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二卷 (9)

回本書目錄

二卷 (9)

1. 三、天不足西北地不滿東南

(素問陰陽應象大論)

岐伯曰:天不足西北,故西北方陰也,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。地不滿東南,故東南方陽也,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。(天為陽,西北陰方,故天不足西北。地為陰,東南陽方,故地不滿東南。日月星辰,天之四象,猶人之有耳目口鼻,故耳目之左明於右,以陽勝於東南也。

水火土石,地之四體,猶人之有皮肉筋骨,故手足之右強於左,以陰強於西北也。)帝曰:何以然?岐伯曰:東方陽也,陽者其精並於上,並於上則上明而下虛,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。西方陰也,陰者其精並於下,並於下則下盛而上虛,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。(並,聚也。

天地之道,東昇西降,升者為陽,降者為陰。陽氣生於子中,極於午中,從左升而並於上,故耳目之明亦在左,而左之手足不便也。陰氣生於午中,極於子中,從右降而並於下,故手足之強亦在右,而右之耳目不聰也。)故俱感於邪,其在上則右甚,在下則左甚,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,故邪居之。

(俱,兼上下而言也。夫邪之所湊,必因其虛。故在上則右者甚,在下則左者甚。蓋以天之陽不全於上之右,地之陰不全於下之左,故邪得居之而病獨甚也。)

白話文:

天不足西北地不滿東南

岐伯說:天(陽氣)在西北方有所不足,因此西北方屬陰,人的右耳和右眼不如左耳左眼靈敏。地(陰氣)在東南方有所不足,因此東南方屬陽,人的左手左腳不如右手右腳強健。(天屬陽,西北是陰方,所以天在西北不足;地屬陰,東南是陽方,所以地在東南不滿。日月星辰是天體的四種表象,如同人有耳目口鼻,因此左耳左眼比右側靈敏,這是因為東南方的陽氣較盛。水火土石是大地的四種構成,如同人有皮肉筋骨,因此右手右腳比左側強健,這是因為西北方的陰氣較強。)

黃帝問:為什麼會這樣?岐伯回答:東方屬陽,陽氣的精華聚集於上部,聚集於上部則上半身強健而下半身虛弱,因此耳目聰明但手腳不靈活。西方屬陰,陰氣的精華聚集於下部,聚集於下部則下半身強健而上半身虛弱,因此耳目不靈敏但手腳靈活。(「並」是聚集的意思。天地運行的規律是陽氣從東方上升,陰氣從西方下降。陽氣生於子時(午夜),在午時(正午)達到頂峰,從左側上升並聚集於上部,因此左耳左眼較靈敏,但左手左腳較弱。陰氣生於午時,在子時達到頂峰,從右側下降並聚集於下部,因此右手右腳較強健,但右耳右眼較遲鈍。)

因此,當人體上下同時受到邪氣侵襲時,上半身的病症在右側較嚴重,下半身的病症在左側較嚴重。這是因為天地陰陽無法完全均衡,所以邪氣容易侵襲這些虛弱之處。(「俱」指上下整體。邪氣侵襲必定是因為某處虛弱。因此上半身右側較弱,下半身左側較弱。這是因為天的陽氣在上半身右側不足,地的陰氣在下半身左側不足,所以邪氣容易侵襲這些部位,導致病症特別嚴重。)

2. 四、天精地形氣通於人

(素問陰陽應象大論)

故天有精,地有形,天有八紀,地有五里,(五行精氣,成象於天,則為七政二十八宿,以定天之度;布位於地,則為山川河海,以成地之形。惟天有精,故八節之紀正;惟地有形,故五方之裡分。紀,考記也。里,道里也。)故能為萬物之父母。(乾知大始,坤作成物,陽以化氣,陰以成形,陰陽合德,變化見矣,故天地為萬物之父母。)清陽上天,濁陰歸地,(陽升陰降也。

)是故天地之動靜,神明為之綱紀,(神明者,陰陽之情狀也。天地動靜,陰陽往來,即神明之綱紀也。易曰:神也者,妙萬物而為言者也。動萬物者莫疾乎雷,撓萬物者莫疾乎風,燥萬物者莫熯乎火,說萬物者莫說乎澤,潤萬物者莫潤乎水,終萬物始萬物者莫盛乎艮。故水火相逮,雷風不相悖,山澤通氣,然後能變化既成萬物者。

是皆神明綱紀之義。故能以生長收藏,終而復始。一陰一陽,互為進退,故消長無窮,終而復始。)惟賢人上配天以養頭,下象地以養足,中傍人事以養五臟。(清陽在上,故頭配天以養其清。濁陰在下,故足象地以養其靜。五氣運行於中,故五臟傍人事以養其和。此雖以頭足五臟為言,而實謂上中下,無非法於天地人也。

)天氣通於肺,地氣通於嗌,(天氣,清氣也,謂呼吸之氣。地氣,濁氣也,謂飲食之氣。清氣通於五臟,由喉而先入肺。濁氣通於六腑,由嗌而先入胃。嗌,咽也。六節藏象論曰:天食人以五氣,地食人以五味。五氣入鼻,藏於心肺;五味入口,藏於腸胃。太陰陽明論曰:喉主天氣,咽主地氣。

其義皆同。嗌音益。)風氣通於肝,風為木氣,肝為木臟,同氣相求,故通於肝。上文二句,總言天地陰陽通於人;此下四句,分言五行氣候通於人。此詳言天氣通肺,以及於五臟者也。)雷氣通於心,(雷為火氣,心為火臟,故相通。)穀氣通於脾,(山谷土氣,脾為土臟,故相通。

)雨氣通於腎。(雨為水氣,腎為水臟,故相通。)六經為川,腸胃為海,(六經者,三陰三陽也,周流氣血,故為人之川。腸胃者,盛受水穀,故為人之海。此詳言地氣通於嗌也。)九竅為水注之氣。(上七竅,下二竅,是為九竅。水注之氣,言水氣之注也,如目之淚,鼻之涕,口之津,二陰之尿穢皆是也。

雖耳若無水,而耳中津氣濕而成垢,是即水氣所致。氣至水必至,水至氣必至,故言水注之氣。愚按:陰陽合一之妙,於氣水而見之矣。夫氣者陽也,氣主升;水者陰也,水主降。然水中藏氣,水即氣也;氣中藏水,氣即水也。升降雖分陰陽,氣水實為同類。何也?請以釜觀,得其象矣。

夫水在釜中,下得陽火則水乾,非水乾也,水化氣而去也;上加復固則水生,非水生也,氣化水而流也。故無水則氣從何來?無氣則水從何至?水氣一體,於斯見矣。而人之精氣亦猶是也,故言氣注之水亦可,言水注之氣亦可;然不曰氣注之水,而曰水注之氣者,至哉妙哉!此神聖發微之妙,於顛倒中而見其真矣。

白話文:

四、天精地形氣通於人

(出自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)

天有精微之氣,地有具體之形。天以「八紀」(節氣)為綱,地以「五方」(方位)為界。(五行精氣顯現於天,形成日月星辰與二十八宿,用以測定天體運行;分布於地,則化為山川河海,構成大地的形貌。正因天有精微之氣,八節的規律得以確立;地有具體之形,五方的區域得以劃分。「紀」指考校記錄,「里」指道路里程。)因此,天地能成為萬物的根源。(乾卦主導創始,坤卦成就萬物,陽氣化生無形之氣,陰氣凝聚有形之體,陰陽相合,變化由此顯現,故天地為萬物之母。)清陽之氣上升於天,濁陰之氣沈降於地。(這是陽升陰降的規律。)

天地的動靜變化,以陰陽的奧妙為綱紀。(「神明」即陰陽運行的情狀。天地動靜、陰陽消長,正是神明的體現。《易經》說:「神」,意指萬物變化的玄妙。震動萬物莫過於雷,擾動萬物莫過於風,乾燥萬物莫過於火,悅澤萬物莫過於湖澤,滋潤萬物莫過於水,終始萬物莫過於艮山。因此水火相濟,雷風不相衝突,山澤氣息相通,方能促成萬物的變化。這些都是神明綱紀的意義,使萬物能生長收藏,循環不息。陰陽進退,消長無窮,周而復始。)

賢人效法天象以調養頭部,取法地形以調養下肢,順應人事以調和五臟。(清陽居上,故頭部效法天以養其清輕;濁陰居下,故下肢取法地以養其沈穩;五氣運行於體內,故五臟需配合人事以維持和諧。此雖分述頭足五臟,實則強調人體上中下皆需遵循天地人的法則。)

天之氣通於肺,地之氣通於咽喉。(「天氣」指清氣,即呼吸之氣;「地氣」指濁氣,即飲食之氣。清氣經喉入肺,通達五臟;濁氣經咽入胃,通達六腑。「嗌」即咽喉。《六節藏象論》說:「天以五氣養人,地以五味養人。」五氣由鼻入心肺,五味由口入腸胃。《太陰陽明論》也說:「喉主天氣,咽主地氣。」意義相同。)

風氣通於肝,(風屬木氣,肝為木臟,同氣相求,故相通。前兩句總論天地陰陽與人相應,後四句分述五行氣候與人體的關聯。此處詳述天氣通肺,進而影響五臟。)
雷氣通於心,(雷屬火氣,心為火臟,故相通。)
穀氣通於脾,(山谷之氣屬土,脾為土臟,故相通。)
雨氣通於腎。(雨屬水氣,腎為水臟,故相通。)

六經如河流,腸胃如海洋,(六經指三陰三陽經脈,氣血周流,猶如人體的河流;腸胃容納水穀,猶如人體的海洋。此段詳述地氣通於咽喉的影響。)
九竅是水氣灌注的通道。(九竅包括上七竅——眼、耳、鼻、口,與下二竅——前後陰。「水注之氣」指水氣所注之處,如眼淚、鼻涕、唾液、尿液等。即使耳中看似無水,但津液濕氣結垢,亦是水氣所致。氣至則水至,水至則氣至,故稱「水注之氣」。)

(按:陰陽統一的奧妙,可從氣與水的關係中體現。氣屬陽主升,水屬陰主降,但水中有氣,氣中含水,二者本為一體。例如鍋中水受火則化氣,遇蓋則凝水,無水則氣無從生,無氣則水無從化。人體精氣亦同此理,故「氣注之水」與「水注之氣」皆可成立,但經典特稱「水注之氣」,實為聖賢揭示深奧真理的巧妙表述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