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三十卷 (1)
三十卷 (1)
1. 七、氣味
氣者,有真氣,有正氣,有邪氣。真氣者,所受於天,與穀氣並而充身也。正氣者,正風也,從一方來,非實風,又非虛風也。邪氣者,虛風之賊傷人也。(見疾病類四。)
白話文:
氣分為真氣、正氣和邪氣。
真氣:來自先天,與食物中的精氣一起充盈於全身。 正氣:來自特定方向的正風,既非實體之風,亦非虛幻之風。 邪氣:虛幻之風,會侵襲人體,導致疾病。(見疾病分類第4類。)
肺者氣之本。(藏象二。)
氣因於中。(疾病三十四。)
氣內為寶。(論治十八。)
天之在我者德也,地之在我者氣也,德流氣薄而生者也。(藏象九。)
故神者,水穀之精氣也。(藏象二十七。)
白話文:
肺是氣的根本。
氣源於中焦。
氣在內是寶貴的。
天賦予我的是德,地赋予我的是氣,德和氣相合而生成生命。
所以,神是水谷精氣所化生的。
人受氣於谷,谷入於胃,以傳於肺,五臟六腑皆以受氣。營衛者精氣也,血者神氣也,故血之與氣,異名同類焉。(經絡二十三。)
白話文:
人體的元氣來自於食物,食物進入胃中,通過胃傳輸到肺部,五臟六腑都可以得到元氣。營和衛都是精氣,血是神氣,因此,血和氣只是名稱不同,本質相同。(經絡二十三。)
谷入於胃,胃氣上注於肺。(疾病七十九。)
營氣之道,內谷為寶。谷入於胃,乃傳之肺,流溢於中,布散於外,精專者行於經隧。(經絡二十四。)
白話文:
穀物進入胃中,胃氣會上輸到肺。
營養物質的來源,主要依靠食物。穀物進入胃後,會傳輸到肺,然後在體內流動,並散布到體外,精純的部分則會運行於經絡中。
食氣入胃,散精於肝,淫氣於筋。食氣入胃,濁氣歸心,淫精於脈。飲入於胃,遊溢精氣,上輸於脾。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。水精四布,五經並行。(藏象十二。)
食入於陰,長氣於陽。(疾病六十四。)
受谷者濁,受氣者清。清者主陰,濁者主陽。(藏象十九。)
白話文:
進食的食物進入胃中,將營養精華分散到肝臟,而殘餘的氣血散佈到筋脈中。進食的食物進入胃中,渾濁的氣血歸於心臟,而精華散佈到脈絡中。飲水進入胃中,滋養精氣,上升輸送至脾臟。脾臟將精華分散,上達肺臟,疏通水液通道,下達膀胱。水液精華在全身四處流動,五臟六腑共同運作。(此處指十二藏象。)
酒者,水穀之精,熟谷之液也。其氣慓悍,其入於胃中,則胃脹,氣上逆,滿於胸中,肝浮膽橫。當是之時,固比於勇士,氣衰則悔,名曰酒悖。(藏象二十一。)
白話文:
酒,是水穀的精華,是煮熟的穀物發酵後的液體。它的酒氣性質暴烈,進入胃中就會使胃脹滿,氣往上逆,充滿胸中,肝氣上浮,膽氣橫逆。這時,就像是一個強壯的勇士,但氣勢一衰弱就會後悔,這種現象叫做「酒悖」。
邪氣來也緊而疾,穀氣來也徐而和。(針刺八。)
谷入多而氣少,此謂反也;谷不入而氣多,此謂反也。(疾病二十一。)
治其王氣,是以反也。(論治七。)
天寒則腠理閉,氣濕不行,水下留於膀胱,則為溺與氣。(疾病五十八。)
形不足者,溫之以氣;精不足者,補之以味。(論治類八。)
白話文:
邪氣入侵身體快速猛烈,穀氣進入則緩慢平和。
食物吃得多而體內元氣不足,這是身體失衡的表现;食物吃得少而體內元氣過盛,也是身體失衡的表现。
治療疾病要調和人體自身的元氣,才能達到治癒的效果。
天氣寒冷,毛孔閉塞,濕氣無法流通,水分停留在膀胱,就会导致小便困难和呼吸不畅。
身体虚弱的人,需要溫補元氣;精氣不足的人,需要滋補营养。
陽為氣,陰為味。味歸形,形歸氣,氣歸精,精歸化。精食氣,形食味,化生精,氣生形。味傷形,氣傷精,精化為氣,氣傷於味。陰味出下竅,陽氣出上竅。味厚者為陰,薄為陰之陽;氣厚者為陽,薄為陽之陰。味厚則泄,薄則通;氣薄則發泄,厚則發熱。氣味辛甘發散為陽,酸苦湧泄為陰。(陰陽一。)
白話文:
- 陽氣是氣的表現,陰氣是津液的表現。
- 津液滋養身體,滋養後化為氣,氣化為精氣,精氣化為身體的物質。
- 精氣吸收氣,身體吸收津液。
- 津液和氣滋養身體,形成精氣,精氣化氣,氣滋養身體。
- 津液過多傷身,氣過多傷精氣。
- 精氣化氣,氣受津液影響。
- 津液表現於下口,陽氣表現於上口。
- 津液濃厚屬陰,但也有陽的成分;陽氣濃厚屬陽,但也有陰的成分。
- 津液濃厚會洩瀉,稀薄會通暢;陽氣稀薄會洩瀉,濃厚會發熱。
- 辛辣甘甜的食物能發散陽氣,酸苦的食物能湧出排泄陰津。
五味入口,藏於胃以養五臟氣,氣口亦太陰也。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,皆出於胃,變見於氣口。故五氣入鼻,藏於心肺,心肺有病,而鼻為之不利也。(藏象十一。)
白話文:
各種味道進入口中後,儲存在胃中以滋養五臟之氣,氣味口也是太陰經脈。因此,五臟六腑的氣味都從胃中產生,並在氣味口顯現出來。所以,五種氣味進入鼻腔後,儲存在心肺,如果心肺有病,就會導致鼻子出現不適。(《藏象論》第十一章)
夫五味入胃,各歸所喜攻,酸先入肝,苦先入心,甘先入脾,辛先入肺,咸先入腎,久而增氣,物化之常也。氣增而久,夭之由也。(論治七。)
白話文:
各種食物的滋味進入胃中,會遵循它們的喜好而攻擊臟腑:酸味首先進入肝臟,苦味首先進入心臟,甘味首先進入脾臟,辛味首先進入肺臟,鹹味首先進入腎臟。如果長期持續這樣,會增加臟腑之氣,這是事物轉化的常規。氣血增多而持續,是短命的根本原因。(論治七。)
補上治上制以緩,補下治下制以急,急則氣味厚,緩則氣味薄,適其至所,此之謂也。(論治三。)
欲令脾實,氣無滯飽,無久坐,食無太酸。(運氣類四十一。)
白話文:
治療上方的病症要用緩和的方法,治療下方的病症則要迅速。病情急需要用藥力強的藥物,病情緩則用藥力溫和的藥物,要根據病情的實際情況來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法。
要讓脾胃健壯,不要讓氣機滯留或過度飽脹,不要長時間坐著不動,飲食中也不要過於酸性。
帝曰:五味陰陽之用何如?岐伯曰:辛甘發散為陽,酸苦湧泄為陰,鹹味湧泄為陰,淡味滲泄為陽。六者或收或散,或緩或急,或燥或潤,或軟或堅,以所利而行之,調其氣使其平也。(論治四。)
白話文:
皇帝問:五味在陰陽方面的應用是如何的?岐伯答道:辛味和甘味發散、溫陽;酸味和苦味湧泄、寒涼。鹹味也能湧泄、寒涼;淡味滲泄、溫陽。這六種味道,有的收斂,有的發散,有的緩和,有的急促,有的乾燥,有的滋潤,有的柔軟,有的堅硬。根據不同的情況選擇合適的味道來調整身體,調理氣血使之平和。
東方青色,入通於肝,其味酸,其臭臊。南方赤色,入通於心,其味苦,其臭焦。中央黃色,入通於脾,其味甘,其臭香。西方白色,入通於肺,其味辛,其臭腥。北方黑色,入通於腎,其味鹹,其臭腐。(藏象四。)
白話文:
東方的顏色是青色,對應的臟腑是肝臟,味道是酸的,氣味是臊臭的。南方的顏色是紅色,對應的臟腑是心臟,味道是苦的,氣味是焦糊的。中央的顏色是黃色,對應的臟腑是脾臟,味道是甘甜的,氣味是香的。西方的顏色是白色,對應的臟腑是肺臟,味道是辛辣的,氣味是腥臭的。北方的顏色是黑色,對應的臟腑是腎臟,味道是鹹的,氣味是腐臭的。(藏象四。)
肝苦急,急食甘以緩之;心苦緩,急食酸以收之;脾苦濕,急食苦以燥之;肺苦氣上逆,急食苦以泄之;腎苦燥,急食辛以潤之,開腠理,致津液,通氣也。肝欲散,急食辛以散之,用辛補之,酸瀉之。心欲軟,急食鹹以軟之,用鹹補之,甘瀉之。脾欲緩,急食甘以緩之,用苦瀉之,甘補之。
白話文:
肝臟性質苦而急躁,需要用甘味食物中和緩解。
心臟性質苦而緩慢,需要用酸味食物收斂調理。
脾臟性質苦而濕潤,需要用苦味食物乾燥化濕。
肺臟性質苦而氣逆,需要用苦味食物發散通氣。
腎臟性質苦而乾燥,需要用辛味食物滋潤調理,疏通腠理,引導津液,暢通氣機。
肝臟喜歡發散,需要用辛味食物發散,用辛味滋補,酸味瀉下。
心臟喜歡柔軟,需要用鹹味食物滋潤,用鹹味滋補,甘味瀉下。
脾臟喜歡緩慢,需要用甘味食物緩解,用苦味瀉下,甘味滋補。
肺欲收,急食酸以收之,用酸補之,辛瀉之。腎欲堅,急食苦以堅之,用苦補之,咸瀉之。肝色青,宜食甘,粳米牛肉棗葵皆甘。心色赤,宜食酸,小豆犬肉李韭皆酸。肺色白,宜食苦,麥羊肉杏薤皆苦。脾色黃,宜食鹹,大豆豕肉慄藿皆咸。腎色黑,宜食辛,黃黍雞肉桃蔥皆辛。
白話文:
肺部陰陽失衡時,急著食用酸性食物來補足陰氣,用辛辣食物瀉去陽氣。腎臟強度不足時,急著食用苦味食物來提升強度,用鹹味食物瀉去濕氣。肝臟發青,宜食用甘味食物,糯米、牛肉、棗子、葵花籽都偏甘。心臟發紅,宜食用酸味食物,赤小豆、狗肉、李子、韭菜都偏酸。肺臟發白,宜食用苦味食物,小麥、羊肉、杏子、薤白都偏苦。脾臟發黃,宜食用鹹味食物,大豆、豬肉、栗子、決明子都偏鹹。腎臟發黑,宜食用辛味食物,黃小米、雞肉、桃子、蔥都偏辛。
辛散,酸收,甘緩,苦堅,咸軟。毒藥攻邪,五穀為養,五果為助,五畜為益,五菜為充,氣味合而服之,以補精益氣。此五者,有辛酸甘苦鹹,各有所利,或散或收,或緩或急,或堅或軟,四時五臟,病隨五味所宜也。(疾病二十四。)
白話文:
辛味散發,酸味收斂,甘味緩和,苦味收固,鹹味滋潤。有毒的藥物用於對抗邪氣,五穀可以滋養身體,五果可以作為補充,五畜可以作為益處,五菜可以作為充實。把各種氣味的食物合在一起食用,可以補益精氣。這五類食物各有其辛酸甘苦鹹的味道,各有其作用,有的散發,有的收斂,有的緩和,有的急促,有的堅固,有的柔軟。四季五臟的疾病,都可以根據五味來調治。(出自《疾病二十四》)
酸入肝,辛入肺,苦入心,鹹入腎,甘入脾,是謂五入。辛走氣,氣病無多食辛;咸走血,血病無多食鹹;苦走骨,骨病無多食苦;甘走肉,肉病無多食甘;酸走筋,筋病無多食酸。是謂五禁,無令多食。《九針論》曰:病在筋,無食酸;病在氣,無食辛;病在骨,無食鹹;病在血,無食苦;病在肉,無食甘。口嗜而欲食之,不可多也,必自裁也,命曰五裁。
(疾病二十五。)
白話文:
酸味進入肝臟,辛辣味進入肺部,苦味進入心臟,鹹味進入腎臟,甘味進入脾臟,這就是所謂的「五入」。辛辣味運行氣血,氣血病症時不要多吃辛辣;鹹味運行血液,血液病症時不要多吃鹹味;苦味運行骨骼,骨骼病症時不要多吃苦味;甘味運行肌肉,肌肉病症時不要多吃甘味;酸味運行筋脈,筋脈病症時不要多吃酸味。這就是「五禁」,不可過量食用。
《九針論》中說:筋脈有病時,不要吃酸味;氣血有病時,不要吃辛辣味;骨骼有病時,不要吃鹹味;血液有病時,不要吃苦味;肌肉有病時,不要吃甘味。如果嘴饞想吃這些食物,也不可多吃,必須自己剋制,這稱為「五裁」。
厥陰在泉為酸化;少陰在泉為苦化;太陰在泉為甘化;少陽在泉為苦化;陽明在泉為辛化;太陽在泉為咸化。(運氣二十四。)
白話文:
厥陰經的氣化在春季為「酸味」;少陰經的氣化在夏季為「苦味」;太陰經的氣化在長夏為「甜味」;少陽經的氣化在秋季為「苦味」;陽明經的氣化在冬至為「辣味」;太陽經的氣化在冬季為「鹹味」。(這是運轉氣化的二十四個階段。)
帝曰:其於正味何如?岐伯曰:木位之主,其瀉以酸,其補以辛;火位之主,其瀉以甘,其補以咸;土位之主,其瀉以苦,其補以甘;金位之主,其瀉以辛,其補以酸;水位之主,其瀉以咸,其補以苦。
白話文:
皇帝問:醫治五味不正時,該怎麼做?岐伯答:木屬的主味,洩熱用酸味,補虛用辛味;火屬的主味,洩熱用甘味,補虛用鹹味;土屬的主味,洩熱用苦味,補虛用甘味;金屬的主味,洩熱用辛味,補虛用酸味;水屬的主味,洩熱用鹹味,補虛用苦味。
厥陰之客,以辛補之,以酸瀉之,以甘緩之;少陰之客,以咸補之,以甘瀉之,以酸收之;太陰之客,以甘補之,以苦瀉之,以甘緩之;少陽之客,以咸補之,以甘瀉之,以咸軟之;陽明之客,以酸補之,以辛瀉之,以苦泄之;太陽之客,以苦補之,以咸瀉之,以苦堅之,以辛潤之。(運氣三十。
)
白話文:
厥陰受病,以辛味滋補,以酸味瀉下,以甘味緩和。
少陰受病 ,以鹹味滋補,以甘味瀉下,以酸味收斂。
太陰受病 ,以甘味滋補,以苦味瀉下,以甘味緩和。
少陽受病 ,以鹹味滋補,以甘味瀉下,以鹹味軟化。
陽明受病 ,以酸味滋補,以辛味瀉下,以苦味通泄。
太陽受病 ,以苦味滋補,以鹹味瀉下,以苦味加強,以辛味滋潤。
陰之所生,本在五味,陰之五宮,傷在五味。是故味過於酸,肝氣以津,脾氣乃絕;味過於咸,大骨氣勞,短肌心氣抑;味過於甘,心氣喘滿,色黑,腎氣不衡;味過於苦,脾氣不濡,胃氣乃厚;味過於辛,筋脈沮弛,精神乃央。(疾病五。)
白話文:
陰性的產生,源於五味。陰性影響到的五官,也會被五味所傷害。因此,口味過酸,會使肝氣旺盛,脾氣就會衰竭;口味過鹹,會使大骨的氣力勞損,心氣抑制,導致肌肉短小;口味過甜,會使心氣喘促,面色發黑,腎氣失衡;口味過苦,會使脾氣乾燥,胃氣就會厚重;口味過辛辣,會使筋脈鬆弛,精神萎靡。
多食鹹,則脈凝泣而變色;多食苦,則皮槁而毛拔;多食辛,則筋急而爪枯;多食酸,則肉胝䐢而唇揭;多食甘,則骨痛而發落,此五味之所傷也。故心欲苦,肺欲辛,肝欲酸,脾欲甘,腎欲咸,此五味之所合,五臟之氣也。(藏象八。)
白話文:
攝取過多的鹹味食物,會導致脈絡凝滯,並改變脈象的顏色;攝取過多的苦味食物,會導致皮膚乾燥、毛髮脫落;攝取過多的辛辣食物,會導致筋骨緊繃、指甲枯萎;攝取過多的酸味食物,會導致肌肉僵硬、嘴脣破裂;攝取過多的甜味食物,會導致骨骼疼痛、頭髮脫落。這是五種味道對身體造成的損傷。因此,心臟偏好苦味、肺臟偏好辛辣味、肝臟偏好酸味、脾臟偏好甜味、腎臟偏好鹹味。這是五種味道與五臟之氣相應的道理。(見《藏象八》)
甚則以苦泄之。(運氣十七。)
酸傷筋,辛勝酸;苦傷氣,咸勝苦;甘傷脾,酸勝甘;辛傷皮毛,苦勝辛;咸傷血,甘勝咸。(藏象五、六。)
肥者令人內熱,甘者令人中滿。(疾病六十一。)
食魚者使人熱中,鹽者勝血。(論治九。)
有病口甘者,名曰脾癉。有病口苦者,病名曰膽癉。(疾病六十一。)
膽液泄則口苦,胃氣逆則嘔苦,故曰嘔膽。(針刺四十七。)
白話文:
如果病情嚴重,就用苦味藥物來瀉火。
酸性食物傷筋,辛辣食物克制酸性食物;苦味食物傷氣,鹹味食物克制苦味食物;甘甜食物傷脾,酸性食物克制甘甜食物;辛辣食物傷皮毛,苦味食物克制辛辣食物;鹹味食物傷血,甘甜食物克制鹹味食物。
肥膩的食物容易讓人內熱,甘甜的食物容易讓人飽脹。
吃魚容易讓人內熱,食鹽可以克制血液凝結。
如果生病時嘴巴發甜,叫做脾癉。如果生病時嘴巴發苦,叫做膽癉。
膽汁分泌過多就會導致嘴巴發苦,胃氣逆流就會導致嘔吐物發苦,因此叫做嘔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