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三十二卷 (4)
三十二卷 (4)
1. (二十二)胎孕
陰搏陽別,謂之有子。(見脈色類二十三。)
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,妊子也。(脈色二十三。)
有子無子,男盡七七,女盡八八。(藏象十三。)
督脈生病,女子不孕。(經絡二十七。)
帝曰:婦人重身,毒之何如?岐伯曰:有故無殞,亦無殞也。(論治十三。)
白話文:
(二十二)胎孕
陰經搏動,陽經分開,表示懷孕了。(詳見脈診相關章節)
婦女手少陰經脈搏動很強,就是懷孕了。(詳見脈診相關章節)
能否懷孕,男子要到七七四十九歲,女子要到八八六十四歲,才能確定。(詳見臟腑相關章節)
督脈生病,女子會不孕。(詳見經絡相關章節)
黃帝問道:婦女懷孕期間,中毒了怎麼辦?岐伯回答:如果沒有其他原因導致的死亡,那麼就不會死亡。
2. (二十三)厥痹痿證
厥逆者,寒濕之起也。(見脈色類三十二。)
厥則目無所見。夫人厥則陽氣並於上,陰氣並於下。陽並於上,則火獨光也;陰並於下,則足寒,足寒則脹也。(疾病八十。)
血之與氣並走於上,則為大厥,厥則暴死,氣復反則生,不反則死。(疾病十九。)
脈至如喘,名曰暴厥,暴厥者不知與人言。(脈色二十四。)
內奪而厥,則為喑俳,此腎虛也,少陰不至者,厥也。肝氣當治而未得,故善怒,善怒者名曰煎厥。(疾病十一。)
陽氣者,煩勞則張,精絕,闢積於夏,使人煎厥。陽氣者,大怒則形氣絕,而血菀於上,使人薄厥。(疾病五。)
三陽為病發寒熱,及為痿厥腨㾓。二陽一陰發病,主驚駭背痛,善噫善欠,名曰風厥。(疾病類六。)
脈俱沉細數者,少陰厥也。(脈色二十一。)
腎氣虛則厥。(藏象十。)
志不足則厥。(疾病十八。)
衝脈並少陰之經,故別絡結則跗上不動,不動則厥,厥則寒矣。(針刺二十。)
氣逆者足寒也。(疾病十六。)
下氣不足,則乃為痿厥心悗。(疾病七十九。)
五絡俱竭,令人身脈皆動而形無知也,其狀若屍,或曰屍厥。(針刺三十。)
風逆,暴四肢腫,身漯漯,唏然時寒,飢則煩,飽則善變。厥逆為病也,足暴凊,胸若將裂,腸若將以刀切之,煩而不能食,脈大小皆澀。厥逆,腹脹滿腸鳴,胸滿不得息。諸厥之刺。(針刺五十。)
一上不下,寒厥到膝,少者秋冬死,老者秋冬生。(疾病八十四。)
厥在於足,宗氣不下,脈中之血,凝而留止,弗之火調,弗能取之。(針刺三十五。)
陽明在泉,主勝則腰重腹痛,少腹生寒,下為鶩溏,則寒厥於腸。(運氣三十。)
陽明厥則喘而惋,惋則惡人。厥逆連臟則死,連經則生。(疾病十二。)
臥出而風吹之,血凝於膚者為痹,凝於脈者為泣,凝於足者為厥,此三者,血行而不得反其空,故為痹厥也。(經絡二十一。)
邪入於陰則痹。(疾病二十五。)
八風傷人,內舍於骨解腰脊節腠理之間,為深痹。(針刺二。)
病在陽者命曰風,病在陰者命曰痹,陰陽俱病命曰風痹。(針刺三十一。)
陰痹者按之不得,腰脊頭項痛,時眩,大便難,陰氣不用,飢不欲食,咳唾則有血,心如懸,病本於腎。(運氣二十五太陰司天。又針刺二十五略同。)
粗理而肉不堅者,善病痹。(疾病七十六。)
寒痹之為病也,留而不去,時痛而皮不仁。(針刺三十二。)
是人多痹氣也,陽氣少,陰氣多,故身寒如從水中出。(疾病四十五。)
積寒留舍,榮衛不居,卷肉縮筋,肋肘不得伸,內為骨痹,外為不仁。(經絡八。)
一呼脈三動,一吸脈三動,脈澀曰痹。(脈色三。)
病在筋,筋攣節痛,不可以行,名曰筋痹。病在肌膚,肌膚盡痛,名曰肌痹,傷於寒濕。病在骨,骨重不可舉,骨髓痠痛,寒氣至,名曰骨痹。(針刺五十。)
風寒入舍於肺,名曰肺痹,發咳上氣。肺即傳而行之肝,病名曰肝痹,一名曰厥,脅痛出食。(疾病二十九。)
按之至骨,脈氣少者,腰脊痛而身有痹也。(脈色二十一。)
厥陰之復,甚則入脾,食痹而吐。(運氣二十八。)
胃脈軟而散者,當病食痹。(脈色二十。)
心痹。肺痹。肝痹。腎痹。脾曰厥疝。(脈色三十四。)
南方者,其民嗜酸而食胕,其病攣痹。中央者,其民食雜而不勞,故其病多痿厥寒熱。(論治類九。)
心脈微大為心痹引背。肺脈微緩為痿瘻偏風。肺脈微大為肺痹,引胸背。肝脈微大為肝痹,陰縮,咳引小腹。脾脈緩甚為痿厥;微緩為風痿,四肢不用,心慧然若無病。腎脈微急為沉厥。微滑為骨痿,坐不能起,起則目無所見。(脈色十九。)
精傷則骨痠痿厥,精時自下。(藏象九。)
濕熱不攘,大筋緛短,小筋弛長,緛短為拘,弛長為痿。(疾病五。)
陽明為闔,闔折則氣無所止息而痿疾起矣。(經絡三十。)
3. (二十四)汗證
陽之汗,以天地之雨名之。(見陰陽類四。)
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,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,陰陽有餘則無汗而寒。(脈色二十一。)
陽加於陰謂之汗。(脈色二十九。)
陽勝則身熱,腠理閉,喘粗,汗不出。陰勝則身寒汗出。(陰陽二。)
陰虛者陽必湊之,故少氣時熱而汗出也。(疾病三十一。)
津脫者,腠理開,汗大泄。(藏象二十五。)
血之與氣,異名同類焉。故奪血者無汗,奪汗者無血,故人有兩死而無兩生。(經絡二十三。)
風從外入,令人振寒汗出。(針刺三十六。)
暑當與汗皆出,勿止。(疾病四十一。)
夏暑汗不出者,秋成風瘧。(疾病二十七。)
因於暑,汗,煩則喘滿,靜則多言,體若燔炭,汗出而散。汗出偏沮,使人偏枯,汗出見濕,乃生痤痱。勞汗當風,寒薄為皶,郁乃痤。魄汗未盡,形弱而氣爍,穴俞以閉,發為風瘧。(疾病五。)
魄汗未藏。(疾病六。)
驚而奪精,汗出於心。持重遠行,汗出於腎。疾走恐懼,汗出於肝,搖體勞苦,汗出於脾。飲食飽甚,汗出於胃。醉飽行房,汗出於脾。(運氣四十四。疾病五十三。)
勇而勞甚則腎汗出。所謂玄府者,汗空也。(針刺三十八。)
肉不堅,腠理疏,則善病風厥漉汁。(疾病七十六。)
炅則腠理開,榮衛通,汗大泄,故氣泄矣。勞則喘息汗出,外內皆越,故氣耗矣。(疾病二十六。)
人所以汗出者,皆生於穀,穀生於精,今邪氣交爭於骨肉而得汗者,是邪卻而精勝也。復熱者邪氣也,汗者精氣也,今汗出而輒復熱者,是邪勝也。汗出而脈尚躁者死。(疾病四十三。)
其多汗而濡者,此其逢濕甚也,陽氣少,陰氣盛,兩氣相感,故汗出而濡也。(疾病六十七。)
肺脈軟而散者,當病灌汗。(脈色二十。)
尺澀脈滑,謂之多汗。(脈色十六。)
肺脈緩甚為多汗。(脈色十九。)
熱病而汗且出,及脈順可汗者,取之魚際、太淵、大都、太白,瀉之則熱去,補之則汗出,汗出太甚,取內踝上橫脈以止之。(針刺四十)。
臂太陰可汗出,足陽明可汗出。故取陰而汗出甚者,止之於陽;取陽而汗出甚者,止之於陰。(針刺五十四。)
肺病者,背痛汗出。腎病者,汗出憎風。(疾病十七。)
白話文:
(二十四)汗證
汗,是人體陽氣的表現。陽氣充盈則身體溫暖無汗,陰氣過盛則多汗且畏寒,陰陽失調則可能無汗而畏寒。
汗的產生是陽氣作用於陰氣的結果。陽氣旺盛則身體發熱,毛孔閉塞,呼吸困難,不出汗;陰氣旺盛則身體寒冷而汗出。
陰虛的人,陽氣會來補充,所以才會出現氣短、發熱、出汗的現象。
體液喪失會導致毛孔張開,大量出汗。
氣血同源,損傷血液則不出汗,不出汗則血液受損,人有兩種死亡方式,卻沒有兩種復活方式。
外邪入侵,會導致寒戰和出汗。
中暑時,汗應該順其自然排出,不要強行阻止。
夏天中暑不出汗,秋天容易患上風瘧。
因中暑而引起的汗多、煩躁、呼吸困難,靜止時卻話多,身體像燒紅的炭火一樣,出汗後症狀會減輕。但出汗過多或出汗後受寒,會導致身體某些部位乾枯、長痤瘡或痱子。勞動後出汗遇風受寒,輕則皮膚粗糙,重則長痤瘡。出汗不徹底,身體虛弱、氣息衰竭,穴位閉塞,會誘發風瘧。
汗液未被很好地吸收和調節。
驚嚇導致精氣受損,汗從心而出;負重遠行,汗從腎而出;疾走恐懼,汗從肝而出;搖體勞苦,汗從脾而出;飲食過飽,汗從胃而出;醉酒飽食房事,汗從脾而出。
劇烈勞動會導致腎汗排出。「玄府」指汗液的通道。
肌肉不結實,毛孔疏鬆,容易患風寒、厥逆和出汗。
發熱會使毛孔張開,氣血運行通暢,大量出汗,導致氣血耗損;勞累則呼吸急促、出汗,內外失衡,導致氣虛。
人體出汗都來源於飲食精華,飲食精華來自於精氣。如果因為邪氣侵犯而導致出汗,則說明邪氣被精氣所克制。再次發熱是邪氣的表現,出汗是精氣的表現,如果出汗後再次發熱,說明邪氣佔據上風。出汗後脈象仍然亢盛則會死亡。
出汗多且汗液稀薄,說明濕邪較重,陽氣不足,陰氣過盛,陰陽失衡導致出汗且汗液稀薄。
肺脈虛弱則會大量出汗。
尺脈澀滯而寸脈滑數,則為多汗。
肺脈過於緩弱則為多汗。
熱病伴隨出汗,並且脈象正常可以出汗者,可用針灸魚際、太淵、大都、太白穴位,瀉法可以退熱,補法可以促進出汗。出汗過多,則用內踝上橫脈止汗。
內關穴可以引導出汗,足陽明經也可以引導出汗。所以,如果用陰經引導出汗過多,則應用陽經止汗;如果用陽經引導出汗過多,則應用陰經止汗。
肺病者,背痛且出汗;腎病者,出汗且怕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