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類經》~ 三十一卷 (1)

回本書目錄

三十一卷 (1)

1. 十二、疾病(上)

會通十二類,惟疾病一類浩繁難悉,今所採者,或摘其要,或總其題,觀者仍當於各類細求之。)

白話文:

匯集貫通了十二個分類,因為疾病的類別繁多難以完全收錄,現在所選取的,有的是摘錄其重點,有的是概括其標題,讀者仍然應該在各個分類中詳細尋找。

2. (一)陰陽病

陽者,天氣也,主外;陰者,地氣也,主內。故陽道實,陰道虛。故犯賊風虛邪者,陽受之;飲食不節、起居不時者,陰受之。陽受之則入六腑,陰受之則入五臟。陽受風氣,陰受濕氣。陽病者上行極而下,陰病者下行極而上。(見疾病類十三。)

白話文:

陽氣是來自天上的氣,主導身體的外部;陰氣是來自地上的氣,主導身體的內部。因此,陽氣旺盛,陰氣虛弱。

所以遇到風邪邪氣時,陽氣會受到影響;飲食失調、作息不規律時,陰氣會受到影響。陽氣受損會進入六腑,陰氣受損會進入五臟。陽氣受風氣影響,陰氣受濕氣影響。陽性疾病會從上往下發展,陰性疾病會從下往上發展。(見疾病分類第十三類)

天不足西北,故西北方陰也,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;地不滿東南,故東南方陽也,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。故俱感於邪,其在上則右甚,在下則左甚,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,故邪居之。(陰陽三。)

白話文:

因為天在西北方有缺,所以西北方屬於陰性,因此人的右耳和右眼不如左邊明亮;而地在地球的東南方向沒有完全填滿,所以東南方向屬陽性,因此人的左手和左腳力量不如右手強。因此,當邪氣入侵時,如果在身體的上半身,右邊會比較嚴重;而在身體的下半身,左邊會比較嚴重。這是因為天地陰陽不能完全平衡,所以邪氣就會趁虛而入。

帝曰:法陰陽奈何?岐伯曰:陽勝則身熱,腠理閉,喘粗為之俯仰,汗不出而熱,齒乾以煩冤腹滿死,能冬不能夏。陰勝則身寒汗出,身常清,數慄而寒,寒則厥,厥則腹滿死,能夏不能冬。此陰陽更勝之變,病之形能也。帝曰:調此二者奈何?岐伯曰:能知七損八益,則二者可調,不知用此,則早衰之節也。

白話文:

皇帝問:如何調養陰陽?

岐伯回答:陽氣過盛時,身體發熱,皮膚毛孔閉塞,呼吸急促,仰臥俯臥都不能緩解,不出汗、發熱、口乾、心煩、腹部脹滿,會死亡,能耐冬不能耐夏。

陰氣過盛時,身體怕冷,出汗,身體始終發涼,經常發抖,寒冷時手腳冰涼,手腳冰涼時腹部脹滿而死,能耐夏不能耐冬。

這是陰陽交替過盛造成的變化,是疾病的具體表現。

皇帝問:怎麼調養這兩種情況?

岐伯回答:能夠瞭解七種損害身體的方法和八種保養身體的方法,就能夠調養陰陽。如果不懂得應用這些方法,就會早衰。

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,起居衰矣。年五十,體重,耳目不聰明矣。年六十,陰萎,氣大衰,九竅不利,下虛上實,涕泣俱出矣。(陰陽二。)

白話文:

四十歲時,陰氣開始衰減一半,身體機能開始衰退。五十歲時,體重增加,耳目變得遲鈍。六十歲時,陰氣枯竭,陽氣極度衰弱,九竅不通暢,下虛上實,涕淚齊流。(《黃帝內經·靈樞·陰陽二十五人》)

病在陽者命曰風,病在陰者命曰痹,陰陽俱病命曰風痹。病有形而不痛者,陽之類也;無形而痛者,陰之類也。無形而痛者,其陽完而陰傷之也,急治其陰,無攻其陽;有形而不痛者,其陰完而陽傷之也,急治其陽,無攻其陰。陰陽俱動,乍有形,乍無形,加以煩心,命曰陰勝其陽,此為不表不里,其形不久。(針刺三十一。)

白話文:

陽氣受傷的疾病稱為風,陰氣受傷的疾病稱為痹,陰陽兩氣都受傷的疾病稱為風痹。

有形而無痛的疾病,是陽氣類的;無形而有痛的疾病,是陰氣類的。無形而痛,說明陽氣完好而陰氣受傷,應急治陰氣而不要攻陽氣;有形而無痛,說明陰氣完好而陽氣受傷,應急治陽氣而不要攻陰氣。

陰陽兩氣都受動,時而有形,時而無形,再加上心煩,稱為陰氣勝過陽氣,這種情況既不表現在體表,也不表現在臟腑,這種病狀不會持續太久。(《針刺三十一》)

陰病發於骨,陽病發於血,陰病發於肉,陽病發於冬,陰病發於夏,是謂五發。邪入於陽則狂,邪入於陰則痹,搏陽則為巔疾,搏陰則為喑,陽入之陰則靜,陰出之陽則怒,是謂五亂。(疾病二十五。)

白話文:

陰症從骨頭開始發作,陽症從血液開始發作,陰症從肉體開始發作,陽症在冬天發作,陰症在夏天發作,這就是「五發」。外邪進入陽氣會導致狂暴,外邪進入陰氣會導致麻痺,搏擊陽氣會導致癲癇,搏擊陰氣會導致失聲,陽氣進入陰氣會導致安靜,陰氣進入陽氣會導致憤怒,這就是「五亂」。

陽虛則外寒,陰虛則內熱;陽盛則外熱,陰盛則內寒。(疾病二十。)

陽並於陰,則陰實而陽虛。陽盛則外熱,陰虛則內熱。(疾病四十八。)

清陽出上竅,濁陰出下竅;清陽發腠理,濁陰走五臟;清陽實四肢,濁陰歸六腑。(陰陽一。)

邪之生於陽者,得之風雨寒暑;生於陰者,得之飲食居處,陰陽喜怒。(疾病十九。)

陽氣者,煩勞則張。陽氣者,精則養神,柔則養筋。開闔不得,寒氣從之,乃生大僂。(疾病五。)

陰氣者,靜則神藏,躁則消亡,飲食自倍,腸胃乃傷。(疾病六十七。)

陰勝則陽病,陽勝則陰病。陽勝則熱,陰勝則寒。(陰陽一。)

重陰必陽,重陽必陰。(陰陽一。脈色三十三。)

別於陽者,知病從來;別於陰者,知死生之期。(藏象二十四。脈色二十六。)

白話文:

人體陽氣虛弱,就會感到外寒,陰氣不足則體內容易感到燥熱;陽氣過盛,身體外在表現為燥熱,陰氣過盛則體內容易感到寒冷。

陽氣與陰氣相互依存,陽氣過盛,陰氣就會虛弱。陽氣過盛則身體外在表現為燥熱,陰氣不足則體內容易感到燥熱。

清氣上升,從頭頂和面部等上部竅穴排出,濁氣下降,從肛門和尿道等下部竅穴排出。清氣滋養肌膚,濁氣進入五臟;清氣充實四肢,濁氣歸屬於六腑。

外在的邪氣,來自風雨寒暑,屬於陽邪;內在的邪氣,來自飲食居處,以及陰陽喜怒等,屬於陰邪。

陽氣過於勞累,就會變得虛弱。陽氣充足,就能滋養精神,柔順則能滋養筋骨。如果開合失調,寒氣就會侵入體內,導致背部彎曲。

陰氣過於躁動,就會消耗殆盡,精神也容易受到傷害。飲食過度,就會損傷腸胃。

陰氣過盛,陽氣就會虛弱,導致疾病;陽氣過盛,陰氣就會虛弱,導致疾病。陽氣過盛則體內容易感到燥熱,陰氣過盛則體內容易感到寒冷。

陰氣過盛必然會出現陽氣,陽氣過盛必然會出現陰氣。

從陽氣的變化,可以知道疾病的來歷;從陰氣的變化,可以推測死生的期限。

陰氣太盛,則陽氣不能榮也,故曰關。陽氣太盛,則陰氣弗能榮也,故曰格。陰陽俱盛,不得相榮,故曰關格。(經絡二十二。)

陰陽不相應,病名曰關格。(脈色二十二。)

白話文:

當陰氣過於強盛時,陽氣就無法良好發揮,因此稱為「關塞」。當陽氣過於強盛時,陰氣就無法良好發揮,因此稱為「阻隔」。當陰陽氣都過於強盛時,導致無法相互促進,因此稱為「關格」。(出自《經絡二十二》)

粗大者,陰不足,陽有餘,為熱中也。諸浮不躁者皆在陽,則為熱;其有躁者在手。諸細而沉者皆在陰,則為骨痛;其有靜者在足。陽氣有餘,為身熱無汗;陰氣有餘,為多汗身寒;陰陽有餘,則無汗而寒。(脈色二十一。)

白話文:

脈象粗大的,是陰氣不足,陽氣過盛,屬於體內有熱。凡是脈象浮而較平穩的,都屬於陽(氣旺),則為熱;其中有急躁不安感覺的,則在手部。凡是脈象細而沉的,都屬於陰(氣旺),則為骨痛;其中脈象平穩的,則在足部。陽氣過盛的,會導致身體發熱但不流汗;陰氣過盛的,會導致多汗並伴有身體發冷;陰陽兩氣都過盛的,則不會流汗發冷。(脈色二十一條)

陰氣少而陽氣勝,故熱而煩滿也。陽氣少,陰氣多,故身寒如從水中出。四肢者陽也,兩陽相得而陰氣虛少,少水不能滅盛火,而陽獨治,獨治者不能生長也。(疾病四十五。)

白話文:

當陰氣弱而陽氣強時,就會出現發熱和煩悶的感覺。當陽氣弱而陰氣強時,就會覺得身體冰冷,好像從水裡出來一樣。四肢屬於陽,當兩陽相合時,陰氣就會虛弱。因為水少,所以無法澆滅旺盛的火,而陽氣獨自執掌時,不能使身體生長。

陰陽如一者,病難治。(針刺二十三。)

陰氣在下,陽氣在上,諸陽氣浮,無所依從,故嘔咳上氣喘也。(疾病十一。)

陰虛者陽必湊之,故少氣時熱而汗出也。(疾病三十一。)

陰陽虛,腸闢死。陽加於陰謂之汗。陰虛陽搏謂之崩。(脈色二十九。)

陽急則反折,陰急則俯不伸。(疾病六十九。)

白話文:

陰陽失衡就像是一個整體,這樣的病症很難治療。

陰氣應該在下,陽氣應該在上。如果所有陽氣都浮在上面,沒有依附的地方,就會出現嘔吐、咳嗽、上氣喘不過氣的症狀。

陰虛了,陽氣就會去填補它,所以會出現氣虛、發熱、出汗的現象。

陰陽都虛弱了,腸道就會阻塞而死。陽氣作用於陰氣就叫做出汗。陰虛被陽氣衝擊就會叫做崩漏。

陽氣過於急躁就會導致反折,陰氣過於急躁就會導致低頭不能伸直。

病痛者陰也,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陰也,深刺之。病在上者陽也,病在下者陰也。癢者陽也,淺刺之。(針刺五十三。)

白話文:

疼痛屬於陰,按壓時感覺不到的疼痛也屬於陰,這時應該深刺。病在上面的屬於陽,病在下面的屬於陰。瘙癢屬於陽,這時應該淺刺。(《針刺五十三》)

剛與剛,陽氣破散,陰氣乃消亡。死陰之屬,不過三日而死;生陽之屬,不過四日而已。結陽者,腫四肢。結陰者,便血一升。(疾病六。)

白話文:

陽氣強盛與陽氣強盛相碰撞,就會破壞陽氣,消滅陰氣。純陰的身體,不過三天就會死亡;純陽的身體,不過四天也會死去。陽氣鬱結,會導致四肢腫脹。陰氣鬱結,會一次性便血一升。(疾病六)

陰虛則無氣,無氣則死矣。(藏象九。)

陽重脫者易狂,陰陽皆脫者,暴死不知人也。(藏象三十。)

陽氣有餘,陰氣不足,則熱中善飢;陽氣不足,陰氣有餘,則寒中腸鳴腹痛。(針刺二十五。)

白話文:

阴虚就会气不足,气不足就会死亡。

阳气过重而脱失的人容易发狂,阴阳都脱失的人会突然死亡并且不省人事。

阳气有多余,阴气不足,就会有内热和容易感到饥饿;阳气不足,阴气有多余,就会有内寒、肠鸣和腹痛。

3. (二)經絡臟腑病

天之邪氣,感則害人五臟;水穀之寒熱,感則害人六腑;地之濕氣,感則害人皮肉筋脈。(見論治類八。)

白話文:

天上的邪氣,一旦感受就會傷害人的五臟;飲食的寒熱不調,一旦感受就會損害人的六腑;地上的濕氣,一旦感受就會侵害人的皮肉筋脈。

百病之始生也,必先於皮毛,邪中之則腠理開,開則入客於絡脈,留而不去,傳入於經,留而不去,傳入於腑,廩於腸胃。邪之始入於皮也,泝然起毫毛,開腠理;其入於絡也,則絡脈盛色變;其入客於經也,則感虛乃陷下;其留於筋骨之間,寒多則筋攣骨痛,熱多則筋弛骨消,肉爍䐃破,毛直而敗。邪客於皮則腠理開,開則邪入客於絡脈,絡脈滿則注於經脈,經脈滿則入舍於腑臟也。

(經絡三十一。)

白話文:

所有疾病的發生,必定首先表現在皮膚表面。邪氣侵襲人體,會導致皮膚毛孔張開,一旦張開,邪氣就會侵入絡脈,滯留在其中,無法排出,再蔓延至經脈,依舊滯留不去,最後進入臟腑,積聚在腸胃之中。邪氣最初進入皮膚時,會導致毛髮根根豎起,皮膚毛孔張開;進入絡脈時,會使絡脈充盈,顏色發生變化;侵入經脈時,則會使經脈虛弱下陷;滯留在筋骨之間,寒氣過多時會導致筋攣骨痛,熱氣過多時則會使筋骨鬆弛無力,肌肉消瘦破損,毛髮直豎乾枯。邪氣侵襲皮膚後,皮膚毛孔會張開,邪氣就會乘虛而入絡脈,絡脈脹滿後就會進入經脈,經脈脹滿後就會進入臟腑。

邪之客於形也,必先舍於皮毛,留而不去,入舍於孫脈,留而不去,入舍於絡脈,留而不去,入舍於經脈,內連五臟,散於腸胃,陰陽俱感,五臟乃傷,此邪之從皮毛而入,極於五臟之次也。(針刺三十。)

白話文:

當邪氣侵犯人體時,通常會先停留於皮膚表面,如果停留時間過長且無法排出,就會深入到較細小的孫脈,再進一步入侵較粗大的絡脈,久而久之就會入侵經脈,與臟腑相通,並散佈於腸胃。這時,人體的陰陽平衡就會受到影響,五臟也會受到傷害。這是邪氣從皮膚侵入後,最終影響到五臟的過程。

風雨之傷人也,先客於皮膚,傳入於孫絡,孫絡滿則傳入於絡脈,絡脈滿則輸於大經脈。寒濕之中人也,皮膚不收,肌肉堅緊。(疾病十九。)

白話文:

由風邪雨濕造成的損傷,最初侵犯皮膚,然後傳到筋脈間的孫絡。孫絡滿了就傳到絡脈,絡脈滿了就輸送到大經脈。由寒濕引起的損傷,皮膚不收縮,肌肉緊繃。

天地溫和,則經水安靜;天寒地凍,則經水凝泣;天暑地熱,則經水沸溢;卒風暴起,則經水波湧而隴起。夫邪之入於脈也,寒則血凝泣,暑則氣淖澤,虛邪因而入客,亦如經水之得風也,經之動脈,其至也亦時隴起。(針刺十四。)

白話文:

當天地溫和時,經血會保持平靜;當天氣寒冷時,經血會凝結;當天氣炎熱時,經血會沸騰;當大風暴突然來臨時,經血會波動並激起波浪。當邪氣侵入人體時,如果遭遇寒氣,血液會凝結;如果遭遇暑氣,氣血會變得混濁。而虛弱的邪氣(指病邪)會趁機侵入,就像經血受到風吹會動盪一樣。經絡中的動脈,在邪氣侵襲時也會時不時地激起波浪。(出自《針刺十四》)

邪客於足少陰之絡,令人卒心痛暴脹,胸脅支滿。邪客於手少陽之絡,令人喉痹舌卷,口乾心煩,臂外廉痛手,不及頭。邪客於足厥陰之絡,令人卒疝暴痛。邪客於足太陽之絡,令人頭項肩痛。邪客於手陽明之絡,令人氣滿胸中,喘息而支胠,胸中熱。邪客於掌臂之間,不可得屈。

白話文:

如果邪氣侵犯足少陰經絡,會突然引起劇烈的心痛和腹脹,胸脅部位感覺脹滿。

如果邪氣侵犯手少陽經絡,會導致喉嚨腫痛、舌頭收縮,口乾舌燥、心煩意亂,手臂外側疼痛,疼痛不能達到頭部。

如果邪氣侵犯足厥陰經絡,會導致突然發作的疝氣和劇烈疼痛。

如果邪氣侵犯足太陽經絡,會導致頭項部和肩膀疼痛。

如果邪氣侵犯手陽明經絡,會導致胸中氣體鬱結,喘息困難並伴有脹痛,胸中灼熱。

如果邪氣侵犯手掌和手臂之間的經絡,會導致手臂無法彎曲。

邪客於足陽蹺之脈,令人目痛從內眥始。邪客於手陽明之絡,令人耳聾,時不聞音。邪客於足陽明之絡,令人鼽衄上齒寒。邪客於足少陽之絡,令人脅痛不得息,咳而汗出。邪客於足少陰之絡,令人嗌痛不可內食,無故善怒,氣上走賁上。邪客於足太陰之絡,令人腰痛,引少腹控䏚,不可以仰息。

白話文:

邪氣入侵足陽蹺脈: 讓人眼睛疼痛,從眼角內側開始。

邪氣入侵手陽明脈絡: 讓人耳聾,有時聽不到聲音。

邪氣入侵足陽明脈絡: 讓人流鼻血,上排牙齒發冷。

邪氣入侵足少陽脈絡: 讓人肋骨疼痛不止,咳嗽時會出汗。

邪氣入侵足少陰脈絡: 讓人喉嚨疼痛無法進食,容易莫名其妙發怒,氣上升導致嘔吐。

邪氣入侵足太陰脈絡: 讓人腰部疼痛,牽引到小腹和大腿,不能仰身呼吸。

邪客於足太陽之絡,令人拘攣背急,引脅而痛。邪客於足少陽之絡,令人留於樞中痛,髀不可舉。邪客於五臟之間,其病也,脈引而痛,時來時止。邪客於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,此五絡皆會於耳中,上絡左角,五絡俱竭,令人身脈皆動,而形無知也,其狀若屍,或曰屍厥。(針刺三十。

白話文:

  • 邪氣侵犯足太陽經的經絡,會讓人發生痙攣、背部僵硬,並向脅肋處牽扯疼痛。
  • 邪氣侵犯足少陽經的經絡,會讓人出現關節疼痛,大腿無法抬舉。
  • 邪氣侵犯五臟之間,會導致脈絡牽引疼痛,時有時無。
  • 邪氣侵犯手少陰、足太陰、足陽明的經絡,這五條經絡都連通於耳朵中,向上連接到左耳角,五條經絡同時阻塞,會讓人全身脈絡震動,意識不清,就像死屍一樣。有人稱之為「屍厥」。

邪在肺,則病皮膚痛,寒熱,上氣喘,汗出,咳動肩背。邪在肝,則兩脅中痛,寒中,惡血在內,行善掣節,時腳腫。邪在脾胃,則病肌肉痛。陽氣有餘,陰氣不足,則熱中善飢;陽氣不足,陰氣有餘,則寒中腸鳴腹痛。陰陽俱有餘,若俱不足,則有寒有熱。邪在腎,則病骨痛陰痹。

白話文:

邪氣在肺部:

  • 皮膚疼痛
  • 寒熱交替
  • 呼吸急促
  • 出汗
  • 咳嗽時肩背疼痛

邪氣在肝臟:

  • 兩脅疼痛
  • 身體冰冷
  • 體內有瘀血
  • 活動時關節受限
  • 有時腳部會腫脹

邪氣在脾胃:

  • 肌肉疼痛

陽氣過盛,陰氣不足:

  • 身體發熱
  • 容易飢餓

陽氣不足,陰氣過盛:

  • 身體冰冷
  • 腸鳴腹痛

陰陽兩氣同時過盛或不足:

  • 既有寒氣又有熱氣

邪氣在腎臟:

  • 骨頭疼痛
  • 手腳冰冷麻木

陰痹者,按之而不得,腹脹腰痛,大便難,肩背頸項痛,時眩。邪在心,則病心痛善悲,時眩僕。(針刺二十五。)

白話文:

陰痹(一種隱匿不顯的痛症):按壓時找不到痛點,腹部脹痛,排便困難,肩背頸項疼痛,偶爾頭暈。邪氣在心臟,就會出現心痛、喜悲、時常頭暈摔倒。(需針刺 25 穴位)

六腑之病:面熱者足陽明病,魚絡血者手陽明病,兩跗之上脈豎陷者足陽明病,此胃脈也。大腸病者,腸中切痛而鳴濯濯,冬月重感於寒即泄,當臍而痛,不能久立,與胃同候。胃病者,腹䐜脹,胃脘當心而痛,上支兩脅,膈咽不通,食飲不下。小腸病者,小腹痛,腰脊控睪而痛,時窘之後,當耳前熱,若寒甚,若獨肩上熱甚。

白話文:

六腑疾病:

  • **面部發熱:**足陽明經疾病
  • **手背經絡出血:**手陽明經疾病
  • **足背脈絡顯露或隱陷:**足陽明經疾病(此為胃經脈象)

大腸疾病:

  • 大腸中劇烈疼痛並伴有鳴叫聲
  • 冬季由於寒氣加重而腹瀉
  • 臍部疼痛
  • 無法長時間站立
  • 與胃病症狀相似

胃病:

  • 腹脹
  • 胃脘(胸腹交界處)疼痛
  • 疼痛蔓延至兩側脅部
  • 隔膜和咽喉不通暢
  • 無法進食

小腸疾病:

  • 小腹疼痛
  • 腰部、脊椎、睪丸疼痛
  • 與大便相關,大便後耳前發熱
  • 如果寒氣較重,則僅一側肩膀發熱較嚴重

及手小指次指之間熱。三焦病者,腹氣滿,小腹尤堅,不得小便,窘急,溢則水留即為脹。膀胱病者,小便偏腫而痛,以手按之,即欲小便而不得,肩上熱若脈陷,及足小趾外廉及脛踝後皆熱。膽病者,善太息,口苦,嘔宿汁,心下澹澹,恐人將捕之。嗌中吤吤然,數唾。(針刺二十四。

白話文:

三焦病

  • 手掌心和無名指、小指間發熱。
  • 腹脹氣,特別是下腹硬,小便困難,憋急,溢出水液就會腹脹。

膀胱病

  • 小便排出困難且疼痛。
  • 按壓小腹,有小便感但無法排出。
  • 肩膀發熱,脈搏虛弱。
  • 腳趾外側和腳踝後側發熱。

膽病

  • 經常嘆息,口苦,嘔吐宿食。
  • 心窩發悶,害怕別人要抓住自己。
  • 喉嚨有聲音,經常吐口水。

喜樂不節,則傷臟,臟傷則病起於陰也;清濕襲虛,則病起於下;風雨襲虛,則病起於上。憂思傷心;重寒傷肺;忿怒傷肝;醉以入房,汗出當風,傷脾;用力過度,若入房汗出浴,則傷腎。(疾病二。)

白話文:

過度的情緒激動,會傷害心臟,心臟受損,就會產生陰邪之氣引起的疾病;濕氣侵入虛弱的部位,就會產生從下肢開始的疾病;風雨侵入虛弱的部位,就會產生從上肢開始的疾病。憂鬱思念會損傷心臟;嚴寒會損傷肺部;憤怒會損傷肝臟;醉酒後行房,汗出後受風,會損傷脾臟;過度勞動,如行房後出汗洗澡,則會損傷腎臟。(《醫學精蘊》疾病篇二)

五臟受氣於其所生,傳之於其所勝,氣舍於其所生,死於其所不勝。五臟有病,則各傳其所勝。不治,法三月若六月,若三日若六日,傳五臟而當死,是順傳所勝之次。故曰別於陽者,知病從來;別於陰者,知死生之期。(藏象二十四。)風寒傷形,憂恐忿怒傷氣。氣傷臟,乃病臟,寒傷形,乃應形;風傷筋脈,筋脈乃應。(針刺三十一。)

風傷肝,燥勝風;熱傷氣,寒勝熱;濕傷肉,風勝濕;熱傷皮毛,寒勝熱;寒傷血,燥勝寒。(藏象六。)

白話文:

五臟的氣息從其相生之臟腑接收,並傳遞給其相剋之臟腑。氣息沉積在相生之臟腑,並終結於相剋之臟腑。五臟有了疾病,就會傳遞給其相剋的臟腑。如果不治療,根據疾病的不同,可能會在三個月或六個月後,或是三天或六天後,傳遍五臟而導致死亡。這是一種順著相剋順序傳遞的疾病。因此,通過辨別陽證,可以知曉疾病的來源;通過辨別陰證,可以預知生死的期限。(摘自:《藏象二十四》)

風寒之邪損傷身體,憂愁恐懼憤怒之情損傷氣息。氣息損傷了臟腑,就會導致臟腑疾病;寒邪損傷了身體,就會出現形體病症;風邪損傷了筋脈,就會出現筋脈病症。(摘自:《針刺三十一》)

心為噫,肺為咳,肝為語,脾為吞,腎為欠為嚏,胃為氣逆為噦為恐,大腸小腸為泄,下焦溢為水,膀胱不利為癃,不約為遺溺,膽為怒。(疾病二十五。)

白話文:

心負責嘆息,肺負責咳嗽,肝負責說話,脾負責吞嚥,腎負責打哈欠和打噴嚏,胃負責嘔吐、呃逆和恐懼,大腸和小腸負責腹瀉,下焦有水液異常則會出現水腫,膀胱不利則小便困難,膀胱不收縮則會漏尿,膽負責憤怒。(疾病總數 25 種)

憂愁思慮即傷心。飲食勞倦即傷脾。又遇飲食飽甚,汗出於胃,醉飽行房,汗出於脾。久坐濕地,強力入水即傷腎。恚怒,氣逆上而不下,即傷肝。又遇疾走恐懼,汗出於肝。(運氣四十四。又疾病三略同。)

情傷五臟者,病死有時。五臟主藏精者也,不可傷,傷則失守而陰虛,陰虛則無氣,無氣則死矣。(藏象九。)

白話文:

過度擔憂和思考會傷害心臟。過度飲食和勞累會傷害脾胃。此外,如果飲食過飽,汗液會從胃部排出;醉酒飽食後行房,汗液會從脾臟排出。長時間坐在潮濕的地方,或者用力進入水中會傷害腎臟。暴怒時,氣會逆行向上而不向下,進而損傷肝臟。此外,如果奔跑過快或受驚嚇,汗液會從肝臟排出。

五臟六腑之津液,盡上滲於目,心悲氣並則心系急,心系急則肺舉,肺舉則液上溢,故咳而泣出矣。(疾病五十八。)

白話文:

五臟六腑的津液都會向上滲入眼睛。當人們悲傷而氣鬱的時候,心臟的筋脈就會急促收縮。心臟的筋脈急速收縮,會導致肺部上提,而肺部上提後,就會使津液不斷往上湧。因此,就會出現咳嗽和哭泣的情形。(出自《疾病五十八》)

肺病者,喘息鼻張;肝病者,眥青;脾病者,唇黃;心病者,舌卷短,顴赤;腎病者,顴與顏黑。(脈色類三十一。)

白話文:

肺部有病的人,會喘息、鼻孔張開;肝臟有病的人,眼白會發青;脾臟有病的人,嘴脣會發黃;心臟有病的人,舌頭會捲縮變短,顴骨發紅;腎臟有病的人,顴骨和臉色會發黑。(摘自「脈色類三十一」)

腹中常鳴,氣上衝胸,喘不能久立,邪在大腸也。小腹控睪、引腰脊,上衝心,邪在小腸者,連睪系,屬於脊,貫肝肺,絡心系。氣盛則厥逆,上衝腸胃,熏肝,散於肓,結於臍。善嘔,嘔有苦,長太息,心中憺憺,恐人將捕之,邪在膽,逆在胃。飲食不下,膈塞不通,邪在胃脘。小腹痛腫,不得小便,邪在三焦約。(針刺四十七。)

白話文:

肚子經常響,氣往上衝到胸部,喘氣站不了多久,邪氣在於大腸。腹部小腹部位連著睪丸,牽引腰脊,氣往上衝到心,邪氣在於小腸,連結到睪丸系統,屬於脊椎,貫穿到肝肺,絡到心臟系統。氣勢強盛就會導致厥逆,氣向上衝到腸胃,燻蒸肝臟,散於肓膜,結於肚臍。容易嘔吐,嘔吐物帶有苦味,長籲短嘆,心中鬱悶,害怕被人追捕,邪氣在於膽,逆氣在於胃。飲食吃不下去,膈膜阻塞不通,邪氣在於胃脘。小腹疼痛腫脹,小便解不出來,邪氣在於三焦受制約。(針灸四十七穴)

色起兩眉薄澤者,病在皮。唇色青黃赤白黑者,病在肌肉。營氣濡然者,病在血氣。目色青黃赤白黑者,病在筋。耳焦枯受塵垢,病在骨。(針刺二十六。)

白話文:

眉毛顏色淡且薄,是皮膚疾病的表現。嘴脣顏色青、黃、赤、白、黑,是肌肉疾病的表現。身體濕潤,是血氣疾病的表現。眼睛顏色青、黃、赤、白、黑,是筋骨疾病的表現。耳朵發黑枯萎,有塵垢,是骨骼疾病的表現。(《針刺二十六》)

脈口浮滑者,病日進;人迎沉而滑者,病日損。其脈口滑以沉者,病日進,在內;其人迎脈滑盛以浮者,其病日進,在外。脈之浮沉及人迎與寸口氣小大等者,病難已。病之在臟,沉而大者,易已,小為逆;病在腑,浮而大者,其病易已。人迎盛堅者,傷於寒;氣口盛堅者,傷於食。(脈色三十二。)

數則煩心,澀則心痛。(脈色二十一。)

白話文:

脈搏浮滑,病情加重;人迎脈沉而滑,病情减轻。脉搏浮滑而沉,病情加重,病在内;人迎脉滑盛而浮,病情加重,病在外。脉搏浮沉与人迎、寸口气大小相等,病情难治。病在脏腑,沉而大者,容易治愈,小而逆者难治;病在腑,浮而大者,容易治愈。人迎脉盛而坚,寒邪伤人;气口脉盛而坚,饮食不当伤人。

数则烦心,涩则心痛。

營之生病也,寒熱少氣,血上下行。衛之生病也,氣痛時來時去,怫愾賁響,風寒客於腸胃之中。寒痹之為病也,留而不去,時痛而皮不仁。(針刺三十二。)

白話文:

**營分的病症:**寒熱、氣虛、血液運行異常。

衛分的病症: 氣痛時而發作時而消失,伴有胸悶、心悸、風寒侵襲腸胃。

寒痹的病症: 疼痛持續不消,偶爾發作,皮肉麻木無知覺。(出自《針刺三十二》)

衛氣之留於腹中,蓄積不行,苑蘊不得常所,使人肢脅胃中滿,喘呼逆息。(針刺二十六。)

審察衛氣,為百病母。(針刺二十九。)

白話文:

衛氣停留在腹部,蓄積而不流通,郁結不能處於正常狀態,導致人的四肢、脅肋和胃部感到脹滿,呼吸急促,喘息困難。(見《針灸論》第二十六篇。) 仔細觀察衛氣,它是多種疾病的根源。(見《針灸論》第二十九篇。)

任脈為病,男子內結七疝,女子帶下瘕聚。衝脈為病,逆氣裡急。督脈為病,脊強反折。此生病,從少腹上衝心而痛,不得前後,為沖疝。其女子不孕,癃痔遺溺嗌乾。(經絡二十七。)

白話文:

任脈發病時,男性會出現下腹七處疼痛,女性則會出現帶下、子宮內腫塊等症狀。衝脈發病時,會出現氣上逆,小腹急痛的症狀。督脈發病時,會出現脊椎強直,彎曲疼痛的症狀。這些疾病從下腹部發展到胸腹部,引起心痛。男性會出現排尿困難,痔瘡,遺尿,口乾的症狀,而女性則會不孕。

足陽明,五臟六腑之海也,其脈大血多,氣盛熱壯。(經絡三十三。)

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,六腑不和則留給為癰。(經絡二十二。)

心肺有病,而鼻為之不利也。(藏象十一。)

皮膚薄而不澤,肉不堅而淖澤,則腸胃惡,邪氣留止,大聚乃起。(疾病七十六。)

谷入少而氣多者,邪在胃及與肺也。(疾病二十一。)

經筋之病,寒則反折筋急,熱則筋弛縱不收,陰萎不用。陽急則反折,陰急則俯不伸。(疾病類六十九。)

氣上走賁上。(針刺三十。)

五臟所惡。五臟化液。五臟所藏。五臟所主。(疾病二十五。)

肺布葉舉。(疾病二十六。)

女子右為逆,左為從;男子左為逆,右為從。(論治十四。)

男子發左,女子發右。(脈色二十四。)

四時臟脈病有太過不及。(脈色十。)

診尺論疾。(脈色十八。)

五味之走,各有所病。(氣味三。)

諸經根結病刺。(經絡三十。)

本臟二十五變之病。(藏象二十八。)

五臟異藏,虛實異病。(藏象十。)

臟脈六變,病刺不同。(脈色十九。)

十五別絡虛實病刺。(經絡五。)

白話文:

足陽明經脈是五臟六腑的匯聚之處,它的脈絡粗大,血液充盈,氣勢旺盛,熱量充足。

五臟失調就會導致七竅不通,六腑失調就會導致廢物積聚形成癰瘡。

心肺有病,就會導致鼻子不通暢。

皮膚薄而無光澤,肉質鬆軟無彈性,就代表腸胃功能不好,邪氣會停留在體內,積聚起來就會生病。

食物吃得少,但氣力卻很充足,這表示邪氣在胃部和肺部。

經筋的病症,如果寒則會反折筋攣,如果熱則會筋弛無力。陰虛則無力使用,陽急則會反折,陰急則會彎曲不能伸展。

氣向上升至賁門。

五臟各有所惡,五臟化生體液,五臟各有所藏,五臟各有所主。

肺的組織結構就像樹葉一樣展開。

女子右側為逆,左側為順;男子左側為逆,右側為順。

男子頭髮生長在左側,女子頭髮生長在右側。

四季中,臟腑經絡的病症有過度和不足之分。

用尺來診斷疾病。

五味的食物,各自會引起不同的病症。

所有經脈的根部結聚處出現的病症,需要針刺治療。

本臟的二十五種病變。

五臟各有不同的位置,虛實之症也會引起不同的病症。

臟腑經脈有六種病變,針刺的方法也不相同。

十五條別絡的虛實之症,針刺方法也不相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