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類經》~ 三十二卷 (2)

回本書目錄

三十二卷 (2)

1. (十六)喘咳嘔噦

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,陽受之則入六腑,入六腑則身熱不時臥,上為喘呼。(見疾病類十三。)

太陽臟獨至,厥喘虛氣逆,是陰不足陽有餘也。(脈色十五。)

白話文:

受到外邪侵襲時,如果是陽氣受到了影響,那麼邪氣會進入六腑,進而導致身體發熱,並且無法安睡,還會出現喘息的症狀。

當只有太陽經的臟器受到影响,会出现厥逆、喘息和气虚的症状,这是阴气不足而阳气过盛的表现。

太陰所謂上走心為噫者,陰盛而上走於陽明,陽明絡屬心,故曰上走心為噫也。所謂食則嘔者,物盛滿而上溢,故嘔也。少陰所謂嘔咳上氣喘者,陰氣在下,陽氣在上,諸陽氣浮,無所依從,故嘔咳上氣喘也。(疾病十一。)

白話文:

太陰經所說的「上走心為噫」,是指陰氣過盛而上升到陽明經。陽明經的絡脈連接著心臟,所以陰氣上走心就會產生噫氣(打嗝)。

太陰經所說的「食則嘔」,是說胃裡食物過多、飽滿,往上溢出來,就會嘔吐。

少陰經所說的「嘔咳上氣喘」,是指陰氣在下,陽氣在上。由於陽氣浮在上面,沒有依附的地方,所以會導致嘔吐、咳嗽和氣喘。

二陽之病發心脾,其傳為息賁。(疾病六。)

一陽發病,少氣善咳。二陽一陰發病,主驚駭背痛,善噫。(疾病六。)

足太陰病,舌本強,食則嘔,胃脘痛,腹脹善噫。足厥陰肝所生病者。胸滿嘔逆。(疾病十。)

足太陰,厥氣上逆則霍亂。(經絡五。)

白話文:

二陽病症發作時會影響心脾,並可能發展成打嗝。一陽病症發作時,患者會出現呼吸短促、容易咳嗽的症狀。二陽加上一陰病症發作時,主要表現為驚恐、背痛,以及容易打嗝。足太陰病症發作時,舌根會感到僵硬,吃東西就會嘔吐,胃脘疼痛,腹部脹滿,並且容易打嗝。這是因為肝臟經絡受阻導致的。足太陰病症發作時,如果氣逆上衝,就會出現霍亂。

陽明厥則喘而惋,惋則惡人。帝曰:或喘而死者,或喘而生者,何也?岐伯曰:厥逆連臟則死,連經則生。(疾病十二。)

胃為氣逆為噦為恐。(疾病二十五。)

白話文:

當陽明經脈出了問題導致厥逆時,會出現呼吸困難和嘆息,伴隨對他人的厭惡。皇帝問道:有些人會因為呼吸困難而死亡,有些人卻能存活,這是為什麼?岐伯回答:如果厥逆到達內臟,就會導致死亡;如果隻影響經絡,就能保住性命。(《黃帝內經·病機十六》)

今有故寒氣與新穀氣,俱還入於胃,新故相亂,真邪相攻,氣並相逆,復出於胃,故為噦。寒氣客於胃,厥逆從下上散,復出於胃,故為噫。肺主為噦。(疾病七十九。)

寒氣客於腸胃,厥逆上出,故痛而嘔也。(疾病類六十六。)

白話文:

現在因為之前受寒的氣和新穀物產生的氣同時進入胃中,新舊氣息混亂,正氣與邪氣互相攻擊,氣息彼此逆行,又從胃中出來,所以會嘔吐。寒氣侵襲胃部,使氣息逆行從下往上散出,再從胃中出來,所以會打嗝。肺主導嘔吐。(疾病七十九。)

心脈小甚為善噦。肺脈滑甚為息賁上氣。肝脈緩甚為善嘔。腎脈微緩為洞,洞者食不化,下嗌還出。(脈色十九。)

白話文:

  • 心脈跳動較弱是好的,這樣就不容易噁心。
  • 肺脈跳動較快是好的,這樣就不容易氣喘上氣。
  • 肝脈跳動較慢是好的,這樣就不容易嘔吐。
  • 腎脈跳動稍慢是好的,叫做「洞」,「洞」表示食物不消化,容易從喉嚨反出來。(有十九種脈色。)

肝脈若搏,因血在脅下,令人喘逆。(脈色二十。)

腎者水臟,主津液,主臥與喘也。(疾病八十二。)

咳嗽煩冤者,是腎氣之逆也。喘咳者,是水氣並陽明也。(疾病九。)

心痹者,脈不通,煩則心下鼓,暴上氣而喘。嗌乾善噫。(疾病六十七。)

膽液泄則口苦,胃氣逆則嘔苦,故曰嘔膽。(針刺四十七。)

咳嗽上氣,厥在胸中,過在手陽明、太陰。(疾病十四。)

秋脈不及則令人喘,呼吸少氣而咳,上氣見血,下聞病音。(脈色十。)

勞則喘息汗出,外內皆越,故氣耗矣。(疾病二十六。)

噦,以草刺鼻嚏,嚏而已;無息而疾迎引之,立已;大驚之,亦可已。(針刺五十三。)

病深者,其聲噦。(針刺九。)

白話文:

如果肝經脈搏動,是因為血氣聚集在脅肋下方,會導致患者呼吸急促、喘逆。

腎臟屬於水臟,主管津液,也主管睡眠和呼吸。

咳嗽頻繁而感到胸悶,是腎氣逆上所致。咳嗽並伴隨喘息,則表示水氣和陽明經氣都出現問題。

心臟阻塞,脈絡不通暢,患者會感到煩躁,胸部會鼓脹,突然上氣喘不過氣,咽喉乾渴,容易打嗝。

膽汁外泄會導致口苦,胃氣逆流會導致嘔吐苦水,因此稱為「嘔膽」。

咳嗽並伴隨上氣,患者會感到胸悶,氣血運行阻滯,影響手陽明經和手太陰經。

秋季脈象虛弱,會導致患者呼吸急促、呼吸微弱並伴隨咳嗽,上氣時會咳出血液,下氣時會聽到病變的聲音。

過度勞累會導致呼吸急促、出汗,外氣和內氣都消耗過度,因此氣虛。

呃逆,可以用草刺鼻孔,讓患者打噴嚏,就能止住呃逆。如果患者沒有呼吸,可以快速地拉扯患者的鼻子,也能止住呃逆。如果患者受到驚嚇,也可以止住呃逆。

病情嚴重的人,會發出呃逆的聲音。

刺中心,一日死,其動為噫。刺中肺,三日死,其動為咳。刺中膽,一日半死,其動為嘔。刺缺盆中,內陷氣泄,令人喘咳逆。(針刺六十四。)

若有七診之病,其脈候亦敗者死矣,必發噦噫。(脈色二十五。)

太陰終者,善噫善嘔。(疾病九十七。)

白話文:

針刺中心點,一天後死亡,動症為打嗝。針刺中肺,三天後死亡,動症為咳嗽。針刺中膽,一天半後死亡,動症為嘔吐。針刺缺盆中央,內氣下陷外洩,會讓人喘咳不止。(取自「針刺六十四」)

2. (十七)腫脹

黃帝曰:少陰何以主腎?腎何以主水?岐伯曰:腎者至陰也,至陰者盛水也,肺者太陰也,少陰者冬脈也,故其本在腎,其末在肺,皆聚水也。腎者胃之關也,關門不利,故聚水而從其類也。腎者牝臟也,地氣上者屬於腎,而生水液也,故曰至陰。故水病下為胕腫大腹,上為喘呼不得臥者,標本俱病。(見針刺類三十八。)

白話文:

黃帝問:為什麼少陰經會主宰腎臟?腎臟為什麼會主宰水?岐伯回答:腎臟屬至陰,至陰則能聚集水液。肺臟屬太陰,少陰經是冬季的脈絡系統。因此,少陰經的源頭在腎臟,末梢在肺臟,它們都聚集水液。腎臟是胃的門戶,如果這個門戶關閉不順,就會聚集水液,從而形成同類的病變。腎臟是雌性臟腑,地氣上升時歸屬於腎臟,生化出水液。因此,腎臟為至陰。所以,水病會向下發展為腿部浮腫和腹部脹大,向上發展為喘息不止,不能平臥,說明標證和本證都受到了影響。(出自《靈樞經·刺節真邪》)

諸有水氣者,微腫先見於目下也。水者陰也,目下亦陰也,腹者至陰之所居,故水在腹者,必使目下腫也。諸水病者,故不得臥,臥則驚,驚則咳甚也。(疾病三十一。)

白話文:

患有水氣的人,會先看到眼睛下方微腫。水屬陰,眼睛下方也屬陰,腹部是極陰之處,因此腹中有水,必定會導致眼睛下方腫脹。所有水腫患者,都無法平躺臥著,一躺下就會驚醒,驚醒後咳嗽會加劇。(《疾病三十一》)

天寒則腠理閉,氣濕不行,水下留於膀胱,則為溺與氣。陰陽氣道不通,四海閉塞,三焦不瀉,津液不化,留於下焦,不得滲膀胱,則下焦脹,水溢則為水脹。(疾病五十八。)

白話文:

天氣寒冷時,皮膚腠理收縮閉合,氣血運行不暢,水濕沉積在膀胱中,導致小便不利和腹脹氣悶。陰陽氣機運行受阻,四肢關節閉塞,三焦水液排泄不暢,津液不得化生,積聚在下焦,無法滲入膀胱,引起下焦腫脹,水液外溢形成水腫。(出自《疾病五十八》)

陽明所謂上喘而為水者,陰氣下而復上,上則邪客於臟腑間,故為水也。所謂胸痛少氣者,水氣在臟腑也,水者陰氣也,陰氣在中,故胸痛少氣也。太陰所謂病脹者,太陰子也,十一月萬物氣皆藏於中,故曰病脹。(疾病十一。)

白話文:

陽明經中所說的「上喘而為水」,是指陰氣下行後又回升,上行後邪氣侵入臟腑之間,因此形成水氣。

所說的「胸痛少氣」,是因為水氣在臟腑中,水是陰氣,陰氣在體內,因此會胸痛少氣。

太陰經中所說的「病脹」,是因為太陰為子經,在十一月時,萬物的氣都收藏於內,所以稱為「病脹」。(難經,第十一篇)

目窠上微癰,如新臥起狀,其頸脈動,時咳,按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,風水膚脹也。(脈色十八。疾病五十七略同。)

本之於腎,名曰風水。(針刺三十八。)

腎肝並沉為石水,並浮為風水。(脈色二十四。)

白話文:

眼睛上方長了一個小膿包,看起來像剛睡醒的樣子,頸部脈搏跳動,偶爾咳嗽,按壓手腳上的穴位,如果按壓後凹陷處久久無法恢復,這是風水病導致的皮膚腫脹。

肺移寒於腎,為湧水,湧水者,按腹不堅,水氣客於大腸,疾行則鳴濯濯如囊裹漿,水之病也。(疾病四十六。)

白話文:

肺部寒氣轉移至腎臟,就會導致「湧水」的病症。湧水的症狀是按壓腹部時感覺不堅實,水氣停留在大腸中,如果患者快速行走,就會發出水聲,類似於水袋中裝滿液體晃動的聲音。這是水氣在體內作祟導致的疾病。(引自《疾病四十六》)

肝滿腎滿肺滿皆實,即為腫。肺之雍,喘而兩胠滿。肝雍,兩胠滿,臥則驚,不得小便。腎雍,胠下至少腹滿,脛有大小,髀胻大,跛易偏枯。(脈色二十四。)

白話文:

肝、腎、肺都實脹了,就是腫脹。肺部充血,會喘氣,兩側肋間腫脹。肝部充血,兩側肋間腫脹,躺下就會驚醒,小便困難。腎部充血,下腹腫脹,兩小腿大小不一,大腿和小腿粗大,跛腳且容易偏癱。(脈色有二十四種)

腎氣實則脹。(藏象十。)

志有餘則腹脹。(疾病十八。)

足太陰,虛則鼓脹。(經絡五。)

胃病則大腹水腫,膝臏腫痛。胃中寒則脹滿。(疾病十。)

肝脈軟而散、色澤者,當病溢飲,溢飲者渴暴多飲,而易入肌皮腸胃之外也。胃脈實則脹。(脈色二十。)

中滿者,瀉之於內。(論治八。)

水俞五十七穴。(針刺三十八。)

三焦病者,腹氣滿,小腹尤堅,不得小便,窘急,溢則水,留即為脹,候在足太陽之外大絡。(針刺二十四。)

下焦溢為水。(疾病二十五。)

濁氣在上,則生䐜脹。(陰陽一。)

不得臥、臥則喘者,是水氣之客也,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,腎者水臟,主津液,主臥與喘也。(疾病八十二。)

陰陽結斜,多陰少陽曰石水,少腹腫。三陰結謂之水。(疾病六。)

腎脈微大為石水,起臍已下至小腹腄腄然,上至胃脘,死不治。(脈色十九。)

因於氣為腫,四維相代,陽氣乃竭。(疾病五。)

飲食不節、起居不時者陰受之,陰受之則入五臟,入五臟則䐜滿閉塞。(疾病十三。)

白話文:

腎臟功能旺盛就會導致身體浮腫;情緒過於激動也會導致腹脹;足太陰經虛弱則會導致身體浮腫;胃病會導致腹部水腫、膝蓋疼痛,胃寒也會導致腹脹;肝經脈搏軟弱而散亂,顏色暗淡,則會患上溢飲,溢飲患者會突然口渴,大量飲水,水分容易進入肌肉、皮膚、腸胃等部位,胃經脈搏強勁也會導致腹脹;腹脹的患者,應該瀉掉體內積聚的氣體;水俞穴位於背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,旁開1.5寸;三焦經病變會導致腹脹,尤其小腹堅硬,無法排尿,感到憋悶,如果排洩出來就是水,如果留著就是脹,三焦經病變的症狀會表現在足太陽經外大絡;下焦溢出就會變成水;濁氣向上運行,就會導致身體浮腫;無法平躺,躺下就會喘,這是水氣停滯在體內的表現,水氣會沿著津液流動,腎臟是主水之臟,掌管津液,也掌管睡眠和呼吸;陰陽氣血交結,陰盛陽衰就會患上石水病,表現為小腹腫脹,三陰經氣血交結就會患上水病;腎經脈搏微弱而大,就會患上石水病,從臍下一直延伸到小腹,感覺到腫脹,向上延伸至胃脘,這種病無法治癒;因氣而導致的腫脹,四肢會輪流腫脹,陽氣耗竭就會導致腫脹;飲食不節、作息不規律會導致陰氣受損,陰氣受損就會進入五臟,進入五臟就會導致身體腫脹、閉塞。

其有不從毫毛生,而五臟陽已竭也,津液充郭,其魄獨居,孤精於內,氣耗於外,形不可與衣相保,此四極急而動中,是氣拒於內,而形施於外。(論治十五。)

白話文:

如果氣血不通暢、毛髮稀疏,表示五臟陽氣已經耗盡。體內津液充沛,但神魂孤獨,精氣不足,外在氣血衰弱,身體無法與衣物相保。這種情況下,四肢動作僵硬,是氣血無法流通,導致身體外形顯得疲憊。

盛而緊曰脹。(脈色十六。)

北方者,其民樂野處而乳食,臟寒生滿病。(論治類九。)

適寒涼者脹。(運氣十六。)

下牙車為腹滿。(疾病四十四。)

男子如蠱,女子如怚。(針刺五十三。)

白話文:

盛而緊就是脹。

北方的人,他們喜歡住在野外並且食用乳製品,因為體內寒冷容易產生脹滿的疾病。

適應寒涼環境的人會出現脹滿的情況。

下顎關節的問題會導致腹部脹滿。

男子的症狀像蟲病,女子的症狀像精神錯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