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九卷 (14)
九卷 (14)
1. 三十三、十二經水陰陽刺灸之度
(刺法大概,雖如上文所云;然人有不同,如少者盛,長者衰,大者廣,小者狹,肥者深,瘦者淺,有不可以一例論者,故當以心撩之。蓋以天道無窮,造化莫測,醫當效之,則妙用無方,命曰法天之常也。
故梅孤高氏曰:針之留幾呼,雖有是言,然病有淺深,病淺者如經言可也,病甚則邪盛,邪氣吸針,轉針尚難,況強出乎?必俟其正氣之來徐而虛,然後出針,病氣斯去,固不可以經言為執也。是即心撩之法。少長大小肥瘦義,詳針刺類二十。撩音遼,又上、去二聲,通俗文:理亂謂之撩理。
)灸之亦然。灸而過此者得惡火,則骨枯脈澀;刺而過此者,則脫氣。(刺有淺深遲速之度,灸有壯數大小之度。刺有補瀉,灸亦有補瀉。凡以火補者,毋吹其火;以火瀉者,疾吹其火。血實氣壅、病深肉厚者,宜瀉;陽衰氣怯、元虛體弱者,宜補。背腹股髀、道遠勢緩者,宜大而多;頭面臂臑、羸弱幼小者,宜小而少。
此其大法也。設不知此而灸過其度,非惟無益,反以害之,是惡火也。故灸失其宜則骨枯脈澀,刺失其宜則脫泄元氣,均致人之夭殃矣。)黃帝曰:夫經脈之小大,血之多少,膚之厚薄,肉之堅脆,及膕之大小,可為量度乎?(言其可測否也。)岐伯答曰:其可為度量者,取其中度也,不甚脫肉而血氣不衰也。
若夫度之人,痟瘦而形肉脫者,惡可以度量刺乎?審切循捫,按視其寒溫盛衰而調之,是謂因適而為之真也。(中度,言中人之常度也。其肌肉不至脫,氣血不甚衰者,乃可為常法之準則。若肌體痟而形肉脫,不得以程度拘泥也。故必當審切循摸,隨其盛衰而善調之。然則上文所云者,特為後學設規矩耳。
而因其情,適其宜,必出於心,應於手,斯得病治之真訣矣。痟,通作消。)
白話文:
針刺的方法大概是這樣,雖然前面說過了,但是每個人的情況都不同,例如年紀小的氣血旺盛,年紀大的氣血衰退,體型大的經脈寬廣,體型小的經脈狹窄,肥胖的人針刺要深,瘦弱的人針刺要淺,不能用同樣的標準來論斷,所以要用心去體會。因為天道變化無窮,造化難以預測,醫生應該效法自然,才能運用自如,這就是效法天道恆常的道理。
所以高氏說,針要留多久,雖然有這樣的說法,但是疾病有輕重深淺,病淺的可以按照經典上說的做,病重的邪氣盛,邪氣會吸住針,連轉動針都很困難,更何況要強行出針呢?必須等身體的正氣逐漸恢復,稍微虛弱的時候才能出針,這樣病氣才會去除,不能執著於經典上的說法。這就是用心體會的方法。關於年紀大小、體型肥瘦的針刺深淺,詳細內容在針刺類第二十條有說明。「撩」字讀音同「遼」,也有上聲和去聲兩種讀法,通俗的說法,「理亂」叫做「撩理」。
艾灸也是一樣的道理。艾灸過度會產生不好的火氣,導致骨頭枯槁、脈搏阻塞;針刺過度會導致元氣洩漏。針刺有深淺快慢的程度,艾灸有艾柱大小和數量的程度。針刺有補瀉的方法,艾灸也有補瀉的方法。凡是用火來補的,不要吹火;用火來瀉的,要快速吹火。血氣充實、病在深處、肌肉厚實的人,適合用瀉法;陽氣衰弱、氣虛體弱的人,適合用補法。背部、腹部、大腿等部位,位置遠、氣血流通緩慢的,適合艾灸大而多;頭面部、手臂等部位,身體虛弱或年幼的,適合艾灸小而少。
這是總體原則。如果不知道這些道理而艾灸過度,不僅沒有好處,反而會造成傷害,這就是不好的火氣。所以艾灸不當會導致骨頭枯槁、脈搏阻塞,針刺不當會導致元氣洩漏,都會讓人夭折。黃帝問道:「經脈有大小、血量有多寡、皮膚有厚薄、肌肉有堅脆、還有關節有大小,這些可以測量出來嗎?」岐伯回答說:「可以測量的,取其中等的程度,就是肌肉沒有很鬆弛,氣血也沒有很衰弱的狀況。」
至於那些消瘦而且肌肉消退的人,怎麼能用固定的標準來針刺呢?要仔細地切脈、觸摸,觀察他們的寒熱盛衰,然後進行調整,這才是因應情況做出正確治療的方法。所謂「中度」,指的是一般人的正常情況。肌肉沒有消退,氣血沒有很衰弱的人,可以用常規的方法來治療。如果身體消瘦而且肌肉消退,就不能拘泥於常規的程度。所以必須仔細地切脈、觸摸,根據他們氣血的盛衰來進行調整。這樣看來,前面說的那些,只是為後學者設立的規矩。
要根據實際情況,選擇適合的方法,必須用心體會,手才能運用自如,這樣才能得到治療疾病的真正訣竅。「痟」字,通「消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