內而盛於內者,先治其外而後調其內。(病雖盛於標,治必先其本,而後可愈,此治病之大法也,故曰治病必求其本。

)中外不相及,則治主病。(中外不相及,謂既不從內,又不從外,則但求其見在所主之病而治之。愚按:此篇即三因之義也。如金匱玉函要略曰:千般疢難,不越三條: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,為內所因也;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,壅塞不通,為外皮膚所中也;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也。故陳無擇著三因方曰:有內因,有外因,有不內外因。

蓋本於仲景之三條,而仲景之論實本諸此耳。疢,昌震切,病也。)

帝曰:善。病之中外何如?(此下與前本出同篇,但前篇問病之中外,伯答以標本之義,故此復問者,蓋欲明陰陽治法之詳也。)岐伯曰:調氣之方,必別陰陽,定其中外,各守其鄉,內者內治,外者外治,微者調之,其次平之,盛者奪之,汗之下之,寒熱溫涼,衰之以屬,隨其攸利,(方,法也。陰陽之道,凡病治脈藥皆有關係,故必當詳別之。

中外,表裡也。微者調之,謂小寒之氣,和之以溫,小熱之氣,和之以涼也。其次平之,謂大寒之氣,平之以熱,大熱之氣,平之以寒也。盛者奪之,謂邪之甚者當攻而取之,如甚於外者汗之,甚於內者下之。凡宜寒宜熱,宜溫宜涼,當各求其屬以衰去之,惟隨其攸利而已。

攸,所也。別,必列切。)謹道如法,萬舉萬全,氣血正平,長有天命。(能謹於道而如其法,則舉無不當,而天命可以永昌矣。)帝曰:善。

帝曰:病在中而不實不堅、且聚且散奈何?岐伯曰:悉乎哉問也。無積者求其臟,虛則補之,(素問五常政大論。積者有形之病,有積在中,則堅實不散矣。今其不實不堅、且聚且散者,無積可知也。無積而病在中者,臟之虛也。故當隨病所在,求其臟而補之,臟氣充則病自安矣。

)藥以祛之,食以隨之,行水漬之,和其中外,可使畢已。(藥以祛之,去其病也。食以隨之,養其氣也。行水漬之,通其經也。若是則中外和調而病可已矣。祛者,非攻擊之謂,凡去病者皆可言祛。漬,資四切,浸洗也。)

白話文:

六、病之中外治有先後

黃帝問:「疾病由內而外或由外而內,該如何治療?」岐伯回答:「若病從內臟影響到體表,應先調理內臟;若病從體表侵入內臟,則先治療體表。(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提到:由內而外的疾病以內為根本,由外而內的疾病以外為根本,只要治療根本,沒有不痊癒的。)若內病影響體表且症狀明顯,先調理內臟再治體表;若外邪侵入內臟且症狀嚴重,先治體表再調理內臟。(即使症狀表現在外,治療仍須先求根本,這是治病的基本原則,所謂『治病必求其本』。)若疾病與內外無直接關聯,則針對主要症狀治療。(『中外不相及』指疾病非由內或外引起,此時只需治療當下主要問題。按:此段與『三因學說』相關,如《金匱玉函要略》所述,疾病成因不外三類:一是經絡受邪傳入臟腑(內因);二是四肢九竅血脈阻塞(外因);三是房事、外傷、蟲獸傷害(不內外因)。後世陳無擇《三因方》即承襲此說。)」

黃帝說:「很好。那麼疾病在內外的治療細節呢?」(此問題與前段同出一篇,但前段問標本,此處欲詳述陰陽治法。)岐伯回答:「調理氣血的方法,必先分辨陰陽,確定表裡,各自對症。內病治內,外病治外;輕微者調和,較重者平抑,嚴重者攻伐——如發汗、瀉下,依寒熱溫涼屬性削弱病勢,選擇適宜方法。(『方』指法則。陰陽之理貫穿診治用藥,須仔細辨別。『微者調之』如小寒用溫和法,小熱用涼和法;『其次平之』如大寒用熱藥平抑,大熱用寒藥平衡;『盛者奪之』指邪氣強盛時需攻治,外邪甚則發汗,內邪甚則瀉下。寒熱溫涼的選擇,皆須符合病性以削弱邪氣。)謹守此法,則萬無一失,氣血調和,天命長久。」黃帝說:「很好。」

黃帝問:「若病在體內,既不結實也不堅硬,時聚時散,該如何處理?」岐伯回答:「這問題很詳盡!無實質積聚的疾病,根源在臟腑虛弱,需補益相應臟腑。(《素問·五常政大論》指出,有形積聚會表現堅實,而此症時聚時散,顯然無積聚,屬臟虛所致,故補臟氣即可緩解。)用藥物祛病,飲食調養,配合行水浸漬法,協調內外,便能痊癒。(『祛』泛指去除病邪,非專指攻伐;『漬』指浸泡療法。如此內外調和,疾病自消。)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