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十一卷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十一卷 (1)

1. 十一卷

2. 氣味類

3. 一、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

(素問六節藏象論,附:草根樹皮說)

帝曰:余聞氣合而有形,因變以正名,天地之運,陰陽之化,其於萬物,孰少孰多,可得聞乎?(因氣之合而有萬物之形,因形之變而有萬物之名,皆天地之運,陰陽之化也。然萬物之廣,孰少孰多,無不有數,欲詳知之,故以為問。)岐伯曰:悉哉問也,天至廣,不可度,地至大,不可量,大神靈問,請陳其方。

(天地廣大,不可度量,萬物眾多,亦難盡悉,請陳其方,謂舉其要者言之耳。)草生五色,五色之變,不可勝視。草生五味,五味之美,不可勝極。(此以草言者,木亦在其中矣。青黃赤白黑,五色之正也,然色有淺深間雜之異,故五色之變不可勝視。酸辛甘苦鹹,五味之正也,然味有厚薄優劣之殊,故五味之美,不可勝極。

即此五色五味之變,已不可窮,而天地萬物之化,又烏得而量哉?)嗜欲不同,各有所通。(物性不齊,各有嗜欲,聲色臭味,各有相宜,故各有所通也。)天食人以五氣,地食人以五味。(天以五氣食人者,臊氣入肝,焦氣入心,香氣入脾,腥氣入肺,腐氣入腎也。地以五味食人者,酸先入肝,苦先入心,甘先入脾,辛先入肺,咸先入腎也。

清陽化氣出乎天,濁陰成味出乎地,故天食人以氣,地食人以味,此即天地之運,陽陰之化,而人形之所以成也。)五氣入鼻,藏於心肺,上使五色修明,音聲能彰。(五氣入鼻,由喉而藏於心肺,以達五臟。心氣充則五色修明,肺氣充則聲音彰著。蓋心主血,故華於面。肺主氣,故發於聲。

)五味入口,藏於腸胃,味有所藏,以養五氣,氣和而生,津液相成,神乃自生。(五味入口,由咽而藏於腸胃,胃藏五味,以養五臟之氣,而化生津液以成精。精氣充而神自生,人生之道,止於是耳。而其所以成之者,則在於天之氣,地之味。氣味之切於用者,則在乎藥食之間而已。

愚按:本篇帝以天地陰陽之化為問,而伯獨以草為對,因發明五氣五味之理。觀者但謂其言草,而不知人生所賴者惟此,故特明其義,誠切重之也。余居京邸,嘗治一薦紳之疾,愈已七八,勢在將安。忽其契者,薦一偽誕庸流,以導引栽接稱長技,極口眇醫,冀要其功。且云:彼醫藥者,雖為古法,然但可除輕淺之疾,療不死之病耳。

至於存真接氣,固本回天,豈果草根樹皮之力所能及哉?病者忻服,信為神仙。自後凡見相侯者,輒云近得神仙之術,幸脫沉疴,今賴為主,而以藥副之。余聞是言,殊為不平。然竊計之,則又安忍以先聖之道,為人之副。由是謝絕,不為加意。居無何,舊疾大作,遣人相延者再四且急。

余不得已,勉效馮婦之舉,既至,察其藥缺已久,更劇於前,復為殫竭心力,僅獲保全。乃相問曰:向聞得導引之功,今則何以至此?彼赧顏答曰:此固一說,然亦無可憑據,及病作而用之,則無濟於事,以今觀之,似不可與斯道爭先也。余因告之曰:醫祖三皇,其來尚矣,豈易言者哉?雖軒岐之教,初未嘗廢恬憺虛無、呼吸精氣之說,然而緩急之宜,各有所用。

白話文:

一、天以五氣滋養人,地以五味滋養人

(出自《素問·六節藏象論》,附:關於草根樹皮的討論)

黃帝問:我聽說萬物因氣的交合而形成形體,又因形體的變化而確立名稱。天地的運行,陰陽的變化,對於萬物的影響,哪些多、哪些少,可以詳細說明嗎?(萬物因氣的結合而產生形體,因形體的變化而確立名稱,這都是天地運行、陰陽變化的結果。然而萬物如此廣大,孰多孰少,皆有定數,我想詳細瞭解,所以提出這個問題。)

岐伯回答:您的問題真是全面啊!天極其廣闊,無法測量;地極其廣大,難以估量。面對如此宏大的問題,請讓我簡要說明。

草木呈現五種顏色,而五色的變化無窮無盡,難以盡覽。草木產生五種味道,而五味的精妙也無法窮盡。(這裡以草為例,但樹木也包含其中。)青、黃、赤、白、黑是五種基本顏色,但顏色有深淺、混合的差異,所以五色的變化無法完全看清。酸、辛、甘、苦、鹹是五種基本味道,但味道有濃淡、優劣的差別,所以五味的精妙也無法完全體會。光是五色五味的變化就已無窮無盡,更何況天地萬物的變化,又怎能衡量得完呢?

萬物的性質不同,各有偏好,聲音、顏色、氣味、味道,各有適合的對象,所以各自有所相通。天以五氣滋養人,地以五味滋養人。(天以五氣滋養人,指的是臊氣入肝、焦氣入心、香氣入脾、腥氣入肺、腐氣入腎。地以五味滋養人,指的是酸味先入肝、苦味先入心、甘味先入脾、辛味先入肺、鹹味先入腎。)清陽之氣化生於天,濁陰之味形成於地,所以天以氣滋養人,地以味滋養人。這正是天地的運行、陰陽的變化,而人體也因此得以形成。

五氣通過鼻子進入人體,藏於心肺,使面色潤澤,聲音洪亮。(五氣由鼻吸入,經喉嚨藏於心肺,進而通達五臟。心氣充足則面色潤澤,肺氣充足則聲音洪亮。因為心主血,所以氣色顯現於面部;肺主氣,所以聲音由此發出。)

五味通過口進入人體,藏於腸胃,味道被吸收後,用來滋養五臟之氣。氣血調和,津液生成,精神自然充沛。(五味由口進入,經咽喉藏於腸胃,胃吸收五味以滋養五臟之氣,進而化生津液形成精氣。精氣充足則精神自然產生。人生的根本道理就在於此,而其形成的關鍵,則在於天之氣、地之味。氣味最直接的應用,就在於藥物與飲食之間。)

按語:本篇黃帝詢問天地陰陽的變化,而岐伯特別以草木為例,闡明五氣五味的道理。讀者或許只注意到他在談論草木,卻不知人類生存所依賴的正是這些,因此特別說明其重要性,實在是因為它至關重要。

我曾在北京治療一位官員的疾病,病情已好轉七八分,即將康復。忽然他的朋友推薦了一位自稱擅長導引術和養生之法的庸醫,此人極力貶低醫藥,誇大自己的本事,企圖搶功。他還說:「醫藥雖是古法,但只能治療輕微的疾病,對於固本培元、延年益壽,豈是草根樹皮所能做到的?」病人聽了很高興,以為遇到了神仙。之後,每當有人探望,他就說自己最近得到神仙之術,僥倖擺脫重病,現在主要靠導引術,藥物只是輔助。

我聽聞此言,心中不平,但暗自思量,又怎能容忍先聖的醫道被當作次要?於是便不再過問此事。沒過多久,他的舊病突然惡化,多次派人緊急請我。我不得已,勉強前往,發現他已停藥多時,病情比之前更嚴重。我竭盡全力,才勉強保住他的性命。

後來我問他:「之前聽說您依靠導引術,為何現在病情反而加重?」他羞愧地回答:「這只是一種說法,實際上並無根據,等到病發時再用,卻毫無效果。現在看來,導引術恐怕無法與醫藥相比。」

我於是告訴他:「醫道源於三皇,歷史悠久,豈是輕易可論的?雖然軒轅黃帝和岐伯的教導中,也未曾否定靜心調息、呼吸養氣的方法,但緩急輕重,各有適用之時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