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二卷 (8)
二卷 (8)
1. 二、法陰陽
)從欲快志於虛無之守,故壽命無窮,與天地終,此聖人之治身也。(從欲,如孔子之從心所欲也。快志,如莊子之樂全得志也。虛無之守,守無為之道也。故欲無不從,志無不快,壽命可以無窮,而與天地同其終矣。愚按:聖人之道,惟聖人能之,人非生知,誠未能也。然而效法聖賢,則在明哲之所必不容己者,欲得其門,當自養心保身始。
故但能於動中藏靜,忙裡偷閒,致遠鉤深,庶乎近矣。觀譚景升曰:明鏡無心,無物不照,昊天無心,萬象自馳;行師無狀,敵不敢欺;至人無慮,元精自歸。能師於無者,無所不之。故鏡以察物,物去而鏡自鏡;心以應事,事去而心自心。此養心之道也。南華經曰:知道者,必達於理;達於理者,必明於權,明於權者,不以物害己。
故至德者,火弗能熱,水弗能溺,寒暑弗能害,禽獸弗能賊,非謂其薄之也,言察乎安危,寧於禍福,謹於去就,莫之能害也。淮南子曰:得道之士,內有一定之操,而外能詘伸卷舒,於物推移,故萬舉而不陷。所以貴聖人者,以其能龍變也,此保身之道也。知此二者,則躋聖功夫,必有能因學而至者矣。
又恬憺虛無義,見攝生類二。
白話文:
二、法陰陽
順應慾望、暢快心志於虛無的境界中持守,因此壽命無窮,與天地同終,這是聖人修養自身的方法。(「從欲」如孔子所言「從心所欲」;「快志」如莊子所說的「樂全得志」;「虛無之守」即持守無為之道。因此慾望無不順應,心志無不暢快,壽命便能無窮,與天地同其終結。)
愚按:聖人之道,唯有聖人能完全做到,一般人並非生而知之,確實難以達到。然而效法聖賢,則是明智之人不容懈怠的事。若想得其門而入,應從養心保身開始。
因此,只要能在動中藏靜、忙裡偷閒,深入探求遠大道理,便已接近聖人之道。觀譚景升所言:「明鏡無心,故能照映萬物;昊天無心,故萬象自然運行;行軍無固定形態,敵人不敢輕犯;至人無憂慮,元精自然歸附。」能效法「無」的境界,則無所不至。鏡子用以觀察外物,物體離開後,鏡子仍是鏡子;心用以應對事物,事情結束後,心仍是心。此即養心之道。
《南華經》說:「明道之人必通達事理;通達事理者必懂得權變;懂得權變者,不會因外物傷害自己。」因此,德行至高者,火不能燒灼,水不能淹溺,寒暑不能侵害,禽獸不能傷害,並非輕視這些外物,而是能明察安危、安處禍福、謹慎進退,故無物能害。《淮南子》說:「得道之人,內心有堅定操守,外在能屈伸自如,隨物變化,因此萬事皆成而不陷困境。」聖人之所以可貴,在於能如龍般變化,此即保身之道。
明白這兩點,則邁向聖人的功夫,必能透過學習而達成。
(關於「恬淡虛無」的涵義,可參見「攝生類二」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