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三十二卷 (3)
三十二卷 (3)
1. (十八)諸痛
病痛者陰也,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陰也。癢者陽也。(見針刺類五十三。)
痛者,寒氣多也,有寒故痛也。(疾病六十七。)
實者外堅充滿,不可按之,按之則痛。虛者聶闢氣不足,按之則氣足以溫之,故快然而不痛。(疾病十九。)
病熱而有所痛者何也?(疾病四十五。)
氣傷痛,形傷腫。故先痛而後腫者,氣傷形也;先腫而後痛者,形傷氣也。(陰陽一。)
天暑衣厚則腠理開,故汗出;寒留於分肉之間,聚沫則為痛。(疾病五十八。)
寸口脈中手短者,曰頭痛。中手長者,曰足脛痛;中手促上擊者,曰肩背痛;寸口脈沉而弱,曰寒熱及疝瘕少腹痛;沉而橫,曰腹中有橫積痛;脈急者,曰疝瘕少腹痛。(脈色十六。)
心脈微急為心痛引背,食不下。(脈色十九。)
諸細而沉者皆在陰,則為骨痛。按之至骨,脈氣少者,腰脊痛而身有痹也。(脈色二十一。)
新積痛可移者,易已也;積不痛,難已也。(經絡十二。)
腎心痛。胃心痛。脾心痛。肝心痛。肺心痛。真心痛。(針刺四十六。)
諸經腰痛。(針刺四十九。)
諸痛癢瘡,皆屬於心。(疾病一。)
木鬱之發,民病胃脘當心而痛。土鬱之發則心痛。金鬱之發,心脅滿引小腹,暴痛不可反側。水鬱之發,民病寒客心痛。火鬱之發,民病骨痛,腹中暴痛。(運氣二十三。)
白話文:
(十八)諸痛
疼痛是陰性的表現,痛到用手按壓卻無法緩解的也是陰性表現。發癢則是陽性的表現。
疼痛是因為寒氣過盛,有寒邪才會疼痛。
實證表現為外在堅硬充實,無法按壓,按壓則會疼痛。虛證表現為氣血不足,按壓則能以氣血溫煦,因此會感到舒適而不疼痛。
為何身體發熱卻伴隨疼痛?
氣受傷則疼痛,形體受傷則腫脹。因此先痛後腫是氣受傷累及形體;先腫後痛則是形體受傷累及氣。
夏天穿衣過厚,毛孔會張開,因此容易出汗;寒邪停留在肌肉之間,聚集凝滯就會造成疼痛。
寸口脈(手腕內側的脈象)中,手寸脈短則為頭痛;手寸脈長則為足脛疼痛;手寸脈短促而上衝則為肩背疼痛;寸口脈沉而弱則為寒熱、疝氣、少腹疼痛;寸口脈沉而橫則為腹中有橫積疼痛;脈象急促則為疝氣、少腹疼痛。
心脈微弱而急促則為心痛並牽扯到背部,且食慾不振。
所有細小而沉的脈象都在陰經,所以是骨痛。按壓到骨頭,脈氣微弱則為腰脊疼痛且身體有痹症。
新發生的積聚性疼痛可以移動,比較容易治療;積聚性病症不痛,則難以治療。
腎臟、心臟、胃、脾臟、肝臟、肺臟都可能導致心痛。
所有經絡都可能引起腰痛。
各種疼痛、瘙癢、瘡瘍都屬於心臟相關的病症。
木氣鬱結,則會胃脘部疼痛,並牽連到心臟。土氣鬱結則會心痛。金氣鬱結,則心脅部脹滿,牽連到小腹部,劇烈疼痛,無法翻身。水氣鬱結,則會感覺寒邪侵犯心臟而疼痛。火氣鬱結,則會骨頭疼痛,腹部劇痛。
2. (十九)積聚癥瘕
積之始生,得寒乃生,厥乃成積也。寒氣上入於腸胃則䐜脹,䐜脹則腸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,日以成積。(見疾病類二。)
推而外之,內而不外,有心腹積也。(脈色二十一。)
心脈微緩為伏梁,在心下。肝脈微急為肥氣,在脅下若覆杯。腎脈微急為奔豚。(脈色十九。)
赤脈之至也,喘而堅,診曰有積氣在中,時害於食,名曰心痹。白脈之至也,喘而浮,上虛下實,驚,有積氣在胸中,喘而虛,名曰肺痹。青脈之至也,長而左右彈,有積氣在心下支胠,名曰肝痹,得之寒濕,與疝同法。黃脈之至也,大而虛,有積氣在腹中,有厥氣,名曰厥疝。黑脈之至也,上堅而大,有積氣在小腹與陰,名曰腎痹。(脈色三十四。)
腎脈微急為沉厥奔豚。(脈色十九。)
寸口脈沉而橫,曰脅下有積,腹中有橫積痛。(脈色十六。)
腎脈小急,肝脈小急,心脈小急,不鼓皆為瘕。三陽急為瘕。(脈色二十四。)
盛喘數絕者,則病在中;結而橫,有積矣。(脈色十一。)
手少陰之筋病內急,心承伏梁。(疾病六十九。)
頰下逆顴為大瘕。(疾病四十四。)
小腸移熱於大腸,為虙瘕。(疾病四十六。)
任脈為病,女子帶下瘕聚。(經絡二十七。)
積痛可移者,易已也;積不痛,難已也。(經絡十二。)
有故無殞,亦無殞也。大積大聚,其可犯也,衰其大半而止,過者死。(論治十三。)
白話文:
積聚的最初形成,是因為受寒而產生,寒邪最終導致積聚的形成。寒氣入侵腸胃就會脹滿,脹滿後腸道外的津液就會聚集不能散開,日積月累就形成了積聚。(見疾病類二)
積聚向外推動,卻又不向外排出,就會形成心腹積聚。(脈色二十一)
心脈微弱緩慢是伏梁,位於心下。肝脈微弱急促是肥氣,位於脅下,像覆蓋著一個杯子。腎脈微弱急促是奔豚。(脈色十九)
脈象呈現紅色,呼吸急促而堅實,診斷為體內有積氣,經常影響飲食,稱為心痹。脈象呈現白色,呼吸急促而浮腫,上虛下實,驚悸,體內有積氣在胸中,呼吸急促而虛弱,稱為肺痹。脈象呈現青色,脈搏強勁且左右跳動,體內有積氣在心下膈肌附近,稱為肝痹,因寒濕而引起,與疝氣的治療方法相同。脈象呈現黃色,脈搏有力而虛弱,體內有積氣在腹部,伴有厥氣,稱為厥疝。脈象呈現黑色,上部堅實有力,體內有積氣在小腹和陰部,稱為腎痹。(脈色三十四)
腎脈微弱急促是沉厥奔豚。(脈色十九)
寸口脈沉而橫,表示脅下有積聚,腹部有橫向的積聚疼痛。(脈色十六)
腎脈、肝脈、心脈都微弱急促,且不充實,都屬於瘕症。三陽脈都急促則為瘕症。(脈色二十四)
呼吸急促頻繁,甚至氣絕,則病在臟腑之中;脈象結實而橫向,則有積聚。(脈色十一)
手少陰經的筋脈病變內急,心下則承伏梁。(疾病六十九)
頰下逆著顴骨方向的腫塊為大瘕。(疾病四十四)
小腸的熱邪傳到到到腸,形成虙瘕。(疾病四十六)
任脈有病,女子則會有帶下及瘕聚的症狀。(經絡二十七)
積聚疼痛可以移動的,比較容易治癒;積聚不痛的,則難以治癒。(經絡十二)
即使有病因但沒有危及生命,也不一定不會危及生命。積聚很大,可以承受的範圍,其病情發展到衰弱大半就停止了,如果超過這個限度就會死亡。(論治十三)
3. (二十)癲狂驚癇
邪入於陽則狂。(見疾病類二十五。)
陽重脫者易狂。(藏象三十。)
陰不勝其陽,則脈流薄疾,並乃狂。(疾病五。)
血並於陰,氣並於陽,故為驚狂。(疾病十九。)
心脈滿大,肝脈小急,癇瘈筋攣。肝脈騖暴,有所驚駭。腎肝並小弦欲驚。二陰急為癇厥,二陽急為驚。脈至如數,使人暴驚。(脈色二十四。)
心脈緩甚為狂笑。肺脈急甚為癲疾。腎脈急甚為骨癲疾。(脈色十九。)
肝悲哀動中則傷魂,魂傷則狂忘不精。肺喜樂無極則傷魄,魄傷則狂,狂者意不存人。(藏象九。)
太陽所謂甚則狂巔疾者,陽盡在上而陰氣從下,下虛上實,故狂巔疾也。病至則欲乘高而歌,棄衣而走者,陰陽復爭,而外並於陽,故使之棄衣而走也。(疾病十一。)
刺灸癲狂。癲疾者,疾發如狂者,死不治。病在諸陽脈,且寒且熱,諸分且寒且熱,名曰狂。病初發,歲一發不治,月一發不治,月四五發名曰癲病。(針刺三十七。)
石藥發瘨,芳草發狂。(疾病六十。)
石之則陽氣虛,虛則狂。(疾病三十八。)
白話文:
邪氣入侵陽氣則會導致狂躁。(陽氣過盛而虛脫也容易導致狂躁。
陰氣不足以制約陽氣,就會導致脈象微弱而快速,從而發狂。
血液停滯於陰,氣血鬱結於陽,就會導致驚恐發狂。
心脈充盈有力,肝脈細小而急促,就會出現抽搐、痙攣等症狀。肝脈氣血運行過於迅速,受到驚嚇就會發病。腎脈與肝脈都細小而弦急,則容易驚恐。陰經脈急則為癇厥,陽經脈急則為驚恐。脈搏跳動次數正常,卻會讓人突然受驚。
心脈過於緩慢會導致狂笑不止。肺脈過於急促會導致癲癇。腎脈過於急促會導致骨骼性癲癇。
肝臟悲傷導致氣機紊亂則會傷及魂魄,魂魄受損就會導致狂躁健忘。肺臟過度喜樂則會傷及魄,魄受損也會導致狂躁,狂躁之人意志力薄弱。
太陽經脈過盛則會導致狂躁癲癇,這是因為陽氣充斥於上,而陰氣不足於下,導致下虛上實,所以會出現狂躁癲癇。病人發病時想爬高唱歌,脫衣奔跑,這是陰陽氣機搏鬥,邪氣外洩於陽,所以會脫衣奔跑。
針灸治療癲狂。癲癇病發作時如同狂躁一樣,若不治則會死亡。病症位於諸陽經脈,寒熱交替,各個部位都寒熱交替,稱為狂躁。疾病初期,一年發作一次不治癒,每月發作一次不治癒,每月發作四五次則稱為癲癇病。
礦物藥物容易誘發痙攣,芳香類草藥容易誘發狂躁。
服用石藥會導致陽氣虛弱,陽氣虛弱則會導致狂躁。
4. (二十一)消隔
二陽之病發心脾,其傳為風消。一陽發病,其傳為隔。二陽結謂之消。三陽結謂之隔。(見疾病類六。)
心移寒於肺,肺消,肺消者飲一溲二,死不治。心移熱於肺,傳為膈消。大腸移熱於胃,善食而瘦,又謂之食亦。胃移熱於膽,亦曰食亦。(疾病四十六。)
心脈微小為消癉。肺脈微小為消癉。肝脈微小為消癉。脾脈微急為膈中,食飲入而還出。脾脈微小為消癉。腎脈微小為消癉。(脈色十九。)
五臟皆柔弱者,善病消癉。(疾病七十六。)
五臟脆者,皆善病消癉易傷。(藏象二十八。)
中熱消癉則便寒。胃中熱則消穀,令人懸心善飢。(論治二。)
癉成為消中。(疾病七十七。)
肝傳之脾,病名曰脾風發癉,腹中熱煩心,出黃。(疾病二十九。)
身痛而色微黃,齒垢黃,爪甲上黃,黃疸也,安臥小便黃赤,脈小而寒者不嗜食。冬傷於寒,春生癉熱。(脈色三十三。)
腎所生病為黃疸。(疾病十。)
凡治消癉,肥貴人則高梁之疾也。隔則閉絕,上下不通,則暴憂之病也。(疾病七十八。)
胃脈沉鼓澀,胃外鼓大,心脈小堅急,皆膈。(脈色二十四。)
胃風之狀,頸多汗惡風,食飲不下,膈塞不通。(疾病二十八。)
氣為上膈者,食飲入而還出。蟲為下膈,下膈者,食晬時乃出。(針刺四十八。)
白話文:
(二十一)消隔
陽氣盛衰與心脾相關疾病的傳變,以及消、隔兩種病症的成因與症狀。陽氣盛衰會導致不同的病症傳變,二陽之氣導致的心脾疾病會傳變為風消,一陽之氣導致的疾病則會傳變為隔。二陽之氣鬱結則稱為消,三陽之氣鬱結則稱為隔。
心臟寒邪入侵肺臟,導致肺消,肺消的病人小便量多,且難以治愈。心臟熱邪入侵肺臟,則傳變為膈消。大腸熱邪入侵胃臟,會出現食慾旺盛但體重下降的情況,稱為食亦。胃臟熱邪入侵膽囊,也稱為食亦。
心脈、肺脈、肝脈、脾脈、腎脈微弱,都會導致消癉。脾脈微急則會出現飲食攝入後又排出,脾脈微弱也會導致消癉。
五臟都虛弱的人容易患消癉。五臟衰弱的人容易患消癉,且病情容易加重。
體內有熱邪導致的消癉,會出現大便冰冷的症狀。胃中有熱邪,則會導致消穀(食物消化太快),患者會感到心慌、容易飢餓。
癉病發展嚴重會成為消中。
肝臟的病邪傳到脾臟,稱為脾風發癉,患者會有腹中煩熱、心煩、黃疸等症狀。
身體疼痛,膚色微黃,牙齒有黃垢,指甲發黃,這是黃疸的症狀。如果同時伴隨安靜臥床、小便黃赤、脈象細小而冰冷,且食慾不振,很可能是冬天受寒,春天發病的癉熱。
腎臟疾病也可能導致黃疸。
治療消癉,對於肥胖且地位尊貴的人來說,是高梁之疾(一種富貴病)。隔症則會導致氣機閉塞不通,上下皆不通暢,屬於暴憂之病(因憂慮而發病)。
胃脈沉而鼓脹,胃部外觀腫大,心脈細小而堅緊,都是膈症的表現。
胃風的症狀包括:頸部多汗、怕風、食慾不振、膈塞不通。
氣機阻滯在上焦導致的膈症,會出現飲食攝入後又排出的現象。蟲積在下焦導致的膈症,則會在進食後一段時間才排出食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