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三十卷 (5)
三十卷 (5)
1. 十一、奇恆
黃帝問曰:余聞揆度奇恆,所指不同,用之奈何?岐伯對曰:揆度者,度病之淺深也。奇恆者,言奇病也。請言道之至數,五色脈變,揆度奇恆,道在於一。神轉不回,回則不轉,乃失其機。至數之要,迫近以微。行奇恆之法,以太陰始。(見論治類十四。至數脈變以下數句,又見脈色十。)
上經下經,揆度陰陽,奇恆五中,決以明堂,審於終始,可以橫行。(論治十八。)
白話文:
黃帝問道:「我聽說測度和奇恆(異病)有區別,如何應用它們?」
岐伯回答:「測度是指判斷疾病的深淺程度。奇恆是指奇特的疾病。請先說明道之本質法,再說明五色脈象變化,以及測度奇恆的方法,這些方法都是歸於一的。神氣轉動不停,一停下來就會停止轉動,那就失去了時機。掌握本質法的關鍵,在於精微地逼近。運用奇恆之法的步驟,從太陰脈開始。」
奇恆之勢乃六十首,診合微之事,追陰陽之變,章五中之情,其中之論,取虛實之要,定五度之事,知此乃足以診。(脈色七。)
白話文:
奇恆之脈象有六十種,用來診斷細微的病症,追溯陰陽的變化,瞭解五臟的情形。其中的理論,掌握虛實的要點,確定五個方面的病理變化的程度。懂得這些就足以進行診斷。(脈色第七章)
黃帝曰:嗚乎遠哉!天之道也,如迎浮雲,若視深淵,視深淵尚可測,迎浮雲莫知其極。(運氣六。論治十八。)
天氣,清靜光明者也,藏德不止,故不下也。天明則日月不明,邪害空竅。(攝生五。)
白話文:
黃帝說:「浩瀚無垠啊!上天的運行,就像迎面而來的浮雲,又好像凝視著深淵,雖然深淵還可以測量,但迎面而來的浮雲卻難以捉摸到它的盡頭。」(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運氣》第六章,《論治》第十八章)
夫自古通天者,生之本,本於陰陽。天地之間,六合之內,其氣九州九竅,五臟十二節,皆通於天氣。其生五,其氣三,三而成天,三而成地,三而成人,三而三之,合則為九,九分為九野,九野為九藏,故形藏四,神藏五。(運氣一。脈色五、疾病五俱略同。)
白話文:
自古以來,人體的通達性是生命的基礎,其根本在於陰陽平衡。天地之間,六合之內,人體的氣息、皮膚上的九個洞孔、五臟和十二個關節,都與天氣相通。人體的組成包含五種元素,氣息有三種,三者構成天,三者構成地,三者構成人體,三者再乘以三,合為九,九等分為九個區域,九個區域成為九個藏匿之處,因此形體藏匿於四處,神魂藏匿於五處。
天之在我者德也,地之在我者氣也,德流氣薄而生者也。(藏象九。)
此人與天地相應者也。(藏象十六。)
白話文:
上天赋予我的是德性,大地赋予我的是精氣,德性流动精氣渗透而产生了生命。
人与天地是相应相合的。
岐伯曰:人生於地,懸命於天,天地合氣,命之曰人。人能應四時者,天地為之父母;知萬物者,謂之天子。天有陰陽,人有十二節;天有寒暑,人有虛實。能經天地陰陽之化者,不失四時;知十二節之理者,聖智不能欺也。(針刺九。)
白話文:
岐伯說:人生於大地,命由天定。天地陰陽之氣結合,形成人體。人體能順應四季變化,天地就成為我們的父母;通曉萬物特性,就可以稱作「天子」。天空有陰陽,人體有十二個關節;天空有寒暑,人體有虛實。能夠經受天地陰陽變化的人,就能順應四季;懂得十二個關節規律的人,聖人智者也不能欺騙他。
天不足西北,左寒而右涼,地不滿東南,右熱而左溫,其故何也?岐伯曰:陰陽之氣,高下之理,太少之異也。東南方,陽也,陽者其精降於下,故右熱而左溫。西北方,陰也,陰者其精奉於上,故左寒而右涼。是以地有高下,氣有溫涼,高者氣寒,下者氣熱。(運氣十六。)
白話文:
天空西北處陽氣不足,導致左側寒冷右側涼爽;地面東南處陰氣不足,導致右側炎熱左側溫暖。這是什麼原因呢?岐伯回答說:陰陽之氣,高低之理,因太少而不同。東南方屬陽,陽氣精華下降,所以右側炎熱左側溫暖。西北方屬陰,陰氣精華上升,所以左側寒冷右側涼爽。因此,地面有高低,氣候有溫涼,高處氣候寒冷,低處氣候炎熱。
天不足西北,故西北方陰也,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。地不滿東南,故東南方陽也,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。(陰陽三。)
嗚呼,窈窈冥冥,孰知其道?道之大者,擬於天地,配於四海。(論治十九。)
白話文:
天地的西北方向較為不足,所以西北方屬陰,因此人的右邊耳目不如左邊靈敏。地面的東南方向較為飽滿,所以東南方屬陽,因此人的左手腳不如右手強壯。(《陰陽三》)
帝曰:地之為下否乎?岐伯曰:地為人之下,太虛之中者也。帝曰:馮乎?岐伯曰:大氣舉之也。燥以干之,暑以蒸之,風以動之,濕以潤之,寒以堅之,火以溫之,故燥勝則地干,暑勝則地熱,風勝則地動,濕勝則地泥,寒勝則地裂,火勝則地固矣。(運氣四。)
白話文:
黃帝問:大地是處於萬物之下的嗎?
岐伯答:大地是人們的腳下,處於太虛天的中心地帶。
黃帝問:大地懸浮在空中嗎?
岐伯答:是大氣託舉著大地。
燥氣蒸騰使大地乾旱,暑氣燻蒸使大地炎熱,風吹動使大地搖晃,濕氣滋潤使大地泥濘,寒氣凝結成冰使大地龜裂,火氣溫煦使大地堅固。所以,燥氣過盛則大地乾旱,暑氣過盛則大地炎熱,風氣過盛則大地震動,濕氣過盛則大地泥濘,寒氣過盛則大地龜裂,火氣過盛則大地堅固。
地氣制己勝,天氣制勝己,天制色,地制形,五類衰盛,各隨其氣之所宜也。根於中者,命曰神機,神去則機息。根於外者,命曰氣立,氣止則化絕。(運氣十五。)
白話文:
大地之氣控制著我們的身體,而天氣則主宰著我們的身體之外。天氣影響我們的膚色,而大地影響我們的形體。五臟的衰弱強盛,都隨著相應的氣候而變化。根源於體內之氣的,稱為「神機」,神機離去,生命也就結束了。根源於體外之氣的,稱為「氣立」,氣立停止,變化也就終止了。(《運氣論》第十五章)
聖人之為道者,上合於天,下合於地,中合於人事。故匠人不能釋尺寸而意短長,廢繩墨而起平水;工人不能置規而為圓,去矩而為方。臨深決水,不用功力而水可竭也。循掘決沖,而經可通也。此言氣之滑澀,血之清濁,行之逆順也。(針刺二十。)行有逆順,至有遲速,故太過者化先天,不及者化後天。(運氣十八。)
白話文:
聖人奉行的道,上通於天,下接於地,中和於人倫。因此,木匠不能捨棄規矩而憑意念估量尺寸,也不能廢棄墨線而憑感覺畫出水平線。工匠不能放下圓規而畫出圓形,也不能丟棄矩尺而畫出方形。面對深淵時,不費力就能把水排乾。順著河流挖掘和疏通,就能暢通水路。這說明瞭氣的通暢與阻滯,血的清淨與濁穢,氣血運行的順逆。行動有順逆,狀態有快慢,所以過於激烈的會變成先天的,不足的會變成後天的。
天樞之上,天氣主之;天樞之下,地氣主之;氣交之分,人氣從之,萬物由之。升已而降,降者謂天;降已而升,升者謂地。天氣下降,氣流於地;地氣上升,氣騰於天。故高下相召,升降相因,而變作矣。(運氣九。)
陽之汗,以天地之雨名之;陽之氣,以天地之疾風名之。暴氣象雷,逆氣象陽。(陰陽四。)
白話文:
天樞穴之上,屬於天氣(陽氣)所作用;天樞穴之下,屬於地氣(陰氣)所作用;天氣與地氣交會的交界處,人體元氣(人氣)會受到影響,萬物也由氣的交會而形成。天氣下降,氣流轉至地部;地氣上升,氣蒸騰至天部。所以高處和低處相互感召,氣機升降相互作用,於是變化而產生。
善言天者,必應於人;善言古者,必驗於今;善言氣者,必彰於物;善言應者,同天地之化;善言化言變者,通神明之理。(運氣十二。)善言人者,必有厭於己。(疾病六十六。)
善言始者,必會於終;善言近者,必知其遠。(運氣類三。)
白話文:
善於談論天象變化的人,必定能對應於人體。善於探討古代的人和事物,必定能驗證於當今。善於討論氣的變化,必定能顯現於萬物之中。善於論述感應關係的人,能與天地萬物同化。善於闡述變化規律的人,能通曉神明之理。
善於談論別人的優點,必定會招致自己的煩惱。
帝曰:余聞得其人不教,是謂失道;傳非其人,慢泄天寶。夫道者,上知天文,下知地理,中知人事,可以長久,此之謂也。帝曰:何謂也?岐伯曰:本氣位也。位天者,天文也。位地者,地理也。通於人氣之變化者,人事也。故太過者先天,不及者後天,所謂治化而人應之也。(運氣十。)
得其人弗教,是謂重失;得而泄之,天將厭之。(藏象三十一。)
白話文:
黃帝說:我聽說得到道卻教導了不適當的人,這叫做失道;將道傳授給不適當的人,就是隨意泄露天機。道這種東西啊,對上通曉天文,對下了解地理,對中間的人事通達,這樣纔能夠長久,這纔是真正的道啊。
黃帝說:什麼是道呢?
岐伯說:就是根本氣的位置啊。在天空的位置叫做天文,在地上的位置叫做地理,通曉人氣變化的人事規律的,就是人事。所以過度的是先天,不足的是後天,這都是在治理化育的規律之下,人也要順應這個規律的。(《靈樞·運氣十》)
物生謂之化,物極謂之變,陰陽不測謂之神,神用無方謂之聖。在天為氣,在地成形,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。(運氣三。)
白話文:
萬物的產生叫做化,萬物的發展到極致叫做變,陰陽的變化難以預測叫做神,神的作用出人意料叫做聖。在天上顯現為氣,在地面凝聚成形,形氣相互作用而產生了萬物。(《運氣論》第三篇)
物之生從乎化,物之極由乎變,變化之相搏,成敗之所由也。出入廢則神機化滅,升降息則氣立孤危。故非出入,則無以生長壯老已;非升降,則無以生長化收藏。無形無患。(運氣九。)
白話文:
萬物誕生於變化,萬物發展極致也源於變化。陰陽變化的相互作用,是事物成敗的根本原因。如呼吸運行受阻,精神活動就會衰退;升降運動停止,氣就會停滯,導致危險。因此,沒有呼吸運行,生命就無法生長、強壯、衰老和死亡;沒有升降運動,生命也無法生長、發育、化育和收藏。無形無狀,無憂無慮。(摘自《運氣論》第九章)
道無鬼神,獨來獨往。(針刺九。)
有道以來,有道以去,審知其道,是為身寶。(針刺二十七。)
無道行私,必得天殃。(針刺二十八。運氣三同。)
治之極於一。一者因得之。(論治十七。)
補瀉勿失,與天地如一,得一之精,以知死生。(脈色九。)
知其要者,一言而終,不知其要,流散無窮。(經絡十四。運氣五、十七。)
白話文:
大道不依靠鬼神,自行來去。
有人遵循大道而來,也有人遵循大道而去。能夠明瞭大道,就是自身的寶藏。
不遵循大道,私自行事,必然會招致天譴。
治病要精準,精準的治療來源於對病情的準確把握。
補瀉的運用不可失誤,要與天地合一,掌握天地之精氣,才能洞悉生死。
懂得大道精髓的人,一句話就能概括所有,不懂得大道精髓的人,就會陷入無盡的迷茫。
凡此十二官者,不得相失也。故主明則下安,以此養生則壽,歿世不殆,以為天下則大昌。主不明則十二官危,使道閉塞而不通,形乃大傷,以此養生則殃,以為天下者,其宗大危。至道在微,變化無窮,孰知其原?窘乎哉!消者瞿瞿,孰知其要?閔閔之當,孰者為良?恍惚之數,生於毫釐,毫釐之數,起於度量,千之萬之,可以益大,推之大之,其形乃制。(藏象一。
肖者瞿瞿四句,又見運氣十一。)
聖人易語,良馬易御也。(經絡七。)
白話文:
這些十二個臟腑,不可互相脫離。所以心神清明,身體就能健康;用這種方法養生,就能長壽,終身無虞,推廣到國家治理,國家也能昌盛。心神不清明,則十二臟腑就會受損,導致經絡閉塞不通,身體會受到重大傷害;用這種方法養生,就會帶來災禍;推廣到國家治理,國家宗廟也會受到嚴重威脅。至高的養生之道,在於微小的事物中,其變化無窮無盡,誰能探究出它的源頭?實在令人感到窘迫!消瘦的人總是很憂愁,誰能明白其中的關鍵?處境艱難時,誰纔是良善之人?虛無飄渺的數字,產生於極微小的毫釐之中,而毫釐之數,又源於度量。千千萬萬,可以增長為龐大之數,推演到極致,就能形成具體的事物。
春氣西行,夏氣北行,秋氣東行,冬氣南行。故春氣始於下,秋氣始於上,夏氣始於中,冬氣始於標。春氣始於左,秋氣始於右,冬氣始於後,夏氣始於前。此四時正化之常。故至高之地,冬氣常在,至下之地,春氣常在。(運氣十八。)
太過者暴,不及者徐。暴者為病甚,徐者為病持。(運氣二十三。)
白話文:
從初氣到終氣的三個階段,由天氣掌管,(天氣)勝出是正常的;從四氣到終氣的四個階段,由地氣掌管,(地氣)回歸是正常的。有勝出,就會有回歸;沒有勝出,就不會有回歸。(《運氣二十九》) 彼春之暖,為夏之暑,彼秋之忿,為冬之怒。(運氣三十二。)
初氣終三氣,天氣主之,勝之常也;四氣盡終氣,地氣主之,復之常也。有勝則復,無勝則否。(運氣二十九。)
乘危而行,不速而至,暴虐無德,災反及之,微者復微,甚者復甚。不恆其德,則所勝來復;政恆其理,則所勝同化。(運氣十三。)
命其位,而方月可知也。(運氣二十一。)
先至為主,後至為客。(疾病七。)
白話文:
趁著對手虛弱的時候進攻,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取勝。然而,如果殘暴虐待人民,就會招致災禍。輕微的災禍就會復發成較輕的,嚴重的災禍就會復發成較重的。如果不能保持德行,勝利就會溜走並反撲;如果施政符合原則,勝利就會讓對手臣服。
帝曰:夫子數言形與神,何謂形?何謂神?願卒聞之。岐伯曰:請言形,形乎形,目冥冥,問其所病。索之於經,慧然在前,按之不得,不知其情,故曰形。帝曰:何謂神?岐伯曰:請言神,神乎神,耳不聞,目明心開而志先,慧然獨悟,口弗能言,俱視獨見,適若昏,昭然獨明,若風吹雲。故曰神。(針刺十三。)
下有漸洳,上生蒲葦,此所以知形氣之多少也。(針刺三十五。)
白話文:
黃帝說:先生多次提到「形」和「神」,什麼是「形」?什麼是「神」?我希望聽您詳細解釋。
岐伯說:先說「形」吧。外形上有病,但無法用眼睛直接看到,需要問診病人的症狀。依照經脈系統去找,症狀卻明顯出現在眼前,但按壓卻找不到,也無法探知病情的真正原因,這就是「形」。
黃帝說:什麼是「神」?
岐伯說:再來說「神」吧。病在「神」,是聽不到聲音,眼睛卻明亮,心靈清醒,思維活躍,自己就能領悟,嘴卻說不出來,大家都看見卻只有自己能看出來,就像昏暗中只有自己明亮,好像風吹雲散。這就是「神」。
夫一木之中,堅脆不同,堅者則剛,脆者易傷,況其材木之不同,皮之厚薄,汁之多少,而各異耶?夫木之早花先生葉者,遇春霜烈風,則花落而葉萎。凡此五者,各有所傷,況於人乎?(疾病七十六。)
入國問俗,入家問諱,上堂問禮,臨病人問所便。(論治二。)
白話文:
即使是同一顆樹,樹幹的硬度和脆度也有差異。堅硬的樹幹堅固,脆的樹幹容易折斷。何況不同的樹種,樹皮的厚度,樹汁的多寡,都有所不同呢?在樹木中,比其他樹木提早開花和長出葉子的樹木,遇到春天的霜凍和強風,花朵就會凋謝,葉子就會枯萎。這五種情況,各有各的傷害,何況是人呢?
明目者,可使視色。聰耳者,可使聽音。捷疾辭語者,可使傳論語。徐而安靜、手巧而心審諦者,可使行針艾,理氣血而調諸逆順,察陰陽而兼諸方。緩節柔筋而心和調者,可使導引行氣。疾毒言語輕人者,可使唾癰咒病。爪苦手毒、為事善傷者,可使按積抑痹。手毒者,若使按龜,置龜於器下而按其上,五十日而死矣;手甘者,復生如故也。(針刺十一。)
白話文:
- **眼神敏銳者:**可以辨別物體。
- **耳朵靈敏者:**可以分辨聲音。
- **口齒伶俐、能言善道者:**可以傳遞語言。
- **動作緩慢從容、心思細膩者:**可以施針灸,通氣血、調節正邪,判斷陰陽並兼顧各方。
- **節奏舒緩、筋骨柔軟、心態平和者:**可以引導氣息運行。
- **說話急促、言辭刻薄者:**可以通過吐口水、咒語等治療疾病。
- **手爪有毒、行為魯莽者:**可以用手指壓迫積聚的毒素,解除疼痛麻木。
- **用手指施毒者:**如果讓他壓住一隻烏龜,把烏龜放在器皿的下方,他會在五十天後死亡;如果用手指接觸甜的東西,毒性就會消失。
約方者,猶約囊也。未滿而知約之以為工,不可以為天下師。(針刺二十九。)
猶拔刺也,猶雪汙也,猶解結也,猶決閇也。(針刺五十二。疾病一。)
白話文:
大意是說,使用針灸時,要像控制袋子一樣恰到好處。在病情還沒有完全顯現時就能適當地施治才算高手,這樣的人可以被稱作天下的良師。
針灸就像是拔出刺一樣,就像是清除污垢一樣,就像是解開繩結一樣,就像是疏通阻塞一樣。
夫鹽之味鹹者,其氣令器津泄;弦絕者,其音嘶敗;木敷者,其葉發;病深者,其聲噦。人有此三者,是謂壞腑,毒藥無治,短針無取,此皆絕皮傷肉,血氣爭黑。(針刺九。)
八尺之士。(經絡三十三。)
人長七尺五寸者。(經絡十八。)
白話文:
鹽味鹹,它的氣能使器皿中的液體外泄;弦線斷了,它的音色嘶啞破敗;樹木光禿,它的葉子發芽;疾病深重,人的聲音嘶啞。人體出現這三種情況,叫做壞腑。毒藥無法治療,短針也無法取穴,這些都是皮肉嚴重受損,血氣瘀滯發黑所致。
人年老而無子者,材力盡耶?將天數然也?岐伯曰:女子七歲,腎氣盛,齒更髮長。二七而天癸至,任脈通,太衝脈盛,月事以時下,故有子。丈夫八歲,腎氣實。二八,腎氣盛,天癸至,精氣溢瀉,陰陽和,故能有子。(藏象十三。)
白話文:
人到老年沒有孩子,是因為體力衰竭了嗎?還是天命使然呢?岐伯說:女子七歲時,腎氣旺盛,牙齒換新,頭髮開始生長。十四歲時,月經初潮,任脈通暢,足太衝脈氣血旺盛,月經按時來潮,所以能夠生育。男子八歲時,腎氣充足。十六歲時,腎氣旺盛,精液分泌旺盛,陰陽調和,所以能夠生育。(《靈樞經·藏象十三》)
不失人情。(脈色八。)
人以水穀為本,故人絕水穀則死。(脈色十二。)
人飲酒,酒亦入胃,谷未熟而小便獨先下何也?(經絡二十三。)
飲酒者,衛氣先行皮膚,先充絡脈。(經絡六。)
酒入於胃,則絡脈滿而經脈虛。(疾病三十四。)
怯士之得酒,怒不避勇士者,名曰酒悖。(藏象類二十一。)
血脈和利,精神乃居,故神者,水穀之精氣也。(藏象二十七。)
營衛者精氣也,血者神氣也,故血之與氣,異名同類焉。(經絡二十三。)
白話文:
不失人情。(脈色八。)
人需要靠食物和水來維持生命,所以人如果沒有食物和水就會死亡。(脈色十二。)
人喝酒,酒也進入胃裡,但食物還沒消化,為什麼卻先小便呢?(經絡二十三。)
喝酒的人,體內的衛氣會先到達皮膚,然後再充盈經絡脈絡。(經絡六。)
酒進入胃裡,就會讓經絡脈絡充滿,而經脈卻會虛弱。(疾病三十四。)
膽小的人喝了酒,會變得勇猛,不怕強壯的人,這種現象叫做酒悖。(藏象類二十一。)
血液循環通暢,精神才會安定,所以精神是食物和水精華的氣。(藏象二十七。)
營氣和衛氣都是精華的氣,血液是神氣,所以血液和氣雖然名字不同,但本質是一樣的。(經絡二十三。)
腦、髓、骨、脈、膽、女子胞,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,皆藏於陰而象於地,故藏而不瀉,名曰奇恆之腑。(藏象二十三。)
白話文:
腦、骨髓、骨頭、經絡、膽、女性子宮,這六個器官是由地氣生成的,都藏匿在陰暗處並且類似於大地,所以它們只儲存不排泄,被稱為奇恆之腑。(《藏象二十三》)
比類從容:此皆工之所時亂也,然從容得之。夫聖人之治病,循法守度,援物比類,化之冥冥,循上及下,何必守經?不引比類,是知不明也。(俱疾病九。)比類形名,虛引其經。善為脈者,必以比類奇恆,從容知之。(俱論治十八。)頌得從容之道,以合從容。(疾病七。
)不知比類,足以自亂。從容之葆。(俱論治十九。)從容不出,人事不殷。(疾病八。)
白話文:
比類從容: 這些都是醫生一時混亂所致,但從容不迫就能處理。聖人治療疾病,遵循法規,援引事物比對,化解在看不見的地方,從上到下循序漸進,何必拘泥於經典?不引用比對,說明知識不足。(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九)
比類形名,虛引其經: 善於診斷脈象的人,必定通過比對奇特恆定的脈象,從容地瞭解病症。(《諸病源候論》卷十八)
頌得從容之道,以合從容: 讚頌從容之法,以達到從容的境界。(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七)
至數:天地之至數,始於一,終於九焉。(脈色五。)天地之精氣,其大數常出三入一。(氣味二。)循經守數。按循醫事。(論治十八。)診無人事治數之道。(論治十九。)至數之機,迫迮以微,其來可見,其往可追,敬之者昌,慢之者亡,無道行私,必得夭殃。(運氣三。
白話文:
完整數目: 天地間最完整的數位從一到九(脈色有五)。
天地精氣的規律: 天地精氣的運行規律是:先釋放出三份精氣,再吸收一份精氣(氣味有二)。
遵循經絡規律: 醫治時要遵循經絡規律,並遵守相應的數目。
不可違反自然規律: 診斷治療時,不能違揹人體的自然規律。
數目的奧祕: 數目變化的奧祕深奧微妙,來去無蹤。敬畏它的人就能興盛,怠慢它的人就會滅亡。如果違背自然規律,必定會招致災禍。
)氣數者,所以紀化生之用也。(運氣一。)數之可數者,請遂言之。(運氣十七。)今良工皆得其法,守其數。(論治十五。)刺之而氣不至,無問其數。(針刺十六。)勝至則復,無常數也。無問其數,以平為期。(俱運氣二十九。)太過者其數成,不及者其數生,土常以生也。
(運氣二十三。)先至為主,後至為客。(疾病七。)
白話文:
氣數是指記錄萬物化生運行的規律。(運氣篇,第1條)可以量化的數目,就請明白地說出來。(運氣篇,第17條)現在的優秀醫者都掌握了方法,遵守了客觀規律。(論治篇,第15條)針刺後如果氣血不通暢,不用考慮針刺的次數。(針刺篇,第16條)病情惡化到極點就會好轉,沒有固定的規律。不考慮針刺的次數,以病情平穩為目標。(運氣篇,第29條)病情過盛則氣數已成,病情不足則氣數仍在形成,脾胃功能常在養育。(運氣篇,第29條)
權衡:觀權衡規矩,而知病所主。(論治八。)氣歸於權衡。權衡以平,氣口成寸,以決死生。(藏象十二。)平治於權衡。(論治十五。)陰陽反作,治在權衡相奪。(論治十四。)夫五運之政,猶權衡也,高者抑之,下者舉之,化者應之,變者復之。(運氣十。)
白話文:
權衡
- 觀察權衡規矩,就能知道疾病的主要病因。(論治八)
- 氣歸於權衡。權衡平衡,呼吸間隔一寸,就能判斷生死。(藏象十二)
- 平穩治療於權衡。(論治十五)
- 陰陽反作,治療在於權衡相奪。(論治十四)
- 五運行氣的規律,猶如權衡。高者壓低,低者抬高,轉化者順應,變異者恢復。(運氣十)
參伍:參伍不調者病。(脈色二十五。)以此參伍,決死生之分。(脈色一。)善調尺者,不待於寸;善調脈者,不待於色。能參合而行之者,可以為上工。(脈色十七。)以日之寒溫,月之虛盛,四時氣之浮沉,參伍相合而調之。(針刺十三。)伍以參禁,以除其內。(針刺四十八。)
白話文:
參伍
- 病症:參伍不調會致病。(脈色二十五)
- 根據參伍的規律,可以判斷生死。(脈色一)
- 善於調理尺脈的,不用看寸脈;善於調理脈象的,不用看脈色。能將兩者結合運用的,算是高超的醫生。(脈色十七)
- 根據一天的寒暖變化,一個月的強弱起伏,四時天氣的浮沉,參照參伍的規律來調養。(針刺十三)
- 用「伍」來限制「參」,以去除疾病的內在根源。(針刺四十八)
門戶:倉稟不藏者,是門戶不要也。(疾病九十一。)閉戶塞牖,系之病者,數問其情,以從其意。(論治十七。)關門不利,故聚水而從其類也。(針刺三十八。)口鼻者,氣之門戶也。(疾病七十九。)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。(攝生六。)能知解結契紹於門戶。(經絡十二。
白話文:
門戶:
- 身體內沒有儲存食物,就好比家裡沒有糧食,門戶自然不要了(適用於疾病九十一)。
- 患有閉門塞牖(關閉門窗)症狀的病人,應多次詢問其病情,並順從他的意願進行治療(適用於論治十七)。
- 關閉門戶會不利,所以(疾病)會聚集水氣而與相似的病症相伴出現(適用於針刺三十八)。
- 口鼻是氣體出入的門戶(適用於疾病七十九)。
- 人與萬物都在生長的門戶中興衰浮沉(適用於攝生六)。
- 懂得處理結節,並將(治療)方法世代相傳(適用於經絡十二)。
)知氣之所在,而守其門戶。(針刺十。)知其所在者,知診三部九候之病脈處而治之,故曰守其門戶焉。(針刺十三。)推闔其門,令神氣存。(針刺十四。)少陽司天,五之氣,陽乃去,寒乃來,雨乃降,氣門乃閉。(運氣十七。)平旦人氣生,日中而陽氣隆,日西而陽氣已虛,氣門乃閉。
白話文:
- 瞭解氣的所在位置,並守住它的門戶。(《針刺十》)
- 所謂「知其所在」,是指懂得診斷三部九候中的病脈所在,並加以治療,所以說要守住它的門戶。(《針刺十三》)
- 闔上它的門戶,讓神氣存留。(《針刺十四》)
- 少陽主司天氣,五行的氣息,陽氣才退去,寒氣便來臨,雨才會降下,氣門才封閉。(《運氣十七》)
- 清晨人體氣息生發,中午陽氣旺盛,傍晚陽氣漸虛,氣門便封閉。
(疾病五。)風中五臟六腑之俞,亦為臟腑之風,各入其門戶。(疾病二十八。)凡刺熱邪越而蒼,出遊不歸乃無病,為開通闢門戶,使邪得出病乃已。凡刺寒邪日以溫,徐往徐來致其神,門戶已閉氣不分,虛實得調其氣存也。(針刺三十四。)瀉實者氣盛乃內針,針與氣俱內,以開其門。
白話文:
**(疾病五。)**風中五臟六腑之俞穴,也就是臟腑之風,會各自進入其門戶(穴位)。
(疾病二十八。) 凡是刺穿熱邪過盛而發蒼的部位,讓邪氣排出而後不復發,則沒有疾病。這是因為刺穿之後,打通了門戶(穴位),讓邪氣得以排出,疾病也就痊癒了。凡是刺寒邪的,每天都要溫灸,讓氣血慢慢出入,以調和其神氣。門戶(穴位)已經閉合,氣血不流通,通過針刺可以調節虛實,使氣血充盈。
(針刺三十四。) 給實證(邪氣過盛)的人瀉氣,是因為其氣勢強盛,所以要針刺深入。針刺與氣息一起深入,以此疏通門戶(穴位)。
補虛者候呼內針,氣出針入,針空四塞,精無從去,方實而疾出針,氣入針出,熱不得還,閉塞其門。(疾病二十。)所謂戊己分者,奎壁角軫,則天地之門戶也。(運氣四。)魄門。(藏象二十三。)
白話文:
補充虛弱時機候
- 等病人呼吸內吸時刺針,氣息呼出時收回針。
- 針刺入的部位封閉緊密,精氣無法外洩,才迅速刺入、收回針。
- 氣息吸入時收回針,氣息呼出時刺入針,熱氣無法反流,封住出入口。
戊己分指的部位
- 奎、壁、角、軫四星宿,代表天地間的出入口。
魄門
- 五臟六腑中儲存陰氣的部位。
隱曲:二陽之病發心脾,有不得隱曲。(疾病六。)不得隱曲。(脈色二十九。)隱曲不利,互引陰股。(運氣二十七。)腎風之狀,隱曲不利。(疾病二十八。)隱曲之疾。(運氣三十。)
白話文:
隱曲:
- 心脾疾病,無法隱藏病徵。(疾病六)
- 病情難以掩蓋。(脈色二十九)
- 隱曲不利,會導致下肢陰股疼痛。(運氣二十七)
- 腎風發作時,隱曲不利。(疾病二十八)
- 隱曲之疾。(運氣三十)
為故:適其至所為故也。(論治三。)適事為故。(論治四。)以汗為故而止。(運氣二十五。)左右前後針之,中脈為故。(針刺六。)吸則轉針,以得氣為故。(針刺十四。)刺筋上為故。以熱為故。刺無傷脈肉為故。(俱針刺五十。)刺肌肉為故。(針刺三十六。)必端內針為故止。(針刺五十四。)
白話文:
- **為故:**做了適當的治療所以痊癒。(論治三)
- **適事為故:**做了合宜的處置所以痊癒。(論治四)
- **以汗為故而止:**流汗了所以症狀就會停止。(運氣二十五)
- **左右前後針之,中脈為故:**左右前後都針灸,目的是找到正經氣血運行的中脈。(針刺六)
- **吸則轉針,以得氣為故:**針灸時吸氣,然後轉動針具,目的是得到氣血。(針刺十四)
- **刺筋上為故。以熱為故。刺無傷脈肉為故:**刺在筋膜上所以痊癒。因熱而導致疼痛所以痊癒。刺針時不傷及脈絡和肌肉所以痊癒。(俱針刺五十)
- **刺肌肉為故:**刺在肌肉上所以痊癒。(針刺三十六)
- **必端內針為故止:**每次針尖都刺入體內,所以症狀才會停止。(針刺五十四)
所謂深之細者,其中手如針也,摩之切之,聚者堅也,博者大也。上經者,言氣之通天也。下經者,言病之變化也。金匱者,決死生也。揆度者,切度之也。奇恆者,言奇病也。所謂奇者,使奇病不得以四時死也。恆者,得以四時死也。所謂揆者,方切求之也,言切求其脈理也。
白話文:
所謂脈絡深入到毛細血管時,感覺像針一般細;觸摸脈絡,會發現有些地方堅實隆起,這是氣血壅滯的現象;脈絡寬闊宏大,說明氣血充盛。
「上經」是指氣血運行順暢,達於頭部。「下經」是指氣血運行不暢,導致疾病發生變化。
「金匱」是指決定生死存亡的關鍵方法。「揆度」是指仔細推斷。《奇恆》是指奇異的疾病。「奇」是指奇異的疾病不會因為時序變化而消亡。「恆」是指季節變化會導致疾病發生或惡化。
「揆」是指仔細推究。「切求脈理」是指仔細診察脈搏的變化,從而推斷疾病的根源。
度者,得其病處,以四時度之也。(此節乃病能論尾,觀其辭意,皆釋經文未明之義,而與本論無涉,且其有見於經者,有不見於經者,王氏謂古經斷裂,繆續於此者是也。故不載正條,收類於此。)
白話文:
「度」的涵義,是指從病情的部位,根據四時(春夏秋冬)的特性來推斷病情。 (這段文字是《素問·病能論》的結尾,內容主要闡釋經文中未闡明的含義,與本論無關,而且有些內容在經文中沒有提到,王氏認為這是古經斷裂後被錯誤地接續至此的。因此,這裡不作為正條文載入,而是收錄於此類。)
附:王太僕法言:大寒而甚,熱之不熱,是無火也,當助其心。大熱而甚,寒之不寒,是無水也;熱動復止,倏忽往來,時動時止,是無水也,當助其腎。內格嘔逆,食不得入,是有火也。病嘔而吐,食入反出,是無火也。暴速注下,食不及化,是無水也。溏泄而久,止發無恆,是無水也。
白話文:
《王太僕法言》中說:
-
大寒而甚,熱之不熱,是無火也,當助其心。 如果非常寒冷,但溫熱後也不覺得暖和,這是因為體內沒有火氣,應該調理加強心臟功能。
-
大熱而甚,寒之不寒,是無水也;熱動復止,倏忽往來,時動時止,是無水也,當助其腎。 如果非常炎熱,但寒涼後也不覺得涼爽;熱氣一陣一陣地發作又停止,忽冷忽熱,這是因為體內沒有水氣,應該調理加強腎臟功能。
-
內格嘔逆,食不得入,是有火也。 如果胃中灼熱,嘔吐反胃,吃不下東西,這是因為體內有火氣。
-
病嘔而吐,食入反出,是無火也。 如果患了嘔吐的疾病,吃下的東西會嘔吐出來,這是因為體內沒有火氣。
-
暴速注下,食不及化,是無水也。 如果大便突然快速排出,食物還沒來得及消化,這是因為體內沒有水氣。
-
溏泄而久,止發無恆,是無水也。 如果拉肚子持續很久,時好時壞,這是因為體內沒有水氣。
故心盛則生熱,腎盛則生寒。腎虛則寒動於中,心虛則熱收於內。又熱不得寒,是無水也。寒不得熱,是無火也。夫寒之不寒,責其無水。熱之不熱,責其無火。熱之不久,責心之虛。寒之不久,責腎之少。有者瀉之,無者補之,虛者補之,盛者瀉之。是以方有治熱以寒,寒之而火食不入,攻寒以熱,熱之而昏躁以生,此則氣不疏通,壅而為是也。紀於水火,餘氣可知。
白話文:
因此,心氣旺盛就會產生熱,腎氣旺盛就會產生寒。腎虛就會導致寒氣在體內活動,心虛就會導致熱氣收聚在體內。而且熱不能沒有寒,因為寒為水的屬性;寒不能沒有熱,因為熱為火的屬性。寒氣不寒,是水不足的原因。熱氣不熱,是火不足的原因。熱氣不持久,是心虛的原因。寒氣不持久,是腎氣不足的原因。有的(氣)多就瀉掉它,有的(氣)少就補進它,虛的就補進它,盛的就瀉掉它。所以,方劑有以寒來治療熱的,但如果熱氣裡有火,寒氣就不容易進入;也有以熱來治療寒的,但如果寒氣裡有水,熱氣就會導致神志昏亂而形成。這都是因為氣血運行不暢通,壅塞而造成的。從水火兩氣的變化,可以推知其餘氣的變化。
(疾病一注。)益火之源,以消陰翳;壯水之主,以制陽光。臟腑之原,有寒熱溫涼之主。取心者不必齊以熱,取腎者不必齊以寒,但益心之陽,寒亦通行,強腎之陰,熱之猶可。(論治七注。)塞因塞用者,如下氣虛乏,中焦氣壅,欲散滿則更虛其下,欲補下則滿甚於中。
白話文:
疾病一注: 通過增強陽氣的來源,以消除陰霾;壯大水中的主人,以抑制陽光的過盛。人體臟腑的本源,具有寒、熱、溫、涼的屬性。治療時,補心之陽氣,即使是寒症也能通暢;強壯腎之陰氣,即使是熱症也能緩解。
論治七注: 針對壅塞的原因進行治療,例如:
- 下氣虛乏,中焦氣滯,想要疏散積滿,反而會加重虛弱。
- 想補益下焦,但會導致中焦更滿脹。
治不知本而先攻其滿,藥入或減,藥過依然,氣必更虛,病必漸甚。乃不知少服則資壅,多服則宣通,峻補其下以疏啟其中,則下虛自實,中滿自除,此塞因塞用之法也。(論治四注。)
白話文:
在治療疾病時,如果不找出根本原因就貿然針對表徵進行治療,藥物服用後可能暫時緩解症狀,但藥效一過症狀又會恢復,且病人的氣血會更加虛弱,病情也會逐漸惡化。如果服用少量藥物,就能夠補益身體;服用大量藥物,就能夠宣通氣血。使用強力補藥治療下焦虛弱,以疏通中焦氣滯,那麼下焦虛弱自然會得到改善,中焦滿滯也會自行消除。這種治療方法就是「用補的方法來去除堵塞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