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三十卷 (3)
三十卷 (3)
1. 九、針灸
故善用針者,從陰引陽,從陽引陰,以右治左,以左治右,以我知彼,以表知里,以觀過與不及之理,見微則過,用之不殆。(見論治類八。)
白話文:
所以善於用針的人,從陰分引出陽氣,從陽分引出陰氣,用右邊治左邊,用左邊治右邊,憑藉已知的情形去了解未知的情形,憑藉表面的徵象去了解裡面的實質,以觀察事物有過猶不及的道理。覺察到微妙的變化,加以運用就絕不會有差錯。
是故刺法有全神養真之旨,亦法有修真之道,非治疾也。至真之要,在乎天玄,神守天息,復入本元,命曰歸宗。(運氣四十三。)
白話文:
因此,針灸的方法含有保全生命、滋養本元的宗旨,而煉丹的方法也包含了修真的道理,並非單純為了治療疾病。真正的核心要旨,在於通往玄妙的天道,通過精神與天地的呼吸相應,並返歸於自身生命的本源,這個過程稱為「歸宗」。(出自《運氣四十三調》)
黃帝曰:刺其諸陰陽奈何?岐伯曰:按其寸口人迎,以調陰陽。凝澀者,致氣以溫之,血和乃止。其結絡者,脈結血不行,決之乃行。故曰:氣有餘於上者,導而下之;氣不足於上者,推而休之;其稽留不至者,因而迎之;必明於經隧,乃能持之。寒與熱爭者,導而行之;其宛陳血不結者,則而予之。
必先明知二十五人,則血氣之所在,左右上下,刺約畢也。(藏象三十一。)
白話文:
黃帝問:要怎麼分辨陰陽,再用針灸治療呢?
岐伯回答:按脈確認寸口和人迎兩處的脈象,來調整陰陽平衡。
如果脈象凝滯澀硬,就用溫煦的針灸手法疏通氣血,使血脈和順暢通。
如果脈象結聚凝滯,導致血流不暢,就用放血針刺破血管,讓血流通暢。
所以說:
- 如果氣分過剩,就引導它向下走。
- 如果氣分不足,就將它推回來。
- 如果氣血停留不暢,就用針灸迎合它的走向。
- 一定要清楚經絡走向,纔能有效治療。
如果寒熱交爭,就導引氣血運行。
如果血氣不暢通,就用針灸疏通。
隨日之長短,各以為紀而刺之。謹候其時,病可與期,失時反候者,百病不治。故曰:刺實者,刺其來也;刺虛者,刺其去也。此言氣存亡之時,以候虛實而刺之。是謂逢時。在於三陽,必候其氣在於陽而刺之;病在於三陰,必候其氣在陰分而刺之。(經絡二十五。)
清者其氣滑,濁者其氣澀。故刺陰者,深而留之;刺陽者,淺而疾之;清濁相干者,以數調之。(藏象十九。)
白話文:
根據日照長短的時間,仔細觀察身體的變化規律,然後決定針灸的時機。準確把握時機,就能預防和治療疾病;錯過時機,反過來刺激身體,各種疾病就難以治癒。因此說:治療實症,在陽氣上升的時候針灸;治療虛症,在陽氣下降的時候針灸。這是根據氣血的盛衰規律,判斷虛實狀況再進行針灸的說法。這就是所謂的「逢時」。如果疾病在下焦的陽經部位,必須等到氣血運行到陽經的時候再針灸;如果疾病在下焦的陰經部位,必須等到氣血運行到陰經的時候再針灸。(《素問·經絡論》第二十五章)
病有標本,刺有逆從。凡刺之方,必別陰陽。故知逆與從,正行無問,知標本者,萬舉萬當,不知標本,是謂妄行。(標本四。)
白話文:
疾病分為表證和裡證,針灸治療時需按逆從選擇針法。凡是針灸的方法,必須區分陰陽虛實。因此,如果知道逆和從的針法,正規施針就能百發百中;如果不知道表裡虛實,那就屬於胡亂行針了。(標本四。)
刺急者,深內而久留之。刺緩者,淺內而疾髮針,以去其熱。刺大者,微瀉其氣,無出其血。刺滑者,疾髮針而淺內之,以瀉其陽氣而去其熱。刺澀者,必中其脈,隨其逆順而久留之,必先按而循之,已髮針,疾按其痏,無令其血出,以和其脈。諸小者,陰陽形氣俱不足,勿取以針,而調以甘藥也。(脈色十九。)
白話文:
針刺手法有急刺、緩刺、大刺、滑刺、澀刺的區別:
- 急刺:針刺深而留針時間長。
- 緩刺:針刺淺而快速行針,以散熱氣。
- 大刺:輕微洩瀉氣血,但不出血。
- 滑刺:快速行針且針刺淺,以洩陽氣和散熱氣。
- 澀刺:針刺必須準確命中脈絡,針刺時間長,並根據脈絡逆順行針。刺入前先按壓和循脈,行針後快速按壓刺入處,避免出血,以調和脈絡。
對於脈絡細弱者,陰陽氣血都不足,不適合針刺,應使用甘溫藥物調養。(出自《脈色十九》)
凡刺之法,必先本於神。是故用針者,察觀病人之態,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,五者以傷,針不可以治之也。(藏象九。)
病之起始也,可刺而已。(論治八。)
白話文:
任何針刺療法,都必須以「神」為基礎。因此,使用針灸的人必須觀察病人的神態,瞭解其精神、魂魄的存亡狀況。如果五者受到損傷,針灸就無法治療。
經病者治其經,孫絡病者治其孫絡血,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經絡。其病者在奇邪,奇邪之脈則繆刺之。留瘦不移,節而刺之。上實下虛,切而從之,索其結絡脈,刺出其血,以見通之。(脈色二十五。)
白話文:
經絡有問題就治療經絡,經絡相連的部分有問題就治療相連的部分,身體有疼痛,血脈有問題就治療經絡。疾病是由奇異邪氣造成的,奇異邪氣的脈絡就用刺針刺破。留下的病痛沒有消除,分開治療,從上到下依序治療,找出它結絡的脈絡,刺出它的血液,就能看到(脈絡)通暢了。(脈色共有二十五種。)
五臟者,故得六腑與為表裡,經絡支節,各生虛實,其病所居,隨而調之。病在脈,調之血;病在血,調之絡;病在氣,調之衛;病在肉,調之分肉;病在筋,調之筋;病在骨,調之骨。燔針劫刺其下及與急者;病在骨,焠針藥熨;病不知所痛,兩蹺為上;身形有痛,九候莫病,則繆刺之;痛在於左而右脈病者,巨刺之。必謹察其九候,針道備矣。
(疾病二十。)
白話文:
五臟會影響六腑,使它們表裡相應。經絡和四肢會產生虛證或實證,疾病所處部位不同,治療方法也隨之變化。
疾病在脈絡上,就調理氣血;疾病在血液上,就調理經絡;疾病在氣上,就調理衛氣;疾病在肌肉上,就調理肌肉;疾病在筋上,就調理筋;疾病在骨上,就調理骨。
對於火針療法,劫刺用於病情較重的部位;如果疾病在骨,就用灸針和藥物敷;如果不知道疼痛在何處,就用兩側足少陰腎經穴位尋找;如果身體有疼痛,但九候脈象正常,就用繆刺療法;如果疼痛在左邊,但右邊脈象有問題,就用巨刺療法。
必須仔細觀察九候脈象,這樣才能掌握針灸療法。
夫實者,氣入也。虛者,氣出也。氣實者,熱也。氣虛者,寒也。入實者,左手開針空也。入虛者,左手閉針空也。(疾病二十一。)
白話文:
實證:體內有氣血湧入。虛證:體內有氣血排出。氣血充實的,會出現熱象。氣血虛弱的,會出現寒象。治療實證,用左手開針留空。治療虛證,用左手閉針留空。(《疾病治療二十一》)
瀉實者氣盛乃內針,針與氣俱內,以開其門如利其戶,針與氣俱出,精氣不傷,邪氣乃下,外門不閉,以出其疾,搖大其道如利其路,是謂大瀉,必切而出,大氣乃屈。帝曰:補虛奈何?岐伯曰:持針勿置,以定其意,候呼內針,氣出針入,針空四塞,精無從去,方實而疾出針,氣入針出,熱不得還,閉塞其門,邪氣布散,精氣乃得存,動氣候時,近氣不失,遠氣乃來,是謂追之。(疾病二十。
)
白話文:
瀉實的方法是利用氣盛引針入內,針與氣同時入內,打開門戶就像疏通道路,針與氣同時出,精氣不受損,邪氣隨之下降,外門不關閉,以便排除疾病,擴大道路就像暢通路徑,這就是大瀉法,一定要刺切而後出,大氣才會屈服。
皇帝問:補虛的方法呢?
岐伯答:拿著針不要放,以穩定心神,等到呼氣時入針,氣出時出針,針空四塞,精氣無從流失,在實處刺入出針,氣入針出,熱氣無法迴流,關閉門戶,邪氣散開,精氣得以保存,順應氣血運行,呼吸之間,近氣不失,遠氣才來,這就是追補法。(《內經·病二十》)
十二經病刺,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,熱則疾之,寒則留之,陷下則灸之,不盛不虛,以經取之。足少陰經病,灸則強食生肉,緩帶被髮,大杖重履而步。(疾病十。)
有餘有五,不足有五。有餘瀉之,不足補之。(疾病十八。)
白話文:
十二條經絡的疾病,如果盛實,就瀉出;如果虛弱,就補進;如果熱,就快速刺灸;如果寒,就緩慢刺灸;如果內陷虛脫,就灸;如果不盛也不虛,就按照經絡取穴位。足少陰經的疾病,如果灸,就會導致強行吃生肉、解開腰帶披頭散髮,手持大杖腳穿重鞋走路。(《素問·刺熱篇》)
無損不足者,身羸瘦,無用鑱石也。無益其有餘者,腹中有形而泄之,泄之則精出而病獨擅中,故曰疹成也。(疾病六十二。)
白話文:
如果身體沒有受損和不足的地方,卻駑弱難用,就像沒有用的磨石一樣。如果對已經過度的地方不加益養,那麼體內就會產生實邪,瀉下實邪時,精氣也會隨之流失,導致疾病在體內獨行,所以說這種情況叫疹。
血氣有餘,肌肉堅緻,故可苦以針。(脈色三十一。)
有病腎風者,虛不當刺,不當刺而刺,後五日其氣必至。(疾病三十一。)
其小而短者少氣,甚者瀉之則悶,悶甚則僕不得言,悶則急坐之也。(經絡六。)
六經之厥,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,不盛不虛,以經取之。(疾病三十五。)
氣滑即出疾,氣澀則出遲,氣悍則針小而入淺,氣澀則針大而入深,深則欲留,淺則欲疾。(針刺五十六。)
白話文:
身體氣血充盈,肌肉緊實,所以可以用針灸治療。
腎虛風寒的病人,不宜針灸,如果硬要針灸,五天後病氣就會加重。
手指短小的人容易氣虛,嚴重時瀉血後會感到胸悶,胸悶加重就會昏倒說不出話,此時要趕快讓他坐起來。
六經的厥症,氣盛就瀉血,氣虛就補氣,不盛不虛則依照經脈的部位取穴針灸。
氣滑的人病程短,氣澀的人病程長,氣悍的人用細針淺刺,氣澀的人用粗針深刺,深刺就留針時間長,淺刺就扎針快。
平治於權衡,去宛陳莝。是以微動四極,溫衣,繆刺其處,以復其形。開鬼門,潔淨府,精以時服,五陽已布,疏滌五臟,故精自生,形自盛,骨肉相保,巨氣乃平。(論治十五。)
白話文:
透過平衡飲食與作息,去除體內的廢物和不潔。這樣一來,可以使四肢流通暢通,保暖身體,在適當部位進行針灸,以恢復身體的健康狀態。打開人體的氣門(指穴位),潔淨臟腑,定期服用滋養精氣的藥物,待五臟之氣運行通暢後,精氣自然會生長,身體自然會強健,骨肉相互支撐,人體氣血也會平穩。(針灸治法第十五條)
太陽臟獨至,厥喘虛氣逆,是陰不足、陽有餘也,表裡俱當瀉,取之下俞。陽明臟獨至,是陽氣重並也,當瀉陽補陰,取之下俞。少陽臟獨至,是厥氣也,蹺前卒大,取之下俞,少陽獨至者,一陽之過也。太陰臟搏者,用心省真,五脈氣少,胃氣不平,三陰也,宜治其下俞,補陽瀉陰。
白話文:
太陽臟獨至(太陽經氣太旺):出現喘息、氣逆,是陰氣不足、陽氣過盛。治療應瀉表又瀉裏,選其經絡輸注俞穴。
陽明臟獨至 (陽明經氣太旺):陽氣過盛。治療應瀉陽補陰,選其經絡輸注俞穴。
少陽臟獨至 (少陽經氣太旺):出現厥氣(手腳冰冷),肩井穴疼痛劇烈。治療應瀉其經絡輸注俞穴,因為少陽獨至是陽氣過剩。
太陰臟搏者 (太陰經氣鬱結):要用真氣調理心神,五脈脈氣虛弱,胃氣不調,三陰經氣鬱結,應調理其經絡輸注俞穴,補陽瀉陰。
一陽獨嘯,少陽厥也,陽並於上,四脈爭張,氣歸於腎,宜治其經絡,瀉陽補陰。一陰至,厥陰之治也,真虛㾓心,厥氣留薄,發為白汗,調食和藥,治在下俞。(脈色十五。)
白話文:
陽氣獨盛,少陽經脈虛弱,陽氣上沖頭部,四條脈絡緊脹,氣血迴流到腎臟,應當治療其經絡,瀉掉陽氣,補充陰氣。陽氣衰退到極點,厥陰經脈受損,真氣不足,導致心悸,寒氣殘留,出現白汗症狀,應當調整飲食,配合藥物治療,調理下俞穴位。(脈象呈現十五種顏色。)
足陽明,五臟六腑之海也,其脈大血多,氣盛熱壯,刺此者不深弗散,不留不瀉也。足陽明,刺深六分,留十呼。足太陽深五分,留七呼。足少陽深四分,留五呼。足太陰深三分,留四呼。足少陰深二分,留三呼。足厥陰深一分,留二呼。手之陰陽,其受氣之道近,其氣之來疾,其刺深者皆無過二分,其留皆無過一呼。
白話文:
足陽明經絡是五臟六腑氣血匯聚的地方。它的經絡脈道寬大,氣血充足,氣勢旺盛,體質強壯。針刺這個經絡時,針刺的深度要深一點,否則無法散瘀止血,也不宜針刺的時間太短,否則無法瀉火。
足陽明經絡的針刺深度為六分,留針時間為十個呼息。
足太陽經絡的針刺深度為五分,留針時間為七個呼息。
足少陽經絡的針刺深度為四分,留針時間為五個呼息。
足太陰經絡的針刺深度為三分,留針時間為四個呼息。
足少陰經絡的針刺深度為二分,留針時間為三個呼息。
足厥陰經絡的針刺深度為一分,留針時間為二個呼息。
手上的陰陽經絡,它們接收氣血的管道較近,氣血運行較快。針刺這些經絡的深度一般不超過二分,留針時間也不超過一個呼息。
其少長大小肥瘦,以心撩之,命曰法天之常。灸之亦然。灸而過此者得惡火,則骨枯脈澀;刺而過此者,則脫氣。(經絡三十三。)
白話文:
無論是年輕、年老、體型大小、肥瘦的人,用手指輕輕觸摸,根據《扁鵲內經·靈樞》中的說法,稱為「法天之常」,針灸也是如此。針灸超過這個原則就會導致不良後果,會導致骨骼乾枯、脈絡澀滯;刺超過這個原則,就會導致氣血虛脫。(《黃帝內經·靈樞經·經絡三十三》)
刺陽明出血氣,刺太陽出血惡氣,刺少陽出氣惡血,刺太陰出氣惡血,刺少陰出氣惡血,刺厥陰出血惡氣也。(經絡二十。)
諸刺絡脈者,必刺其結上,甚血者雖無結,急取之以瀉其邪而出其血,留之發為痹也。(經絡類六。)
白話文:
針刺陽明經出血,表示正氣充足;針刺太陽經出血,表示邪氣排解;針刺少陽經,排出惡血表示正氣不足;針刺太陰經,排出惡血表示正氣不足;針刺少陰經,排出惡血表示正氣不足;針刺厥陰經出血,表示邪氣排解。(《難經‧經絡二十》)
孫絡三百六十五穴會,亦以應一歲,以溢奇邪,以通榮衛,榮衛稽留,衛散榮溢,氣竭血著,外為發熱,內為少氣,疾瀉無怠,以通榮衛,見而瀉之,無問所會。溪谷三百六十五穴會,亦應一歲,其小痹淫溢,循脈往來,微針所及,與法相同。(經絡八。)
十五別絡病刺。(經絡五。)
十二原者,主治五臟六腑之有疾者也。(經絡十五。)
白話文:
人體的穴位共三百六十五處,與人體一年的變化相呼應。它們可以疏通奇邪、調節榮衛之氣。如果榮衛運行不暢,衛氣會散溢,榮氣會過剩,導致氣血不暢,表現為外感發熱,內感氣虛。這種情況應毫不猶豫地進行瀉法,疏通榮衛之氣,不論穴位位置如何。同樣,三百六十五處穴位也與人體一年的變化相應。如果出現小範圍痺痛和體液溢出,可以根據經絡循行,用微針刺入穴位進行治療,方法與上述相同。
病始手臂者,先取手陽明太陰而汗出;病始頭首者,先取項太陽而汗出;病始足脛者,先取足陽明而汗出。臂太陰可汗出,足陽明可汗出。故取陰而汗出甚者,止之於陽;取陽而汗出甚者,止之於陰。(針刺五十四。)
白話文:
疾病一開始在手臂,就先治療手部的陽明經和太陰經,然後出汗;疾病一開始在頭部,就先治療頸部的太陽經,然後出汗;疾病一開始在腳脛部,就先治療腳部的陽明經,然後出汗。
手臂的太陰經可以出汗,腳部的陽明經也可以出汗。所以如果治療陰經後出汗很嚴重,就應該轉而治療陽經;如果治療陽經後出汗很嚴重,就應該轉而治療陰經。(出自《針刺五十四》)
刺上關者,呿不能欠;刺下關者,欠不能呿。刺犢鼻者,屈不能伸;刺兩關者,伸不能屈。(經絡十。)
刺胸腹者,必以布㹠著之,乃從單布上刺。(針刺十九。)
五臟熱病死生刺法。(疾病四十四。)
臟腑之咳,治之奈何?岐伯曰:治臟者治其俞,治腑者治其合,浮腫者治其經。(疾病五十二。)
夫癰氣之息者,宜以針開除去之;夫氣盛血聚者,宜石而瀉之。(疾病八十八。)
諸經瘧刺。(疾病五十。)
五臟背腧,灸之則可,刺之則不可。氣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。以火補者,毋吹其火,須自滅也。(經絡十一。)
絡滿經虛,灸陰刺陽;經滿絡虛,刺陰灸陽。(疾病十六。)
緊則先刺而後灸之。陷下則徒灸之,陷下者,脈血結於中,中有著血,血寒,故宜灸之。(針刺二十九。)
白話文:
針刺上關穴,患者就會張口困難,無法伸舌;針刺下關穴,患者就會伸舌困難,無法閉口。針刺犢鼻穴,患者就會屈膝困難,無法伸直;針刺兩關穴,患者就會伸直困難,無法屈膝。
針刺胸腹部位時,必須先用布包裹住,再從布上扎針。
五臟熱病的生死針刺療法。
臟腑咳嗽,應該怎麼治療?岐伯說:治療臟腑疾病,應該分別針刺俞穴和合穴,治療浮腫,應該針刺經脈。
癰氣呼吸困難的,應該用針挑破排膿;氣盛血瘀的,應該用砭石刮痧泄氣。
各種經絡瘧疾的針刺療法。
五臟背部的腧穴,可以用灸法治療,但不能針刺。氣盛就應該瀉氣,虛弱就應該補氣。用火灸時,不要吹滅,要讓火自行熄滅。
絡脈充盈經脈虛弱的,應該灸陰穴針刺陽穴;經脈充盈絡脈虛弱的,應該針刺陰穴灸刺陽穴。
肌肉緊繃的,應該先針刺後灸治。氣血下陷的,只用灸法治療,因為氣血下陷,脈血結聚於內,其中有瘀血,血寒,所以應該灸治。
針所不為,灸之所宜。陰陽皆虛,火自當之。經陷下者,火則當之,結絡堅緊,火所治之。不知所苦,兩蹺之下,男陰女陽,良工所禁。(針刺十。)
白話文:
有些地方針刺治療效果不好,用灸法反而合適。陰陽氣血都很虛弱,應該使用溫陽補益的灸法。陷下脈證表示氣血虛弱,應該用灸法補益。經絡氣血阻滯不通,結絡堅硬緊實,用灸法治療效果好。不知道某種疾病的具體原因,在小腿以下取穴治療,男性取陰穴,女性取陽穴,這是經驗豐富的醫生才會採用的方法。(針刺十。)
正月二月三月,人氣在左,無刺左足之陽;四月五月六月,人氣在右,無刺右足之陽。七月八月九月,人氣在右,無刺右足之陰;十月十一月十二月,人氣在左,無刺左足之陰。(經絡類三十四。)
大禁二十五,在天府下五寸。(經絡七。)
白話文:
一月、二月、三月,人的氣血運行在左側,不宜針刺左側足部的陽經。四月、五月、六月,人的氣血運行在右側,不宜針刺右側足部的陽經。七月、八月、九月,人的氣血運行在右側,不宜針刺右側足部的陰經。十月、十一月、十二月,人的氣血運行在左側,不宜針刺左側足部的陰經。
無刺熇熇之熱,無刺渾渾之脈,無刺漉漉之汗,故為其病逆未可治也。先其時堅束其處,令邪氣不得入,陰氣不得出,審候見之在孫絡盛堅而血者皆取之。(疾病四十八。)
白話文:
沒有劇烈發熱,沒有渾濁沉重的脈象,也沒有淋漓大汗,因此病勢逆轉,無法治療。在病症早期,堅固地約束患處,防止邪氣進入,陰氣外洩,仔細觀察並等待,在孫絡(小腸)強盛堅硬、血氣充足處下針放血。
五逆,工不察此者而刺之,是謂逆治。(疾病類九十二。)
諸病以次相傳,如是者,皆有死期,不可刺也;間一臟及二三四臟者,乃可刺也。(疾病九十四。)
諸經根結病刺。(經絡三十。)
十二經筋痹刺。(疾病六十九。)
口問十二邪之刺。(疾病七十九。)
陰陽二十五人之刺。(藏象三十一。)
臟腑諸脹針治。(疾病五十六。)
周痹眾痹之刺。(疾病六十八。)
升降不前,氣交有變,即成暴郁,須窮刺法。(運氣三十一。)
司天不遷正不退位之刺。(運氣三十九。)
剛柔失守三年化疫之刺。(運氣四十一。)
神失守位邪鬼外干之刺。(運氣四十三。)
形氣不足,病氣不足,此陰陽氣俱不足也,不可刺之。(針刺五十六。)
白話文:
五逆病症,不了解病因就用針刺治疗,这就是逆向治疗。有些疾病会依次传染,这种情况下就注定会死亡,不可用针刺。但如果只影响一个脏器或二到四个脏器,则可以针刺治疗。
各种经络根部结块的疾病,可以用针刺治疗。十二经筋痹症可以用针刺治疗。口问十二邪的病症可以用针刺治疗。阴阳二十五人相关病症可以用针刺治疗。脏腑各种胀满可以用针刺治疗。周痹和各种痹症可以用针刺治疗。升降失调,气机交错变化,导致暴郁症,需要精通针灸方法治疗。司天不迁,正气不退位,可以用针刺治疗。刚柔失守,三年化疫,可以用针刺治疗。神失守位,邪鬼外干,可以用针刺治疗。形气不足,病气不足,阴阳气都虚弱,不可用针刺治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