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十一卷 (4)
十一卷 (4)
1. 三、五味之走各有所病
(靈樞五味論,全)
黃帝問於少俞曰:五味入於口也,各有所走,各有所病。酸走筋,多食之令人窿;咸走血,多食之令人渴;辛走氣,多食之令人洞心;苦走骨,多食之令人變嘔;甘走肉,多食之令人悗心。余知其然也,不知其何由,願聞其故。(癃,良中切。悗,美本切。)少俞答曰:酸入於胃,其氣澀以收,上之兩焦弗能出入也。
(謂上中二焦澀結不舒也。)不出即留於胃中,胃中和溫則下注膀胱,膀胱之胞薄以懦,得酸則縮,綣約而不通,水道不行,故窿。(綣,不分也。約,束也。癃,小水不利也。味過於酸,則上之兩焦弗能出入,若留於胃中,則為吞酸等疾。若胃中溫和不留,則下注膀胱,膀胱得酸則縮,故為癃也。
愚按:陰陽別論有云女子胞者,氣厥論有云胞移熱於膀胱者,五音五味篇有云衝脈任脈皆起於胞中者,凡此胞字皆音包,乃以子宮為言也。此節云膀胱之胞者,其音拋,以溲脬為言也。蓋胞音有二,而字則相同,恐人難辨,故在本篇特加膀胱二字,以明此非子宮,正欲辨其疑似耳。奈何後人不解其意,俱讀為包,反因經語,遂認膀胱與胞為二物。
故在類纂則曰膀胱者胞之室,王安道則曰膀胱為津液之府,又有胞居膀胱之室之說,甚屬不經。夫脬即膀胱,膀胱即脬也,焉得復有一物耶?致資後學之疑,莫知所辨,皆見之不真耳,知者當詳察之。)陰者,積筋之所終也,故酸入而走筋矣。(陰者,陰器也。積筋者,宗筋之所聚也。
肝主筋,其味酸,故內為膀胱之癃,而外走肝經之筋也。又宣明五氣篇曰:酸走筋,筋病無多食酸。)
黃帝曰:咸走血,多食之令人渴何也?少俞曰:鹹入於胃,其氣上走中焦,注於脈則血氣走之,血與咸相得則凝,凝則胃中汁注之,注之則胃中竭,竭則咽路焦,故舌本干而善渴。血脈者,中焦之道也,故鹹入而走血矣。(血為水化,咸亦屬水,咸與血相得,故走注血脈。若味過於咸,則血凝而結,水液注之,則津竭而渴。
然血脈必化於中焦,故鹹入中焦而走血。又宣明五氣篇曰:咸走血,血病無多食鹹。)
黃帝曰:辛走氣,多食之令人洞心何也?少俞曰:辛入於胃,其氣走於上焦,上焦者受氣而營諸陽者也,姜韭之氣熏之,營衛之氣不時受之,久留心下,故洞心。辛與氣俱行,故辛入而與汗俱出。(洞心,透心若空也。營諸陽,營養陽分也。辛味屬陽,故走上焦之氣分。過於辛則開竅而散,故為洞心,為汗出。又宣明五氣篇曰:辛走氣,氣病無多食辛。)
黃帝曰:苦走骨,多食之令人變嘔何也?少俞曰:苦入於胃,五穀之氣皆不能勝苦,苦入下脘,三焦之道皆閉而不通,故變嘔。齒者骨之所終也,故苦入而走骨,故入而復出,知其走骨也。(苦味性堅而沉,故走骨。味過於苦,則抑遏胃中陽氣,不能運化,故五穀之氣不能勝之,三焦之道閉而不通,所以入而復出,其變為嘔。又如齒為骨之所終,苦通於骨,內不能受,其氣復從口齒而出,正因其走骨也。
白話文:
三、五味之走各有所病
黃帝問少俞:「食物進入口中後,五味各有其歸屬的臟腑,過量食用也會引發相應的疾病。酸味歸屬於筋,過食會導致小便不通;鹹味歸屬於血,過食會讓人感到口渴;辛味歸屬於氣,過食會使人感到心中空虛;苦味歸屬於骨,過食會引發嘔吐;甘味歸屬於肌肉,過食會讓人感到心胸煩悶。我知道這些現象,但不明白其中的緣由,請你解釋。」
少俞回答:「酸味進入胃中,其性質收斂而滯滯,會使上焦和中焦的氣機運行不暢。若無法順利運行,酸味便會滯留在胃中。若胃中環境溫和,酸味會向下流入膀胱。膀胱壁薄而柔軟,遇酸則收縮,導致水道緊束不通,因而小便不利。(癃,指小便不暢。)陰器是筋脈匯聚之處,肝主筋,其味為酸,因此酸味內可導致膀胱小便不利,外則影響肝經所主的筋脈。」
黃帝問:「鹹味歸屬於血,過食為何會讓人感到口渴?」
少俞回答:「鹹味進入胃中,其氣上行至中焦,注入血脈則血氣隨之運行。血與鹹味相遇則凝滯,凝滯後胃中津液會注入血脈以調和,導致胃中津液枯竭,咽喉乾燥,因而舌根乾燥而容易口渴。血脈是中焦運化的通道,因此鹹味進入體內後歸屬於血。」
黃帝問:「辛味歸屬於氣,過食為何會讓人感到心中空虛?」
少俞回答:「辛味進入胃中,其氣上行至上焦。上焦負責接受水穀精微並滋養陽分,辛味如薑、韭的氣味熏蒸上焦,使得營衛之氣運行失常,久留於心下部,因而產生心中空虛的感覺。辛味與氣同行,因此辛味進入體內後會隨汗液排出。」
黃帝問:「苦味歸屬於骨,過食為何會引發嘔吐?」
少俞回答:「苦味進入胃中,五穀之氣皆無法抑制其作用。苦味進入下脘後,三焦的通道會閉塞不通,因而引發嘔吐。牙齒是骨的終端,苦味通於骨,若體內無法承受,其氣會從口齒排出,由此可知苦味歸屬於骨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