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三十卷 (2)
三十卷 (2)
1. 八、論治
不治已病治未病。(見攝生類七。)
白話文:
要在疾病發生之前就進行預防,而不是在疾病發生之後才去治療。
凡治病,察其形氣色澤,脈之盛衰,病之新故,乃治之無後其時。形氣相得,謂之可治;色澤以浮,謂之易已;脈從四時,謂之可治;脈弱以滑,是有胃氣,命曰易治,取之以時。形氣相失,謂之難治;色夭不澤,謂之難治;脈實以堅,謂之益甚;脈逆四時,為不可治。必察四難而明告之。(脈色十二。)
白話文:
凡是治療疾病,都要觀察病人的體型、氣色和皮膚光澤,檢查脈搏的強弱、疾病的性質(新發或久病),才能及時治療。
- 體型和氣色相得益彰,表示病情可治。
- 皮膚光澤紅潤而浮於表面,表示容易痊癒。
- 脈搏與四季規律相符合,表示可治。
- 脈搏微弱而滑利,表示脾胃有氣,稱為易治,但要及時治療。
- 體型和氣色不協調,表示難治。
- 皮膚枯黃無光澤,表示難治。
- 脈搏堅實而有力,表示病情會加重。
- 脈搏與四季規律相反,表示不可治。
必須仔細觀察這四種難治的徵兆,並向病人說明病情。(共十二種脈象和色澤)
故治不法天之紀,不用地之理,則災害至矣。(陰陽四。)
故治病者,必明六化分治,五味五色所生,五臟所宜,乃可以言盈虛病生之緒也。(運氣二十四。)
白話文:
所以治療疾病如果不遵循自然界的規律,不利用地理環境的道理,那麼災難和疾病就會來臨。
因此,治療疾病時,必須明確了解六種自然變化的治療方法,以及五味和五色與人體五臟之間的關係,這樣才能談論疾病的根源和發展。
凡治病必察其下,適其脈,觀其志意,與其病也。拘於鬼神者,不可與言至德。惡於針石者,不可與言至巧。病不許治者,病不必治,治之無功矣。(藏象十一。)
白話文:
無論治療什麼疾病,都必須先仔細觀察病人的舌象,摸清脈象,瞭解病人的心理狀態和病情。過於迷信鬼神的人,不能跟他談論高深的醫理。害怕針灸和藥物的病人,不能跟他說起精妙的醫術。如果病人在治療前表明不願意接受治療,那麼就沒有必要強行治療,強行治療也不會有效。(出自《黃帝內經·藏象十一》)
能別陰陽十二經者,知病之所生。候虛實之所在者,能得病之高下。知六腑之氣街者,能知解結契紹於門戶。能知虛石之堅軟者,知補瀉之所在。能知六經標本者,可以無惑於天下。(經絡十二。)
白話文:
如果能夠區分陰陽十二經,就可以知道疾病的根源。如果能夠探查到虛實的部位,就可以瞭解疾病的嚴重程度。如果能夠知道六腑氣勢的虛弱或強盛,就可以知道治療疾病的關鍵。如果能夠瞭解虛實堅軟的程度,就可以知道補瀉的具體位置。如果能夠明白六經的標本虛實,就不用擔心醫療上的任何困惑。
一曰治神,二曰知養身,三曰知毒藥為真,四曰制砭石小大,五曰知腑臟血氣之診。(針刺九。)
必審問其所始病,與今之所方病,而後各切循其脈,視其經絡浮沉,以上下逆從循之。(脈色二十五。)
上工救其萌芽,下工救其已成。(針刺十三。)
上工十全九,中工十全七,下工十全六。(脈色十七。)
粗工凶凶,以為可攻,故病未已,新病復起。(論治十七。)
粗工嘻嘻,以為可知,言熱未已,寒病復始,同氣異形,迷診亂經,此之謂也。(標本二。)
毒藥攻邪,五穀為養,五果為助,五畜為益,五菜為充,氣味合而服之,以補精益氣。(疾病二十四。)
標本逆從,治有先後。(標本五。)
病反其本,得標之病,治反其本,得標之方。(標本類三。)
白話文:
醫師要先掌握治病精神,再懂得保養身體,並辨識毒藥真偽,懂得製作大小不同的砭石,還要精通臟腑血氣的診斷方法。
在診斷時,必須仔細詢問患者最初發病的症狀以及目前的病況,然後仔細把脈,觀察脈絡的浮沉狀態,並根據脈象的變化來判斷病症。
最厲害的醫師能及早發現病症,及時治療,而一般的醫師只能在疾病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才能救治。
技藝高超的醫師能治好九成的病患,中等水平的醫師能治好七成的病患,而技藝一般的醫師只能治好六成的病患。
經驗不足的醫師會粗心大意,以為可以強攻病症,結果還沒治好舊病,反而又添了新病。
經驗不足的醫師會輕率草率,以為自己很懂,卻說患者熱病還沒好,又患上了寒病,混淆了病因,亂用藥方,這就是所謂的誤診。
毒藥用來攻克外邪,五穀用來滋養身體,五果用來輔助,五畜用來補充營養,五菜用來充實體力,不同食物的氣味要搭配服用,才能補充精氣。
治療疾病要掌握標本的關係,先治標再治本。
疾病要從根本治療,治療的藥方也要針對病因。
有逆取而得者,有從取而得者。逆,正順也。若順,逆也。故曰知標與本,用之不殆,明知逆順,正行無問,此之謂也。(標本二。)
白話文:
有一些人從相反的方向取得成果,還有一些人從順應自然的方向取得成果。逆,意思是順應。如果順應,就是逆。所以說,如果知道標本,運用起來就不會失敗;如果知道逆順,那麼做什麼事都不用擔心。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這個。
病生於內者,先治其陰,後治其陽,反者益甚;病生於陽者,先治其外,後治其內,反者益甚。(脈色三十二。)
白話文:
疾病起於身體內部,先治療其陰證(例如虛寒),後治療其陽證(例如實熱)。如果反過來治療,病情會加重。疾病起於身體外部(例如風寒濕邪),先治療其外在症狀,後治療其內在病因。如果反過來治療,病情也會加重。(出自《脈色三十二》)
陰盛而陽虛,先補其陽,後瀉其陰而和之。陰虛而陽盛,先補其陰,後瀉其陽而和之。虛而瀉之,是為重虛,重虛病益甚。(針刺八。)
白話文:
如果陰氣過盛而陽氣虛弱,應該先補陽氣,再瀉陰氣以使其平衡。如果陰氣虛弱而陽氣過盛,應該先補陰氣,再瀉陽氣以使其平衡。如果是虛弱的體質卻過度瀉氣血,就會導致虛弱加重,病情更加嚴重。(《針刺八》)
病生於頭者頭重,生於手者臂重,生於足者足重,治病者先刺其病所從生者也。病先起陰者,先治其陰而後治其陽;病先起陽者,先治其陽而後治其陰。(針刺五十三。)
白話文:
頭部發病時,頭部會感到沉重;手部發病時,手臂會感到沉重;足部發病時,足部會感到沉重。治療疾病時,首先要針刺疾病發生的部位。疾病最初由陰產生,應先治療陰證,然後再治療陽證;疾病最初由陽產生,應先治療陽證,然後再治療陰證。(《針刺五十三》)
無形而痛者,其陽完而陰傷之也,急治其陰,無攻其陽;有形而不痛者,其陰完而陽傷之也,急治其陽,無攻其陰。(針刺三十一。)
白話文:
沒有明顯病症卻感到疼痛的,是陽氣充足而陰氣受傷導致的。應急著治療陰氣,不要攻擊陽氣。有明顯病症卻不感到疼痛的,是陰氣充足而陽氣受傷導致的。應急著治療陽氣,不要攻擊陰氣。(摘自《針灸甲乙經·三十一》)
必先度其形之肥瘦,以調其氣之虛實,實則瀉之,虛則補之。必先去其血脈而後調之,無問其病,以平為期。(脈色五。)
白話文:
必須先判斷患者的身形肥瘦,以此來調整氣血的虛實,實則瀉之,虛則補之。必須先疏通血脈,然後再進行調理,無論是什麼病,都以調理到平和為目標。(脈色分為五種。)
其少長大小肥瘦,以心撩之,命曰法天之常。(經絡三十三。)
有者求之,無者求之,虛者責之,實者責之。(疾病類一。)
白話文:
根據人體的年齡、身材的高矮、胖瘦等不同情況來進行診治,這叫做遵循自然的法則。
存在的情況要尋求解決,不存在的情況也要探求原因,虛證要補充,實證要泄除。
補上下者從之,治上下者逆之,以所在寒熱盛衰而調之。故曰:上取下取,內取外取,以求其過。能毒者以厚藥,不勝毒者以薄藥。此之謂也。氣反者,病在上,取之下;病在下,取之上;病在中,旁取之。治熱以寒,溫而行之;治寒以熱,涼而行之;治溫以清,冷而行之;治清以溫,熱而行之。故消之削之,吐之下之,補之瀉之,久新同法。(運氣十四。)
誅伐無過,命曰大惑,反亂大經,真不可復,絕人長命,予人夭殃。(針刺十五。)
白話文:
補虛弱的部位,用溫補療法;治療上熱下寒或上寒下熱的情況,用逆療法;根據疾病的寒熱盛衰狀況進行調整。所以說:上部取穴治下部,下部取穴治上部;內部取穴治外部,外部取穴治內部,探求其中的過盛或不足。對毒性較強的疾病可用藥力較強的藥物,對毒性較弱的疾病可用藥力較弱的藥物。
氣機逆亂的疾病,病位在上部,取穴在下部;病位在下部,取穴在上部;病位在中部,從兩側取穴。治療熱證用寒涼法,緩和地進行;治療寒證用溫熱法,緩和地進行;治療溫證用清涼法,涼爽地進行;治療寒證用溫熱法,溫暖地進行。因此,減肥用消減法,通便用瀉下法,進補用補益法,瀉火用瀉熱法,不同的疾病但治療方法相同。(通運氣篇第十四)
帝曰:或有導引行氣、喬摩灸熨、刺爇飲藥之一者,可獨守耶?將盡行之乎?岐伯曰:諸方者,眾人之方也,非一人之所盡行也。此乃所謂守一勿失、萬物畢者也。(疾病九十四。)
白話文:
黃帝問:是不是有專門從事導引行氣、搓摩、灸熨、針刺、炙烤或服用藥物的人?可以專精於其中一項嗎?還是應該全部都做?
岐伯答:這些方法都是針對不同人羣的,不可能讓一個人全部都做。這就像說要專守一項不要丟失,這樣才能包羅萬象。
帝曰:其祝而已者,其故何也?岐伯曰:先巫者,因知百病之勝,先知其病之所從生者,可祝而已矣。(疾病三十三。)
白話文:
黃帝問:他們只是唸咒語而已,原因何在?岐伯回答:最早的巫醫,因為知道各種疾病的得勝之道,知道疾病的來源,因此只要唸咒語就可以了。(《黃帝內經.素問.疾病論》第三十三章)
肝苦急,急食甘以緩之。(疾病二十四。)
奪血者無汗,奪汗者無血。(經絡二十三。)
所謂經治者,飲藥,亦曰灸刺。(針刺二十九。)
起所有餘,知所不足。(脈色七。)
盛者瀉之,虛者飲藥以補之。(經絡六。)
白話文:
肝火旺盛,容易感到急躁,可以吃些甜食緩解。
失血的人不會出汗,出汗的人也不會有血。
所謂的經絡治療,包括服用藥物,也包括灸法和針刺。
觀察病人的餘氣,就能知道他缺少什麼。
身體狀況好的,就應該瀉掉多餘的,虛弱的就要服用藥物來補充。
少氣者,脈口人迎俱少而不稱尺寸也。如是者,則陰陽俱不足,補陽則陰竭,瀉陰則陽脫。如是者,可將以甘藥,不可飲以至劑。如此者弗灸,不已者因而瀉之,則五臟氣壞矣。(針刺二十八。)
白話文:
氣血不足的人,脈象的「人迎」部位和「寸口」部位都很虛弱,而且相應的「尺中」和「尺脈」也出現虛弱。如果是這樣的情況,就說明陰陽兩氣都不充足。如果過度滋補陽氣,就會耗盡陰氣;如果過度瀉掉陰氣,就會使陽氣衰竭。這種情況,可以使用味甘的藥物,不能服用寒涼的藥物。也不能進行灸法治療,如果沒有好轉,可以適當瀉下,否則會損傷五臟。
諸小者,陰陽形氣俱不足,勿取以針,而調以甘藥也。(脈色十九。)
形苦志苦,病生於咽嗌,治之以甘藥。(論治十。)
瀉虛補實,神去其室,致邪失正,真不可定,粗之所敗,謂之夭命。(疾病五十六。)
無實無虛,損不足而益有餘。奪陰者死,奪陽者狂。(針刺五十九。)
五虛勿近,五實勿遠。(針刺九。)
白話文:
凡是身體虛弱的人,陰陽精氣都不足,就不要用針灸治療,而要調養身體,服用甘甜的藥物。
如果精神和身體都十分痛苦,疾病源於咽喉,就要用甘甜的藥物治療。
瀉掉虛弱的部分,補充強壯的部分,精氣神離開了身體,導致邪氣入侵,正氣難以穩定,這是因為粗心大意而造成的失敗,就會導致夭折。
身體既不虛也不實,就不要減損不足的部分,而要補充過剩的部分。過度損耗陰氣會導致死亡,過度損耗陽氣會導致精神失常。
五種虛症不要靠近,五種實症不要遠離。
形氣不足,,病氣有餘,是邪勝也,急瀉之;形氣有餘,病氣不足,急補之;形氣不足,病氣不足,此陰陽氣俱不足也,不可刺之。故曰有餘者瀉之,不足者補之。(針刺五十六。)
白話文:
身體正氣虛弱,病邪較強,這是邪氣勝於正氣,需要立即瀉邪;身體正氣充盈,病邪虛弱,需要立即補氣;身體正氣虛弱,病邪也虛弱,這是陰陽之氣均不足,不可以針刺。所以說:正氣有餘的就要瀉去,正氣不足的就需要補充。
夫氣之勝也,微者隨之,甚者制之。氣之復也,和者平之,暴者奪之。皆隨勝氣,安其屈伏,無問其數,以平為期。(運氣二十九。)
白話文:
當正氣強盛時,虛弱的邪氣就會隨之消散,強大的邪氣就會被制約。當正氣恢復時,平和的邪氣會被調和,暴烈的邪氣則會被抑制。無論邪氣的數量多少,都要順應正氣的強弱,安於屈服或恢復正氣,以恢復平衡為目標。
木鬱達之,火鬱發之,土鬱奪之,金鬱泄之,水鬱折之,然調其氣,過者折之,以其畏也,所謂瀉之。帝曰:假者何如?岐伯曰:有假其氣,則無禁也。所謂主氣不足,客氣勝也。(運氣二十三。)
白話文:
如果肝氣鬱結了,就要疏達它;心火鬱盛了,就要發泄它;脾土鬱滯了,就要去除它;肺金鬱阻了,就要宣瀉它;腎水鬱結了,就要折伏它。但是要把身體的各個部分調理好,如果某個部分過剩了,就要折伏它,這是因為它過於強盛了。所謂的瀉,就是這樣的意思。
黃帝說:如果它虛了該怎麼辦?
岐伯說:只要它的氣能調節好,就不需要擔心。所謂的主氣不足,客氣強盛,就是這種情況。(運氣第二十三章)
司歲備物,則無遺主矣。上淫於下,所勝平之;外淫於內,所勝治之。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,以平為期,正者正治,反者反治。(運氣二十四。)
白話文:
準備好應對不同季節的事物,就能讓主體不受侵害。上面侵犯下面,用相剋之物來平復;外面侵犯裡面,用相勝之物來治療。仔細觀察陰陽所在的位置,並根據陰陽變化進行調整,以達到平衡為目標。正盛的用正法治療,反盛的用反法治療。(治療應根據運氣二十四節氣的變化而調整。)
治諸勝復,寒者熱之,熱者寒之,溫者清之,清者溫之,散者收之,抑者散之,燥者潤之,急者緩之,堅者軟之,脆者堅之,衰者補之,強者瀉之,各安其氣,必清必靜,則病氣衰去,歸其所宗,此治之大體也。(運氣二十八。)
白話文:
治療各種虛弱與亢進的病症,對於寒性病症加熱,熱性病症降溫,溫和性質的病症澄清,澄清性質的病症溫和,渙散性質的病症收斂,抑制性質的病症散發,乾燥性質的病症滋潤,急促性質的病症減緩,堅硬性質的病症軟化,脆軟性質的病症堅固,衰弱性質的病症補充,過度強化的病症瀉除,這樣才能讓它們的氣血各安其位,一定要清靜安寧,病氣才會衰退並歸於本源。這就是治療的大原則。
帝曰:客主之勝復,治之奈何?岐伯曰:高者抑之,下者舉之,有餘者折之,不足者補之,佐以所利,和以所宜,必安其主客,適其寒溫,同者逆之,異者從之。帝曰:治寒以熱,治熱以寒,氣相得者逆之,不相得者從之,余已知之矣;其於正味何如?岐伯曰:木位之主,其瀉以酸,其補以辛。火位之主,其瀉以甘,其補以咸。
白話文:
黃帝問:當客氣勝過主氣或主氣勝過客氣時,應該怎麼治療?
岐伯答:如果客氣較強,就用抑制作用的方法;如果主氣較弱,就用補益的方法;有餘的,就減少它;不足的,就補足它;輔助以對症的治療方法,調和以適合的調理方式,務必使主客調和,適應寒溫變化;同類的證狀就用相逆的方法,異類的證狀就用相應的方法。
黃帝說:用熱治療寒症,用寒治療熱症,屬性相得的證狀就用相逆的方法,屬性不相得的證狀就用相應的方法,這些我都知道了;那對於正味(本味)又有什麼看法?
岐伯答:木行主木位,瀉它用酸味,補它用辛味。火行主火位,瀉它用甘味,補它用鹹味。
土位之主,其瀉以苦,其補以甘。金位之主,其瀉以辛,其補以酸。水位之主,其瀉以咸,其補以苦。厥陰之客,以辛補之,以酸瀉之,以甘緩之。少陰之客,以咸補之,以甘瀉之,以咸收之。太陰之客,以甘補之,以苦瀉之,以甘緩之。少陽之客,以咸補之,以甘瀉之,以咸軟之。
白話文:
五行屬土的臟腑:瀉用苦味,補用甘味。
五行屬金的臟腑 :瀉用辛味,補用酸味。
五行屬水的臟腑 :瀉用鹹味,補用苦味。
五行屬厥陰的邪氣 :用辛味補,用酸味瀉,用甘味緩解。
五行屬少陰的邪氣 :用鹹味補,用甘味瀉,用鹹味收斂。
五行屬太陰的邪氣 :用甘味補,用苦味瀉,用甘味緩解。
五行屬少陽的邪氣 :用鹹味補,用甘味瀉,用鹹味軟化。
陽明之客,以酸補之,以辛瀉之,以苦泄之。太陽之客,以苦補之,以咸瀉之,以苦堅之,以辛潤之,開發腠理,致津液,通氣也。(運氣三十。)
白話文:
陽明經絡出現熱邪,可以用酸味來滋養,辛味瀉火,苦味通便瀉熱。太陽經絡出現熱邪,可以用苦味來滋養,鹹味瀉火,苦味固澀止瀉,辛味潤肺化痰,打開皮膚腠理,引出津液,疏通氣血。(《運氣論》第三十篇)
上下所主,隨其攸利,正其味,則其要也,左右同法。少陽之主,先甘後咸;陽明之主,先辛後酸;太陽之主,先咸後苦,厥陰之主,先酸后辛;少陰之主,先甘後咸;太陰之主,先苦後甘。佐以所利,資以所生,是謂得氣。(運氣三十四。)
白話文:
無論是上面還是下面,都要根據有利於病情來選擇藥物。正確使用藥物味道是關鍵,左右兩邊的陰陽屬性都要遵循這個原則。
少陽屬性先甘後鹹;陽明屬性先辛後酸;太陽屬性先鹹後苦,厥陰屬性先酸後辛;少陰屬性先甘後鹹;太陰屬性先苦後甘。
選用有利於病情恢復的藥物,搭配生成藥效的藥物,這樣才能得到有效的氣血能量。
故歲宜苦以燥之溫之,必折其鬱氣,先資其化源,抑其運氣,扶其不勝,無使暴過而生其疾。食歲谷以全其真,避虛邪以安其正。適氣同異,多少制之,同寒濕者燥熱化,異寒濕者燥濕化,故同者多之,異者少之。用寒遠寒,用涼遠涼,用溫遠溫,用熱遠熱,食宜同法。有假者反常,反是者病,所謂時也。(運氣十七。此在太陽司天條下,余俱當考。)
白話文:
去年適合使用苦溫的治療方法,以化解鬱氣,調理脾胃,提振氣運,扶助不足,避免病症發作。飲食方面,應以去年收成的穀物為主,以保全自身的精氣,避免外邪侵襲,安定正氣。順應天氣變化,適當調整飲食,同類的寒濕證狀使用燥熱的方法化解,異類的寒濕證狀使用燥濕的方法化解。因此,相同證狀的飲食應多用,不同證狀的飲食應少用。寒症應遠離寒涼,涼症應遠離涼藥,溫症應遠離溫藥,熱症應遠離熱藥,飲食也應遵循此原則。有時會出現異常情況,違反常理,這可能是疾病的徵兆,這就是所謂的「時」。
適寒涼者脹,之溫熱者瘡,下之則脹已,汗之則瘡已。西北之氣,散而寒之,東南之氣,收而溫之,所謂同病異治也。故曰氣寒氣涼,治以寒涼,行水漬之。氣溫氣熱,治以溫熱,強其內守。必同其氣,可使平也,假者反之。故治病者,必明天道地理,陰陽更勝,氣之先後,人之壽夭,生化之期,乃可以知人之形氣矣。(運氣十六。)
白話文:
適合寒涼環境的人會脹氣,適合溫熱環境的人會發瘡。服用瀉藥可以改善脹氣,服用發汗藥可以治癒瘡。西北方的天氣寒散,東南方的天氣溫和。這就是「同病異治」的道理。因此,寒涼之氣導致的疾病要用寒涼的方法治療,目的是利水濕;溫熱之氣導致的疾病要用溫熱的方法治療,目的是強固內守之氣。必須與病人的體質相符,才能使病情平穩。如果用錯方法,會適得其反。因此,治療疾病時,必須瞭解天道的運轉、地理的環境、陰陽的消長、氣候的變化、人的壽命長短、生化轉化的規律,這樣才能明白病人的體質特點。
冬則閉塞。閉塞者,用藥而少針石也。(針刺五十五。)
不治,法三月若六月,若三日若六日,傳五臟而當死。(藏象二十四。)
熱中消中,不可服高粱芳草石藥。(疾病六十。)
白話文:
冬天的時候身體容易閉塞。在這種情況下,應該多使用藥物治療而減少針灸和砭石的使用。
如果不治療,按照三個月或者六個月,或者是三天或者六天的週期,病會傳遍五臟,屆時會導致死亡。
對於內熱消渴症,不可以服用高粱、香草以及礦石類的藥物。
用寒遠寒,用熱遠熱。熱無犯熱,寒無犯寒。發表不遠熱,攻裡不遠寒。(運氣二十。)大熱遍身,狂而妄見妄聞妄言,視足陽明及大絡取之。因其偃臥,居其頭前,以兩手四指挾按頸動脈,久持之,卷而切推,下至缺盆中,而復止如前,熱去乃止,此所謂推而散之也。(針刺三十五。)
白話文:
- 在治療寒證時應採用溫熱的方法,在治療熱證時應採用涼寒的方法。
- 熱性疾病不應使用溫熱療法,寒性疾病不應使用涼寒療法。
- 發汗療法不應使用溫熱療法,攻下療法不應使用涼寒療法。
對於發燒全身、胡言亂語、幻聽幻視的重症,應從足陽明經絡和大絡穴位治療。
患者平躺時,治療者坐在患者頭前,用雙手四指夾住頸動脈並施壓。持續按壓一段時間,然後將手指捲曲並向下推至缺盆穴,再回到原點重複操作。直到發熱症狀消失,此稱為「推而散之」的方法。
治厥者,必先熨調和其經,掌與腋、肘與腳、項與脊以調之,火氣已通,血脈乃行,然後視其病,脈淖澤者,刺而平之,堅緊者,破而散之,氣下乃止。(針刺三十五。)
厥逆之治,灸石有忌。(疾病三十八。)
白話文:
治療厥證,必須先用艾灸或溫熱手法,來調和其經絡,通過按壓手掌和腋窩、肘部和腳、頸部和脊椎等,來達到疏通的目的,使火氣得以疏通,血脈才能正常運行。然後再根據病人的病情,如果脈象虛弱無力,就要用針刺來補益;如果脈象堅硬緊實,就要用針刺來疏通。這樣氣血通暢後,厥證就會停止。(出自《針刺三十五篇》)
夫瘧之未發也,陰未並陽,陽未並陰,因而調之,真氣得安,邪氣乃亡,故工不能治其已發,為其氣逆也。(疾病四十八。)
白話文:
在瘧疾發作之前,陰陽氣血還沒有交錯混亂。此時進行調養,可以讓正氣安穩,邪氣自然消失。所以醫生無法治療已經發作的瘧疾,因為此時氣血已經逆亂了。(《醫學指南》第四十八條)
人有此三者,是謂壞腑,毒藥無治,短針無取,此皆絕皮傷肉,血氣爭黑。(針刺九。)
天地淫勝病治。(運氣二十五。)
邪氣反勝之治。(運氣二十六。)
六氣相勝病治。(運氣二十七。)
六氣之復病治。(運氣二十八。)
白話文:
人體若有這三種情況,就叫做壞腑,毒藥無法治療,針灸也無效,這些都是傷及皮肉,導致血氣混濁的嚴重病症。
天地失調導致的病症需要透過調整氣運來治療。
邪氣過盛導致的病症需要透過反制邪氣來治療。
六氣相互克制導致的病症需要透過調和六氣來治療。
六氣循環失衡導致的病症需要透過恢復六氣平衡來治療。
本經十二方:小金丹治五疫。(論治二十。)雞矢醴治鼓脹。(疾病五十五。)治之以蘭,除陳氣也。治脾癉。(疾病六十一。)以千里水煮秫米半夏湯,治目不瞑。(疾病八十三。)以四烏鰂骨、一藘茹,二物併合,丸以雀卵,飲以鮑魚汁,治血枯。(疾病六十三。)以生鐵洛為飲,治陽厥。
白話文:
本草經記載的十二個藥方:
- 小金丹:治療五種疫病。
- 雞屎醴:治療腹脹。其作用原理是利用蘭草去除積蓄的廢氣。
- 治療脾臟虛弱:用千里水煎煮秫米和半夏,治療失眠。
- 治療血虛:將四隻烏鰂魚的骨頭和一株藘茹一起製成藥丸,用雀卵大小,服用時用鮑魚汁送服。
- 治療陽厥:用生鐵粉調製成藥液飲用。
(疾病六十四。)治之以馬膏,膏其急者,以白酒和桂,以塗其緩者,以桑鉤鉤之,治季春痹。(疾病六十九。)以澤瀉、術各十分,麋銜五分,合以三指撮,為後飯,治酒風。(疾病三十二。)用醇酒二十升,蜀椒一升,乾薑一斤,桂心一斤,漬酒中,浸以綿絮布,用生桑炭炙巾,以熨寒痹所刺之處。(針刺三十二。
白話文:
疾病六十四: 用馬膏來治療,對急性的情況,用白酒和桂花塗抹;對緩慢的情況,用桑鉤鉤起馬膏。這是治療春季末尾發生的痹症。
疾病六十九: 用澤瀉和術,各取十分;麋銜,取五分;將它們混合,用三根手指撮取,在吃飯後服用。這是治療因飲酒過多而引起的風痹。
疾病三十二: 用醇酒二十升,蜀椒一升,乾薑一斤,桂心一斤,浸泡在酒中。用棉絮布浸濕藥酒,再用生桑炭炙熱毛巾,熨燙因寒痹被針刺過的地方。
)鬄其左角之發方一寸,燔治,飲以美酒,治屍厥。(針刺三十。)合豕膏冷食,治猛疽。銼䔖翹草根各一升煮飲,治敗疵。(俱疾病八十六。)
白話文:
- 拔掉左角的頭髮,面積一寸,灼烤之後,用美酒送服,治療屍厥(昏迷)。(針灸三十針)
- 將豬油凝固後生吃,治療惡性腫瘤。
- 搗碎白屈菜根各一升,煮水服用,治療化膿性瘡瘍。(均出自《疾病八十六篇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