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十卷 (3)
十卷 (3)
1. 四、病有標本刺有逆從
(素問標本病傳論)
黃帝問曰:病有標本,刺有逆從奈何?(逆者,謂病在本而刺其標,病在標而刺其本。從者,病在本而刺其本,病在標而刺其標也。)岐伯對曰:凡刺之方,必別陰陽,(陰陽二字,所包者廣,如經絡時令氣血疾病,無所不在。)前後相應,逆從得施,標本相移。(取其前則後應,取其後則前應,故或逆或從,得施其法,而在標在本,可相移易矣。
)故曰有其在標而求之於標,有其在本而求之於本;(當從取者若此。)有其在本而求之於標,有其在標而求之於本。(當逆取者若此。)故治有取標而得者,有取本而得者,有逆取而得者,有從取而得者。(各有所宜也。)故知逆與從,正行無問,知標本者,萬舉萬當,不知標本,是謂妄行。
(既知標本逆從之道,尚何疑問,又何不當,此甚言標本之不可不知也。當,去聲。)
白話文:
四、病有標本刺有逆從
黃帝問道:「疾病有標本之分,針刺有逆從之法,該如何運用呢?」岐伯回答:「凡是針刺的原則,必須先辨別陰陽(陰陽二字涵蓋廣泛,如經絡、時令、氣血、疾病等,無所不包),前後相互呼應,逆從之法得以施行,標本之間可相互轉移。(針刺前面的穴位,後面的病症會得到調理;針刺後面的穴位,前面的病症也會改善。因此,無論是逆治還是從治,都能發揮作用,標本之間也能互相轉化。)
所以說,有些病症在標,就從標治療;有些病症在本,就從本治療(這是從治的方法)。有些病症在本,卻從標治療;有些病症在標,卻從本治療(這是逆治的方法)。因此,治療時有從標治療而見效的,有從本治療而見效的,有逆治而見效的,也有從治而見效的(各有適宜的情況)。
所以,明白逆治與從治的道理,就能正確施行針刺而無須疑惑;懂得標本之分,就能萬無一失。若不知標本,就是盲目行事。(既然瞭解標本逆從的道理,還有什麼可疑惑的?又怎麼會不恰當?這正是強調不可不知標本的重要性。)」
2. 五、標本逆從治有先後
(素問標本病傳論,靈樞病本篇與此篇同者不重載)
夫陰陽逆從標本之為道也,小而大,言一而知百病之害,少而多,淺而博,可以言一而知百也。(一者本也,百者標也。)以淺而知深,察近而知遠,言標與本,易而勿及。(此標本逆從陰陽之道,似乎淺近,言之雖易,而實無能及者。)治反為逆,治得為從。(此釋逆從為治之義。
得,相得也,猶言順也。)先病而後逆者治其本,先逆而後病者治其本,先寒而後生病者治其本,先病而後生寒者治其本,先熱而後生病者治其本,(有因病而致血氣之逆者,有因逆而致變生之病者,有因寒熱而生為病者,有因病而生為寒熱者,但治其所因之本原,則後生之標病,可不治而自愈矣。
)先熱而後生中滿者治其標,先病而後泄者治其本,先泄而後生他病者治其本,必且調之,乃治其他病,先病而後生中滿者治其標,先中滿而後煩心者治其本。(諸病皆先治本,而惟中滿者先治其標,蓋以中滿為病,其邪在胃,胃者臟腑之本也,胃滿則藥食之氣不能行,而臟腑皆失其所稟,故先治此者,亦所以治本也。)人有客氣,有同氣。
(客氣者,流行之運氣也,往來不常,故曰客氣。同氣者,四時之主氣也,歲歲相同,故曰同氣。氣有不和,則客氣同氣皆令人病矣。)小大不利治其標,小大利治其本。(無論客氣同氣之為病,即先有他病,而後為小大不利者,亦先治其標。諸皆治本,此獨治標,蓋二便不通,乃危急之候,雖為標病,必先治之,此所謂急則治其標也。凡諸病而小大利者,皆當治本無疑矣。
愚按:此篇標本之義,凡治本者十之八九,治標者惟中滿及小大不利二者而已。蓋此二者,亦不過因其急而不得不先之也。又如陰陽應象大論曰:治病必求於本。觀此必字,即中滿及小大不利二證,亦有急與不急之分而先後乎其間者,此則聖人治本治標大義,可洞悉矣。
奈何今之醫家,多不知求本求標、孰緩孰急之道,以故治標者常八九,治本者無二三,且動稱急則治其標,緩則治其本,尚不知孰為可緩,孰為最急,顛倒錯認,舉手誤人,是未明此篇標本之真義耳。)病發而有餘,本而標之,先治其本,後治其標。病發而不足,標而本之,先治其標,後治其本。
(此以病氣強弱而言標本也。如病發之氣有餘,則必侮及他臟他氣,而因本以傳標,故必先治其本。病發之氣不足,則必受他臟他氣之侮,而因標以傳本,故必先治其標。蓋亦治所從生也。)謹察間甚,以意調之,間者並行,甚者獨行。(間者言病之淺,甚者言病之重也。病淺者可以兼治,故曰並行。
病甚者難容雜亂,故曰獨行。蓋治不精專,為法之大忌,故當加意以調之也。一曰病輕者,邪氣與元氣互為出入,故曰並行。病甚者,邪專王而肆虐,故曰獨行。於義亦通。間,去聲。)先小大不利而後生病者治其本。(二便不利,皆為急證,故無論標本,即當先治。此一句當在前小大不利之後,必古文脫簡誤入於此。
白話文:
標本逆從治有先後
陰陽、逆從、標本的道理,看似微小卻能推廣至廣大,從一個根本原則便能理解百病的危害,由少知多,由淺顯通達博大,可藉由掌握根本而瞭解各種變化。(「一」指根本,「百」指枝節。)從淺顯處推知深奧,觀察近處而預見遠方,談論標本雖看似容易,實際卻難以完全領會。(這標本、逆從、陰陽的道理,表面淺近,說來簡單,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很少。)
治療違反病機為「逆」,順應病機為「從」。(此解釋「逆從」在治療上的意義。「得」指相合,即順應。)
治療原則:
- 先患病而後出現氣血逆亂的,治其根本;先氣血逆亂而後生病的,治其根本。
- 先受寒而後生病的,治其根本;先患病而後出現寒證的,治其根本。
- 先發熱而後生病的,治其根本。(無論是因疾病導致氣血逆亂、因逆亂引發病症、因寒熱致病,或因病而產生寒熱,只要治癒根本原因,後續的標症便會自然消退。)
例外情況:
- 先發熱而後出現腹脹的,先治標症(腹脹)。
- 先患病而後腹瀉的,治其根本;先腹瀉而後引發其他病症的,治其根本,須先調理腹瀉,再治其他病。
- 先患病而後腹脹的,先治標症(腹脹);先腹脹而後心煩的,治其根本。(多數病症先治本,唯獨腹脹優先治標,因腹脹代表胃氣壅滯,胃為臟腑之本,若胃滿則藥食難行,臟腑失養,故治標實則也是治本。)
客氣與同氣:
- 「客氣」指變動的運氣,來去無常;「同氣」指四季固定的主氣,年年相同。兩者失調皆可致病。
二便異常的處理:
- 大小便不通的,先治標症;大小便通暢的,治其根本。(無論病因為何,只要出現二便不利,即使有其他病症,也須先通二便,此為「急則治標」。其餘情況皆以治本為主。)
按語:
此篇標本原則中,治本佔十之八九,僅腹脹與二便不利需優先治標。這兩者因病情緊急不得不先處理。《陰陽應象大論》提到「治病必求於本」,但腹脹與二便不利仍有緩急之分,需靈活判斷。可惜當今醫者多不明標本緩急,常誤治標為先,甚至顛倒原則,實因未透徹理解此篇真義。
病勢強弱的標本治法:
- 病勢強盛(有餘)時,病邪會影響其他臟腑,需先治本再治標。
- 病勢虛弱(不足)時,易受他臟病邪侵犯,需先治標再治本。(此即「治其所從生」的原則。)
病情的輕重調治:
- 病情較輕(間)時,可標本兼治(並行)。
- 病情嚴重(甚)時,需集中治療關鍵(獨行)。(因治療不專精是大忌,需謹慎調理。另說:病輕時邪正交爭,故可並治;病重時邪氣猖獗,需專攻一處。)
補充:
若先有二便不利而後生病,仍以治本為先。(此句應置於前文「二便不利」之後,可能為古文錯簡所致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