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二十九卷 (2)
二十九卷 (2)
1. 三、藏象
天氣通於肺,地氣通於嗌,風氣通於肝,雷氣通於心,穀氣通於脾,雨氣通於腎。六經為川,腸胃為海,九竅為水注之氣。(見陰陽類四。)
白話文:
天氣與肺相通,地氣與咽喉相通,風氣與肝臟相通,雷氣與心臟相通,穀物之氣與脾臟相通,雨氣與腎臟相通。六經像河流,腸胃像大海,九竅是調節體液運輸的氣孔。(摘自《陰陽類四》)
肝心脾肺腎五臟皆為陰,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。故背為陽,陽中之陽,心也;背為陽,陽中之陰,肺也;腹為陰,陰中之陰,腎也;腹為陰,陰中之陽,肝也;腹為陰,陰中之至陰,脾也。(陰陽五。)
白話文:
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這五個器官都是陰性的,膽、胃、大腸、小腸、膀胱、三焦這六個臟器都是陽性的。因此,背部是陽性的,陽中之陽是心;背部是陽性的,陽中之陰是肺;腹部是陰性的,陰中之陰是腎;腹部是陰性的,陰中之陽是肝;腹部是陰性的,陰中之至陰是脾。
陰者主臟,陽者主腑;陽受氣於四末,陰受氣於五臟。(針刺二十八。)
陰脈榮其臟,陽脈榮其腑。其流溢之氣,內溉臟腑,外濡腠理。(經絡二十八。)
白話文:
陰性的是主管內臟,陽性的是主管腑器官;陽性從四肢末端接受氣,陰性從五臟接受氣。
陰性脈絡滋養其相應的內臟,陽性脈絡滋養其相應的腑器官。那些過剩的能量,內部滋潤臟腑,外部滋養肌腠。
陽中之少陰,肺也。陽中之太陽,心也。陰中之少陽,肝也。陰中之至陰,脾也。陰中之太陰,腎也。(經絡十五。)
白話文:
在陽經中,少陰經指的是肺經。在陽經中,太陽經指的是心經。在陰經中,少陽經指的是肝經。在陰經中,最陰的經絡是脾經。在陰經中,太陰經指的是腎經。(出自《經絡十五》)
肝主春,足厥陰少陽主治,其日甲乙,肝苦急,急食甘以緩之。心主夏,手少陰太陽主治,其日丙丁,心苦緩,急食酸以收之。脾主長夏,足太陰陽明主治,其日戊己,脾苦濕,急食苦以燥之。肺主秋,手太陰陽明主治,其日庚辛,肺苦氣上逆,急食苦以泄之。腎主冬,足少陰太陽主治,其日壬癸,腎苦燥,急食辛以潤之,開腠理,致津液,通氣也。
白話文:
- 肝屬於春天,由足厥陰肝經和少陽膽經主治,它的屬日是甲、乙,肝臟具有收縮的功能,若收縮過快,應食用甘味食物來緩和。
- 心屬於夏天,由手少陰心經和太陽膀胱經主治,它的屬日是丙、丁,心臟具有緩和的功能,若緩和過快,應食用酸味食物來收斂。
- 脾屬於長夏(末伏),由足太陰脾經和陽明胃經主治,它的屬日是戊、己,脾臟容易濕,若濕氣過重,應食用苦味食物來燥濕。
- 肺屬於秋天,由手太陰肺經和陽明大腸經主治,它的屬日是庚、辛,肺臟容易氣逆,若氣逆過重,應食用苦味食物來瀉氣。
- 腎屬於冬天,由足少陰腎經和太陽膀胱經主治,它的屬日是壬、癸,腎臟容易乾燥,若乾燥過重,應食用辛味食物來滋潤,促進汗腺開合,引津液入體,疏通氣機。
肝欲散,急食辛以散之。心欲軟,急食鹹以軟之。脾欲緩,急食甘以緩之。肺欲收,急食酸以收之。腎欲堅,急食苦以堅之。(疾病二十四。)
白話文:
肝臟需要舒展,可馬上食用辛辣食物來幫助舒展。心臟需要滋潤,可馬上食用鹹味食物來滋潤。脾胃需要放鬆,可馬上食用甘甜食物來放鬆。肺部需要收斂,可馬上食用酸味食物來收斂。腎臟需要強健,可馬上食用苦味食物來強健。
肝為牡臟,其色青,其時春,其音角,其味酸,其日甲乙。心為牡臟,其色赤,其時夏,其日丙丁,其音徵,其味苦。脾為牝臟,其色黃,其時長夏,其日戊己,其音宮,其味甘。肺為牝臟,其色白,其音商,其時秋,其日庚辛,其味辛。腎為牝臟,其色黑,其時冬,其日壬癸,其音羽,其味鹹。是為五變。(針刺十七。)
白話文:
- 肝臟:屬陽性臟器,色青,與春季相應,音律為角,味道為酸,五行屬木。
- 心臟:屬陽性臟器,色紅,與夏季相應,音律為徵,味道為苦,五行屬火。
- 脾臟:屬陰性臟器,色黃,與長夏相應,音律為宮,味道為甘,五行屬土。
- 肺臟:屬陰性臟器,色白,音律為商,與秋季相應,味道為辛,五行屬金。
- 腎臟:屬陰性臟器,色黑,與冬季相應,音律為羽,味道為鹹,五行屬水。
以上稱為「五變」。
春脈者肝也。夏脈者心也。秋脈者肺也。冬脈者腎也。脾脈者土也,孤臟以灌四傍者也。(脈色類十。)
九野為九藏,故形藏四,神藏五,合為九藏以應之也。(運氣一。脈色五。)
五臟者,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。六腑者,所以受水穀而行化物者也。(經絡十二。)
白話文:
春天應肝,夏天應心,秋天應肺,冬天應腎,脾則屬土,負責滋養四肢百骸。脈象分為十種。
天地有九個區域,對應着九個臟器,其中四個負責形體,五個負責精神,合稱九藏。
五臟是儲藏精神、魂魄的地方,六腑負責接收食物和消化運化。
五臟六腑,心為之主,耳為之聽,目為之候,肺為之相,肝為之將,脾為之衛,腎為之主外。故五臟六腑之津液,盡上滲於目,心悲氣並則心系急,心系急則肺舉,肺舉則液上溢。(疾病類五十八。)
白話文:
在人體臟腑中,心是君主,耳朵負責聽覺,眼睛負責觀察,肺是丞相,肝是將軍,脾是衛兵,腎是主外。因此,人體臟腑的津液都會上達於眼睛。如果心中有悲傷的情緒,就會導致心脈急促,心脈急促會導致肺部升高,肺部升高就會使津液上溢。
五臟六腑,肺為之蓋,心為之主,缺盆為之道。肝者主為將,脾者主為衛,腎者主為外。六腑者,胃為之海。(藏象二十九。)
白話文:
在五臟六腑中,肺是掩蓋,心是主宰,空腔是道路。肝臟是統帥,脾臟是防衛,腎臟是外門。在六腑中,胃是容納食物的大海。(《靈樞·經脈》)
肝生於左、肺藏於右,心部於表,腎治於裡,脾為之使,胃為之市,膈肓之上,中有父母,七節之旁,中有小心,從之有福,逆之有咎。(針刺六十四。)
肺主身之皮毛,心主身之血脈,肝主身之筋膜,脾主身之肌肉,腎主身之骨髓。(疾病七十一。)
白話文:
肝臟位於身體左側,肺部儲藏於右側,心臟位於身體表面,腎臟主管身體內部,脾臟是它們的助手,胃部是它們的集市。在橫膈膜之上,有父母(心和肺);在七個關節(手臂、腿部)旁邊,有小心(肝和腎)。順從這些規律,就會得到福報;違背這些規律,就會招致災禍。
心藏神,肺藏氣,肝藏血,脾藏肉,腎藏志,而成此形。志意通,內連骨髓,而成身形五臟。(疾病十八。《本神篇》曰:脾藏營,心藏脈,腎藏精。詳藏象十。)
白話文:
心臟藏著神識,肺臟藏著氣,肝臟藏著血,脾臟藏著肌肉,腎臟藏著意志。這些臟器相互配合,構成我們的身體。意志通達,深入骨髓,形成身體的五臟六腑。(《疾病十八》中說:脾臟藏著營氣,心臟藏著脈搏,腎臟藏著精氣。見《詳藏象十》)
心為噫,肺為咳,肝為語,脾為吞,腎為欠為嚏,胃為氣逆為噦為恐,大腸小腸為泄,下焦溢為水,膀胱不利為癃,不約為遺溺。膽為怒,是為五病。精氣並於心則喜,並於肺則悲,並於肝則憂,並於脾則畏,並於腎則恐,是謂五並。心惡熱,肺惡寒,肝惡風,脾惡濕,腎惡燥,是謂五惡。
白話文:
- 心臟與打呃有關,肺臟與咳嗽有關,肝臟與說話有關,脾臟與吞嚥有關,腎臟與打哈欠、打噴嚏有關。
- 胃與氣逆、嘔吐、恐懼有關,大腸小腸與腹瀉有關,下焦溢出與水有關,膀胱不通暢與小便不利有關,憋不住尿與遺尿有關。
- 膽囊與怒有關,這稱為五病。
- 精氣聚集在心臟會感到喜悅,聚集在肺臟會感到悲傷,聚集在肝臟會感到憂愁,聚集在脾臟會感到恐懼,聚集在腎臟會感到恐懼,這稱為五並。
- 心臟厭惡熱,肺臟厭惡寒冷,肝臟厭惡風,脾臟厭惡濕氣,腎臟厭惡乾燥,這稱為五惡。
心為汗,肺為涕,肝為淚,脾為涎,腎為唾,是謂五液。心藏神,肺藏魄,肝藏魂,脾藏意,腎藏志,(《九針論》曰:腎藏精志也。)是謂五臟所藏。心主脈,肺主皮,肝主筋,脾主肉,腎主骨,是謂五主。(疾病二十五。)
白話文:
心臟管理汗液,肺部管理鼻涕,肝臟管理眼淚,脾臟管理唾液,腎臟管理口水,這稱為「五液」。
心臟儲藏精神,肺部儲藏魂魄,肝臟儲藏靈魂,脾臟儲藏意念,腎臟儲藏意志(《九針論》中提到:腎臟儲藏的是精華和意志)。這稱為「五臟所藏」。
心臟控制脈搏,肺部控制皮膚,肝臟控制筋腱,脾臟控制肌肉,腎臟控制骨骼,這稱為「五主」。(疾病二十五)
人有五臟,化五氣,以生喜怒悲憂恐,(陰陽一。)
青為肝,赤為心,白為肺,黃為脾,黑為腎。肝合筋,心合脈,肺合皮,脾合肉,腎合骨。(脈色三十二。)
肝色青,心色赤,肺色白,脾色黃,腎色黑。(疾病類二十四。)
心者,五臟之專精也,目者其竅也。(疾病八十。)
白話文:
人體有五臟,分別產生五種氣息,進而使人產生喜、怒、悲、憂、恐等情緒。
肝臟的顏色是青色,心臟是紅色,肺臟是白色,脾臟是黃色,腎臟是黑色。肝臟與筋絡相連,心臟與血管相連,肺臟與皮膚相連,脾臟與肌肉相連,腎臟與骨骼相連。
肝臟呈青色,心臟呈紅色,肺臟呈白色,脾臟呈黃色,腎臟呈黑色。
心臟是五臟中最主要的器官,眼睛是心臟的竅竅。
重陽之人,熇熇高高,言語善疾,舉足善高,心肺之藏氣有餘,陽氣滑盛而揚,故神動而氣先行。多陽者多喜,多陰者多怒。(針刺二十二。)
白話文:
重陽體質的人,氣血旺盛,說話急促,走路步伐大而快,心肺之氣充足,陽氣過剩,所以精神活躍,動作敏捷。陽氣多的人容易興奮,陰氣多的人容易發怒。(《針刺二十二》)
五臟之應天者肺,肺者五臟六腑之蓋也,皮者肺之合也。人之所以應土者肉也。人之所以生成者血脈也。(針刺二。)
白話文:
在人體的五臟之中,肺對應著天。肺是五臟六腑的屏障,而皮膚是肺所屬的組織。人類之所以對應著土,是因為具有肌肉組織。人之所以能夠生長發育,是因為有血脈的存在。
肺者臟之長也,為心之蓋也。(疾病七十一。)
肺者臟之蓋也,(疾病八十二。)
肺者氣之本。(藏象二。)
肝者中之將也,取決於膽,咽為之使。(疾病六十一。)
人臥血歸於肝,肝受血而能視,足受血而能步,掌受血而能握,指受血而能攝。(經絡二十一。)
脾與胃以膜相連耳,而能為之行其津液何也?(疾病十三。)
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。(疾病三十四。)
白話文:
肺是臟腑之首,如同心臟的保護層。肺是人體氣息的根本。肝臟是身體的將軍,由膽汁掌控,咽喉是肝臟的使者。人睡覺時血液歸於肝臟,肝臟藉此獲得血液,才能維持視力、行走、抓握和拿取東西的功能。脾臟和胃臟以薄膜相連,脾臟負責將胃的津液運送到全身,這是因為脾臟是負責消化和吸收的器官。
五臟者皆稟氣於胃,胃者五臟之本也,臟氣者,不能自致於手太陰,必因於胃氣,乃至於手太陰也。(脈色二十七。)
白話文:
所有的內臟都從胃部取得氣,胃是所有內臟的根本。內臟之氣無法直接傳達到手太陰(肺經)的位置,必須藉由胃氣,才能運送到手太陰部位。(出自《脈色》,第27條)
人受氣於谷,谷入於胃,以傳於肺,五臟六腑,皆以受氣,其清者為營,濁者為衛,營在脈中,衛在脈外。(經絡二十三。)
白話文:
人體從飲食中攝取氣,食物進入胃後,再傳遞給肺,五臟六腑都通過肺來獲得氣。其中清淨的部分稱為「營氣」,運行在脈絡之中;渾濁的部分稱為「衛氣」,運行在脈絡之外。(摘自《經絡二十三》)
胃為五臟六腑之海,其清氣上注於肺,肺氣從太陰而行之,其行也以息往來。氣之離臟也,卒然如弓弩之發,如水之下岸。(經絡十三。)
白話文:
胃是人體內所有臟腑器官的海洋,它所產生的新鮮氣息向上輸送至肺部。肺部的氣息沿著太陰經脈流動,其流動的方式如同呼吸的往復運作。氣息離開肺臟時,突然迅猛,就像弓弩發射的箭,或者水流奔向河岸。
谷始入於胃,其精微者,先出於胃,之兩焦以溉五臟,別出兩行營衛之道。其大氣之摶而不行者,積於胸中,命曰氣海,出於肺,循喉咽,故呼則出,吸則入。天地之精氣,其大數常出三入一,故谷不入,半日則氣衰,一日則氣少矣。(氣味二。)
白話文:
食物進入胃中後,其精華部分會首先從胃中排出,進入兩焦(心包和橫膈膜),滋潤五臟。另一部分則分流為營陽之氣和衛陽之氣。而食物中較粗大的成分,會在胸中聚集,形成氣海。氣海連接肺部,通過喉嚨和食道,所以呼氣時排出,吸氣時吸入。天地之間的精氣,大體上保持著三分排出,一分吸入的比例。因此,如果長時間不進食,半日後氣息就會衰弱,一日後氣息將大大減少。
平人之常,氣稟於胃,胃者平人之常氣也,人無胃氣,曰逆,逆者死。(脈色十一。)
脈無胃氣亦死。脈弱以滑,是有胃氣。(脈色十二。)
白話文:
正常人的生理状态,气血来源于胃,胃是正常人生理状态下的气血来源,人如果没有胃气,就是逆症,有逆症就会死亡。
脉象如果没有胃气也会导致死亡。脉象虽然弱但滑利,这表示有胃气。
腎者至陰也。肺者太陰也。腎者胃之關也,關門不利,故聚水而從其類也。腎者牝臟也,地氣上者,屬於腎而生水液也,故曰至陰。(針刺三十八。)
白話文:
腎臟(腎陽)極陰,肺臟(肺陽)為太陰。腎臟是胃的門戶,門戶不暢,所以會聚水(水腫),並從同類的水中走。腎臟是女性(陰)的臟腑,地氣上升,屬於腎臟而生成水液,所以說腎臟極陰。(《針灸甲乙經》第三十八章)
腎者主水,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。(藏象十三。)
腎者水臟,主津液,主臥與喘也。(疾病八十二。)
膀胱之胞薄以懦,得酸則縮。(氣味三。)
人始生,先成精,精成而腦髓生。(經絡一。)
脈反四時及不間臟,曰病難已。(脈色十二。)
白話文:
腎臟主宰著人體的水液代謝,接收五臟六腑的精華並儲藏起來。腎臟屬於水臟,掌管津液,也與睡眠和喘息有關。膀胱的囊壁薄而柔軟,遇到酸性物質就會收縮。人剛出生時,精氣先形成,精氣形成之後,腦髓才會發育。脈象逆反四季變化,或不與臟腑相應,都是難以治癒的病症。
神:陰陽不測謂之神,神用無方謂之聖。(運氣三。)天地之動靜,神明為之紀。(運氣四十。)玄生神,神在天為風。(運氣三。藏象六同。)天地之動靜,神明為之綱紀。(陰陽四。)陰陽者,神明之腑也。(陰陽一。運氣三。)天地之大紀,人神之通應也。(運氣二十四。
白話文:
神:陰陽變幻莫測稱為神,神無所不用的力量稱為聖。(運氣三。)天地運動的規律,由神明掌管。(運氣四十。)玄(天地)生神,神在天上化為風。(運氣三。藏象六同。)天地運動的規律,由神明掌控。(陰陽四。)陰陽是神明的根基。(陰陽一。運氣三。)天地的大法則,與人神之間的相通相應。(運氣二十四。)
)根於中者,命曰神機,神去則機息;根於外者,命曰氣立,氣止則化絕。(運氣十五。)出入廢則神機化滅。(運氣九。)神轉不回,回則不轉,乃失其機。(脈色十。論治十四。)出入有行,以轉神明。(脈色八。)昔在黃帝,生而神靈。故能形與神俱。不知持漏,不時御神。
白話文:
-
根源於內在的,叫做神機,神離去,神機就消失;根源於外在的,叫做氣立,氣停止,變化就結束。(運氣十五)
-
出入受阻,神機就會消失。(運氣九)
-
神氣轉動不會返回,返回就無法轉動,就會失去神機。(脈色十。論治十四)
-
出入有規律,才能運行神明。(脈色八)
-
以前黃帝,出生時就有神靈。所以形體和神魂都能合一。不知道把持漏洞,不適時地運用神氣。
(俱攝生一。)四氣調神。(攝生四。)故聖人傳精神,服天氣而通神明。起居如驚。神氣乃浮,陽氣者,精則養神,柔則養筋。陰平陽秘,精神乃治。味過於辛,筋脈沮弛,精神乃央。(俱疾病五。)陰氣者,靜則神藏,躁則消亡。(疾病六十七。)心藏神。(疾病二十五。
白話文:
保健身心合一。 四種氣息能調和精神。攝養生命四法。 所以聖人傳承精神,遵循天氣變化以達到通靈明慧。作息規律有序,彷彿受了驚嚇一樣。精神氣就會飄散外溢。陽氣充足,可以養神,柔順可以養筋。陰陽平衡,精神才能健康。口味過於辛辣,筋脈會鬆弛,精神就會疲憊。疾病五例。 陰氣具有沉靜的特性,精神就會內守;陰氣躁動不安,精神就會衰亡。疾病六十七例。 心中藏著精神。** 疾病二十五例。**
)心者君主之官,神明出焉。(藏象一。運氣四十三。)心者,生之本,神之變也。(藏象二。)心者,五臟六腑之大主也,精神之所舍也,心傷則神去,神去則死矣。(針刺二十三。)心藏脈,脈舍神。(藏象十。)積神於心,以知往今。(脈色三十二。)血者神氣也。(經絡二十三。
白話文:
- 心臟是人體的君主,神志由此產生。(《素問·藏象論》)
- 心臟是生命的根源,神志的化身。(《素問·藏象論》)
- 心臟是五臟六腑的最高統帥,精神的居所。一旦心臟受傷,神志就會離去,人也會死亡。(《靈樞·針經》)
- 心臟儲藏著經脈,經脈承載著神志。(《素問·藏象論》)
- 通過心臟積聚的神志,可以預知過去和未來。(《脈色診斷》)
- 血液就是神氣的載體。(《靈樞·經脈論》)
)水之精為志,火之精為神。(疾病八十。)兩神相搏,合而成形。(藏象二十五。)血脈和則精神乃居,故神者水穀之精氣也。(藏象二十七。)人之血氣精神者,所以奉生而周於性命者也。志意者,所以御精神。志意和則精神專直。五臟者,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者也。(俱藏象二十八。
白話文:
水精是意識的來源,火精是精神的來源。(《疾病八十》)意識和精神相互作用,結合形成人的形體。(《藏象二十五》)血脈通暢,精神才能安定,所以精神是飲食精華的產物。(《藏象二十七》)人的血氣精神,是維持生命和支配身體的。意識意志,是精神的統御者。意識意志和諧,精神就會集中而專一。五臟是儲藏精神、血氣、魂魄的器官。(都見於《藏象二十八》)
)神藏五,形藏四,合為九藏。(脈色五。運氣一。)腑精神明,留於四藏。(藏象十二。)五味入口,藏於腸胃,味有所藏,以養五氣,氣和而生,津液相成,神乃自生。(氣味一。)所言節者,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。(經絡十四。)重陽之人,其神易動。(針刺二十二。
白話文:
五藏六腑與神氣
人體內藏有五個神藏(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)和四個形藏(大腸、小腸、胃、膽)。
神藏和形藏合稱為九藏(藏象)。
脈象有五色,運轉氣血有一條途徑(脈)。
五味與生氣
五味進入人體後,貯存在腸胃中。每種味道都有其特定的藏處,以滋養人體的五氣(肝氣、心氣、脾氣、肺氣、腎氣)。當五氣協調平衡,就能產生津液,而津液又會滋養神氣。
經絡與神氣
所謂的「節」是指神氣遊走出入的途徑(經絡)。
陽氣旺盛的人,容易激動(針灸可以調節)。
)精神內守,病安從來?(攝生二。)呼吸精氣,獨立守神。去世離俗,積精全神。(俱攝生三。)凡刺之法,必先本於神,血脈營氣精神,此五臟之所藏也。兩精相搏謂之神,隨神往來謂之魂。怵惕思慮則傷神,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止。喜樂者,神憚散而不藏。恐懼者,神蕩憚而不收。
白話文:
如果精神內守,疾病怎麼會產生?(養生第二)
呼吸精氣,使精神獨立和守住。遠離世俗,積蓄精氣,使精神充沛。(均出自養生第三)
所有針刺的方法,必定先要以精神為基礎,血脈、營氣、精神,這些都是五臟所藏的。兩個精氣搏擊就叫做神,跟著神往來就叫做魂。心驚膽戰、思慮過多會傷害精神,精神受傷就會恐懼不息。喜歡享受的人,精神容易散逸而無法收藏。恐懼的人,精神會消散而無法收斂。
(俱藏象九。)上古使僦貸季,理色脈而通神明。(論治十七。)按其脈,知其病,命曰神。知一則為工,知二則為神,知三則神且明矣。(俱脈色十七。)神在秋毫,屬意病者。神屬勿去,知病存亡。神無營於眾物。必正其神。(俱針刺七。)一曰治神。道無鬼神,獨來獨往。
白話文:
(全部都包含著《易經》中的「九宮」象數。)古代讓僦貸季為人看病,通過觀察面色脈象而通曉神明。(論治第十七條)根據脈象,就能知道病人的病情,叫做「神」。懂得一味病就能算有技藝,懂得兩味病就能算通神,懂得三味病就能通神又高明。(全部脈色第十七條)通神的心思極其敏銳,能夠察覺病人的細微變化。「神」就像不曾離去一樣,知道病情的生滅變化。「神」不受其他事物所影響。一定要端正自己的心神。(全部針刺第七條)手法之一是調治心神。真正的道法並非鬼神,而是獨來獨往。
(俱針刺九。)拘於鬼神者,不可與言至德。(藏象十一。)粗守形,上守神,神乎神,客在門。神者正氣也。(針刺一。)善言化言變者,通神明之理。(運氣十二。)故養神者,必知形之肥瘦,營衛血氣之盛衰。血氣者,人之神,不可不謹養。神乎神,耳不聞,目明心開而志先,慧然獨悟,口弗能言,俱視獨見,適若昏,昭然獨明,若風吹雲,故曰神。(俱針刺十三。
白話文:
[針刺篇·第9章]
被鬼神迷障的人,不能與他們談論高深的醫術。
[藏象篇·第11章]
粗略地掌握器官的形狀,深刻地瞭解心神的規律,心神超越心神,寄宿在外。心神就是正氣。
[針刺篇·第1章]
善於談論變化之道的人,通曉心神的道理。
[運氣篇·第12章]
所以養護心神的人,必須瞭解身體的肥瘦,營氣衛氣血氣的盛衰。血氣就是人的心神,不可不謹慎養護。
心神超越心神,耳朵聽不到,眼睛卻明亮,心靈洞開,思想領先,恍然大悟,說不出口,獨自看見,恍惚如夢,卻又清明透徹,如同風吹雲散,所以稱為心神。
)莫知其形,若神彷彿。用針之要,無忘其神。(俱針刺十。)推闔其門,令神氣存。(針刺十四。)方成弗約,則神與弗俱。(針刺二十九。)醫不能嚴,不能動神。(論治十八。)所以不十全者,精神不專。(論治十九。)必一其神,令志在針。以移其神,氣至乃休。(俱針刺六十二。
白話文:
針灸的針法,最重要的是神(意念),不可忘記它。
開啟或關閉腧穴的門戶,讓神氣存留其中。
針刺得法,神氣就會相隨,而針刺不得法,神氣就會離開。
醫生如果不能嚴肅對待,不能動神,就無法治好病。
治療不能完全有效的原因,是精神不專一。
必須專注精神,使意志集中在針刺上。用針刺移動神氣,直到氣血運行暢通為止。
)合形與氣,使神內藏。(針刺五十六。)瀉虛補實,神去其室。補虛瀉實,神歸其室。(疾病五十六。)神變而止。(針刺十九。)刺法有全神養真之旨。道貴常存,補神固根,精氣不散,神守不分。人虛即神遊失守位,使鬼神外干。人神不守,非達至真。至真之要,在乎天玄,神守天息,復入本元,命曰歸宗。
白話文:
合形與氣,使神內藏。 身體和氣血和諧,心神就能安定。
瀉虛補實,神去其室。補虛瀉實,神歸其室。 虛弱的補強,強盛的減弱,心神就會安定。
神變而止。 心神改變,病就好了。
刺法有全神養真之旨。 針灸的方法能保持心神安定,養護元氣。
道貴常存,補神固根,精氣不散,神守不分。 養生之道貴在保持心神持久,補益心神,固守元氣,心神就能安定。
人虛即神遊失守位,使鬼神外幹。 人體虛弱,心神就會不守本位,導致外邪侵襲。
人神不守,非達至真。 心神不守,不能達到真正的健康。
至真之要,在乎天玄,神守天息,復入本元,命曰歸宗。 真正的養生之道,在於保持心神與自然的和諧,心神守住自然呼吸,回到自身的本源,這就是所謂的歸宗。
(俱運氣四十三。)失神者死,得神者生。何者為神?曰:血氣已和,營衛已通,五臟已成,神氣舍心,魂魄畢具,乃成為人。百歲,五臟皆虛,神氣皆去,形骸獨居而終矣。(俱藏象十四。)逆從到行,標本不得,亡神失國。得神者昌,失神者亡。(俱論治十七。)五神失守,邪鬼幹人。
白話文:
(俱運氣四十三) 喪失神識意味著死亡,獲得神識意味著生命。什麼是神識?就是當氣血調和,營衛暢通,五臟發育完成,神氣安住在心臟,魂魄俱備,才成為一個完整的人。一百歲時,五臟虛弱,神氣消散,只剩下形體獨存而死亡。 (俱藏象十四) 如果逆行和順行都行不通,標本兼治不得法,會使人喪失神識,導致國家滅亡。獲得神識國家昌盛,喪失神識國家滅亡。 (俱論治十七) 五神不守,就會被邪鬼侵擾。
得神者昌,失神者亡。(運氣四十四。)故貴脫勢,雖不中邪,精神內傷,身必敗亡。(論治十八。)衣被不斂,言語善惡,不避親疏者,此神明之亂也。(疾病九十一。)神有餘則笑不休,神不足則悲。(疾病十八。)形弊血盡而功不立者,神不使也。(論治十五。)
白話文:
得到精神的人昌盛,失去精神的人衰敗。 (《運氣》第四十四章)因此,珍惜脫離邪惡,即使不受到邪氣侵擾,精神受到內傷,身體必定衰敗滅亡。(《論治》第十八章)
衣冠不整,說話好壞不避親疏的人,這是精神錯亂的表現。 (《疾病》第九十一章)
精神充足的人就會笑個不停,精神不足的人就會悲傷。 (《疾病》第十八章)
身體虛弱、氣血耗盡而建樹不起的人,是精神沒有發揮作用。 (《論治》第十五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