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類經》~

回本書目錄

1. 四卷

2. 藏象類

3. 十八、老壯少小脂膏肉瘦之別

(靈樞衛氣失常篇)

黃帝問於伯高曰:人之肥瘦大小寒溫,有老壯少小,別之奈何?(寒溫者,言稟有陰陽也。)伯高對曰;人年五十以上為老,二十以上為壯,十八以上為少,六歲以上為小。黃帝曰:何以度知其肥瘦?伯高曰:人有肥有膏有肉。(肥者,即下文所謂脂也。)黃帝曰:別此奈何?伯高曰:䐃肉堅,皮滿者,肥。

䐃肉不堅,皮緩者,膏。皮肉不相離者,肉。(䐃肉,肉之聚處也。此言偉壯之人,而有脂膏肉三者之異:脂者緊而滿,故下文曰肉堅身小;膏者澤而大,故下文曰肉淖垂腴;皮肉連實而上下相應者曰肉,故下文曰身體容大。䐃,劬允切。)黃帝曰:身之寒溫何如?伯高曰:膏者其肉淖,而粗理者身寒,細理者身熱。

脂者其肉堅,細理者熱,粗理者寒。(淖,柔而潤也。膏者肉淖,脂者肉堅。若其寒熱,則粗理者皆寒,細理者皆熱。淖音鬧。)黃帝曰:其肥瘦大小奈何?伯高曰:膏者,多氣而皮縱緩,故能縱腹垂腴。肉者,身體容大。脂者,其身收小。(縱,寬縱也。腴,脂肥也。膏者縱腹垂腴,脂者其身收小,是膏肥於脂也。

肉為皮肉連實,自與脂膏者有間。縱,去聲。腴,音俞。)黃帝曰:三者之氣血多少何如?伯高曰:膏者多氣,多氣者熱,熱者耐寒。肉者多血則充形,充形則平。脂者其血清,氣滑少,故不能大。此別於眾人者也。(膏者多氣,氣為陽,故質熱而耐寒也。肉者多血。血養形,故形充而氣質平也。

脂者血清而氣滑少,故不能大。若此三者,雖肥盛皆別於眾人,而脂者之氣血,似不及乎膏肉也。愚按:世傳肥白之人多氣虛,而此云膏者多氣,不無相左。若據余聞見之驗,則蒼瘦之氣虛者,固不減於肥白,是以不宜膠柱也。)黃帝曰:眾人奈何?伯高曰:眾人皮肉脂膏不能相加也,血與氣不能相多,故其形不小不大,各自稱其身,命曰眾人。(眾人者,言三者之外,眾多之常人也。

其皮肉脂膏血氣各有品格,故不能相加,亦不能相多,而形體大小皆相稱而已。)黃帝曰:善。治之奈何?伯高曰:必先別其三形,血之多少,氣之清濁,而後調之,治無失常經。(三形既定,血氣既明,則宜補宜瀉,自可勿失常經矣。)是故膏人縱腹垂腴,肉人者上下容大,脂人者雖脂不能大也。

(此重言其詳也。)

白話文:

黃帝問伯高,人體的胖瘦、大小、寒熱,以及年齡(老、壯、少、小)的不同,該如何區分?伯高回答:五十歲以上為老,二十歲以上為壯,十八歲以上為少,六歲以上為小。黃帝又問如何判斷肥瘦?伯高說:人體有三種肥胖類型:肥、膏、肉。肥,就是脂肪;膏,是皮下脂肪;肉,是肌肉。 判斷方法是:肌肉結實,皮膚飽滿的是肥;肌肉不結實,皮膚鬆弛的是膏;皮膚和肌肉緊密相連的是肉。

黃帝問及體質寒熱,伯高回答:膏體質的人,肌肉柔軟潤澤,組織粗糙者體寒,細膩者體熱;肥體質的人,肌肉結實,組織細膩者體熱,粗糙者體寒。

黃帝又問肥瘦大小的區別,伯高說:膏體質的人,氣多,皮膚鬆弛,所以腹部寬鬆下垂;肉體質的人,身體勻稱較大;肥體質的人,身體較小。

黃帝問三種體質的氣血多少,伯高說:膏體質的人氣多,氣多則體熱,耐寒;肉體質的人血多,充盈身體,體質平和;肥體質的人血清薄,氣少滑,所以身體長不大。這三種體質都與常人不同,但肥體質的氣血似乎不如膏和肉體質。

黃帝問常人的體質如何,伯高說:常人皮肉、脂肪、肌肉比例均衡,血氣不多不少,所以身材大小適中。

黃帝問治療方法,伯高說:必須先區分三種體質,以及血氣的多少、清濁,然後再進行調理,才能避免治療失誤。總而言之,膏體質的人腹部寬鬆下垂,肉體質的人身材勻稱,肥體質的人雖然肥胖但身材不大。

4. 十九、血氣陰陽清濁

(靈樞陰陽清濁篇,全)

黃帝曰:余聞十二經脈,以應十二經水者,其五色各異,清濁不同,人之血氣若一,應之奈何?(十二經水義,詳經絡類三十三。此言經脈經水各有清濁之異,而人之血氣如一,其何以分別應之?)岐伯曰:人之血氣,苟能若一,則天下為一矣,惡有亂者乎?(人之血氣若果如一,則天下皆同,當無雜亂矣,蓋言其必不能同也。惡音烏。

)黃帝曰:余問一人,非問天下之眾。岐伯曰:夫一人者,亦有亂氣,天下之眾,亦有亂人,其合為一耳。(察之一人亦有亂氣,況於天下乎?故推於一人,即可以知天下,然則人己血氣本不一,而不一之理則一也。)黃帝曰:願聞人氣之清濁。岐伯曰:受谷者濁,受氣者清。

(人身之氣有二:曰清氣,曰濁氣。濁氣者,穀氣也,故曰受谷者濁;清氣者,天氣也,故曰受氣者清。二者總稱真氣。刺節真邪篇曰:真氣者,所受於天,與穀氣並而充身也。五味篇曰:天地之精氣,其大數常出三入一,故谷不入,半日則氣衰,一日則氣少矣。是指入者為天氣,出者為穀氣。

)清者注陰,濁者注陽。(喉主天氣,故天之清氣,自喉而注陰,陰者五臟也。咽主地氣,故谷之濁氣,自咽而注陽,陽者六腑也。)濁而清者上出於咽,清而濁者則下行,清濁相干,命曰亂氣。(濁之清者,自內而出,故上行。清之濁者,自外而入,故下行。一上一下,氣必交併,二者相合而一有不正,則亂氣出乎其中矣。

)黃帝曰:夫陰清而陽濁,濁者有清,清者有濁,清濁別之奈何?岐伯曰:氣之大別,清者上注於肺,濁者下走於胃。胃之清氣,上出於口;肺之濁氣,下注於經,內積於海。(大別,言大概之分別也。上文以天氣穀氣分清濁,而此言清中之濁,濁中之清,其所行復有不同也。

清者上升故注於肺,濁者下降故走於胃。然而濁中有清,故胃之清氣上出於口,以通呼吸津液;清中有濁,故肺之濁氣下注於經,以為血脈營衛。而其積氣之所,乃在氣海間也。上氣海在膻中,下氣海在丹田。)黃帝曰:諸陽皆濁,何陽濁甚乎?岐伯曰:手太陽獨受陽之濁,手太陰獨受陰之清。

(手太陽,小腸也,小腸居胃之下,承受胃中水穀,清濁未分,穢汙所出,雖諸陽皆濁,而此其濁之濁者也,故曰獨受陽之濁。手太陰,肺也,肺者五臟六腑之蓋也,為清氣之所注,雖諸陰皆清,而此其清之清者也,故曰獨受陰之清。)其清者上走空竅,其濁者下行諸經。(此即上文胃之清氣上出於口、肺之濁氣下注於經之義。

空,孔同。)諸陰皆清,足太陰獨受其濁。(足太陰,脾也。胃司受納水穀,而脾受其氣以為運化,所以獨受其濁,而為清中之濁也。)黃帝曰:治之奈何?岐伯曰:清者其氣滑,濁者其氣澀,此氣之常也。故刺陰者,深而留之;刺陽者,淺而疾之;清濁相干者,以數調之也。

(此又以針下之氣,言清濁陰陽也。清者氣滑,針利於速;濁者氣澀,針利於遲。陰者在裡,故宜深而留之;陽者在表,故宜淺而疾之。其或清中有濁,濁中有清,乃為清濁相干,當察其孰微孰甚,而酌其數以調之也。)

白話文:

十九、血氣陰陽清濁

黃帝說:我聽說十二經脈,與十二經水相應,它們的顏色各不相同,清濁也不一樣。人的血氣如果都一樣,那該如何應對這些差異呢?

岐伯說:如果人的血氣真的都一樣,那天下就都一樣了,哪裡會有混亂呢?

黃帝說:我問的是一個人,不是問天下所有的人。

岐伯說:一個人身上也會有紊亂的氣,天下眾人中也會有紊亂的人,只是把他們加總起來而已。

黃帝說:我想知道人體氣的清濁之分。

岐伯說:吸收穀物之精華的氣是濁氣,吸收天地之氣的是清氣。清氣灌注陰經,濁氣灌注陽經。濁中有清的氣會從咽喉往上排出,清中有濁的氣則會往下運行,清濁相干擾,就稱為紊亂之氣。

黃帝說:陰經清而陽經濁,濁氣中也有清氣,清氣中也有濁氣,要如何區分清濁呢?

岐伯說:氣的大致區分是,清氣上升灌注到肺,濁氣下降進入胃。胃的清氣從口中排出;肺的濁氣則下降進入經脈,並積聚在氣海。

黃帝說:所有陽經都屬濁氣,為什麼手太陽經的濁氣最甚?

岐伯說:手太陽經(小腸經)獨自承受陽經的濁氣;手太陰經(肺經)獨自承受陰經的清氣。清氣上升通過孔竅,濁氣下降運行於各經脈。所有陰經都屬清氣,但足太陰經(脾經)獨自承受濁氣。

黃帝說:那該如何治療呢?

岐伯說:清氣的氣機流暢,濁氣的氣機阻塞,這是氣的常態。所以,針刺陰經要深而緩慢,針刺陽經要淺而快速;如果清濁相干擾,就要用多次針刺來調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