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九卷 (11)

回本書目錄

九卷 (11)

1. 三十二、人之四海

)腦為髓之海,其輸上在於其蓋,下在風府。(凡骨之有髓,惟腦為最巨,故諸髓皆屬於腦,而腦為髓之海。蓋,腦蓋骨也,即督脈之囟會。風府,亦督脈穴。此皆髓海之上下前後輸也。)黃帝曰:凡此四海者,何利何害?何生何敗?岐伯曰:得順者生,得逆者敗;知調者和,不知調者害。(凡此四海,俱有順逆。

得順者,知所養者也,故生。不知所養則逆矣,故敗。)黃帝曰:四海之逆順奈何?岐伯曰:氣海有餘者,氣滿胸中悗息面赤;氣海不足,則氣少不足以言。(氣有餘者,邪氣實也。氣不足者,正氣虛也。下仿此。氣海在胸中而屬陽,故氣實則胸中悗悶喘息,面熱而赤。聲由氣發,氣不足則語言輕怯,不能出聲。

脈要精微論曰:言而微,終日乃復言者,此奪氣也。悗,母本切,又音瞞。)血海有餘,則常想其身大,怫然不知其所病;血海不足,亦常想其身小,狹然不知其所病。(形以血充,故血有餘則常想其身大。怫,怫鬱也,重滯不舒之貌。血不足則常想其身小。狹,隘狹也,索然不廣之貌。

此皆血海不調之為病,病在血者徐而不顯,故茫然不覺其所病。怫音佛。)水穀之海有餘,則腹滿;水穀之海不足,則飢不受穀食。(有餘者,水穀留滯於中,故腹為脹滿。不足者,脾虛則不能運,胃虛則不能納,故雖飢不受穀食。)髓海有餘,則輕勁多力,自過其度;髓海不足,則腦轉耳鳴。

脛痠眩冒,目無所見,懈怠安臥。(髓海充足,即有餘也,故身輕而勁,便利多力,自有過人之度而無病也。若其不足,則在上者為腦轉,以腦空而運,似旋轉也。為耳鳴,以髓虛者精必衰,陰虛則耳鳴也。為脛痠,髓空無力也。為眩冒忽不知人,為目無所見,怠惰安臥,皆以髓為精類,精衰則氣去而諸證以見矣。

)黃帝曰:余已聞逆順,調之奈何?岐伯曰:審守其輸而調其虛實,無犯其害,順者得復,逆者必敗。黃帝曰:善。(審守其輸,謂審察其輸穴如上文也。無犯其害,無盛盛、無虛虛也。順者得復,逆者必敗,切戒夫天時人事皆宜慎而不可忽也。)

白話文:

三十二、人之四海

腦是髓的匯聚之處,其輸注部位上在頭頂,下在風府穴。(所有骨骼中藏有髓,惟獨腦的髓量最為豐富,因此全身的髓都歸屬於腦,腦即是髓的海。“蓋”指頭頂的腦蓋骨,也就是督脈的囟會穴;風府也是督脈的穴位。這些都是髓海上下前後輸注的部位。)

黃帝問:“這四海(氣海、血海、水穀之海、髓海)對人體有何益處或危害?如何導致健康或衰敗?”岐伯答:“順應規律則健康,違逆則衰敗;懂得調養則和諧,不懂則有害。”(四海均有順逆之分。順應者,是因懂得養護,故能健康;不知養護則違逆,因此衰敗。)

黃帝問:“四海的順逆表現如何?”岐伯答:

  1. 氣海
  • 有餘:胸中氣滿、悶塞喘息、面色發紅。(氣有餘是邪氣實證。)
  • 不足:氣短、說話無力。(氣不足是正氣虛弱。聲音靠氣發聲,氣虛則言語微弱。)
  1. 血海
  • 有餘:常感覺身體龐大,鬱悶不暢卻不知具體病症。(血充養形體,血多則覺身大。)
  • 不足:常感覺身體瘦小,緊縮不適卻察覺不出病因。(血少則身形緊縮。此為血海失調,病症緩而不顯。)
  1. 水穀之海
  • 有餘:腹部脹滿。(水穀滯留於中焦。)
  • 不足:雖飢餓卻無法進食。(脾胃虛弱,運化吸收功能差。)
  1. 髓海
  • 有餘:身體輕健有力,超越常人。(髓海充足則精力充沛。)
  • 不足:頭暈耳鳴、小腿痠軟、眩昏眼花、視物不清、倦怠嗜臥。(髓虛則腦空、精衰,引發一系列虛弱症狀。)

黃帝問:“已知逆順,該如何調理?”岐伯答:“謹守各海的輸注穴位,調節虛實,勿觸犯禁忌。順應者可恢復,違逆者必衰敗。”黃帝說:“善。”(謹守輸穴即審察上文提到的穴位;勿犯禁忌指勿虛實誤治;順逆之別提醒人事與天時皆需謹慎。)

2. 三十三、十二經水陰陽刺灸之度

(靈樞經水篇,全)

黃帝問於岐伯曰:經脈十二者,外合於十二經水,而內屬於五臟六腑。夫十二經水者,其有大小、深淺、廣狹、遠近各不同,五臟六腑之高下小大,受谷之多少亦不等,相應奈何?(人有經脈十二,手足之三陰三陽也。天地有經水十二,清渭海湖汝澠淮漯江河濟漳也。經脈有高下小大不同,經水有廣狹遠近不同,故人與天地皆相應也。

)夫經水者,受水而行之;五臟者,合神氣魂魄而藏之;六腑者,受谷而行之,受氣而揚之;經脈者,受血而營之。合而以治奈何?刺之深淺,灸之壯數,可得聞乎?(經水者,受水而行於地也。人之五臟者,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。六腑者,所以受水穀,化其精微之氣,而布揚於內外者也。

經脈猶江河也,血猶水也,江河受水而經營於天下,經脈受血而運行於周身,合經水之道以施治,則其源流遠近固自不同,而刺之淺深,灸之壯數,亦當有所辨也。)岐伯答曰:善哉問也。天至高不可度,地至廣不可量,此之謂也。且夫人生於天地之間,六合之內,此天之高、地之廣也,非人力之所能度量而至也。

若夫八尺之士,皮肉在此,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,其死可解剖而視之,其臟之堅脆,腑之大小,谷之多少,脈之長短,血之清濁,氣之多少,十二經之多血少氣,與其少血多氣,與其皆多血氣,與其皆少血氣,皆有大數。其治以針艾,各調其經氣,固其常有合乎!(天至高,地至廣,難以測度。

人生天地六合之間,雖氣數亦與天地相合,似難測識;然而八尺之士,有形可據,其生也可度量其外,其死也可剖視其內。故如臟之堅脆,則見於本藏篇;腑之大小,谷之多少,則見於平人絕谷篇;脈之長短,則見於脈度篇;血之清濁,則見於根結篇;十二經血氣多少各有大數,則見於血氣形志等篇。此其針艾淺深多寡,故各有所宜如下文也。

)黃帝曰:余聞之,快於耳,不解於心,願卒聞之。岐伯答曰:此人之所以參天地而應陰陽也,不可不察。(人與天地相參,所以為三也,應陰陽義如下文。)

足太陽外合於清水,內屬於膀胱,而通水道焉。(此下以經脈配經水,蓋欲因其象,以辨血氣之盛衰也。足太陽經內屬膀胱,是經多血少氣,故外合於清水。按清水即大小清河。輿地圖志曰:大清河即濟水之故道,自兗州府東北流出長清等縣,由利津等界入海。小清河一名灤水,源發濟南府趵突泉,經章丘,受漯河之水,由新城入海。

禹貢曰浮於濟漯達於河者,必此河也。今俱屬山東省濟南府。)

足少陽外合於渭水,內屬於膽。(足少陽經內屬於膽,常少血多氣,故外合於渭水。按地誌:渭水出隴西郡渭源縣西南烏鼠山,至同州入河。今俱隸陝西省,渭源屬臨洮府,同州屬西安府。)

白話文:

三十三、十二經水陰陽刺灸之度

黃帝問岐伯說:「人體的十二條經脈,外與自然界的十二條河流相應,內則聯繫五臟六腑。然而,這些河流的大小、深淺、寬窄、遠近各不相同,五臟六腑的高低、大小、容納水穀的量也不一致,它們是如何相互對應的呢?」

岐伯回答:「人體的經脈如同地上的河流,五臟蘊藏精神魂魄,六腑負責消化水穀、輸布精微之氣,而經脈則承載血液運行全身。治療時需結合這些特性,針刺的深淺、灸療的壯數也應有所區分。」

黃帝再問:「這些道理聽起來合理,但我仍不明白具體如何操作,請詳細說明。」岐伯解釋:「人與天地相應,雖天地廣闊難以測量,但人體結構可通過觀察與解剖得知。例如,臟腑的堅韌脆弱、經脈的長短、血氣的清濁多寡等,皆有規律可循。針灸治療需根據各經脈的血氣狀況調整,以下分述:

  • 足太陽經:外與清水(濟水)相應,內屬膀胱,主司水道。此經多血少氣。
  • 足少陽經:外與渭水相應,內屬膽。此經少血多氣。

(後續經脈與河流的對應關係依此類推,強調治療時需考量各經特性,調整針灸方法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