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十一卷 (2)
十一卷 (2)
1. 一、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
若於無事之時,因其固有而存之養之,亦足為卻病延年之助,此於修養之道,而有能及其妙者,固不可不知也。至於疾病既成,營衛既亂,欲舍醫藥,而望其邪可除,元可復,則無是理也。亦猶亂世之甲兵,飢餒之糧餉,所必不容己者,即此藥也。孰謂草根樹皮,果可輕視之哉?然余猶有說焉,按史氏曰:人生於寅。
朱子曰:寅為人統。夫寅屬三陽,木王之鄉也,而人生應之,其為屬木可知矣。至察養生之用,則瓊漿玉粒,何所生也?肥鮮甘脆,何所成也?高堂廣廈安其居,何所建也?布帛衣裘溫其體,何所制也?然則草木之於人也,服食居處,皆不可以頃刻無也,無則無生矣。而人之屬木也,果信然否?第以穀食之氣味,得草木之正;藥餌之氣味,得草木之偏。
得其正者,每有所虧;鍾其偏者,常有所勝。以所勝而治所虧,則致其中和而萬物育矣。此藥餌之功用,正所以應同聲,求同氣,又孰有更切於是而謂其可忽者哉?是以至聖如神農,不憚其毒,而遍嘗以救蒸民者,即此草根樹皮也。何物狂生,敢妄肆口吻,以眇聖人之道乎!病者聞之曰:至哉言也,謹奉教矣。
言者聞之,乃縮頸流汗而不敢面者許久焉。余觀本篇之言,知岐伯之意正亦在此,因並附之,用以彰其義云。)
白話文:
人在無事之時,若能順應自然本性,加以保養存養,便足以幫助預防疾病、延年益壽。這種修養之道,若能精通其中奧妙,確實不可不知。然而一旦疾病形成,氣血紊亂,若想不靠醫藥而指望病邪能除、元氣可復,便是毫無道理。這就像亂世需靠兵器,飢荒必賴糧食,醫藥正是不可或缺之物。誰敢說草根樹皮可以輕視?
但我還想進一步說明:史書有言「人生於寅」,朱子也說「寅為人統」。寅屬三陽,是木氣旺盛之地,而人與之相應,可見人體本質屬木。試想養生所需——瓊漿玉粒從何而生?肥美甘脆之物由何而成?高堂廣廈如何建成?布帛皮裘如何織就?草木對人而言,無論飲食居住,片刻不可或缺;沒有草木,便無生機。人屬木性之說,果真如此嗎?
然而穀食的氣味,得草木之平和;藥物的氣味,得草木之偏性。平和者雖滋養卻有所不足,偏性者則能以偏糾偏。用偏勝之藥調治不足之症,便能回復中和而使生機暢旺。藥物的功用,正是與人體同氣相求、互為呼應,還有什麼比這更關鍵而能輕忽的呢?因此,神農這等聖人甘願冒險嘗百草,以草根樹皮拯救百姓。何等狂妄之徒,竟敢妄加批評、藐視聖人之道?
病者聽到這番話後說:「這話極有道理,我當謹記遵行。」而說狂言之人聞言,縮頸流汗,羞愧不敢露面良久。我細讀本篇文意,明白岐伯的深意亦在於此,故附錄於此以彰顯其真義。
2. 二、五穀五味其走其宜其禁
(靈樞五味,全)
黃帝曰:願聞穀氣有五味,其入五臟,分別奈何?伯高曰:胃者,五臟六腑之海也,(玉版篇曰:胃者,水穀氣血之海也。)水穀皆入於胃,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。(氣味之正者莫如水穀,水穀入胃以養五臟,故臟腑者皆稟氣於胃,而胃為五臟六腑之本。)五味各走其所喜,穀味酸,先走肝;穀味苦,先走心;穀味甘,先走脾;穀味辛,先走肺;穀味咸,先走腎。(五臟嗜欲不同,各有所喜,故五味之走,亦各有先。
然既有所先,必有所後,而生克佐使,五臟皆有相涉矣。至真要大論言五味各有先入,義與此同,見論治類第七。)穀氣津液已行,營衛大通,乃化糟粕,以次傳下。(人受氣於谷,故穀氣入於營衛,其糟粕之質,降為便溺,以次下傳,而出於大腸膀胱之竅。)黃帝曰:營衛之行奈何?伯高曰:谷始入於胃,其精微者,先出於胃,之兩焦,以溉五臟,別出兩行營衛之道。(谷之精氣,先出於胃,即中焦也。
而後至上下兩焦,以溉五臟。之,至也。溉,灌注也。兩行,言清者入營,營行脈中,濁者入衛,衛行脈外,故營主血而濡於內,衛主氣而布於外,以分營衛之道。)其大氣之搏而不行者,積於胸中,命曰氣海,出於肺,循喉咽,故呼則出,吸則入。(大氣,宗氣也。搏,聚也。
循,由也。氣海,即上氣海,一名膻中,居於膈上。蓋人有三氣,營氣出於中焦,衛氣出於下焦,宗氣積於上焦,出於肺,由喉嚨而為呼吸出入,故曰氣海。搏音團。咽音煙。循音巡。)天地之精氣,其大數常出三入一,故谷不入,半日則氣衰,一日則氣少矣。(人之呼吸,通天地之精氣,以為吾身之真氣。
故真氣者,所受於天,與穀氣並而充身也。然天地之氣,從吸而入;穀食之氣,從呼而出。總計出入大數,則出者三分,入止一分。惟其出多入少,故半日不食,則谷化之氣衰;一日不食,則谷化之氣少矣。知氣為吾身之寶,而得養氣之玄者,可以語道矣。)黃帝曰:谷之五味,可得聞乎?伯高曰:請盡言之。
五穀:秔米甘,麻酸,大豆咸,麥苦,黃黍辛。(秔,俗作粳。麻,芝麻也。大豆,黃黑青白等豆均稱大豆。黍,糯小米也,可以釀酒,北人呼為黃米,又曰黍子。此五穀之味合五行者。秔音庚。)五果:棗甘,李酸,慄咸,杏苦,桃辛。(此五果之味合五行者。)五畜:牛甘,犬酸,豬咸,羊苦,雞辛。
(此五畜之味合五行者。)五菜:葵甘,韭酸,藿咸,薤苦,蔥辛。(藿,大豆葉也。薤,野蒜也。爾雅翼曰:薤似韭而無實。此五菜之味合五行者。薤音械。)五色:黃色宜甘,青色宜酸,黑色宜咸,赤色宜苦,白色宜辛。凡此五者,各有所宜,五宜所言五色者。(此五色之合於五味者。
白話文:
二、五穀五味其走其宜其禁
黃帝問:「我想瞭解穀物的氣味分為五味,它們進入五臟後是如何分配的?」伯高回答:「胃是五臟六腑的營養之源(《玉版篇》說:胃是水穀氣血的匯聚之處)。水穀都進入胃中,五臟六腑都從胃獲得養分(最純正的氣味莫過於水穀,水穀進入胃後滋養五臟,所以臟腑都依賴胃的供養,胃是五臟六腑的根本)。
五味各自歸屬於它們所對應的臟腑:酸味先入肝,苦味先入心,甘味先入脾,辛味先入肺,鹹味先入腎(五臟的喜好不同,五味進入體內時也各有優先順序。但既然有先入的,必然也有後至的,五臟之間的生剋輔助關係也會互相影響。《至真要大論》提到五味各有優先歸屬的臟腑,道理與此相同)。
穀物的精華化為津液運行後,營衛之氣暢通,殘渣則轉為糟粕,依序排出體外(人體從穀物中獲取養分,穀氣進入營衛系統,糟粕則轉為排泄物,經由大腸和膀胱排出)。
黃帝問:「營衛之氣是如何運行的?」伯高回答:「穀物進入胃後,精微部分先從胃部輸出,到達上、中、下三焦,滋養五臟,並分為營、衛兩條路徑(穀物的精氣先從胃部輸出,即中焦,再分布到上下兩焦,灌溉五臟。『之』是『到達』的意思,『溉』是『灌注』的意思。『兩行』指清氣入營,營氣行於脈中;濁氣入衛,衛氣行於脈外。因此,營氣主血,滋潤體內;衛氣主氣,布散體外,形成營衛的運行系統)。
其中凝聚而不散的大氣,積聚在胸中,稱為『氣海』,從肺出發,經過喉嚨,呼氣時排出,吸氣時進入(『大氣』即宗氣,『搏』是聚集的意思。氣海就是上氣海,又名羶中,位於橫膈之上。人體有三種氣:營氣出於中焦,衛氣出於下焦,宗氣積聚於上焦,從肺出發,經喉嚨形成呼吸,所以稱為氣海)。
天地間的精氣,大致是呼出三分,吸入一分。因此,半天不吃東西,穀氣就會衰弱;一天不吃東西,穀氣就會減少(人的呼吸與天地精氣相通,形成自身的真氣。真氣來自天地,與穀氣結合後滋養全身。但天地之氣從吸氣進入,穀食之氣從呼氣排出。總體來看,呼出多於吸入,所以飲食不足時,氣血就會衰減。懂得氣是生命的根本,並能掌握養氣之道的人,才能談論養生)。
黃帝問:「穀物的五味可以詳細說明嗎?」伯高回答:「請讓我完整說明:
五穀:粳米味甘,芝麻味酸,大豆味鹹,小麥味苦,黃黍味辛(粳米即普通大米;麻指芝麻;大豆包括黃豆、黑豆、青豆、白豆等;黍是糯小米,可用來釀酒,北方人稱黃米或黍子)。
五果:棗子味甘,李子味酸,栗子味鹹,杏子味苦,桃子味辛。
五畜:牛肉味甘,狗肉味酸,豬肉味鹹,羊肉味苦,雞肉味辛。
五菜:葵菜味甘,韭菜味酸,豆葉味鹹,薤菜味苦,蔥味辛(豆葉即大豆葉;薤菜類似韭菜但不結籽)。
五色對應五味:黃色宜甘味,青色宜酸味,黑色宜鹹味,紅色宜苦味,白色宜辛味。這五種對應關係,各有所宜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