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十二卷 (6)
十二卷 (6)
1. 四、氣味方制治法逆從
故治實證者,當直去其邪,邪去則身安,但法貴精專,便臻速效,此治實之道也。要之,能勝攻者,方是實證,實者可攻,何慮之有?不能勝攻者,便是虛證,氣去不返,可不寒心。此邪正之本末,有不可不知也。惟是假虛之證不多見,而假實之證最多也;假寒之證不難治,而假熱之治多誤也。
然實者多熱,虛者多寒。如丹溪曰:氣有餘,便是火,故實能受寒。而余續之曰:氣不足,便是寒,故虛能受熱。世有不明真假本末而曰知醫者,余則未敢許也。)帝曰:反治何謂?岐伯曰:熱因寒用,寒因熱用,塞因塞用,通因通用,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,其始則同,其終則異,可使破積,可使潰堅,可使氣和,可使必已。
(此節從王氏及新校正等注云:熱因寒用者,如大寒內結,當治以熱,然寒甚格熱,熱不得前,則以熱藥冷服,下嗌之後,冷體即消,熱性便發,情且不違,而致大益,此熱因寒用之法也。寒因熱用者,如大熱在中,以寒攻治則不入,以熱攻治則病增,乃以寒藥熱服,入腹之後,熱氣即消,寒性遂行,情且協和,而病以減,此寒因熱用之法也。如五常政大論云:治熱以寒,溫而行之;治寒以熱,涼而行之。
亦寒因熱用、熱因寒用之義。塞因塞用者,如下氣虛乏,中焦氣壅,欲散滿則更虛其下,欲補下則滿甚於中。治不知本而先攻其滿,藥入或減,藥過依然,氣必更虛,病必漸甚。乃不知少服則資壅,多服則宣通,峻補其下以疏啟其中,則下虛自實,中滿自除,此塞因塞用之法也。
通因通用者,如大熱內蓄,或大寒內凝,積聚留滯,瀉利不止,寒滯者以熱下之,熱滯者以寒下之,此通因通用之法也。以上四治,必伏其所主者,制病之本也。先其所因者,求病之由也。既得其本而以真治真,以假治假,其始也類治似同,其終也病變則異矣,是為反治之法,故可使破積潰堅,氣和而病必已也。塞,入聲。
)帝曰:善。氣調而得者何如?岐伯曰:逆之從之,逆而從之,從而逆之,疏氣令調,則其道也。(氣調而得者,言氣調和而偶感於病,則或因天時,或因意料之外者也。若其治法,亦無過逆從而已,或可逆者,或可從者,或先逆而後從者,或先從而後逆者,但疏其邪氣而使之調和,則治道盡矣。)
白話文:
四、氣味方制治法逆從
治療實證時,應直接祛除病邪,邪氣去除則身體自然安康。但治療方法貴在精確專一,才能迅速見效,這是治療實證的原則。關鍵在於,能夠承受攻伐治療的才是實證,既然是實證就可以攻治,有何可擔憂的?若不能承受攻伐,便是虛證,正氣一旦耗散便難以恢復,豈能不令人憂心。這關乎邪氣與正氣的根本關係,不可不知。不過,假虛之證較少見,而假實之證最為常見;假寒之證不難治療,而假熱之證的治療卻常出錯。
實證多屬熱性,虛證多屬寒性。如朱丹溪所言:「氣有餘便是火」,因此實證能耐受寒涼治法。我進一步補充:「氣不足便是寒」,所以虛證能承受溫熱治法。世上有人不明真假本末卻自稱懂醫術,我實在不敢認同。
黃帝問:「反治是什麼意思?」岐伯答:「反治包括『熱因寒用』、『寒因熱用』、『塞因塞用』、『通因通用』。必須先辨明疾病的主因與根源,治療初期看似與症狀相同,最終效果卻截然相反。此法能破除積聚、化解堅結、調和氣機,達到治癒目的。」
(註解說明:「熱因寒用」指內有嚴重寒結時本該用熱藥治療,但若寒氣過盛格拒熱藥,可將熱藥冷服,待藥物入腹後冷性消散,熱性便能發揮作用。「寒因熱用」則是對體內大熱之證,若直接用寒藥會遭遇抗拒,則將寒藥熱服,利用熱服後的消融作用使寒性生效。「塞因塞用」適用於下焦虛弱導致中焦氣滯,此時若強行消脹反而更傷正氣,應重點補下焦,下焦充實則中滿自然消除。「通因通用」是針對熱結或寒凝引起的瀉利,分別用寒下或熱下法祛除積滯。這四種治法皆需抓住病根,針對病因,以真治真、以假治假,初期看似矛盾,最終才能顯效。)
黃帝說:「很好。對於氣機調和卻偶然患病的情況該如何?」岐伯回答:「或逆治,或從治,或先逆後從,或先從後逆,只要疏通邪氣使恢復調和,便是治療之道。」(指人體氣血平和時偶然感病,可能因氣候變或意外所致,治療只需靈活運用逆從法則,使氣機重歸調和即可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