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二十九卷 (1)
二十九卷 (1)
1. 一、攝生
蒼天之氣,清靜則志意治,順之則陽氣固,雖有賊邪,弗能害也,此因時之序。故聖人傳精神,服天氣,而通神明。失之則內閉九竅,外壅肌肉,衛氣散解,此謂自傷,氣之削也。是以聖人陳陰陽,筋脈和同,骨髓堅固,氣血皆從。如是則內外調和,邪不能害,耳目聰明,氣立如故。(見疾病類五。)
白話文:
大自然的風氣,清淨時心志就能平和,順著風氣而行,陽氣就會牢固,即使有邪氣,也不能傷害,這是順應時序的道理。所以聖人修養精神,遵循大自然的規律,就能與天地相通。如果背離了這個原則,身體內部就會阻滯九竅,外部就會堵塞肌肉,衛氣就會消散。這就是自己傷害自己,導致氣血虧虛。所以聖人鍛鍊身體,讓陰陽調和,筋脈相通,骨髓堅固,氣血旺盛。這樣內外就會和諧,邪氣不能侵害,耳目也會聰明,精神狀態也會保持良好。
惟賢人上配天以養頭,下象地以養足,中傍人事以養五臟。(陰陽四。)
聖人日避虛邪之道,如避矢石然,邪弗能害,此之謂也。(運氣三十五。)
夫陰陽之氣,清靜則生化治,動則苛疾起。(運氣三十二。)
人神不守,非達至真。至真之要,在乎天玄,神守天息,復入本元,命曰歸宗。(運氣四十三。)
夫精者,身之本也,故藏於精者,春不病溫。(疾病二十七。)
冬日在骨,蟄蟲周密,君子居室。(脈色九。)
白話文:
只有賢明的人才能上應天道,滋養頭部,下效地氣,滋養腳部,中間效法人事,滋養五臟。(陰陽四。)
聖人每天都躲避虛邪之道,就像躲避箭石一樣,邪氣就無法傷害他,這就是所謂的「避邪之道」。(運氣三十五。)
陰陽之氣,清靜平和則能生化調理,躁動不安則容易引起疾病。(運氣三十二。)
人的精神不守正道,就不是達到了至真境界。至真境界的關鍵,在於遵循天道,精神守住天息,回歸本源,這叫做「歸宗」。(運氣四十三。)
精氣是人體的根本,所以儲藏精氣的人,春天就不會得溫病。(疾病二十七。)
冬天陽氣藏於骨髓,昆蟲都躲起來,君子應該待在家裡。(脈色九。)
能知七損八益,則二者可調,不知用此,則早衰之節也。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,起居衰矣。年五十,體重,耳目不聰矣。年六十,陰痿,氣大衰,九竅不利,下虛上實,涕泣俱出矣。故曰知之則強,不知則老,故同出而名異耳。智者察同,愚者察異,愚者不足,智者有餘,有餘則耳目聰明,身體輕強,老者復壯,壯者益治,。
白話文:
如果你能瞭解「七種傷害」和「八種好處」,就能調整這兩者。如果不知道如何運用這個知識,就會早早衰老。
四十歲時,陰氣逐漸減半,活動能力開始衰退。
五十歲時,身體沉重,耳目漸漸不靈光。
六十歲時,陽痿,氣血嚴重衰弱,九竅不通暢,下部虛弱,上部充實,容易流鼻涕流淚。
因此說,知道這些知識就能強健身體,不知道的話就會衰老。所以,同一個事物,因為知識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。
聰明人著眼於事物的一致性,愚蠢的人則著眼於差異性。愚蠢的人總是缺乏,而聰明的人則有餘。有餘則耳目聰明,身體強壯。老年人會重新恢復活力,壯年人會更加強健。
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,樂恬憺之能,從欲快志於虛無之守,故壽命無窮,與天地終,此聖人之治身也。(陰陽二。)
故養神者,必知形之肥瘦,營衛血氣之盛衰。血氣者,人之神,不可不謹養。(針刺十三。)
白話文:
因此,聖人過著無所作為的生活,享受安逸滿足的樂趣,遵循虛無守靜的原則而隨心所欲,所以他們的壽命無窮盡,與天地同存,這便是聖人養生的方法。
所有自來腎有久病者,可以寅時面向南,淨神不亂思,閉氣不息七遍,以引頸嚥氣順之,如咽甚硬物,如此七遍後,餌舌下津令無數。慎其大喜欲情於中,如不忌,即其氣復散也,心欲實,令少思。慎勿大怒,怒必真氣卻散之。欲令脾實,氣無滯飽,無久坐,食無大酸,無食一切生物,宜甘宜淡。
白話文:
所有患有長年腎臟疾病的人,可以在寅時(凌晨3點至5點)面向南方,保持心神寧靜,不胡思亂想。閉氣不出七次,同時將頭頸伸長,深吸一口氣。感覺像吞下一個很硬的東西。如此重複七次後,把舌頭下的津液慢慢嚥下,不要數次數。注意不要過度興奮或動情,否則氣息會散開。心要保持穩健,減少思考。慎怒,大怒會讓真氣散失。想要脾胃健康,氣息通暢,不要飽食,不要久坐,飲食不要過酸,也不要食用生鮮食品,宜食用甜味或平淡的食物。
悲傷即肺動,而真氣復散也,人慾實肺者,要在息氣也。(運氣四十一。)
飲食自倍,腸胃乃傷。(疾病六十七。)
白話文:
悲傷會影響肺部功能,使得真氣再次散失,人們若想要充實肺氣,關鍵在於調節呼吸。 飲食過量會損害腸胃。
陰陽和平之人,居處安靜,無為懼懼,無為忻忻,婉然從物,或與不爭,與時變化,尊則謙謙,譚而不治,是謂至治。(藏象三十。)
白話文:
身體健康、陰陽平衡的人,生活安定,沒有恐懼和焦慮,也不過於喜悅;安然順應事物,不與他人爭執,隨著時光推移而改變;位高權重時保持謙虛,談論但不追求治理,這纔是最好的治理方法。
2. 二、陰陽五行
黃帝問曰:余聞天為陽,地為陰,日為陽,月為陰,(上與《六節藏象論》同,詳運氣一。)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,人亦應之。今三陰三陽,不應陰陽,其故何也?岐伯對曰:陰陽者,數之可十,推之可百,數之可千,推之可萬,(陰陽者數句與《五運行大論》同,詳運氣類四。又手足陰陽系日月篇亦同,見經絡類三十四。
白話文:
黃帝問:「我聽說天空為陽,大地為陰,太陽為陽,月亮為陰,大月和小月共三百六十天組成一年,人的情況也與此相應。現在三陰三陽不符合陰陽規律,這是為什麼呢?」
岐伯回答:「陰陽是:數它可以達到十,推算它可以達到一百,數它可以達到一千,推算它可以達到一萬。」
)萬之大不可勝數,然其要一也。天覆地載,萬物方生,未出地者,命曰陰處,名曰陰中之陰;則出地者,命曰陰中之陽。陽予之正,陰為之主。(見經絡類二十九。)
白話文:
萬物之多,難以計算,但它們的本質是一樣的。天空覆蓋大地,萬物由此產生。尚未露出地面的,稱為「陰處」,也就是「陰中之陰」;已經露出地面的,稱為「陰中之陽」。陽氣主宰正氣,陰氣滋養萬物。
夫五運陰陽者,天地之道也,萬物之紀綱,變化之父母,生殺之本始,神明之府也,可不通乎?故物生謂之化,物極謂之變,陰陽不測謂之神,神用無方謂之聖。(運氣三。)
白話文:
陰陽變化是天地運行的不變規律,是一切萬物的綱領,是萬物生滅變化之源頭,是主宰自然界一切生殺的根本,也是神靈智慧藏身的地方,豈能不深入瞭解呢?因此,萬物誕生稱為「化」,萬物發展到極致稱為「變」,陰陽的變化捉摸不定稱為「神」,神的作用無所不至稱為「聖」。
天地者,萬物之上下也;左右者,陰陽之道路也;水火者,陰陽之徵兆也;金木者,生成之終始也。陰陽之氣各有多少,故曰三陰三陽也。寒暑燥濕風火,天之陰陽也,三陰三陽上奉之。木火土金水火,地之陰陽也,生長化收藏下應之。天以陽生陰長,地以陽殺陰藏。天有陰陽,地亦有陰陽。故陽中有陰,陰中有陽。陰陽相錯,而變由生也。(運氣三。)
白話文:
宇宙天地是萬事萬物的主宰;東、南、西、北四個方位是陰陽運行的道路;水和火是陰陽的具體表現;金和木是萬物生成的開始和結束。陰陽之氣各有不同的程度,因此有「三陰三陽」之說。寒冷、暑熱、乾燥、潮濕、風、火等,是天之陰陽變化,而「三陰三陽」則接受並奉行這些變化。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、火等,是地之陰陽變化,並孕育著生長、化育、收藏等功能。天以陽氣生長,陰氣增長;地以陽氣消減,陰氣隱藏。天有陰陽,地也有陰陽。因此陽中有陰,陰中有陽。陰陽互相交錯,變化由此而產生。
自古通天者,生之本,本於陰陽。天地之間,六合之內,其氣九州九竅,五臟十二節,皆通乎天氣。其生五,其氣三,數犯此者,則邪氣傷人,此壽命之本也。蒼天之氣,清淨則志意治,順之則陽氣固,雖有賊邪,弗能害也。陽氣者若天與日,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,故天運當以日光明。
白話文:
自古以來,人體與天地相通。人體的根本在於陰陽平衡。人體的九竅五臟和十二關節都與天氣相通。人體的生成有五種要素,其氣息有三種變化。如果這些要素受到幹擾,邪氣就會傷身,影響壽命。來自天空的氣息,清淨純正,能夠使人的精神安定,陽氣充足。即使有邪氣侵襲,也不會受到傷害。陽氣就像天空中的太陽,失去陽氣,就會折壽而不能顯現。因此,天地運行應該以陽光為基準。
是故陽因而上,衛外者也。陽氣者,煩勞則張。陽氣者,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。陽氣者,精則養神,柔則養筋。陽氣者,一日而主外,平旦人氣生,日中而陽氣隆,日西而陽氣已虛,氣門乃閉。陰者,藏精而起亟也;陽者,衛外而為固也。凡陰陽之要,陽密乃固,兩者不和,若春無秋,若冬無夏,因而和之,是謂聖度。
白話文:
因此,陽氣會向上升發,負責抵禦外邪。陽氣旺盛時,勞累會使它變得亢盛。陽氣旺盛時,大怒會導致氣血逆流,血液瘀積於頭部。陽氣充沛時,可以滋養精神,柔和時可以滋養筋骨。陽氣一天之中主要負責身體的外在防護,清晨人體陽氣生發,中午陽氣最盛,傍晚陽氣漸虛,此時氣門關閉。陰氣負責儲藏精氣並使其快速增長;陽氣負責抵禦外邪並固守體內。陰陽關係的關鍵在於,陽氣充盈才能確保身體的固守。如果陰陽不協調,就像春天沒有秋天,冬天沒有夏天。因此,調和陰陽平衡,是聖人治理的一個重要原則。
故陽強不能密,陰氣乃絕,陰平陽秘,精神乃治,陰陽離決。精氣乃絕。陰之所生,本在五味,陰之五宮,傷在五味。(疾病五。)
白話文:
火氣旺盛,不能被牢牢約束,陰氣就會消散;陰氣和諧,陽氣就能藏起來,精神才會好,陰陽分離,精氣就會消散。陰氣的生成,本質上來自五味,陰氣對應的五臟,受損於五味。(疾病第五)
天氣,清靜光明者也,藏德不止,故不下也。天明則日月不明,邪害空竅,陽氣者閉塞,地氣者冒明,雲霧不精,則上應白露不下。(攝生五。)
陽者,天氣也,主外;陰者,地氣也,主內。故陽道實,陰道虛。(疾病十三。)
白話文:
天氣,就是清淨光明。藏德不斷(陽氣不斷上升),所以不下雨。天光太亮時,日月光芒就會被遮蔽,邪氣會乘虛而入,陽氣閉塞,地氣上冒,雲霧不能凝結,這樣上面就不會應時下雨了。(養生五。)
至陰虛,天氣絕;至陽盛,地氣不足。陰陽並交,至人之所行。陰陽並交者,陽氣先至,陰氣後至。是以聖人持診之道,先後陰陽而持之。(脈色類七。)
白話文:
當人體陰虛到了極點,人體的氣血運行就會斷絕;而當人體陽氣過於旺盛,人體的地氣就會不足。陰氣和陽氣相互交融,這是人體正常運行的狀態。陰陽交融的順序是:陽氣先到,陰氣後來。因此,聖人在診療時,會先檢查陰陽的盛衰,然後根據陰陽的變化來進行治療。(出自《脈色類七》)
春夏則陽氣多而陰氣少,秋冬則陰氣盛而陽氣衰。(疾病三十四。)
陽從左,陰從右;老從上,少從下。是以春夏歸陽為生,歸秋冬為死;反之,則歸秋冬為生。(疾病八十四。)
白話文:
春夏時節陽氣較多而陰氣較少,秋冬時節陰氣旺盛而陽氣衰退。
陽氣在左邊,陰氣在右邊;老年人在上方,年輕人在下方。因此春夏屬於陽氣旺盛是生長的季節,秋冬是死亡的季節;相反地,秋冬則是生長的季節。
東南方陽也,陽者其精降於下,故右熱而左溫;西北方陰也,陰者其精奉於上,故左寒而右涼。高者氣寒,下者氣熱。陰精所奉其人壽,陽精所降其人夭。崇高則陰氣治之,汙下則陽氣治之,陽勝者先天,陰勝者後天,此地理之常,生化之道也。(運氣十六。)
陰道偶,陽道奇。發於春夏,陰氣少,陽氣多。發於秋冬,陽氣少,陰氣多。(經絡三十。)
白話文:
東南方屬陽,陽氣精華下降,因此右邊溫熱而左邊溫和;西北方屬陰,陰氣精華上升,因此左邊寒冷而右邊涼爽。高處氣寒,低處氣熱。陰氣精華滋養的人長壽,陽氣精華衰落的人短命。高聳崇高的地方由陰氣掌控,低窪污濁的地方由陽氣掌控,陽氣勝的屬先天,陰氣勝的屬後天,這是地理的常態,也是生化的法則。(摘自《運氣十六》)
陽之動,始於溫,盛於暑;陰之動,始於清,盛於寒。夫陰陽之氣,清靜則生化治,動則苛疾起。(運氣三十二。)
白話文:
陽氣的運作,從溫暖開始,在炎熱時達到頂峯;陰氣的運作,從清爽開始,在寒冷時達到頂峯。陰陽之氣清靜時,就能生長化育,運作時就會產生疾病。
天地之動靜,神明為之紀;陰陽之往復,寒暑彰其兆。(運氣十。)
陰陽四時者,萬物之終始也,死生之本也。(攝生類六。)
太陽為開,陽明為闔,少陽為樞。太陰為開,厥陰為闔,少陰為樞。(經絡二十九。)
白話文:
天地間的動與靜,是由自然法則來維繫;陰陽的交替,寒暑的變化顯現了它的徵兆。
陰陽和四季的變換,是萬物生成與消亡的根源,也是生死的根本。
太陽是開的功能,陽明是閉的功能,少陽是樞紐的功能。太陰是開的功能,厥陰是閉的功能,少陰是樞紐的功能。
三陽為經,二陽為維,一陽為遊部。三陽為表,二陰為里,一陰至絕作朔晦,卻具合以正其理。所謂三陽者,太陽為經。二陽者,陽明也。一陽者,少陽也。三陰者,六經之所主也。三陽為父,二陽為衛,一陽為紀。三陰為母,二陰為雌,一陰為獨使。(疾病七。)
白話文:
三條陽經為經脈,兩條陽經為聯繫經脈的維脈,一條陽經為主脈。三條陽經在體表,兩條陰經在體內,一條陰經運轉到極點時化為朔(月黑)和晦(月圓),但它們互相作用,以維持正常運轉。所謂三條陽經:太陽經為經脈。兩條陽經:陽明經。一條陽經:少陽經。三條陰經:六條經脈的主要主管經絡。三條陽經是陽氣的來源,兩條陽經保護陽氣,一條陽經統領陽氣。三條陰經是陰液的來源,兩條陰經滋養陰液,一條陰經單獨運行。
帝曰:願聞陰陽之三也何謂?岐伯曰:氣有多少異用也。陽明何謂也?兩陽合明也。厥陰何也?兩陰交盡也。兩陰交盡故曰幽,兩陽合明故曰明。(運氣三十三。)
白話文:
黃帝說:我想聽聽陰陽的三種情況,是什麼意思?岐伯說:氣的應用有很多不同。什麼是陽明?是兩個陽氣相合而顯現出來。什麼是厥陰?是兩個陰氣相交而終了。兩個陰氣相交而終了所以稱為幽暗,兩個陽氣相合而顯現出來所以稱為明亮。(運氣三十三。)
太陰藏搏者,三陰也。一陰至,厥陰之治也。太陽藏何象?象三陽而浮也。少陽藏何象?象一陽也。陽明藏何象?象大浮也。二陰搏至,腎沉不浮也。(脈色十五。又三陰三陽次序,詳疾病七。)
巨陽者,諸陽之屬也。(疾病三十九。)
白話文:
太陰、厥陰、少陰這三條屬於陰經。當一陰經脈絡不通時,就是厥陰經在起作用。太陽經脈絡不通是什麼樣子?它像三陽經那樣浮在體表。少陽經脈絡不通是什麼樣子?它像一陽經那樣浮在體表。陽明經脈絡不通是什麼樣子?它浮出體表很遠。當兩條陰經脈絡不通時,腎氣沉降,不浮在體表。(脈色有十五種。此外,三陰三陽的次序,詳見《疾病篇》。)
兩陽合於前,故曰陽明。兩陰交盡,故曰厥陰。足之陽者,陰中之少陽也;足之陰者,陰中之太陰也。手之陽者,陽中之太陽也;手之陰者,陽中之少陰也。腰以上者為陽,腰以下者為陰。其於五臟也,心為陽中之太陽,肺為陽中之少陰,肝為陰中之少陽,脾為陰中之至陰,腎為陰中之太陰。(經絡三十四。)
白話文:
陽氣在前面兩經相交,所以稱為陽明。陰氣在後面兩經相交,所以稱為厥陰。
腳上的陽經,是在陰經中屬陽氣較多的少陽經;腳上的陰經,是在陰經中屬陰氣較多的太陰經。
手上的陽經,是在陽經中屬陽氣較多的太陽經;手上的陰經,是在陽經中屬陰氣較多的少陰經。
腰部以上為陽,腰部以下為陰。
在五臟之中:心為陽中之太陽,肺為陽中之少陰,肝為陰中之少陽,脾為陰中之極陰,腎為陰中之太陰。(經絡三十四章)
人生有形,不離陰陽。(針刺九。)
人有陰陽,治分五態,(藏象三十。)
內有陰陽,外亦有陰陽。在內者五臟為陰,六腑為陽;在外者筋骨為陰,皮膚為陽。(針刺三十一。)
陰者主臟,陽者主腑;陽受氣於四末,陰受氣於五臟。(針刺二十八。)
三陽在頭。三陰在手。(脈色二十六。)
陽受氣於上焦,以溫皮膚分肉之間。(疾病二十。)
重陽之人,其神易動。多陽者多喜,多陰者多怒。(針刺二十二。)
審其陰陽,以別柔剛,陽病治陰,陰病治陽,定其血氣,各守其鄉。(論治八。)
白話文:
人體的一切存在都離不開陰陽的相互作用,這就如同針灸中的九針一樣,彼此相輔相成。人體自身就具有陰陽,並根據不同的狀態表現出五種不同的病理變化。
人體內外都有陰陽,內部以五臟屬陰、六腑屬陽為例;外部則以筋骨屬陰、皮膚屬陽為例。陰主藏,陽主瀉,陽氣來自四肢末端,陰氣則來自五臟。
頭部屬於三陽,而手部則屬於三陰。陽氣主要在人體上焦部位,負責溫暖皮膚和肌肉之間的空間。
陽氣旺盛的人,其精神容易活躍,喜怒哀樂也更容易表現出來;陰氣旺盛的人,則更容易生氣。
要準確辨別陰陽的狀態,從而區分柔剛,陰病就應該用陽氣來治療,反之亦然。只有確定了氣血的狀態,才能使之歸於其應有的位置。
所謂陰者,真藏也。所謂陽者,胃脘之陽也。別於陽者,知病處也;別於陰者,知死生之期。所謂陰陽者,去者為陰,至者為陽;靜者為陰,動者為陽;遲者為陰,數者為陽。(脈色二十六。)
陰氣者,靜則神藏,躁則消亡,飲食自倍,腸胃乃傷。(疾病六十七。)
白話文:
所說的陰脈,指臟腑的真氣收藏。所說的陽脈,指胃脘部的陽氣。區別於陽脈的脈象,可以知道疾病的部位;區別於陰脈的脈象,可以知道生死的時間。所說的陰陽,指離開的為陰,到來的為陽;安靜的為陰,活動的為陽;慢的為陰,快的為陽。(《脈色二十六》)
陽氣起於足五趾之表,陰脈者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。陰氣起於五趾之裡,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。(疾病三十四。)
白話文:
陽氣從腳趾表面升起,陰脈在腳掌聚集,匯聚於腳心。陰氣從腳趾內部升起,在膝蓋下方聚集,匯聚於膝蓋上方。
微妙在脈,不可不察,察之有紀,從陰陽始,始之有經,從五行生,生之有度,四時為宜,補瀉勿失,與天地如一,得一之精,以知死生。是故聲合五音,色合五行,脈合陰陽。(脈色九。)
白話文:
「微妙在脈象,不可不仔細觀察。」
「觀察脈象有規律,從陰陽開始。」
「陰陽有經絡,經絡由五行生發。」
「五行生發有規律,應配合四季。」
「調補瀉氣不能失度,要與天地運行規律一致。」
「把握一之精微,就能預知生死。」
因此,「聲音應合五音,顏色應合五行,脈象應合陰陽。」(這是診脈和色診的九條要領。)
陽氣盡、陰氣盛則目瞑,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。(疾病七十九。)
凡陽有五,五五二十五陽。(脈色二十六。)
奪陰者死,奪陽者狂。(針刺五十九。)
白話文:
陽氣衰竭、陰氣旺盛時眼睛會閉上睡著,陰氣衰竭而陽氣旺盛時就會醒來。
凡是陽氣有五種,五乘以五等於二十五種陽氣的變化。
耗盡陰氣的人會死亡,耗盡陽氣的人會發狂。
五行者,金木水火土也,更貴更賤,以知死生,以決成敗,而定五臟之氣,間甚之時,死生之期也。(疾病二十四。)
白話文:
五行,包括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,它們之間有相生相剋的關係。如果它們之間的平衡被打破,就會影響到人的生命和健康,從而導致疾病或死亡。五行的變化反映了人體五臟的氣血運行,當五臟的氣血運行失調時,就會導致疾病。
木得金而伐,火得水而滅,土得木而達,金得火而缺,水得土而絕,萬物盡然,不可勝竭。(針刺類九。)
君火以明,相火以位。(運氣三。)
白話文:
木有了金就能砍伐,火有了水就會熄滅,土有了木就能生長,金有了火就會熔化,水有了土就會阻斷,萬物都是這樣,不能完全說盡。
君火用來照明,相火用來定位。
甲己之歲,土運統之;乙庚之歲,金運統之;丙辛之歲,水運統之;丁壬之歲,木運統之;戊癸之歲,火運統之。(,運氣三。)
白話文:
甲己年,土運主掌;乙庚年,金運主掌;丙辛年,水運主掌;丁壬年,木運主掌;戊癸年,火運主掌。
帝曰:願聞平氣。岐伯曰:木曰敷和,火曰升明,土曰備化,金曰審平,水曰靜順。帝曰:不及奈何?岐伯曰:木曰委和,火曰伏明,土曰卑監,金曰從革,水曰涸流。帝曰:太過何如?岐伯曰:木曰發生,火曰赫曦,土曰敦阜,金曰堅成,水曰流衍。(運氣十三。)
白話文:
黃帝說:我想聽聽氣候平和時的情形。岐伯說:木氣叫敷和,火氣叫升明,土氣叫備化,金氣叫審平,水氣叫靜順。
黃帝說:不足時怎麼辦?岐伯說:木氣叫委和,火氣叫伏明,土氣叫卑監,金氣叫從革,水氣叫涸流。
黃帝說:過盛時如何?岐伯說:木氣叫發生,火氣叫赫曦,土氣叫敦阜,金氣叫堅成,水氣叫流衍。(運氣篇第十三)
顯明之右,君火之位也;君火之右,退行一步,相火治之;復行一步,土氣治之;復行一步,金氣治之;復行一步,水氣治之;復行一步,木氣治之;復行一步,君火治之。相火之下,水氣承之;水位之下,土氣承之;土位之下,風氣承之;風位之下,金氣承之;金位之下,火氣承之;君火之下,陰精承之。(,運氣六。)
白話文:
從顯明穴的右側開始:
- 君火之位:心火所屬
- 退行一步:相火所屬(心包火)
- 再退一步:土氣所屬(脾胃)
- 再退一步:金氣所屬(肺)
- 再退一步:水氣所屬(腎)
- 再退一步:木氣所屬(肝)
- 再退一步:君火之位(重回心火)
相火之下:
- 水氣承之(腎)
- 水位之下:土氣承之(脾胃)
- 土位之下:風氣承之(肝)
- 風位之下:金氣承之(肺)
- 金位之下:火氣承之(心火)
- 君火之下:陰精承之(腎陰)
少陰君火,不司氣化。(運氣二十四。)
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。(藏象七。)
木發無時,水隨火也。(運氣二十三。)
君位臣則順,臣位君則逆,所謂二火也。(,運氣類七。)
壯火之氣衰,少火之氣壯。壯火食氣,氣食少火。壯火散氣,少火生氣。(陰陽一。)
白話文:
少陰君火无法正常调节身体的气化功能。
土性滋养万物,并遵循天地规律。
木气无时无刻不在生长,水气随着火气而运行。
君主的位置应由臣子辅佐,臣子的位置应由君主主导,这就是阴阳二火。
旺盛的阳火气衰弱,微弱的阴火气旺盛。旺盛的阳火消耗气,气滋养微弱的阴火。旺盛的阳火散布气,微弱的阴火生发气。
少水不能滅盛火,而陽獨治,獨治者不能生長也。肝一陽也,心二陽也,腎孤臟也,一水不能勝二火,故不能凍慄,病名曰骨痹。(疾病四十五。)
水之精為志,火之精為神。一水不勝五火,故目眥盲。(疾病八十。)
二火不勝三水。(疾病九。)
白話文:
僅僅依靠少量水分無法撲滅旺盛的火焰,陽氣獨自發揮作用,但獨自發揮作用無法產生生長。肝臟屬陽,心臟雙倍於陽,腎臟屬孤臟(無相配屬),單靠一水(腎水)無法勝過雙火(肝火、心火),所以無法產生寒冷顫抖症狀,此病稱為骨痹。(四十五種疾病之一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