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類經》~ 二十九卷 (4)

回本書目錄

二十九卷 (4)

1. 五、經絡

人皮應天,人肉應地,人脈應人,人筋應時,人聲應音,人陰陽合氣應律,人齒面目應星,人出入應風,人九竅三百六十五絡應野。(見針刺類三。)

白話文:

人體皮膚對應著天空,人體肌肉對應著大地,人體血管對應著季節,人體筋骨對應著時間,人體聲音對應著音律,人體陰陽之氣結合對應著樂律,人體牙齒和麪部對應著星辰,人體出入呼吸對應著風,人體九個孔竅和三百六十五條經絡對應著原野。

天有宿度,地有經水,人有經脈。天地溫和,則經水安靜;天寒地凍,則經水凝泣;天暑地熱,則經水沸溢;卒風暴起,則經水波湧而隴起。夫邪之入於脈也,寒則血凝泣,暑則氣淖澤,虛邪因而入客,亦如經水之得風也。(針刺十四。)

白話文:

就像天上有星宿運行,地上有河流流淌,人體內也有經脈運行。當天地天氣溫和,經脈中的氣血就會平穩流暢;當天地天氣寒冷,經脈中的氣血就會凝滯凝固;當天地天氣炎熱,經脈中的氣血就會沸騰氾濫;當驟風暴雨突然來臨,經脈中的氣血就會波浪湧動,形成腫脹。邪氣進入經脈時,寒邪會導致氣血凝滯,暑邪會導致氣血混濁。這就像經脈中的氣血遇風而波動一樣。

人有四經十二從。四經應四時,十二從應十二月,十二月應十二脈。(脈色二十六。)

經脈十二者,以應十二月。十二月者,分為四時。(針刺二十七。)

白話文:

人有四條主要經絡和十二條從屬經絡。四條主要經絡對應四季,十二條從屬經絡對應十二個月份,十二個月份對應十二條脈絡。

十二條經脈,與十二個月份相對應。這十二個月份又被分為四季。

身半以上,其氣三矣,天之分也,天氣主之。身半以下,其氣三矣,地之分也,地氣主之。以名命氣,以氣命處,而言其病。半,所謂天樞也。(運氣二十九。)

白話文:

身體上半身由三種氣構成,這是天賦之氣,受天氣主導;下半身由三種氣構成,這是地賦之氣,受地氣主導。根據不同的部位來命名氣,根據氣的性質來判定病因。中線即為天樞。(出自《運氣論》第二十九章)

天樞之上,天氣主之;天樞之下,地氣主之;氣交之分,人氣從之,萬物由之。此之謂也。(運氣九。)

六經為川,腸胃為海,九竅為水注之氣。(陰陽四。)

計人亦有三百六十五節,以為天地。(運氣一。)

其氣九州九竅、五臟十二節,皆通乎天氣。(疾病類五。)

白話文:

天樞穴上方的經脈,受天氣支配;天樞穴下方的經脈,受地氣支配;氣交匯的地方,人氣則隨之,萬物也都由它而生。這就是所謂的“運氣”。

六經如同河流,腸胃如同海洋,九竅如同注入水的氣孔。

人體也擁有三百六十五個節,如同天地一般。

人體的氣流通往九州九竅、五臟十二節,都與天氣相通。

天不足西北,故西北方陰也,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。地不滿東南,故東南方陽也,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。(陰陽三。)

白話文:

天地中西北部位氣候比較寒冷,所以西北方位屬性為陰,人的右邊耳目不如左邊明亮。天地中東南部位氣候比較溫暖,所以東南方位屬性為陽,人的左邊手腳不如右邊有力。(《陰陽三》)

上部天,兩額之動脈;上部地,兩頰之動脈;上部人,耳前之動脈。中部天,手太陰也;中部地,手陽明也;中部人,手少陰也。下部天,足厥陰也;下部地,足少陰也;下部人,足太陰也。三部者,各有天,各有地,各有人。三而成天,三而成地,三而成人。三而三之,合則為九,九分為九野,九野為九藏。故神藏五,形藏四,合為九藏。(脈色五。)

白話文:

上三部:

  • 天:兩額的動脈
  • 地:兩頰的動脈
  • 人:耳前的動脈

中三部:

  • 天:手太陰脈
  • 地:手陽明脈
  • 人:手少陰脈

下三部:

  • 天:足厥陰脈
  • 地:足少陰脈
  • 人:足太陰脈

三部各有天、地、人三部分。三部分合成天,合成就地,合起來就是人。三個三合起來,就是九;九分為九野,九野就是九藏。因此,精神藏在五藏,形體藏在四藏,合起來就是九藏。(脈象的顏色有五種。)

三陽在頭,三陰在手。(脈色二十六。)

手之三陰,從臟走手;手之三陽,從手走頭。足之三陽,從頭走足;足之三陰,從足走腹。(針刺二十。)

白話文:

人體上,三條陽經到達頭部,三條陰經到達手掌。

手掌的三條陰經,從臟腑走向手掌;手掌的三條陽經,從手掌走向頭部。腳部的三條陽經,從頭部走向腳部;腳部的三條陰經,從腳部走向腹部。

陰氣從足上行至頭,而下行循臂至指端;陽氣從手上行至頭,而下行至足。故曰陽病者上行極而下,陰病者下行極而上。(疾病十三。)

白話文:

陰氣由腳底往上運行到頭部,再往下沿著手臂運行到手指尖。陽氣由手部往上運行到頭部,再往下運行到腳部。因此,陽盛的疾病會由下往上發展,而陰盛的疾病會由上往下發展。(《內經》第十三篇)

陽氣起於足五趾之表,陰脈者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,故陽氣勝則足下熱也。陰氣起於五趾之裡,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,故陰氣勝則從五指至膝上寒,其寒也不從外、皆從內也。(疾病三十四。)

白話文:

陽氣的來源在於腳掌五根腳趾的表面,而陰脈則集中在腳掌,聚於腳心。因此,當陽氣旺盛時,腳掌就會發熱。陰氣的來源在於五根腳趾的內側,聚集在膝蓋下方,聚於膝蓋上方。因此,當陰氣旺盛時,就會從五根腳趾到膝蓋上方感到寒冷,這種寒冷感並不是來自外部,而是來自於身體內部。(疾病三十四。)

足三陽者下行。胃者六腑之海,其氣亦下行。(疾病八十二。)

四肢者諸陽之本也,陽盛則四肢實,實則能登高也。(疾病十二。)

白話文:

足部的三條陽經是向下行走的。胃是六腑中的大海,它的氣也是向下運行的。

四肢是眾多陽經的根本,陽氣旺盛則四肢強壯,強壯就能夠攀登高處。

五臟者,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者也;六腑者,所以化水穀而行津液者也。肺合大腸,大腸者,皮其應。心合小腸,小腸者,脈其應。肝合膽,膽者,筋其應。脾合胃,胃者,肉其應。腎合三焦膀胱,三焦膀胱者,腠理毫毛其應。肺應皮,心應脈,脾應肉,肝應爪,腎應骨。(藏象二十八。)

脈者血之府。(脈色二十一。)

白話文:

五臟的功能是儲存精神、血氣、魂魄;六腑的功能是消化食物並輸送津液。

  • 肺與大腸相配,大腸對應於皮膚。
  • 心與小腸相配,小腸對應於脈絡。
  • 肝與膽相配,膽對應於筋。
  • 脾與胃相配,胃對應於肌肉。
  • 腎與三焦膀胱相配,三焦膀胱對應於皮膚、毛髮。

因此,肺主皮膚,心主脈絡,脾主肌肉,肝主筋,腎主骨骼。

心者,五臟之專精也,目者其竅也,華色者其榮也。積水者至陰也,至陰者腎之精也。水之精為志,火之精為神。泣涕者腦也,腦者陰也,髓者骨之充也,故腦滲為涕。志者骨之主也,是以水流而涕從之。(疾病八十。)

白話文:

心臟是五臟之精華,眼睛是其孔竅,紅潤的顏色是其生機。積水代表至陰之氣,至陰之氣是腎髒的精華。水的精華主宰意志,火的精華主宰精神。流淚是由大腦引起的,大腦屬於陰,骨髓是骨頭的填充物,因此大腦滲出的液體就變成了鼻涕。意志主宰骨頭,所以流淚時,鼻涕也會跟著流出來。(《疾病八十》)

陽明者,十二經脈之長也。(疾病四十。)

陽明者,胃脈也。陽明主肉。(疾病十二。)

胃之大絡,名曰虛里,貫膈絡肺,出於左乳下,其動應衣,脈宗氣也。(脈色十一。)

白話文:

陽明是十二條經脈中的首領。(涉及四十種疾病。)

陽明指的是胃的經脈。陽明經主宰肌肉。(涉及十二種疾病。)

胃的最大絡脉,被稱為虛里,它穿過膈肌連接著肺,從左乳下方穿出,它的搏動可以觸及衣物,這是脈中的宗氣。(涉及十一種脈象。)

陽明者,五臟六腑之海,主潤宗筋,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。衝脈者,經脈之海也,主滲灌溪谷,與陽明合於宗筋,陰陽總宗筋之會,會於氣街,而陽明為之長,皆屬於帶脈,而絡於督脈。故陽明虛則宗筋縱,帶脈引不,故足痿不用也。(疾病七十一。)胃者,水穀之海,六腑之大源也。

五味入口,藏於胃以養五臟氣,氣口亦太陰也。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,皆出於胃,變見於氣口。(藏象十一。)

白話文:

陽明經是五臟六腑之海,負責滋潤我們的筋骨。筋骨負責連結骨頭,使我們的關節靈活。衝脈是經脈之海,負責灌溉和滋養身體各個部位。衝脈和陽明經會合於筋骨,陰陽結合於筋骨的會合處,也就是氣街,而陽明經為其主導。陽明經和衝脈都屬於帶脈,並與督脈相連。因此,如果陽明經虛弱,筋骨就會鬆弛,帶脈就會拉不動筋骨,導致足部痿弱無力。

胃是水穀之海,是六腑中最主要的來源。

脾與胃以膜相連耳,而能為之行其津液何也?岐伯曰:足太陰者三陰也,其脈貫胃屬脾絡嗌,故太陰為之行氣於三陰。陽明者表也,五臟六腑之海也,亦為之行氣於三陽。臟腑各因其經而受氣於陽明,故為胃行其津液。(疾病十三。)

白話文:

脾臟和胃部雖然隔著一層膜,但是脾臟能讓胃部的津液運行,這是為什麼呢?岐伯說:足太陰經是三條陰經之一,它的經絡通往胃部,連接著脾臟和咽喉,所以足太陰經能讓三條陰經的氣血運行。陽明經是人體陽氣的表層通路,也是五臟六腑的匯集之處,它還能讓三條陽經的氣血運行。臟腑各自分別通過它們所屬的經絡,從陽明經獲得氣血,所以陽明經能讓胃部的津液運行。(《素問·病能論》第十三篇)

人之所受氣者,谷也。谷之所注者,胃也。胃者,水穀氣血之海也。海之所行雲氣者,天下也。胃之所出氣血者,經隧也。經隧者,五臟六腑之大絡也,迎而奪之而已矣。(針刺六十一。)

白話文:

人們攝取的營養來自穀物。穀物轉化為水穀精氣血液,在胃中儲藏。胃就像大海,儲存著水氣精氣。大海孕育的雲氣散佈天下。胃輸出的精氣血液,就是經絡。經絡是五臟六腑的大網絡,它們只要主動迎接,就能奪取其中的精氣。

五臟者皆稟氣於胃,胃者五臟之本也。臟氣者,不能自致於手太陰,必因於胃氣,乃至於手太陰也。(脈色二十七。)

白話文:

五臟的氣血都由胃來提供,因此胃是五臟的根本。臟腑的氣血不能自己流注到手太陰經絡,必須通過胃氣的推動,才會流注到手太陰經絡。(《脈色二十七》)

四肢皆稟氣於胃,而不得至經,必因於脾,乃得稟也。(疾病十三。)

肝開竅於目,心開竅於耳,脾開竅於口,肺開竅於鼻,腎開竅於二陰。(藏象四。)

人臥血歸於肝,肝受血而能視,足受血而能步,掌受血而能握,指受血而能攝。(經絡二十一。)

白話文:

四肢的氣都來自胃,但氣無法直接到達經脈,必須靠脾的幫助才能到達。

肝的開竅在眼睛,心的開竅在耳朵,脾的開竅在嘴巴,肺的開竅在鼻子,腎的開竅在生殖器。

人睡覺時血液回到肝臟,肝臟接受血液才能視物,腳接受血液才能行走,手掌接受血液才能握物,手指接受血液才能抓取。

氣積於胃,以通營衛,各行其道。宗氣流於海,其下者注於氣街,其上者走於息道。厥在於足,宗氣不下。(針刺三十五。)

白話文:

氣聚集在胃中,以通暢營氣和衛氣,各司其職。宗氣流動到下焦,其下部注入氣街,其上部則通往鼻息道。厥症發生在足部,是因為宗氣無法下降所致。(針灸甲乙經·卷三十五)

營者,水穀之精氣也,和調於五臟,灑陳於六腑,乃能入於脈也,故循脈上下,貫五臟,絡六腑也。衛者,水穀之悍氣也,其氣慓疾滑利,不能入於脈也,故循皮膚之中,分肉之間,熏於肓膜,散於胸腹,逆其氣則病,從其氣則愈。(疾病六十七。)

其浮氣之不循經者為衛氣,其精氣之行於經者為營氣。(經絡十二。)

白話文:

營氣是食物轉化來的精華氣血,在五臟內協調,在六腑內流佈,才能進入經脈。因此,營氣沿著經脈上下運行,貫通五臟,連接六腑。

衛氣是食物轉化來的較粗糙的氣血,它的性質急躁快速、通暢利落,不能進入經脈。因此,衛氣沿著皮膚的內側、肌肉之間運行,溫暖胸膜,散佈在胸腹。違反衛氣的運行規律就會生病,順應衛氣的運行就能康復。(《疾病論》六十七章)

五穀入於胃也,其糟粕、津液、宗氣分為三隧,故宗氣積於胸中,出於喉嚨,以貫心脈,而行呼吸焉。營氣者,泌其津液,注之於脈,化以為血,以榮四末,內注五臟六腑,以應刻數焉;衛氣者,出其悍氣之慓疾,而先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。晝日行於陽,夜行於陰,常從足少陰之分間,行於五臟六腑。(疾病八十三。)

白話文:

五穀進入胃中後,精華和渣滓、津液、宗氣分為三條通路。宗氣積聚在胸中,通過喉嚨,貫通心脈,進行呼吸。營氣負責泌出津液,注入脈中,轉化為血液,滋養四肢末端,並流入五臟六腑,按時運行。衛氣是精氣中躁烈、快速的成分,它先行於四肢末端、分肉和皮膚之間,永不停息。白天在陽經運行,夜晚在陰經運行,常從足少陰經的間隙經過,流入五臟六腑。

衛氣者,晝日行於陽,夜行於陰。(疾病四十八。)

風府無常,衛氣之所應,必開其腠理,氣之所舍節,則其府也。(疾病四十九。又義同四十八。)

白話文:

衛氣在白天運行於體表的陽分,夜晚則運行於體內的陰分。

風府沒有固定的位置,當衛氣到達時,必定會打開肌腠,氣停留的關節部位,就是風府所在。

人之血氣精神者,所以奉生而周於性命者也。經脈者,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,濡筋骨,利關節者也。衛氣者,所以溫分肉,充皮膚,肥腠理,司開闔者也;志意者,所以御精神,收魂魄,適寒溫,和喜怒者也。密理厚皮者,三焦膀胱厚;粗理薄皮者,三焦膀胱薄。(藏象二十八。)

白話文:

人體的氣血和精神,是人賴以生存,維持生命和健康的重要元素。經脈的功能是運行氣血,調和陰陽,滋養筋骨,靈活關節。衛氣的作用是溫暖皮肉,充實皮膚,滋潤毛孔,調節開闔。志意也就是精神意志,能統御精神活動,收攝魂魄,適應寒溫變化,調節喜怒情緒。組織結構緻密、皮膚較厚的部位,三焦和膀胱一般也較厚;組織結構疏鬆、皮膚較薄的部位,三焦和膀胱通常也較薄。(《藏象二十八篇》)

四肢八溪之朝夕也。人有大谷十二分,小溪三百五十四名,少十二俞,此皆衛氣之所留止,邪氣之所客也,針石緣而去之。(經絡二十一。)

白話文:

指的四肢上下左右共八條經脈。人體上有十二條大經脈,三百五十四條小經脈,還有一千三百六十二個經穴。這些地方都是衛氣停留的地方,也是邪氣容易入侵的地方。針灸治療就是通過刺入這些穴位來驅除邪氣。(出自《黃帝內經·靈樞·經絡篇》)

上焦開發,宣五穀味,熏膚充身澤毛,若霧露之溉,是謂氣。中焦受氣取汁,變化而赤,是謂血。(藏象二十五。)

陽受氣於上焦,以溫皮膚分肉之間。(疾病二十。)

白話文:

上焦(胸腔以上)吸收食物中的營養,讓五穀的味道充滿身體,滋潤皮膚、充盈身體、使毛髮有光澤,就像霧露滋潤萬物一樣,這就是氣。中焦(胃脘部至臍)吸收氣中的精華部分,轉化成紅色,這就是血。(藏象二十五論)

腸胃受谷,上焦出氣,以溫分肉,而養骨節,通腠理。中焦出氣如露,上注溪谷而滲孫脈,津液和調,變化而赤為血,血和則孫脈先滿溢,乃注於絡脈,皆盈,乃注於經脈。(疾病八十六。)

白話文:

食物進入腸胃後,上焦部位會釋放出氣,將食物中的營養物質溫熱並分配到肌肉和骨骼,並疏通身體組織的縫隙。中焦部位釋放出的氣體像露水一樣,滋潤上半身的溪谷和經脈,津液在其中調和,轉化成紅色的血液。血液調和之後,首先會充滿較小的經脈,然後流入稍大的經脈,最後盈滿全身的經絡系統。

水穀皆入於口,津液各走其道。故三焦出氣,以溫肌肉,充皮膚,為其津;其流而不行者,為液。五穀之精液和合而為膏者,內滲入於骨空,補益腦髓,而下流於陰股。(疾病五十八。)

白話文:

衝脈和任脈都從子宮開始,向上沿著背後走,是經絡的大海。它們浮出的部分在腹部的右側向上走,會合在咽喉,再分出小的絡脈連接嘴脣和嘴巴。(《藏象十七》) 衝脈起於關元,隨腹直上。(疾病六十六。)

衝脈任脈皆起於胞中,上循背裡,為經絡之海。其浮而外者,循腹右上行,會於咽喉,別而絡唇口。(藏象十七。)

入脊內,注於伏沖之脈。(疾病類四十九。《瘧論》作伏膂之脈,詳四十八。)

傳舍於伏沖之脈。(疾病二。)

白話文:

進入脊柱內,流入伏衝之脈。(疾病類第四十九。《瘧論》作伏膂之脈,詳見第四十八。)

傳導到伏衝之脈。(疾病類第二。)

帝曰:少陰之脈獨下行何也?岐伯曰:不然。夫衝脈者,五臟六腑之海也,五臟六腑皆稟焉。其上者,出於頏顙,滲諸陽,灌諸精;其下者,注少陰之大絡,出於氣街,循陰股內廉,入膕中,伏行骭骨內,下至內踝之後屬而別;其下者,並於少陰之經,滲三陰;其前者,伏行出跗屬,下循跗入大指間,滲諸絡而溫肌肉。故別絡結則跗上不動,不動則厥,厥則寒矣。

(針刺二十。)

少陽屬腎,腎上連肺,故將兩臟。(藏象三。)

白話文:

皇帝問道:「少陰經脈獨自下行,這是為什麼呢?」岐伯回答道:「並不是這樣。

衝脈是五臟六腑的海洋,五臟六腑都從它那裡獲取營養。衝脈的上部,起於額頭,散佈於陽經,灌溉五臟六腑的精華;下部,注入少陰經的絡脈,從氣街穴出發,沿著大腿內側,進入膝窩,隱藏在小腿骨內側,下行至腳踝內後側,分出別絡;別絡與少陰經脈相並,灌溉三陰經;前行的衝脈隱藏著,從腳背出,下行沿著腳背進入大腳趾間隙,散佈於各個絡脈,溫暖肌肉。

所以,別絡阻塞,腳背不能活動;不能活動,就會氣血不通暢;氣血不通暢,就會寒冷。」

帝曰:手太陰之脈獨無腧何也?岐伯曰:少陰,心脈也。心者,五臟六腑之大主也,精神之所舍也,其臟堅固,邪弗能容也。容之則心傷,心傷則神去,神去則死矣。故諸邪之在於心者,皆在於心之包絡,包絡者心主之脈也,故獨無腧焉。帝曰:少陰獨無腧者不病乎?岐伯曰:其外經病而臟不病,故獨取其經於掌後銳骨之端。

其餘脈出入屈折,其行之徐疾,皆如手少陰心主之脈行也。(針刺二十三。)

白話文:

皇帝問道:「手太陰經脈為什麼獨自沒有穴位呢?」岐伯回答說:「少陰經是心脈。心臟是五臟六腑的中心,是神志寄居的地方,它的組織堅固,邪氣無法容納。如果容納邪氣,心臟就會受損,心臟受損,神志就會離去,神志離去,人就會死亡。所以,所有在心臟的邪氣,都存在於心包膜上,心包膜是心臟主脈,因此手太陰經獨自沒有穴位。」

皇帝問道:「少陰經獨自沒有穴位,難道不會生病嗎?」岐伯回答說:「它的外經會生病,但心臟不會生病,所以我們只要取穴於手掌後方的銳骨末端。」

陽明者常動,巨陽少陽不動,不動而動大疾,此其候也。(疾病六十四。)巨陽者,諸陽之屬也,故為諸陽主氣也。(疾病類三十九。)

白話文:

陽明經通常會頻繁活動,而太陽經和小陽經則很少活動。如果不動的經絡突然開始活動,就會導致嚴重的疾病。這是相關的徵候。(《疾病六十四》)

太陽經屬於所有陽經的範疇,因此太陽經是所有陽經氣血的主導者。(《疾病類三十九》)

夫胸腹,臟腑之郭也。膻中者,心主之宮城也。胃者,大倉也。咽喉小腸者,傳送也。胃之五竅者,閭里門戶也。廉泉玉英者,津液之道也。(疾病五十六。)

白話文:

人的胸腔和腹腔是臟腑的居所。膻中穴是心臟的主要宮殿。胃是容納食物的大倉庫。咽喉和腸道負責傳遞和運輸食物。胃的五個出口(賁門、幽門、噴門、胃竇、十二指腸)就像城鎮的門戶。廉泉穴和玉英穴是輸送津液的通道。

身形支節者,臟腑之蓋也。(藏象二十九。)

頭者精明之府;背者胸中之府;腰者腎之府;膝者筋之府;骨者髓之府。(疾病九十一。)

白話文:

身體的肢節是內臟的外在表現。

頭部是精神智慧的所在;背部是胸部的保護;腰部是腎的所在;膝部是筋的所在;骨骼是骨髓的所在。

腦、髓、骨、脈、膽、女子胞,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,皆藏於陰而象於地,故藏而不瀉,名曰奇恆之府。夫胃、大腸、小腸、三焦、膀胱,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,其氣象天,故瀉而不藏,此受五臟濁氣,名曰傳化之府。(藏象二十三。)

白話文:

大腦、骨髓、骨骼、經脈、膽囊和女性子宮,這六種組織是大地之氣所滋生的,都隱藏在陰部,類似於大地深處的事物,因此被儲存而不排出,稱為「奇恆之府」。而胃、大腸、小腸、三焦和膀胱,這五種組織是天氣所滋生的,它們的性質類似於天空,因此排出而不儲藏,它們接受五臟排出的廢氣,稱為「傳化之府」。(《黃帝內經.藏象二十三》)

首面耐寒,因於氣聚。(藏象二十。)

明堂者鼻也,闕者眉間也,庭者顏也,蕃者頰側也,蔽者耳門也。(脈色三十二。)

目者,宗脈之所聚也,上液之道也;口鼻者,氣之門戶也;耳者,宗脈之所聚也。(疾病七十九。)

五臟六腑之津液,盡上滲於目。(疾病五十八。)

精明者,所以視萬物,別黑白,審長短。以長為短,以白為黑,如是則精衰矣。(脈色三十。)

命門者目也。(經絡十二。)

白話文:

人體的正面抵抗寒冷,是因為氣聚集在那裡。鼻為明堂,眉間為闕,臉為庭,兩頰為蕃,耳門為蔽。眼睛是經絡匯聚之處,也是上部液體流經的地方;口鼻是氣的出入口;耳朵也是經絡匯聚之處。五臟六腑的津液,都向上滲入眼睛。眼睛明亮,可以看清萬物,分辨黑白,判斷長短。如果把長當作短,把白當作黑,就說明眼睛的精氣衰退了。眼睛是命門。

鼻者肺之官也,目者肝之官也,口唇者脾之官也,舌者心之官也,耳者腎之官也。以官何候?以候五臟。(脈色三十一。)

白話文:

鼻子是肺部表現症狀的地方,眼睛是肝功能表現的地方,嘴脣是脾臟表現的地方,舌頭是心臟表現的地方,耳朵是腎臟表現的地方。根據這些部位表現出的症狀,可以推測出五臟健康狀況。(脈色的變化共有三十一種。)

切脈動靜而視精明。(脈色一。)

所以察其目者,五臟使五色循明,循明則聲章,聲章者,則言聲與平生異也。(針刺十六。)

目下亦陰也,腹者至陰之所居。(疾病三十一。)

目眥外決於面者為銳眥,在內近鼻者為內眥,上為外眥,下為內眥。(針刺三十七。)

眉本。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竅者也,故上液之道開則泣。(疾病七十九。)

白話文:

醫生透過摸脈搏的動靜,觀察病人的精神是否清醒。

因此,觀察病人的眼睛,五臟會使五種顏色循行於眼目,眼目循行光亮,光亮則聲音清晰,聲音清晰,就表示說話的聲音與平常不同。

眼下的位置也是陰寒部位,而腹部則是至陰之氣居住的地方。

眼角外側連接臉頰的部分叫做外眥,靠近鼻子的內側叫做內眥,上面叫做外眥,下面叫做內眥。

眉頭的部位。液體的作用是灌溉精氣,滋潤空竅,因此,上方的液體通道暢通,就會流淚。

臂陽明有入頄遍齒者,名曰大迎。足太陽有入頄遍齒者,名曰角孫。足陽明有挾鼻入面者,名曰懸顱。足太陽有通項入於腦者,正屬目本,名曰眼系,頭目苦痛取之,在項中兩筋間,入腦乃別。陰蹺陽蹺,陰陽相交,陽入陰,陰出陽,交於目銳眥,陽氣盛則瞋目,陰氣盛則瞑目。(針刺四十四。)

喉主天氣,咽主地氣。(疾病十三。)

白話文:

從手上的陽明經穴道刺入,針會經過耳後到滿口都是,這就是「大迎」穴。從腳上的太陽經穴道刺入,針會經過耳後到滿口都是,這就是「角孫」穴。從腳上的陽明經穴道刺入,針會經過鼻旁進入面部,這就是「懸顱」穴。從腳上的太陽經穴道刺入,針會貫通脖子進入頭腦,它與眼睛的本原有關,稱為「眼系」穴。頭目疼痛時可以使用這個穴位,它位於脖子兩側的筋之間,針刺進入頭腦後就會分開。陰蹺脈和陽蹺脈是陰陽經脈相交的地方,陽氣進入陰氣中,陰氣從陽氣中出來,這兩條脈在眼睛的銳利部位交會。如果陽氣旺盛,眼睛就會睜大;如果陰氣旺盛,眼睛就會閉上。(《針灸四十四》)

咽喉者,水穀之道也;喉嚨者,氣之所以上下者也;會厭者,音聲之戶也;口唇者,音聲之扇也;舌者,音聲之機也;懸雍垂者,音聲之關也;頏顙者,分氣之所泄也;橫骨者,神氣所使,主發舌者也。(針刺四十五。)

白話文:

咽喉是吞嚥食物的通道;喉嚨是氣息出入的管道;會厭是發聲的門戶;嘴脣是發聲的扇子;舌頭是發聲的發動機;懸雍垂是發聲的關卡;鼻孔是氣息散發的地方;橫骨由神氣支配,掌握著舌頭的運動。

漸者上俠頤也。(針刺四十四。)

上紀者胃脘也,下紀者關元也。(針刺四十七。)

膈肓之上,中有父母,七節之旁,中有小心。(針刺六十四。)

肓之原在臍下。(疾病七十三。)

陷於肉肓而中氣穴。(疾病五十六。)

肉之大會為谷,肉之小會為溪。(經絡八。)

經脈十二,絡脈三百六十五。(論治十九。)

夫十二經脈者,皆絡三百六十五節,節有病必被經脈,經脈之病皆有虛實,何以合之?(疾病二十。)

視其經脈之在於身也,其見浮而堅、其見明而大者多血,細而沉者多氣也。(經絡十八。)

陽絡傷則血外溢,陰絡傷則血內溢。(疾病二。)

內溢於經,外注於絡。(針刺二十一。)

經有常色而絡無常變也。陰絡之色應其經,陽絡之色變無常,隨四時而行也。(脈色三十五。)

凡五十七穴者,皆臟之陰絡,水之所客也。(針刺三十八。)

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者,絡脈之滲灌諸節者也。(針刺十六。)

節之交,三百六十五會。所謂節者,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。(經絡十四。)

白話文:

漸是指上俠頤,上紀是指胃脘,下紀是指關元。膈肓之上,有父母之穴,七節之旁,有小心之穴。肓的原點在臍下。陷於肉肓而中氣穴。肉的大會穴為谷,肉的小會穴為溪。十二經脈,絡脈三百六十五。十二經脈都與三百六十五節相連,節有病必影響經脈,經脈有病必有虛實之分,如何治療?看經脈在身體上的表現,浮而堅、明而大者多血,細而沉者多氣。陽絡受傷則血外溢,陰絡受傷則血內溢。內溢於經,外注於絡。經脈有常色,而絡脈則無常色。陰絡之色應其經,陽絡之色則隨四時而變。五十七穴,皆為臟之陰絡,水之所客。三百六十五節之交會,是絡脈滲灌諸節的地方。節之交會,三百六十五會。所謂節,是神氣遊行出入的地方。

粗理而皮不致者,腠理疏。薄皮膚而目堅固以深者,長沖直陽,(《論勇篇》沖作衡。)其心剛,剛則多怒,怒則氣上逆。顴骨者,骨之本也。顴大則骨大,顴小則骨小。臂薄者,其髓不滿。(疾病類七十六。)

白話文:

毛髮粗糙而皮膚光滑的人,是因為毛孔疏鬆。皮膚薄而眼睛堅固深邃的人,是因為太陽直射所致,(《論勇篇》中「沖」寫作「衡」)。他的心性剛烈,剛烈的人容易生氣,生氣時氣血會上逆。顴骨是骨骼的根基。顴骨大,骨骼就大;顴骨小,骨骼就小。手臂瘦的人,骨髓不豐滿。(疾病類第七十六章)

所謂玄府者,汗空也。(針刺三十八。)

原獨不應五時,以經合之,以應其數,故六六三十六輸。(針刺十七。)

氣門乃閉。(疾病五。運氣十七。)

人有八虛,皆機關之室,真氣之所過,血絡之所遊。(疾病十五。)

白話文:

所謂玄府就是汗孔,針灸經絡中提到三十八個穴位。原本身體各部位不應該不受季節影響,所以用經脈來連接它們,使之符合季節規律,故六條經脈各有六個穴位,共三十六個腧穴。氣門關閉。人體有八處虛弱的地方,這些都是身體機能運作的關鍵,真氣經過這些地方,血脈也在這些地方運行。

腰脊者,身之大關節也。肢脛者,人之管以趨翔也。莖垂者,身中之機,陰精之候,津液之道也。(針刺三十三。)

白話文:

腰椎是身體的大樞紐。四肢是人類行動的工具。腎臟下垂是身體的生理機制,是腎陰的表現,也是津液運行的地方。(《針刺三十三》)

三結交者,陽明太陰也,臍下三寸關元也。(針刺五十三。)

膀胱之胞薄以懦。(氣味三。)

胞痹者,少腹膀胱,按之內痛。(疾病六十七。)

石瘕生於胞中,寒氣客於子門。(疾病五十七。)

胞移熱於膀胱。(,疾病四十六。)

人有重身,九月而喑,胞之絡脈絕也。胞絡者繫於腎,少陰之脈,貫腎系舌本,故不能言。(疾病六十二。)

胞脈者屬心而絡於胞中。(疾病三十一。)

前陰者,宗筋之所聚,乃太陰陽明之所合也。(疾病三十四。)

白話文:

三焦經與脾胃經相交會的地方,位於肚臍下方三寸的關元穴。膀胱的壁薄而脆弱,容易受到寒氣侵襲而導致疼痛。胞宮疼痛,按壓小腹膀胱處會感到內痛。石瘕是寒氣積聚在子宮門而形成的腫塊。胞宮的熱氣會傳導到膀胱。身體沉重,到了九月就失聲,這是因為胞宮的絡脈斷裂了,胞宮的絡脈連接腎臟,屬於少陰經,貫穿腎臟連接到舌根,所以無法說話。胞宮的經脈屬於心經,並與胞宮相連。前陰是宗筋匯聚的地方,也是太陰經與陽明經交匯的地方。

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獨起者。解脈。同陰之脈。陽維之脈。衡絡之脈。會陰之脈。直陽之脈。飛陽之脈。昌陽之脈。散脈。肉裡之脈。(針刺四十九。)

寒府在附膝外解營。取膝上外者使之拜,取足心者使之跪。(針刺五十四。)

白話文:

外膝蓋的骨頭突出部分是成骨。

可以針灸的經絡:

  • 同陰經絡
  • 陽維經絡
  • 衡絡經絡
  • 會陰經絡
  • 直陽經絡
  • 飛陽經絡
  • 昌陽經絡
  • 散絡經絡
  • 在肌肉內的經絡(共 49 條)

胃合於三里,大腸合入於巨虛上廉,小腸合入於巨虛下廉,三焦合入於委陽,膀胱合入於委中央,膽合入於陽陵泉。(針刺二十四。此義與《本輸篇》大同,詳經絡十六。)

白話文:

胃部與三里穴相應,大腸與巨虛穴的上部相應,小腸與巨虛穴的下部相應,三焦與委陽穴相應,膀胱與委中穴的中央相應,膽與陽陵泉穴相應。(取自《針刺二十四》,此意與《本輸篇》大致相同,詳見《經絡》第十六章。)

下三里三寸為巨虛上廉,下上廉三寸為巨虛下廉,大腸屬上,小腸屬下,足陽明胃脈也,大腸小腸,皆屬於胃,是足陽明也。三焦下腧,出於委陽,並太陽之正,入絡膀胱,約下焦。(經絡十六。)

白話文:

下三里穴位下三寸的地方是巨虛上廉穴,再往下三寸是巨虛下廉穴。大腸與上廉穴相連,小腸與下廉穴相連,都是足陽明胃經的穴位。大腸和小腸都屬於胃,因此也屬於足陽明經。三焦的腧穴位於委陽穴,與太陽經的正經相連,並與膀胱經相絡,環繞著下焦。(經絡共有十六條。)

所謂三里者,下膝三寸也。所謂跗上者,舉膝分易見也。巨虛者,蹺足胻獨陷者。下廉者,陷下者也。(針刺七。)

白話文:

三里:從膝蓋往下三寸。 跗上:抬起膝蓋,很容易看到的一個地方。 巨虛:翹起腳,小腿後側肌肉獨自凹陷。 下廉:凹陷下去的地方。

膜原。(疾病六十六。)

筋膜。(疾病七十一。)

纓脈。(針刺五十五。《寒熱病篇》作嬰筋,針刺四十四。)

皮者道也。(針刺四十四。)

四街。(經絡十二、十三。)

四關。(經絡十五。)

兩衛。(針刺七。)

五臟之道,皆出於經隧,以行血氣,血氣不和,百病乃變化而生,是故守經隧焉。(疾病十八。)

白話文:

膜是疾病的起因之一,筋膜也是疾病的起因之一。纓脈是指血管,在針灸治療中,針刺纓脈可以治療疾病。皮膚是經絡的通道,四街和四關是經絡的特定部位,兩衛是針灸的穴位。五臟的經絡都源於經隧,經隧負責輸送血氣,血氣不和會導致各種疾病,所以要守住經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