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二十九卷 (3)
二十九卷 (3)
1. 四、脈色
善為脈者,謹察五臟六腑,一逆一從,陰陽表裡,雌雄之紀,藏之心意,合心於精,非其人勿教,非其真勿授,是為得道。(見藏象類四。)
白話文:
擅長把脈的人,仔細觀察五臟六腑的狀況,遵循陰陽平衡、雌雄相對的原則,將心中的意念與精氣相結合。不是合適的人,絕不傳授;如果不是真正的良才,絕不教授。這樣才能稱得上是掌握了把脈的真諦。
脈氣流經,經氣歸於肺,肺朝百脈。氣口成寸,以決死生。(藏象十二。)天周二十八宿,人經二十八脈,周身一十六丈二尺。故人一呼脈再動,氣行三寸,一吸脈亦再動,氣行三寸,一萬三千五百息,氣行五十營於身,水下百刻,日行二十八宿,漏水皆盡,脈終矣。凡行八百一十丈也。(經絡二十六。)
白話文:
(藏象十二) 脈絡中的氣息流動著,通過經絡最終歸於肺臟,而肺臟主導著全身的脈絡。脈絡上的氣口形成一寸的長度,用於決定生與死。
(經絡二十六) 天上的星空有二十八宿,人體的經絡有二十八條,分佈在全身,周長為十六丈二尺。因此,人一次呼氣脈絡會跳動兩次,氣息流動三寸;一次吸氣脈絡也會跳動兩次,氣息流動三寸。一萬三千五百次呼吸,氣息就會在全身運行五十個週期。水漏漏掉一杯水需要一百刻,一天的時間中,氣息就會運行二十八宿的周天。水漏中的水全部漏掉,脈絡的運作也就終止了。總共運行了八百一十丈的距離。
凡未診病者,必問嘗貴後賤,雖不中邪,病從內生,名曰脫營。嘗富後貧,名曰失精。凡欲診病者,必問飲食居處,暴樂暴苦,始樂後苦,皆傷精氣,精氣竭絕,形體毀沮。善為脈者,必以比類奇恆從容知之,為工而不知道,此診之不足貴,此治之三過也。診有三常,必問貴賤,封君敗傷,及欲侯王。
白話文:
凡是沒有診斷疾病的人,必定會詢問此人以前富貴後來貧賤。即使此人沒有被邪氣侵犯,其病也是從內部產生,叫做「脫營」。以前富裕後來貧窮,叫做「失精」。
凡是想要診斷疾病的人,必定會詢問其飲食起居、喜樂憂苦。如果是先快活後艱難,都可能是傷了精氣。精氣消耗殆盡,形體就會崩壞衰敗。
善於診脈的人,必定會根據類比、奇特的脈象從容地辨別疾病。只會看診卻不知道原因,這類診斷是不值得尊重的,也是治療的重大過失。
診斷疾病有三種常例,必定要詢問榮辱貴賤。官員被貶、軍人負傷,以及想要當侯王的,他們的脈象與疾病都有不同之處。
故貴脫勢,雖不中邪,精神內傷,身必敗亡。始富後貧,雖不傷邪,皮焦筋屈,痿躄為攣。凡診者,必知終始,有知餘緒,切脈問名,當合男女。(論治十八。)
白話文:
因此重視脫離邪氣,即使沒有受到邪氣侵襲,但精神受到內傷,身體也一定會衰敗。本來富裕後變貧窮,即使沒有受到外傷,皮膚焦枯,筋脈彎曲,癱瘓且無法伸展。凡是診治的人,一定要知道疾病的始末,已經知道疾病的原因,切脈詢問名字,應當符合男女的區別。(論治第十八)
診不知陰陽逆從之理,此治之一失也。診病不問其始,憂患飲食之失節,起居之過度,或傷於毒,不先言此,卒持寸口,何病能中?妄言作名,為粗所窮,此治之四失也。診無人事,治數之道,從容之葆,坐持寸口,診不中五脈,百病所起,始以自怨,遺師其咎。(論治十九。)
白話文:
診斷疾病如果不瞭解陰陽順逆的道理,這是第一個治療上的錯誤。診病不詢問病情的起因,不關心飲食失調、生活過度、或是中毒等因素,不先探討這些問題,就直接把脈,怎麼能診斷出正確的疾病?亂開藥方,胡亂給病名,這是庸醫的行為,也是治療上的第四個錯誤。診斷疾病不考慮患者平時的生活起居和飲食習慣,不瞭解疾病發生的原因,只憑把脈就妄下斷語,診斷不出五臟六腑的虛實和病變,所有疾病的發生,都怪自己沒有本事,卻把過錯推給老師。(《論治十九》)
必審問其所始病,與今之所方病,而後各切循其脈,視其經絡浮沉,以上下逆從循之。(脈色二十五。)
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?氣口亦太陰也。(藏象十一。)
上、下、來、去、至、止。(脈色二十一注義。)
白話文:
必須詳細詢問病人最初的病狀,以及現在的症狀,然後分別切診其脈搏,觀察經絡的浮沉情況,以此判斷上下逆從的變化。
氣口為什麼單獨作為五臟的主要反映部位?因為氣口也屬於太陰經。
上、下、來、去、至、止。
肝脈弦,心脈鉤,脾脈代,肺脈毛,腎脈石,是謂五臟之脈。(疾病二十五。)厥陰之至其脈弦,少陰之至其脈鉤,太陰之至其脈沉,少陽之至大而浮,陽明之至短而澀,太陽之至大而長。至而和則平,至而甚則病,至而反者病,至而不至者病,未至而至者病,陰陽易者危。(運氣三十一。)
白話文:
五臟脈象 肝脈如琴絃般緊而有力,心脈如魚鉤般彎曲,脾脈如繩索般軟弱,肺脈如絨毛般輕柔,腎脈如石頭般沉穩。這些就是五臟的脈象。(《疾病二十五》)
六經脈象 厥陰脈到達時,脈象如琴絃般緊;少陰脈到達時,脈象如魚鉤般彎曲;太陰脈到達時,脈象深沉;少陽脈到達時,脈象大而浮;陽明脈到達時,脈象短促而澀;太陽脈到達時,脈象大而長。脈象到達時平和則健康,到達時過度則生病,到達時相反則生病,未到達時已經到達則生病,陰陽脈象互換則危險。(《運氣三十一》)
三陽脈至手太陰而弦,浮而不沉,決以度,察以心,合之陰陽之論。所謂二陽者,陽明也,至手太陰,弦而沉急不鼓,炅至以病皆死。一陽者,少陽也,至手太陰,上連人迎,弦急懸不絕,此少陽之病也,專陰則死。三陰者,六經之所主也,交於太陰,伏鼓不浮,上空志心。
二陰至肺,其氣歸膀胱,外連脾胃。一陰獨至,經絕氣浮,不鼓鉤而滑。先至為主,後至為客。(疾病七。)
白話文:
當三陽經絡經過手太陰經時,脈象會呈現緊繃、浮而不沉的特徵。醫生需要根據脈象的力度和心神的狀態做出判斷,並將其與陰陽理論相結合。
所謂的「二陽」,是指「陽明經」。當陽明經的脈象到達手太陰經時,會呈現緊繃而沉急、沒有鼓動的特徵。若出現這種徵兆合併其他病症,則會導致死亡。
「一陽」,是指「少陽經」。當少陽經的脈象到達手太陰經時,會向上連結到「人迎」穴,表現為緊繃、懸浮不連續的狀態。這是少陽經病變的表現,若不治療,會導致死亡。
「三陰」,是指六經所主導的脈絡。它們會交會於手太陰經上,表現為內伏、鼓動但不上浮,同時伴隨著精神空虛和心亂。
春不沉,夏不弦,冬不澀,秋不數,是謂四塞。沉甚曰病,弦甚曰病,澀甚曰病,數甚曰病,參見曰病,復見曰病,未至而去曰病,去而不去曰病,反者死。(運氣二十二。)
春得秋脈,夏得冬脈,長夏得春脈,秋得夏脈,冬得長夏脈,是謂五邪皆同,命死不治。(疾病類二十五。)
白話文:
春天不沉伏,夏天不緊張,冬天不乾澀,秋天不脫落,這叫做「四塞」。沉伏過度就是疾病,緊張過度就是疾病,乾澀過度就是疾病,脫落過度就是疾病,出現又消失就是疾病,消失後又再次出現就是疾病,還未出現就消失了就是疾病,消失了卻又沒有消失就是疾病,反覆變化的就是致命的疾病。(運氣二十二。)
寸口主中,人迎主外,兩者相應,俱往俱來,若引繩大小齊等,春夏人迎微大,秋冬寸口微大,如是者命曰平人。人迎盛則為熱,虛則為寒,緊則為痛痹,代則乍甚乍間。寸口盛則脹滿寒中食不化,虛則熱中出糜、少氣溺色變,緊則痛痹,代則乍痛乍止。(針刺二十九。)
白話文:
脈搏在寸口部位反應內部狀況,在人迎部位反應外部狀況。兩者相互呼應,一榮俱榮,一衰俱衰。就像拉動繩子,兩邊粗細相等。春夏時節,人迎部位的脈搏稍大,秋冬時節,寸口部位的脈搏稍大。這種情況被稱為「平人」。人迎部位的脈搏強盛,表示熱症,虛弱,表示寒症,緊繃,表示疼痛和麻痹,若斷續出現,則症狀時輕時重。寸口部位的脈搏強盛,表示脹滿、受寒、食物不消化,虛弱,表示熱症、出現米湯樣便、氣息衰弱、尿色改變,緊繃,表示疼痛和麻痹,若斷續出現,則疼痛時好時壞。
少氣者,脈口人迎俱少而不稱尺寸也。(針刺類二十八。)
脈之盛衰者,所以候血氣之虛實、有餘不足也。(針刺五十七。)
形充而脈小以弱者氣衰,衰則危矣。(藏象十五。)
虛者脈大如其故而不堅也,實者脈大如其故而益堅也。(針刺十六。)
白話文:
呼吸微弱的人,脈搏和人迎脈都微弱,而且不符合正常的尺寸。
脈象的盛衰可以判斷血氣的虛實、有餘不足。
身體豐滿而脈搏細弱,代表氣衰,氣衰則危險。
虛弱的人脈搏雖然大小如常,但並不堅實;實證的人脈搏雖然大小如常,卻更加堅實。
大熱病,氣熱脈滿,是謂重實。脈氣上虛尺虛,是謂重虛。經絡皆實,是寸脈急而尺緩也。絡氣不足,經氣有餘者,脈口熱而尺寒也。經虛絡滿者,尺熱滿,脈口寒澀也。寒氣暴上,脈滿而實,實而滑則生,實而逆則死。脈浮而澀,澀而身有熱者死。其形盡滿者,脈急大堅,尺澀而不應也。從則生,逆則死。(疾病十六。)
白話文:
重實證 體溫很高,呼吸急促,脈搏又滿又強。
重虛證 橈骨寸部脈搏有力,尺部脈搏無力。
經絡皆實證 寸脈急促,尺脈緩慢。
絡氣不足,經氣有餘證 脈口熱,尺部脈搏冷。
經虛絡滿證 尺部脈搏熱且有力,脈口冷而滯澀。
寒氣暴上證 脈搏又滿又強,又滑又順,預後良好。如果脈搏又滿又逆,則預後不良。
脈浮而澀證 脈搏浮起而滯澀,並伴有發熱,預後不良。
形體盡滿證 脈搏急促、有力、堅硬,尺部脈搏滯澀且沒有反應。順應脈搏的變化則預後良好,逆反脈搏的變化則預後不良。
邪氣來也緊而疾,穀氣來也徐而和。(針刺八。)
脈急則引,脈大以弱則欲安靜,用力無勞也。(針刺二十九。)
白話文:
邪氣來的時候緊迫而且迅速,正氣(穀氣)來的時候緩慢並且柔和。
脈搏急促就應該放鬆,脈搏雖大但弱時就應該保持安靜,施力時不要過度勞累。
帝曰:脈從而病反者,其診何如?岐伯曰:脈至而從,按之不鼓,諸陽皆然。帝曰:諸陰之反,其脈何如?岐伯曰:脈至而從,按之鼓甚而盛也。(標本一。)
白話文:
黃帝問:脈搏來得很弱,但是病情反而加重的,應該怎麼診斷?
岐伯答:脈搏雖然很弱,按壓上去卻沒有彈力,代表陽氣普遍不足。
黃帝問:陰氣不足的狀況,脈搏是什麼情況?
岐伯答:脈搏雖然很弱,但是按壓上去卻十分強勁,代表陰氣過盛。(一. 標本)
陽病而陽脈小者為逆,陰病而陰脈大者為逆。故陰陽俱靜俱動,若引繩相傾者病。(經絡十三。)
脈盛血少,此謂反也。脈少血多,此謂反也。(疾病二十一。)
人迎與寸口氣小大等者,病難已。人迎盛堅者傷於寒,氣口盛堅者傷於食。(脈色三十二。)
白話文:
陽性疾病卻出現陽脈微弱,這是逆向病變;陰性疾病卻出現陰脈強盛,也是逆向病變。所以陰陽必須保持靜止和運動的平衡,就像用繩子牽引著兩邊傾斜一樣,就會出現疾病。
脈搏強勁而血量不足,這是病理現象。脈搏微弱而血量充盈,也是病理現象。
人迎脈和寸口脈的氣息大小一致,病情難以治癒。人迎脈強勁而堅硬,是受寒所致;寸口脈強勁而堅硬,是飲食過度所致。
脈之卒然動者,皆邪氣居之,留於本末,不動則熱,不堅則陷且空,不與眾同,是以知其何脈之動也。經脈者常不可見也,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,脈之見者皆絡脈也。(經絡六。)
白話文:
脈搏突然跳動的,都是邪氣所居,停留在經絡的原點或末梢。不跳動則會發熱,不堅硬則會陷入虛空。脈象與正常脈象不同,因此可以知道哪條經絡在活動。經脈通常是看不見的,它的虛實可以通過氣口來瞭解。可以看到的脈搏都是絡脈。(出自《黃帝內經·絡脈第六》)
夫脾虛浮似肺,腎小浮似脾,肝急沉散似腎,此皆工之所時亂也。夫浮而弦者,是腎不足也。沉而石者,是腎氣內著也。今夫脈浮大虛者,是脾氣之外絕,去胃外歸陽明也。(疾病類九。)
鼓一陽曰鉤,鼓一陰曰毛,鼓陽勝急曰弦,鼓陽至而絕曰石,陰陽相過曰溜。(疾病六。)
白話文:
脾氣虛弱、浮動的感覺類似於肺;腎氣不足、浮動的感覺類似於脾;肝氣急躁、沉降而散亂的感覺類似於腎。這些都是醫生容易混淆的情況。浮脈而弦緊,表示腎氣不足。沉脈而石硬,表示腎氣內聚。現在的浮脈又大又虛,表示脾氣已經外散斷絕,離開了胃部,歸屬於陽明經。(摘自《疾病類九》)
手太陰、足太陰盛者,寸口大三倍於人迎;手少陰、足少陰盛者,寸口大再倍於人迎;手厥陰、足厥陰盛者,寸口大一倍於人迎。虛者,俱寸口反小於人迎也。手陽明、足陽明盛者,人迎大三倍於寸口;手太陽、足太陽盛者,人迎大再倍於寸口;手少陽、足少陽盛者,人迎大一倍於寸口。虛者,俱人迎反小於寸口也。(疾病十。)
白話文:
**手太陰、足太陰脈盛時:**寸口脈跳動幅度比人迎脈大三倍。
手少陰、足少陰脈盛時: 寸口脈跳動幅度比人迎脈大兩倍。
手厥陰、足厥陰脈盛時: 寸口脈跳動幅度比人迎脈大一倍。
虛弱時: 寸口脈跳動幅度都比人迎脈小。
手陽明、足陽明脈盛時: 人迎脈跳動幅度比寸口脈大三倍。
手太陽、足太陽脈盛時: 人迎脈跳動幅度比寸口脈大兩倍。
手少陽、足少陽脈盛時: 人迎脈跳動幅度比寸口脈大一倍。
虛弱時: 人迎脈跳動幅度都比寸口脈小。
陰氣大盛,則陽氣不能榮也,故曰關。陽氣大盛,則陰氣弗能榮也,故曰格。陰陽俱盛,不能相榮,故曰關格。關格者,不得盡期而死也。(經絡二十二。)
白話文:
當陰氣過於旺盛時,陽氣便無法發揮作用,所以稱為「關」。陽氣過於旺盛時,陰氣便無法發揮作用,所以稱為「格」。陰陽兩氣都太旺盛,無法相互作用,所以稱為「關格」。「關格」的人,無法活到預定的壽命。(《靈樞·經脈》第22篇)
人迎一盛,病在足少陽;一盛而躁,病在手少陽。人迎二盛,病在足太陽;二盛而躁,病在手太陽。人迎三盛,病在足陽明;三盛而躁,病在手陽明。人迎四盛,且大且數,名曰溢陽,溢陽為外格。脈口一盛,病在足厥陰;一盛而躁,在手心主。脈口二盛,病在足少陰;二盛而躁,在手少陰。
白話文:
人迎脈搏跳動有力,且脈象平穩,病在足少陽經;若脈象跳動有力且浮躁,病在手少陽經。人迎脈搏跳動更為有力,病在足太陽經;若脈象跳動有力且浮躁,病在手太陽經。人迎脈搏跳動極為有力,病在足陽明經;若脈象跳動有力且浮躁,病在手陽明經。人迎脈搏跳動非常有力且頻率加快,稱為溢陽,溢陽屬於外感病症。脈口脈搏跳動有力,病在足厥陰經;若脈象跳動有力且浮躁,病在手心主經。脈口脈搏跳動更為有力,病在足少陰經;若脈象跳動有力且浮躁,病在手少陰經。
脈口三盛,病在足太陰;三盛而躁,在手太陰。脈口四盛,且大且數,名曰溢陰,溢陰為內關,內關不通死不治。人迎與太陰脈口俱盛四倍以上,命曰關格,關格者與之短期。(針刺二十八。又二十九略同。)
白話文:
脈象的三部都很盛,表示病在足太陰(脾經);三部盛而且脈搏急促,則表示病在手太陰(肺經)。脈象的四部都很盛,而且又大又數,這種脈象稱為「溢陰」,「溢陰」是內關閉塞,內關不通則必死無疑。人迎脈(頸部動脈)和足太陰脈的脈象都盛了四倍以上,這種情況稱為「關格」,「關格」表示病情危急,時日無多。(《針刺二十八》和《二十九》略有相同記載。)
南北政。天地之變,無以脈診。尺寸反,陰陽交。(運氣五。)
人之居處動靜勇怯,脈亦為之變乎?診病之道,觀人勇怯骨肉皮膚,能知其情,以為診法也。(疾病五十三。)
應則順,否則逆,逆則變生,變生則病。物生其應也,氣脈其應也。(運氣六。)
消癉脈實大,病久可治;脈懸小堅,病久不可治。(疾病六十。)
癲疾脈。(疾病六十五。)
腰痛脈。(疾病三十七。)
胃脘癰者,當候胃脈。人迎者胃脈也。(疾病類八十八。)
腸澼生死脈。(疾病七十二。)
熱病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。(疾病四十三。)
六經滑澀,為疝為積。(疾病七十。)
何以知懷子之且生也?身有病而無邪脈也。(疾病六十二。)
白話文:
南北方的政治形勢變化,無法從脈象診斷。寸脈與尺脈相逆,代表陰陽交替。(運氣五)
人的居住、行動、靜止、勇敢、怯懦,都會影響脈象。診病的方法,要觀察人的勇敢、怯懦、骨骼、肌肉、皮膚,才能了解病情,作為診斷的依據。(疾病五十三)
應合天時則順應自然,違背天時則逆天而行,逆天而行就會產生變化,變化就會導致疾病。萬物生長都有其應合天時的規律,氣脈也是如此。(運氣六)
消癉的脈象實大,病情久遠也可以治療;脈象懸小而堅,病情久遠則不可治療。(疾病六十)
癲癇的脈象。(疾病六十五)
腰痛的脈象。(疾病三十七)
胃脘有癰疽的人,應該觀察胃脈。人迎脈就是胃脈。(疾病類八十八)
腸澼生死有關的脈象。(疾病七十二)
熱病汗出,但脈象仍然躁盛,就會死亡。(疾病四十三)
六經滑澀,會導致疝氣或積聚。(疾病七十)
如何知道懷孕的婦女即將生產?就是她身體有病,但卻沒有邪氣的脈象。(疾病六十二)
乳子中風熱,喘鳴肩息者,脈實大也,緩則生,急則死。(疾病四十七。),刺家不診,聽病者言。(針刺四十四。)
凡將用針,必先診脈,視氣之劇易,乃可以治也。(針刺六十。)
諸脈者皆屬於目。(經絡二十一。)
白話文:
嬰兒因風熱而中風,呼吸粗重、氣喘吁吁,脈象實大。脈搏緩慢,則生;脈搏急促,則死。(《疾病論》第四十七)
刺灸的醫師不診察,而是聽取患者的描述。(《針刺論》第四十四)
視其目色,以知病之存亡也。持氣口人迎以視其脈,堅且盛且滑者病日進,脈軟者病將下,諸經實者病三日已。氣口候陰,人迎候陽也。(針刺十六。)
白話文:
觀察眼睛的顏色,可以判斷疾病的吉凶。
握住氣口穴和人迎穴,查看脈搏。脈搏堅硬、有力、滑動說明病情加重;脈搏柔軟說明病情好轉;脈搏實說明疾病會在三天內加重。
氣口穴可以反映陰氣,人迎穴可以反映陽氣。
其脈滑而盛者,病日進;虛而細者,久以持;大以澀者,為痛痹。陰陽如一者病難治。視目之五色,以知五臟而決死生。視其血脈,察其色,以知其寒熱痛痹。(針刺二十三。)
白話文:
脈搏滑而有力的人,病情會迅速惡化。脈搏虛弱而細微的人,病情會持續很長時間。脈搏寬大而粗澀的人,會有疼痛和關節僵硬。陰陽失衡的人,病情難以治療。觀察眼睛的顏色,可以瞭解五臟的健康狀況,判斷生死。觀察血脈,察看血色,可以瞭解患者是寒證、熱證、痛證還是痹證。
欲知其要,則色脈是矣。色以應日,脈以應月,常求其要,則其要也。治之要極,無失色脈,用之不惑,治之大則。(論治十七。)
白話文:
想要掌握治療的關鍵,觀察面色和脈象就能知道。面色反映日光的氣血變化,脈象反映月亮的潮汐變化。經常根據面色和脈象判斷病症,就能抓住治療的關鍵。掌握治療的關鍵,不會錯過觀察面色和脈象,運用起來得心應手,治療就會取得顯著成效。
善診者,察色按脈,先別陰陽,審清濁而知部分,視喘息、聽聲音而知所苦,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。(論治八。)
白話文:
優秀的醫生,會觀察氣色、觸摸脈搏,先區分病人的陰陽虛實。再仔細分辨脈象的清濁,就能瞭解身體的哪個部位出了狀況。還要觀察病人的呼吸急促與否,傾聽聲音來判斷病人的痛苦。最後根據身體的平衡狀態和規矩來判斷疾病的根源。
帝曰:視而可見奈何?岐伯曰:五臟六腑固盡有部,視其五色,黃赤為熱,白為寒,青黑為痛,此所謂視而可見者也。帝曰:捫而可得奈何?岐伯曰:視其主病之脈,堅而血及陷下者,皆可捫而得也。(疾病六十六。)
白話文:
黃帝說:只靠看就能判斷病情嗎?岐伯回答:五臟六腑都有固定的部位,觀察它們的顏色,黃紅色代表熱,白色代表寒,青黑色代表疼痛,這就是所謂的「視而可見」。黃帝又問:靠觸摸能判斷嗎?岐伯回答:觀察與病症相關的脈象,脈絡堅硬、充血或下陷的人,都可以通過觸摸診斷出來。(《素問·六節藏象論》)
其色多青則痛,多黑則痹,黃赤則熱,多白則寒,五色皆見則寒熱也。(經絡三十一。)
視其顏色,黃赤者多熱氣,青白者少熱氣,黑色者多血少氣。(藏象十七。)
白話文:
其顏色多偏青就表示有疼痛,多偏黑就表示有痹症,偏黃赤就表示有熱,多偏白就表示有寒,如果五色都出現就表示有寒熱交錯的情況。
看其顏色,偏黃赤的多表示熱氣較重,偏青白的多表示熱氣較少,偏黑的多表示血多而氣少。
凡診絡脈,脈色青則寒且痛,赤則有熱。胃中寒,手魚之絡多青矣;胃中有熱,魚際絡赤;其暴黑者,留久痹也;其有赤有黑有青者,寒熱氣也;其青短者,少氣也。(經絡六。)
形勝色、色勝形者,至其勝時年加,感則病行,失則憂矣。(藏象三十一。)
白話文:
凡是診斷脈絡,脈象顏色青色表示寒且疼痛,紅色表示有熱。胃中寒氣,手上的魚際絡脈多為青色;胃中有熱氣,魚際絡脈為紅色;脈絡突然發黑,表示留下的瘀血造成痹阻;脈絡上有紅、有黑、有青等顏色,表示寒熱交集;脈青而短,表示氣血不足。
肺熱者色白而毛拔,心熱者色赤而絡脈溢,肝熱者色蒼而爪枯,脾熱者色黃而肉蠕動,腎熱者色黑而齒槁。(疾病七十一。)
白話文:
肺部發熱的人面色蒼白且頭髮脫落、心臟發熱的人面色紅潤且血管凸出、肝臟發熱的人面色青白且指甲乾枯、脾臟發熱的人面色發黃且肌肉顫動、腎臟發熱的人面色發黑且牙齒乾枯。
太陽之脈,色榮顴骨,熱病也,榮未交,曰今且得汗,待時而已。與厥陰脈爭見者,死期不過三日。其熱病內連腎。少陽之脈,色榮頰前,熱病也,榮未交,曰今且得汗,待時而已。與少陰脈爭見者,死期不過三日。頰下近顴為大瘕,下牙車為腹滿,顴後為脅痛,頰上者膈上也。(疾病四十四。)
少陰所謂面黑如地色者,秋氣內奪,故變於色也。(疾病十一。)
白話文:
太陽經的脈絡紅潤到顴骨上,這是發熱病的表現。如果紅潤還沒擴散,表示現在快要出汗了,只要等待時機就好。如果太陽經和厥陰經的脈絡爭相顯現,則三天內會死亡。這種發熱病的根源蔓延到了腎臟。
少陽經的脈絡紅潤到臉頰前方,這是發熱病的表現。如果紅潤還沒擴散,表示現在快要出汗了,只要等待時機就好。如果少陽經和少陰經的脈絡爭相顯現,則三天內會死亡。臉頰下靠近顴骨的地方出現大腫脹,下牙槽處出現腹脹,顴骨後方出現脅痛,臉頰上方的位置是橫膈膜以上的部位。(疾病四十四。)
道之至數,五色脈變,揆度奇恆,道在於一。容色見上下左右,各在其要。其色見淺者,湯液主治,十日已。其見深者,必齊主治,二十一日已。其見大深者,醪酒主治,百日已。色夭面脫,不治,百日盡已。脈短氣絕死,病溫虛甚死。色見上下左右,各在其要。上為逆,下為從。
白話文:
醫術的最高境界是根據五色的脈象變化,判斷病情輕重,並制定治療方案。
面容的色澤反映了身體內部的狀況,它的位置不同,代表不同的病症。如果顏色較淺,可以通過湯液治療,十天後即可痊癒。如果顏色較深,則需要針灸治療,二十一天後即可痊癒。如果顏色很深,則需要服用醪酒治療,百天後即可痊癒。如果面容枯槁,面色蒼白,則病情嚴重,無法治療,百天後就會死去。如果脈搏短促,呼吸微弱,則表明病情嚴重,會因虛弱而死亡。
面容的色澤分佈在不同的部位,代表不同的病症。面色上濃代表逆,面色下濃代表從。
女子右為逆,左為從;男子左為逆,右為從。搏脈痹躄,寒熱之交。脈孤為消氣,虛泄為奪血。孤為逆,虛為從。(論治十四。)
白話文:
女性脈搏:右手脈搏逆行為病,左手脈搏順行為正常;男性脈搏:左手脈搏逆行為病,右手脈搏順行為正常。
如果脈搏強而有力,且半身不遂,說明寒熱交替作祟。
脈搏單薄而虛弱,說明身體虛弱,氣血不足。單薄為逆行,虛弱為順行。(治療原則:第十四條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