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十二卷 (4)
十二卷 (4)
1. 三、治有緩急方有奇偶
遠而奇偶,制大其服,大則數少而止於二,蓋少則分兩重,分兩重則性力專而直達深遠也。是皆奇偶兼用之法。若病近而大其制,則藥勝於病,是謂誅伐無過。病遠而小其制,則藥不及病,亦猶風馬牛不相及耳。上文云近者奇之,遠者偶之,言法之常也。此云近而奇偶,遠而奇偶,言用之變也。
知變知常,則應變可以無方矣。)奇之不去則偶之,是謂重方。偶之不去,則反佐以取之,所謂寒熱溫涼,反從其病也。(此示人以圓融通變也。如始也用奇,奇之而病不去,此其必有未合,乃當變而為偶,奇偶迭用,是曰重方,即後世所謂複方也。若偶之而又不去,則當求其微甚真假而反佐以取之。
反佐者,謂藥同於病而順其性也。如以熱治寒而寒拒熱,則反佐以寒而入之;以寒治熱而熱格寒,則反佐以熱而入之。又如寒藥熱用,借熱以行寒,熱藥寒用,借寒以行熱,是皆反佐變通之妙用,蓋欲因其勢而利導之耳。王太僕曰:夫熱與寒背、寒與熱違。微小之熱,為寒所折,微小之冷,為熱所消。
甚大寒熱,則必能與違性者爭雄,能與異氣者相格,聲不同不相應,氣不同不相合,如是則且憚而不敢攻之,攻之則病氣與藥氣抗衡,而自為寒熱以開閉固守矣。是以聖人反其佐以同其氣,令聲氣應合,復令寒熱參合,使其始同終異,凌潤而敗,堅剛必折,柔脆同消爾。)
白話文:
三、治療方法有緩急之分,藥方有奇偶之別
若病情較遠而使用奇方或偶方,應加大藥量。藥量大的情況下,藥味較少但藥力集中,通常不超過兩種藥物。因為藥味少,則每味藥的劑量較重;劑量重,則藥性專一,能直達深遠之處。這些都是奇方與偶方兼用的方法。
如果病情較近卻過度用藥,則藥物會過於強烈,這叫「誅伐無過」;若病情較遠卻用藥不足,則藥力無法觸及病所,如同風馬牛不相及。前文提到「近者用奇方,遠者用偶方」,這是常規的治療原則;而此處所說「近用奇偶,遠用奇偶」,則是靈活變通的運用方式。
若能明白常規與變通之理,則應對變化時就不會拘泥於固定方法。
如果用奇方無效,則改用偶方,這叫「重方」。若偶方仍無效,便以「反佐」之法應對,即藥性與病性表面相同,實則引導病勢逆轉。(如以熱藥治寒症時,寒邪若抗拒熱性,則在熱藥中加入少許寒性藥物以引導藥效;以寒藥治熱症時,若熱邪阻格寒性,則在寒藥中加入少許熱性藥物以助其作用。
又如寒藥熱服,借熱力推動寒性藥效;熱藥冷服,借寒涼輔助熱性藥力,這些都是反佐之法的靈活運用,目的是順應病情趨勢加以疏導。王冰(王太僕)曾說:熱與寒對立,寒與熱相違。微弱之熱易被寒氣壓制,輕微之寒易被熱氣化解;但若是強盛的寒熱之邪,則會與藥性激烈對抗,導致藥物難以發揮作用,反而使病勢與藥力僵持不下。
因此,高明醫者會運用反佐之法,先讓藥性與病氣表面相合,使兩者暫時相容,再逐步令藥性發揮作用,最終瓦解病邪。如此,如同以柔克剛,漸進消解堅硬頑固之疾。)
2. 四、氣味方制治法逆從
(素問至真要大論,附:病有真假辨)
帝曰:五味陰陽之用何如?岐伯曰:辛甘發散為陽,酸苦湧泄為陰,鹹味湧泄為陰,淡味滲泄為陽。六者或收或散,或緩或急,或燥或潤,或耎或堅,以所利而行之,調其氣使其平也。(湧,吐也。泄,瀉也。滲泄,利小便及通竅也。辛甘酸苦鹹淡六者之性:辛主散主潤,甘主緩,酸主收主急,苦主燥主堅,咸主耎,淡主滲泄。藏氣法時論曰:辛散,酸收,甘緩,苦堅,咸耎。
故五味之用,升而輕者為陽,降而重者為陰,各因其利而行之,則氣可調而平矣。湧音湧,如泉湧也。耎,軟同。)帝曰:非調氣而得者,治之奈何?有毒無毒,何先何後?願聞其道。(非調氣,謂病有不因於氣而得者也。
王太僕曰:病生之類有四:一者始因氣動而內有所成,謂積聚癥瘕,瘤氣癭氣,結核癲癇之類也;二者因氣動而外有所成,謂癰腫瘡瘍,疣疥疽痔,掉瘛浮腫,目赤熛疹,胕腫痛癢之類也;三者不因氣動而病生於內,謂留飲癖食,飢飽勞損,宿食霍亂,悲恐喜怒,想慕憂結之類也;四者不因氣動而病生於外,謂瘴氣賊魅,蟲蛇蠱毒,蜚屍鬼擊,沖薄墜墮,風寒暑濕,斫射刺割捶樸之類也。
凡此四類,有獨治內而愈者,有兼治內而愈者,有獨治外而愈者,有兼治外而愈者,有先治內後治外而愈者,有先治外後治內而愈者,有須齊毒而攻擊者,有須無毒而調引者。其於或重或輕,或緩或急,或收或散,或潤或燥,或耎或堅,用各有所宜也。)岐伯曰:有毒無毒,所治為主,適大小為制也。
(治之之道,有宜毒者,有不宜毒者,但以所治為主,求當於病而已,故其方之大小輕重,皆宜因病而為之制也。)帝曰:請言其制。岐伯曰:君一臣二,制之小也;君一臣三佐五,制之中也;君一臣三佐九,制之大也。(君臣佐義見下章。)寒者熱之,熱者寒之,治寒以熱,治熱以寒,此正治法也。
)微者逆之,甚者從之,(病之微者,如陽病則熱,陰病則寒,真形易見,其病則微,故可逆之,逆即上文之正治也。病之甚者,如熱極反寒,寒極反熱,假證難辨,其病則甚,故當從之,從即下文之反治也。王太僕曰:夫病之微小者,猶人火也,遇草而𤋲,得木而燔,可以濕伏,可以水滅,故逆其性氣以折之攻之。
病之太甚者,猶龍火也,得濕而焰,遇水而燔,不知其性,以水折之,適足以光焰詣天,物窮方止矣;識其性者,反常之理,以火逐之,則燔灼自消,焰火撲滅。然逆之,謂以寒攻熱,以熱攻寒。從之,謂攻以寒熱,須從其性用,不必皆同。是以下文曰:逆者正治,從者反治,從少從多,觀其事也。
此之謂乎。)堅者削之,客者除之,勞者溫之,結者散之,留者攻之,燥者濡之,急者緩之,散者收之,損者益之,逸者行之,驚者平之,上之下之,摩之浴之,薄之劫之,開之發之,適事為故。(溫之,溫養之也。逸者,奔逸潰亂也。行之,行其逆滯也。平之,安之也。上之,吐之也。
白話文:
四、氣味方制治法逆從
黃帝問:「五味的陰陽作用如何?」岐伯回答:「辛味、甘味具有發散作用,屬於陽;酸味、苦味能催吐、瀉下,屬於陰;鹹味也能催吐、瀉下,屬於陰;淡味能利水滲濕,屬於陽。這六種味道或收斂、或發散,或緩和、或急迫,或乾燥、或滋潤,或軟化、或堅固,應根據它們的功效來運用,以調和人體之氣,使其平衡。」
黃帝又問:「若非因氣失調而得的病,該如何治療?用藥有毒或無毒,應如何決定先後順序?」岐伯回答:「用藥是否需有毒,應以治療需求為主,並根據病情輕重來調配方劑。」
黃帝請岐伯說明方劑的組成原則。岐伯解釋:「一君藥配二臣藥,是小方;一君藥配三臣藥、五佐藥,是中方;一君藥配三臣藥、九佐藥,是大方。治療寒症用熱藥,治療熱症用寒藥,這是正治法。病情輕微時,可直接對症治療(逆治);病情嚴重時,則需順應表象用藥(從治)。」
對於具體病症的治療方法:
- 堅硬的病塊需削弱;
- 外邪需清除;
- 虛勞需溫補;
- 鬱結需疏散;
- 積滯需攻逐;
- 乾燥需滋潤;
- 拘急需緩解;
- 散逸需收斂;
- 虧損需補益;
- 氣血壅滯需疏通;
- 驚恐需安撫。
此外,可根據情況採用吐法、下法、按摩、藥浴、壓迫、劫奪、開洩、發散等方法,以適合病情為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