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類經》~ 三十二卷 (4)

回本書目錄

三十二卷 (4)

1. (二十二)胎孕

陰搏陽別,謂之有子。(見脈色類二十三。)

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,妊子也。(脈色二十三。)

有子無子,男盡七七,女盡八八。(藏象十三。)

督脈生病,女子不孕。(經絡二十七。)

帝曰:婦人重身,毒之何如?岐伯曰:有故無殞,亦無殞也。(論治十三。)

白話文:

脈搏跳動時,陰氣盛而陽氣弱,就表示懷孕了。女子手少陰脈跳動頻繁,也代表懷孕。男人到七七四十九歲,女人到八八六十四歲,就過了生育的年齡。督脈生病,會導致女子不孕。皇帝問道:懷孕的婦女中毒,該怎麼辦?岐伯回答:如果病因已去除,就不會致命,即使沒有去除病因,也不至於致命。

2. (二十三)厥痹痿證

厥逆者,寒濕之起也。(見脈色類三十二。)

白話文:

這句話的意思是:手足逆冷的情況,是由於寒濕引起的。

厥則目無所見。夫人厥則陽氣並於上,陰氣並於下。陽並於上,則火獨光也;陰並於下,則足寒,足寒則脹也。(疾病八十。)

白話文:

半身不遂時眼睛會看不見。這是因為身體中的陽氣全部集中在上面,陰氣全部集中在下面。陽氣集中在上面,火氣就會過度旺盛;陰氣集中在下面,腳就會發冷,腳發冷就會腫脹。(《素問·疾病八十》)

血之與氣並走於上,則為大厥,厥則暴死,氣復反則生,不反則死。(疾病十九。)

脈至如喘,名曰暴厥,暴厥者不知與人言。(脈色二十四。)

白話文:

如果血和氣一起上湧,就會導致大厥,出現大厥時會突然像死亡一樣,但如果氣能夠回流就還能活過來,氣如果不回來就真的會死。

脉象如果像喘息一樣急促,這叫做暴厥,患有暴厥的人會無法正常與人交談。

內奪而厥,則為喑俳,此腎虛也,少陰不至者,厥也。肝氣當治而未得,故善怒,善怒者名曰煎厥。(疾病十一。)

白話文:

如果身體內部被奪取精氣而失去了知覺,就會出現失語和口吃,這是因為腎虛。如果少了陰氣,就會失去知覺。肝氣應該調理,但還沒有得到調理,所以容易發怒。容易發怒的人稱為「煎厥」。(疾病十一)

陽氣者,煩勞則張,精絕,闢積於夏,使人煎厥。陽氣者,大怒則形氣絕,而血菀於上,使人薄厥。(疾病五。)

白話文:

陽氣在煩勞時會亢盛,精氣耗竭,在夏天會蓄積鬱熱,使人發熱中暑。陽氣在極度憤怒時會使精氣和氣血斷絕,導致血液逆流向上,使人暈厥昏倒。(疾病第五篇)

三陽為病發寒熱,及為痿厥腨㾓。二陽一陰發病,主驚駭背痛,善噫善欠,名曰風厥。(疾病類六。)

脈俱沉細數者,少陰厥也。(脈色二十一。)

腎氣虛則厥。(藏象十。)

志不足則厥。(疾病十八。)

衝脈並少陰之經,故別絡結則跗上不動,不動則厥,厥則寒矣。(針刺二十。)

氣逆者足寒也。(疾病十六。)

下氣不足,則乃為痿厥心悗。(疾病七十九。)

五絡俱竭,令人身脈皆動而形無知也,其狀若屍,或曰屍厥。(針刺三十。)

白話文:

三陽經脈病變會引起發寒發熱,嚴重時甚至會導致肌肉萎縮、昏迷和抽搐。如果兩陽經脈和一陰經脈同時發病,患者容易出現驚恐、背痛、頻繁打嗝和打哈欠的症狀,這叫做風厥。

脈象沉細數,是少陰經脈虛寒的表現。

腎氣虛弱會導致身體虛寒、氣血不足,容易出現厥逆症狀。

意志薄弱,精神不足,也會導致厥逆症狀。

衝脈和少陰經脈相通,如果衝脈和少陰經脈的絡脈阻塞,就會導致足踝不能活動,進而出現厥逆,身體發冷。

氣機逆亂,就會導致足部冰冷。

下元氣虛,氣血不足,就會導致肢體萎縮,心神恍惚,出現厥逆症狀。

五絡經脈都虛竭,會導致全身脈搏跳動,但人卻失去知覺,就像屍體一樣,這種情況叫做屍厥。

風逆,暴四肢腫,身漯漯,唏然時寒,飢則煩,飽則善變。厥逆為病也,足暴凊,胸若將裂,腸若將以刀切之,煩而不能食,脈大小皆澀。厥逆,腹脹滿腸鳴,胸滿不得息。諸厥之刺。(針刺五十。)

白話文:

風逆

  • 症狀:四肢嚴重腫脹,身體軟綿無力,時常打寒顫,飢餓時出現煩躁,飽食後症狀好轉。

厥逆

  • 症狀:足部冰冷,胸部劇烈疼痛,腹中絞痛如刀割,煩躁不安無法進食,脈搏無論大小皆澀。

厥逆(另一種類型)

  • 症狀:腹脹腸鳴,胸部憋悶喘不過氣。

諸厥的針刺療法

  • 針刺特定穴位五十次。

一上不下,寒厥到膝,少者秋冬死,老者秋冬生。(疾病八十四。)

厥在於足,宗氣不下,脈中之血,凝而留止,弗之火調,弗能取之。(針刺三十五。)

陽明在泉,主勝則腰重腹痛,少腹生寒,下為鶩溏,則寒厥於腸。(運氣三十。)

陽明厥則喘而惋,惋則惡人。厥逆連臟則死,連經則生。(疾病十二。)

白話文:

如果病症表現為上半身無力,下半身寒冷,而且寒氣到達膝蓋,年輕人容易在秋冬季節死亡,老年人則容易在秋冬季節得救。

如果厥症出現在足部,說明宗氣下降不足,導致血液停滯凝結在脈絡中,沒有溫熱之氣來調節,就無法使血液運行。

陽明經氣運行到足三里穴位,如果氣血失調,就會導致腰部沉重、腹部疼痛、小腹寒冷、大便稀溏,還會出現腸寒厥症。

陽明經氣厥逆,就會出現呼吸急促、喘息不止,並且厭惡人群。如果厥逆影響到內臟,就會危及生命,如果只影響到經絡,則可以存活。

臥出而風吹之,血凝於膚者為痹,凝於脈者為泣,凝於足者為厥,此三者,血行而不得反其空,故為痹厥也。(經絡二十一。)

白話文:

如果在人臥著的時候受了風寒,血會凝結在皮膚上,成為風痹;凝結在經絡中,成為泣病;凝結在足部,成為厥症。這三種情況都是因為血液流動不暢,無法返回空虛的地方,所以才會形成風痹和厥症。(出自《素問·經絡二一》)

邪入於陰則痹。(疾病二十五。)

八風傷人,內舍於骨解腰脊節腠理之間,為深痹。(針刺二。)

病在陽者命曰風,病在陰者命曰痹,陰陽俱病命曰風痹。(針刺三十一。)

白話文:

邪氣進入體內的陰分就會引起痹症。

八種風邪傷害人體,會深入到骨骱、腰脊關節和肌腠之間,引發嚴重的痹症。

病在體表陽分的稱為風病,病在體內陰分的稱為痹病,如果陰分和陽分都受到影響就稱為風痹。

陰痹者按之不得,腰脊頭項痛,時眩,大便難,陰氣不用,飢不欲食,咳唾則有血,心如懸,病本於腎。(運氣二十五太陰司天。又針刺二十五略同。)

白話文:

隱藏的病邪令人按之不得,導致腰背、脊椎、頭頸疼痛,時常頭暈,大便困難,陽氣無法通達,飢餓卻不想吃東西,咳痰帶血,心中懸念不安,疾病的根源在於腎臟。(用運氣的方法來治療,與二十五太陰司天穴相關。針灸二十五穴位的方法也大致相同。)

粗理而肉不堅者,善病痹。(疾病七十六。)

寒痹之為病也,留而不去,時痛而皮不仁。(針刺三十二。)

是人多痹氣也,陽氣少,陰氣多,故身寒如從水中出。(疾病四十五。)

積寒留舍,榮衛不居,卷肉縮筋,肋肘不得伸,內為骨痹,外為不仁。(經絡八。)

一呼脈三動,一吸脈三動,脈澀曰痹。(脈色三。)

白話文:

如果粗略調理卻肌肉不結實,容易患上痺病。寒痺這種病,會長期停留在體內,時而疼痛,而且皮膚會失去知覺。這些人大多有痺氣,陽氣不足,陰氣過盛,所以身體冰冷,就像剛從水中出來一樣。積寒停留在身體內,導致營衛之氣不能正常運行,肌肉收縮僵硬,肋骨和肘部無法伸展,內部則出現骨痺,外部則失去知覺。呼吸一次,脈搏跳動三次,吸氣一次,脈搏跳動三次,脈象澀滯,就是痺病。

病在筋,筋攣節痛,不可以行,名曰筋痹。病在肌膚,肌膚盡痛,名曰肌痹,傷於寒濕。病在骨,骨重不可舉,骨髓痠痛,寒氣至,名曰骨痹。(針刺五十。)

白話文:

筋痹

疾病在筋上,筋脈攣縮,關節疼痛,無法行走,稱為筋痹。

肌痹

疾病在肌膚上,肌膚疼痛難忍,稱為肌痹,多因寒濕所傷。

骨痹

疾病在骨頭上,骨頭沉重,無法抬起,骨髓痠痛,寒氣侵襲,稱為骨痹。(可針灸五十次治療)

風寒入舍於肺,名曰肺痹,發咳上氣。肺即傳而行之肝,病名曰肝痹,一名曰厥,脅痛出食。(疾病二十九。)

按之至骨,脈氣少者,腰脊痛而身有痹也。(脈色二十一。)

厥陰之復,甚則入脾,食痹而吐。(運氣二十八。)

胃脈軟而散者,當病食痹。(脈色二十。)

心痹。肺痹。肝痹。腎痹。脾曰厥疝。(脈色三十四。)

南方者,其民嗜酸而食胕,其病攣痹。中央者,其民食雜而不勞,故其病多痿厥寒熱。(論治類九。)

白話文:

風寒侵入肺部,稱為肺痹,會引起咳嗽和上氣。肺氣傳導到肝臟,就會導致肝痹,也稱為厥,症狀包括脅痛和食慾不振。

按壓身體時能觸及骨頭,脈氣微弱的人,會出現腰脊疼痛和全身麻痺。

厥陰經氣運行不順暢,嚴重時會進入脾臟,導致食物積滯而嘔吐。

胃脈軟弱散漫的人,容易患上食積痹病。

心痹、肺痹、肝痹、腎痹,脾臟病變則稱為厥疝。

南方人喜歡吃酸和肉類,容易患上攣痹。中央地區的人飲食雜而不勞作,因此容易患上痿厥、寒熱等疾病。

心脈微大為心痹引背。肺脈微緩為痿瘻偏風。肺脈微大為肺痹,引胸背。肝脈微大為肝痹,陰縮,咳引小腹。脾脈緩甚為痿厥;微緩為風痿,四肢不用,心慧然若無病。腎脈微急為沉厥。微滑為骨痿,坐不能起,起則目無所見。(脈色十九。)

白話文:

心臟脈搏

  • 微弱且強勁:心臟氣血不通,導致背部疼痛。

肺臟脈搏

  • 微弱且緩慢:肌肉萎縮或風濕偏癱。
  • 微弱且強勁:肺氣血不通,導致胸背疼痛。

肝臟脈搏

  • 微弱且強勁:肝氣血不通,導致腹脹,咳嗽,疼痛延伸至小腹部。

脾臟脈搏

  • 緩慢且明顯:肌肉萎縮或虛脫。
  • 微弱且緩慢:風濕性肌肉萎縮,四肢無力,神志清醒,不像是生病。

腎臟脈搏

  • 微弱且急促:沉鬱性虛脫。
  • 微弱且滑動:骨骼萎縮,坐起困難,坐起後視力模糊。

精傷則骨痠痿厥,精時自下。(藏象九。)

濕熱不攘,大筋緛短,小筋弛長,緛短為拘,弛長為痿。(疾病五。)

陽明為闔,闔折則氣無所止息而痿疾起矣。(經絡三十。)

白話文:

精傷則會感到骨頭酸痛、無力,甚至昏厥,精液會自行流出。

如果濕熱沒有得到及時處理,會導致大肌肉縮短,小肌肉變得鬆弛且拉長,肌肉縮短會造成拘緊,鬆弛拉長則會引發無力症狀。

陽明經絡像是門閂,當門閂損壞時,氣就無法正常停留而會引起無力的疾病。

3. (二十四)汗證

陽之汗,以天地之雨名之。(見陰陽類四。)

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,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,陰陽有餘則無汗而寒。(脈色二十一。)

陽加於陰謂之汗。(脈色二十九。)

陽勝則身熱,腠理閉,喘粗,汗不出。陰勝則身寒汗出。(陰陽二。)

陰虛者陽必湊之,故少氣時熱而汗出也。(疾病三十一。)

津脫者,腠理開,汗大泄。(藏象二十五。)

血之與氣,異名同類焉。故奪血者無汗,奪汗者無血,故人有兩死而無兩生。(經絡二十三。)

風從外入,令人振寒汗出。(針刺三十六。)

暑當與汗皆出,勿止。(疾病四十一。)

夏暑汗不出者,秋成風瘧。(疾病二十七。)

白話文:

陽氣所產生的汗,用天地的雨來命名。

陽氣過盛,身體發熱卻沒有汗,陰氣過盛,容易流汗,身體卻感到寒冷,陰陽都過盛,就會沒有汗且感到寒冷。

陽氣作用於陰氣,就會產生汗。

陽氣旺盛,身體發熱,毛孔閉塞,呼吸急促,汗出不來。陰氣旺盛,身體寒冷,容易流汗。

陰虛則陽氣必會聚集,因此氣短時身體發熱且流汗。

津液流失,毛孔張開,汗液大量排出。

血液與氣,名稱不同,但屬性相同。因此,奪取血液就會沒有汗,奪取汗液就會沒有血液,所以人可以有兩種死法,卻不能有兩種活法。

風從體外侵入,會讓人感到寒冷並流汗。

暑氣和汗液都應該排出來,不要阻止。

夏天暑熱卻沒有流汗,秋天就會得風瘧。

因於暑,汗,煩則喘滿,靜則多言,體若燔炭,汗出而散。汗出偏沮,使人偏枯,汗出見濕,乃生痤痱。勞汗當風,寒薄為皶,郁乃痤。魄汗未盡,形弱而氣爍,穴俞以閉,發為風瘧。(疾病五。)

魄汗未藏。(疾病六。)

白話文:

在炎熱的夏季,出汗過多,就會引起胸悶氣喘,安靜時卻會話很多,身體像燒紅的炭火,流汗後會舒緩。出汗不均勻,會導致身體局部枯瘦。出汗後接觸潮濕,就會產生痱子。勞動後出汗吹風,寒冷加上汗液蒸發,會導致皮膚發癢。出汗過多後,身體虛弱而氣血虧損,身體穴位閉塞,就會引發風瘧病。(摘自疾病類第五卷)

驚而奪精,汗出於心。持重遠行,汗出於腎。疾走恐懼,汗出於肝,搖體勞苦,汗出於脾。飲食飽甚,汗出於胃。醉飽行房,汗出於脾。(運氣四十四。疾病五十三。)

白話文:

人出汗的原因,都是從吃下去的穀物而來,穀物是由精氣產生的。現在邪氣在骨肉中交戰而發出汗,那是邪氣衰退而精氣佔優的情況。又發熱的,那是邪氣,汗出的,那是精氣。現在出汗而隨即又發熱,那是邪氣佔優。出汗了,脈搏仍然浮躁,那就會死亡。(出自《傷寒論》第四十三篇) 勇而勞甚則腎汗出。所謂玄府者,汗空也。(針刺三十八。)

肉不堅,腠理疏,則善病風厥漉汁。(疾病七十六。)

炅則腠理開,榮衛通,汗大泄,故氣泄矣。勞則喘息汗出,外內皆越,故氣耗矣。(疾病二十六。)

人所以汗出者,皆生於穀,穀生於精,今邪氣交爭於骨肉而得汗者,是邪卻而精勝也。復熱者邪氣也,汗者精氣也,今汗出而輒復熱者,是邪勝也。汗出而脈尚躁者死。(疾病四十三。)

其多汗而濡者,此其逢濕甚也,陽氣少,陰氣盛,兩氣相感,故汗出而濡也。(疾病六十七。)

肺脈軟而散者,當病灌汗。(脈色二十。)

尺澀脈滑,謂之多汗。(脈色十六。)

肺脈緩甚為多汗。(脈色十九。)

白話文:

那些出汗很多而且汗液湿润的人,是因为遇到湿气很重的情况,体内的阳气较少而阴气较盛,这两种气相互作用,所以汗液会大量分泌而且湿润。

肺部的脉象柔软而分散的时候,将会出现全身大量出汗的症状。

尺部脉象涩而滑,表示这个人多汗。

肺部的脉象过于缓和则表现为多汗。

熱病而汗且出,及脈順可汗者,取之魚際、太淵、大都、太白,瀉之則熱去,補之則汗出,汗出太甚,取內踝上橫脈以止之。(針刺四十)。

白話文:

如果患有熱性疾病,患者既出汗又發燒,而且脈象平順,可以發汗的,就針刺魚際穴、太淵穴、大都穴、太白穴。瀉去這些穴位,熱就會消退,補這些穴位,汗就會流出。如果出汗過多,就針刺足內踝上橫向的脈絡來止汗。(針刺深度四十針把)

臂太陰可汗出,足陽明可汗出。故取陰而汗出甚者,止之於陽;取陽而汗出甚者,止之於陰。(針刺五十四。)

肺病者,背痛汗出。腎病者,汗出憎風。(疾病十七。)

白話文:

手臂的太陰經可以發汗,腿部的陽明經也可以發汗。所以如果刺激陰經後發汗過多,應該在陽經上進行調節;若是刺激陽經後發汗過多,則應在陰經上進行調節。

肺部有病時,會出現背部疼痛並伴有出汗。腎臟有病時,會出汗並且怕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