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類經》~ 二十八卷 (4)

回本書目錄

二十八卷 (4)

1. 四十一、剛柔失守三年化疫之刺

(《素問·遺篇刺法論》,附:導引法)

白話文:

(根據《黃帝內經·素問》中的遺篇刺法論,附加了導引的方法)

黃帝問曰:剛柔二干,失守其位,使天運之氣皆虛乎?與民為病,可得平乎?(十干五運,分屬陰陽。陽干氣剛,甲丙戊庚壬也。陰乾氣柔,乙丁己辛癸也。故曰剛柔二干。)岐伯曰:深乎哉問!明其奧旨,天地迭移,三年化疫,是謂根之可見,必有逃門。(根,致病之本也。逃門,即治之之法。)

白話文:

黃帝問道:陽剛陰柔的十個天干,如果失去它們的位置,讓天地運行之氣都虛空,造成民眾生病,難道可以讓它們平穩下來嗎?(十干配五行,分屬陰陽。陽乾性剛,包括甲、丙、戊、庚、壬。陰乾性柔,包括乙、丁、己、辛、癸。因此稱為剛柔二幹。)

岐伯回答道:你的問題實在高深!明白其中奧妙後,天地發生變動,每三年就會出現瘟疫,這就是病症的根源,一定有可以逃脫的方法。(根,指引發疾病的根本原因。逃門,指治療的方法。)

假令甲子剛柔失守,(甲與己合,皆土運也。子午則少陰司天,凡少陰司天,必陽明在泉,陽明屬卯酉,而配於土運,則己卯為甲子年在泉之化。故上甲則下己,上剛則下柔,此天地之合,氣化之常也。甲午己酉,其氣皆同。失守義如下文下章。)剛未正,柔孤而有虧,(若上年癸亥,厥陰司天,木不退位,則甲子雖以陽年,土猶不正,甲子剛土未正於上,則己卯在泉亦柔孤而有虧也。)時序不令,即音律非從,(甲子陽律,太宮也。

白話文:

假設甲子和己卯年的陰陽變化失去平衡(甲和己都是土運年。子午年是少陰司天,凡是少陰司天年,陽明必定在泉,陽明屬卯酉,而與土運配合,所以己卯年是甲子年在泉的變化。因此,上面是甲就會產生下方的己,上面是剛就會產生下方的柔,這是天地交合,氣化變通的常規。甲午年和己酉年,氣象都相同。失去平衡的意思如下文所述。)剛氣尚未完全發揮,柔弱孤獨而且有所損失。(如果上一年是癸亥年,厥陰司天,木氣不退位,那麼甲子年雖然是陽年,但土運氣象仍然不正,甲子年的剛性土氣在上方尚未完全發揮,那麼在泉的己卯年也會柔弱孤獨、有所損失。)這樣時序就會混亂,猶如音律不協調一樣。(甲子年的陽氣律法,就是太宮調。)

己卯陰呂,少宮也。剛失守則律乖音,柔孤虛則呂不應。)如此三年,變大疫也。(土氣被抑,至三年後,必發而為土疫。疫,溫疫也。)詳其微甚,察其淺深,欲至而可刺,刺之。(郁微則病淺,郁甚則病深,察其欲至之期,可刺即刺之。)當先補腎俞,(腎俞穴,在足太陽經。

白話文:

己卯年是陰呂,也就是少宮。如果陽氣失守,律就會不準確,如果陰氣孤虛,呂就會失應。)這樣過三年就會演變成大瘟疫。(土氣受到壓抑,三年後一定會發作變成土瘟疫。瘟疫是溫病。)詳細觀察疾病的輕重緩急,察覺即將發作的徵兆,即可針刺。(鬱滯輕微則病情淺,鬱滯嚴重則病情深,察覺即將發作的時間,即可針刺。)應先補腎俞穴,(腎俞穴位於足太陽經。

土疫將至,恐傷水臟,故當先補腎俞。舊注曰:未刺時,先口銜針暖而用之,用圓利針。臨刺時咒曰:五帝上真,六甲玄靈,氣符至陰,百邪閉理。念三遍。自口中取針,先刺二分,留六呼,次入針至三分,動氣至而徐徐出針,以手捫之,令受針人嚥氣三次,又可定神魂者也。按:病能論末王氏注曰:世本既闕第七二篇,蓋指刺法、本病二論也。

白話文:

夏天即將來臨,擔心會損傷腎臟,所以應該先補腎俞穴。

古書中記載:針刺前,先用一根溫熱的圓針含在口中。臨刺時,念誦咒語:「五帝上真,六甲玄靈,氣符至陰,百邪閉理。」念誦三遍。

從口中取出針,先刺入兩分,停留六次呼吸,然後再刺入至三分,直到產生氣感,再慢慢將針拔出,用手按住穴位,讓受針者嚥氣三次,這樣也可以穩定神魂。

註:根據《病能論》王氏注,原本《難經》一書中有第七和第八篇,但已經失傳,這兩篇分別講述刺法和本病。

可見二篇亡在王氏之前。《新校正》云:今世有素問亡篇,仍託名王氏為注,辭理鄙陋,無足取者,久為明證。故此下用針咒語,其非王氏之筆可知。但臨時誦之,或亦令人神定心專耳,故並錄之以備擇用。)次三日,可刺足太陰之所注。(太白穴也。土鬱之甚,故當刺此以泄土氣。

白話文:

明顯地,在王叔和之前有兩篇文章已經失傳了。《新校正》中說道:如今有《素問》中失傳的文章,仍然假託王叔和為注釋,辭藻粗鄙,沒有什麼可取之處,這早已被證實。所以後面用了針灸咒語,這顯然不是王叔和所寫。但是暫時背誦一下,也許也能讓人精神集中和專注,所以一併記載下來以備選擇使用。第三天,可以刺足太陰經的穴位(太白穴)。(太白穴是脾經的穴位,脾土積滯嚴重,所以要刺此穴以瀉去土氣。

舊注曰:先以口銜針令溫,欲下針時咒曰:帝扶天形,護命成靈。誦之三遍,乃刺三分,留七呼,動氣至,急出其針。)又有下位己卯不至而甲子孤立者,次三年作土癘,其法補瀉,一如甲子同法也。(甲子年在泉,陽明己卯之化也。若己卯之柔不至於下,則甲子之剛亦孤立於上,三年之後,必作土癘。

白話文:

以前的方法說:先用嘴含著針,讓它溫熱起來。當要下針時,唸咒語:「帝扶天形,護命成靈。」唸三次後,再刺入三分,保持七次呼吸,如果氣機到了,就趕緊取出針。

另外,如果下位己卯不配合上位的甲子,導致甲子孤立無援,那麼三年後必定會發生土癘病。這時候的治療方法與甲子孤立時相同,就是用針灸的方式來調補身體。

(甲子年是陽明經的泉穴,己卯年是陽明經的化穴。如果己卯之柔不與甲子之剛相配合,就會導致甲子孤立在上。三年後,必定會發生土癘病。)

癘,殺癘也,即瘟疫之類。針法亦同。凡甲己土運之年上下失守者,其治皆然。)其刺以畢。又不須夜行及遠行,令七日潔,清淨齋戒。所有自來腎有久病者,可以寅時面向南,淨神不亂思,閉氣不息七遍,以引頸嚥氣順之,如咽甚硬物,如此七遍後,餌舌下津令無數。(此即養氣還精之法也。

白話文:

「癘」是指急性傳染病,也像瘟疫之類的疾病。針灸治療方法相同。凡是在甲己土運的年份,上下失守的情況(指六甲旬及六己旬),其治療方法都這樣。治療時應針刺畢穴。另外,不需要夜間或遠行,讓患者七天內潔淨齋戒。所有患有長期腎病的患者,可以在寅時(凌晨3-5點)面向南方,精神專注不亂想,閉氣不呼吸七次,然後伸長脖子吞嚥氣體,就像吞嚥非常硬的東西一樣。這樣做七次後,再用舌頭舔舐舌下津液,不要數次數。(這是一種養氣還精的方法。)

舊注曰:仙家嚥氣,令腹中鳴至臍下,子氣見母元氣,故曰反本還元,久餌之,令深根固蒂也。故嚥氣津者,名天池之水,資精氣血,盪滌五臟,先溉元海,一名離宮之水,一名玉池,一名神水,不可唾之,但可餌之,以補精血,可益元海也。愚按:人生之本,精與氣耳,精能生氣,氣亦生精,氣聚精盈則神王,氣散精衰則神去,故修真諸書,千言萬語,無非發明精氣神三字。然三者之用,尤先於氣。

白話文:

古注中說:修仙者吞嚥氣息,讓腹部鳴響直到肚臍下方,子氣見到母元氣,所以稱為「反本還元」。長期這樣練習,可以讓根基深厚穩固。通過吞嚥氣息和津液,就有利於精氣血,滌盪五臟,首先灌溉元海,又稱離宮之水、玉池、神水。這些津液不能吐出,只能吞嚥,用以補充精血,進而滋潤元海。

我認為:人生的根本,在於精和氣,精能生氣,氣也能生精。氣聚精足,神氣就會旺盛;氣散精衰,神氣就會離散。因此,修道書籍中千言萬語,無非都在闡述精、氣、神這三個字。然而,三者之中,尤以氣為先。

故《悟真篇》曰:道自虛無生一氣,便從一氣產陰陽,又古歌曰:氣是添年藥,津為續命芝。世上慢忙兼慢走,不知求我更求誰?蓋以天地萬物皆由氣化,氣存數亦存,氣盡數亦盡,所以生者由乎此,所以死者亦由乎此,此氣之不可不寶,能寶其氣,則延年之道也。故晉道成論長生養性之旨曰:其要在於存三、抱元、守一。

白話文:

《悟真篇》中說道:宇宙起源於虛無,然後從虛無產生太極,也就是陰陽二氣。古詩也說:氣是延年益壽的藥,津液是滋補生命的靈芝。世間的人們忙碌奔波或悠閒度日,卻不知道要修習養生之道,還尋求別的方法能長生嗎?天地萬物都是由氣化而生,氣存在,壽命也存在;氣盡了,壽命也盡了。所以活著是由於這個原因,死亡也是由於這個原因。這個氣是如此珍貴,能夠珍惜它的人,就能得到長壽的方法。所以晉代道成和尚說長生養生的要點:就著眼於存養三寶、抱守元氣、專注一念。

三者,精氣神,其名曰三寶。抱元者,抱守元陽真氣也。守一者,神靈也。神在心,心有性,屬陽,是為南方丙丁之火。腎者能生元陽為真氣,其泄為精,是為北方壬癸之水。水為命,命繫於陰也。此之謂性命。為三一之道,在於存想,下入丹田、抱守元陽,逾三五年,自然神定氣和,功滿行畢,其道成矣。諸如此類,雖道家議論盡多,然無非祖述本經精氣之義耳。

白話文:

精、氣、神這三者,被稱為三寶。抱元,就是擁抱元陽真氣的意思。守一,就是固守神靈的意思。神在心臟中,心有本性,屬陽,即南方丙丁之火。腎臟能夠產生元陽成為真氣,而真氣外泄就成為精,即北方壬癸之水。水為生命,生命繫於陰。這就是所謂的性命。三寶合一的道理在於存想,向下沉入丹田,擁抱元陽,超過三年五年,自然神定氣和,功法修煉完成,道術也就達成了。像這樣的道理,雖然道家論述很多,但無非都是效法《黃帝內經》中精氣的理論。

此章言閉氣者,即所以養氣也。餌津者,即所以益精也。其下手工夫,惟蔣氏調氣篇、蘇氏養生訣、李真人長生十六字訣皆得其法,足為入門之階。如蔣氏調氣篇曰:天地虛空中皆氣,人身虛空處皆氣。故呼出濁氣,身中之氣也;吸入清氣,天地之氣也,人在氣中,如魚游水中。

白話文:

這一段文字講述閉氣的目的在於養氣,口含津液,可以滋補精氣。作者提到,蔣氏的調氣篇、蘇氏的養生訣、李真人的長生十六字訣都掌握了法門,可以作為入門的方法。文中引用蔣氏調氣篇:「天地虛空中都是氣,人體虛空的地方也有氣。呼出的氣是體內的氣,吸入的氣是天地之氣。人生活在氣中,好像魚遊在水中。」

魚腹中不得水出入即死,人腹中不得氣出入亦死,其理一也。善攝生者,必明調氣之故。欲修調氣之術者,當設密室閉戶,安床暖席,偃臥瞑目,先習閉氣,以鼻吸入,漸漸腹滿,及閉之久,不可忍,乃從口細細吐出,不可一呼即盡,氣定復如前閉之,始而十息,或二十息,不可忍,漸熟漸多,但能閉至七八十息以上,則臟腑胸膈之間,皆清氣之布濩矣。

白話文:

魚在水裡不能呼吸就會死去,人在腹中不能呼吸也會死去,這個道理是一樣的。懂得養生的人,一定要明白調息的道理。想要練習調息的技巧,需要設置一個密閉的房間,關閉門窗,放好牀和溫暖的席子,平躺閉上眼睛,首先練習閉氣。用鼻子吸氣,逐漸讓腹部鼓脹,閉氣的時間長了,忍不住了,就從嘴裡慢慢吐氣,不能一下子吐光。氣息平穩了,再像之前一樣閉氣,開始時十下或二十下,忍不住就逐漸增加,只要能閉氣到七八十下以上,腹腔、胸部和膈肌之間,就會充滿清氣了。

至於純熟,當其氣閉之時,鼻中惟有短息一寸余,所閉之氣,在中如火,蒸潤肺宮,一縱則身如委蛇,神在身外,其快其美,有不可言之狀,蓋一氣流通表裡上下徹澤故也。其所閉之氣漸消,則恍然復舊。此道以多為貴,以久為功,但能於日夜間行得一兩度,久久耳目聰明,精神完固,體健身輕,百病消滅矣。凡調氣之初,務要體安氣和,無與氣意爭。

白話文:

當氣息閉塞時,鼻中只能吸到一寸餘的短氣,這股閉塞的氣息在體內像火焰一樣,蒸潤著肺部,一旦釋放出來,身體就會像蛇一樣軟綿綿的,神遊物外,那種暢快和美妙的感覺難以言表,這是因為氣息貫通了全身內外,上達周身。隨著閉塞的氣息逐漸消散,人會恍惚地恢復常態。這種方法貴在次數多,持之以恆,只要每天都能練習一兩次,長久下來,耳聰目明,精神煥發,身體強健輕盈,各種疾病都能消除。在練習調氣之初,一定要身體放鬆,氣息平和,不要與氣息對抗。

若不安和且止,俟和乃為之,久而弗倦則善矣。閉氣如降龍伏虎,須要達其神理。胸膈常宜虛空,不宜飽滿。若氣有結滯,不得宣流,覺之,便當用吐法以除之,如呬呵呼嘻噓吹,六字訣之類是也。不然則泉源壅遏,恐致逆流,瘡瘍中滿之患作矣。

白話文:

如果氣息不安靜也不能停止,那就等待氣息平靜後再開始練習,長期堅持不懈就會有很好的效果。閉氣就像降伏龍虎一樣,需要領悟其中的神理。胸口和橫膈膜應該經常保持空虛,不宜過於飽滿。如果氣息有鬱結不通暢,感覺到不適,就應該用吐氣的方法來消除,比如呵、呼、嘻、噓、吹等六字訣。否則,氣息的源頭會被堵塞,可能導致逆流,造成瘡瘍之中充盈的病患。

又如蘇氏養生訣曰:每夜於子時之後,寅時之前,披衣擁被,面東或南,盤足而坐,叩齒三十六通,兩手握固,拄腰腹間,先須閉目靜心,掃除妄念,即閉口並鼻,不令出氣,謂之閉息,最是道家要妙。

白話文:

就像蘇氏養生訣中所說:每晚在子時(晚上11點)之後、寅時(凌晨3點)之前,披著衣服,蓋上被子,面向東方或南方,盤腿而坐。叩齒三十六下,兩手握拳,支撐在腰腹之間。首先閉上眼睛,讓心靈平靜,消除雜念。然後閉上嘴巴和鼻子,讓氣息不再吐出,這就是閉息,這是道家養生要訣中最重要的。

然後內觀五臟,存想心為炎火,光明洞徹,降下丹田中,待腹滿氣極,則徐徐出氣,不得令耳聞聲,候出息勻調,即以舌攪唇齒內外,漱煉津液,津液滿口,即低頭嚥下,令津與氣谷谷然有聲,須用意精猛,以氣送入丹田中。氣定又依前法為之,凡九閉氣、三咽津而止。然後以左右手擦摩兩腳心,使湧泉之氣,上徹頂門,及臍下腰脊間皆令熱徹。

白話文:

接著內視自己的五臟,想像心臟像熊熊火焰,照亮一切,將光火下沉到腹部丹田。等到腹部充滿氣,就慢慢吐氣,不能讓耳朵聽到氣流的聲音。等到吐氣均勻了,就用舌頭攪動嘴脣和牙齒的內外側,漱煉口中津液。當津液滿口時,就把頭低下來將津液嚥下,讓津液和氣一起在喉嚨裡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。這時必須用意專心,用氣將津液送入丹田。氣息安定後,再按照前面的方法進行,一共閉氣九次、嚥津三次後停止。然後用左右手摩擦兩腳心的湧泉穴,讓這股氣從腳底湧上頭頂,並讓臍下、腰部和脊椎部位都感到溫熱。

次以兩手摩熨眼角耳項皆令極熱,仍按捏鼻梁左右五七次,梳頭百餘梳而臥,熟臥至明。又如李氏十六字訣云:一吸便提,氣氣歸臍,,一提便咽,水火相見,注曰:上十六字,仙家名為十六錠金,乃至簡至易之妙訣也。無分在官不妨政事,在俗不妨家務,在士不妨本業。只於二六時中,略得空閒,及行住坐臥,意一到處,便可行之。

白話文:

接著用雙手按摩眼角、耳朵、後腦勺,直到它們都感覺極度溫熱。然後按捏鼻樑左右兩側五到七次,梳頭一百多次,然後就寢,安穩地睡到天亮。另外,正如李氏所說的十六字口訣:一吸便提,氣氣歸臍;一提便咽,水火相見。注:上面的十六個字,在道家稱為「十六錠金」,是至簡至易的妙訣。無論是在官場辦理政務,在民間處理家務,還是讀書人從事本業,都無妨礙。只要在一天十二個時辰中,稍有空閒,或者是在行走、居住、坐臥時,只要心念一起,便可實行。

口中先須漱及三五次,舌攪上下齶,仍以舌抵上齶,滿口津生,連津嚥下,汨然有聲。隨於鼻中吸清氣一口,以意會及心目,寂地直送至腹臍下一寸三分丹田氣海之中,略存一存,謂之一吸。隨用下部輕輕如忍便狀,以意力提起,使氣歸臍,連及夾脊雙關、腎門,一路提上,直至後頂玉枕關,透入泥丸頂內,其升而上之,亦不覺氣之上出,謂之一呼。一呼一吸,謂之一息。

白話文:

首先漱口三到五次,用舌頭攪動上下顎,然後用舌頭抵住上顎,直到口腔中充滿唾液,連同唾液一起嚥下,會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。接著從鼻子吸一口清氣,用意念引導氣息和心念,緩慢地將氣息送到距離肚臍下一寸三分的地方,也就是丹田氣海,略微停留片刻,稱之為「吸」。

隨後使用下腹部輕輕提氣,像是忍大便的樣子,用意念將氣息提起,讓氣息回歸肚臍,經過兩側夾脊關和腎門,一路提升上行,直到後腦枕骨位置的玉枕關,進入泥丸宮的頂部,當氣息上升時,感受不到氣息向上流動,稱為「呼」。一次呼氣和一次吸氣,稱為「一息」。

氣既上升,隨又似前汨然有聲嚥下,鼻吸清氣,送至丹田,稍存一存,又自下部如前輕輕提上,與臍相接而上,所謂氣氣歸臍,,壽與天齊矣。凡咽時口中有液愈妙,無液亦要汨然有聲咽之。如是一咽一提,或三五口、或七或九、或十二、或二十四口。要行即行,要止即止,只要不忘,作為正事,不使間斷,方為精進。

白話文:

氣息上升時,出現如同之前發出汩汩聲響的嚥下動作,用鼻子吸入清爽的氣息,輸送至丹田,稍作停留後,再從下方輕輕提上,與肚臍相接並向上,這就是所謂的「氣歸臍」,這樣才能長壽。嚥下的時候,口中若有液體產生,就更好了;若沒有液體,也要發出汩汩的聲響。這樣一咽一提,連續三到五口、七口、九口、十二口、或二十四口都可以。想進行的時候就進行,想停止的時候就停止,只要不忘記,把它當成最重要的事情去做,不要中斷,才能進步。

如有瘋疾,見效尤速。久久行之,卻病延年,形體變,百疾不作,自然不飢不渴,安健勝常。行之一年,永絕感冒痞積逆滯,不生癰疽瘡毒等疾,耳聰目明,心力強記,宿疾俱瘳,長生可望。如親房事,於欲泄未泄之際,亦能以此提呼咽吸,運而使之歸於元海,把牢春汛,不放龍飛,甚有益處。所謂造化吾手,宇宙吾心,功莫能述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患有精神疾病,使用此法見效會特別快。長期堅持練習,可以祛除疾病、延年益壽,身體形貌也會改變,各種疾病都不會產生,自然而然地不會感到飢餓或口渴,身體強健,比平常人更健康。堅持練習一年後,感冒、消化不良、反胃等疾病將徹底消失,也不會長出癰疽、瘡毒等疾病,耳聰目明,記憶力強,老毛病都會痊癒,長壽可以期待。如果進行房事,在精液將要洩出之時,也能使用這個方法提氣吸氣,運行精氣使其回歸丹田,把住泉水源頭,不讓精氣洩漏,這樣有很大的好處。所謂造化掌握在自己手中,宇宙在我心中,其功效不可言喻。

按此三家之法,若依蔣氏,則臥亦可,晝亦可;依蘇氏,則坐亦可,夜亦可;依李氏,則閒亦可,忙亦可。此三說者,惟蘇氏稍繁,較難為力,然其中亦有可用者,但不當拘泥耳。故或用此,或用彼,取長舍短,任意為之,貴得自然,第無勉強,則一身皆道,何滯之有?久而精之,誠不止於卻病已也。

白話文:

根據蔣、蘇、李三家的方法,如果按照蔣氏的說法,可以臥着打坐,也可以白天打坐;如果按照蘇氏的說法,可以坐着打坐,也可以晚上打坐;如果按照李氏的說法,可以閒暇時打坐,也可以忙碌時打坐。這三種說法中,只有蘇氏的稍顯複雜,比較難以堅持,但其中也有可以借鑑的地方,不過不應該拘泥於此。所以,可以採用其中一種或幾種方法,取長補短,隨意而為,重要的是順應自然,不勉強堅持,這樣全身心都可以融入道中,還有什麼可執著的呢?長久堅持,精進不懈,不僅可以治病,還有更高的境界。

又觀之彭祖曰:和氣導氣之道,密室閉戶,安床暖席,枕高二寸半,正身偃臥,瞑目閉氣,以鴻毛著鼻上不動,經三百息,耳無所聞,目無所見,心無所思,如此則寒暑不能侵,蜂蠆不能毒,壽百六十歲,鄰於真人也。夫豈虛語哉?然總之,金丹之術百數,其要在神水華池,玉女之術百數,其要在還精采氣,斯言得之矣。

白話文:

再看看彭祖所說:和氣導氣的方法是,緊閉房門,安置好牀鋪和被褥,枕頭高兩寸半,端正身體躺下,閉眼屏氣,用鴻毛放在鼻子上保持不動,持續三百度呼吸,耳朵什麼都聽不到,眼睛什麼都看不到,心裏什麼都不想,這樣一來,寒冷和暑熱就不能侵害,蜂蠍就不能毒害,可以活到一百六十歲,接近神仙。這難道是虛言嗎?總的來說,金丹術有很多種,關鍵在於神水華池;玉女術也有很多種,關鍵在於還精采氣,這些話說得在理啊。

此外有云轉轆轤、運河車、到玉關、上泥丸者,皆言提氣也;有云進用武火、出用文火者,謂進欲其壯,出欲其徐,皆言呼吸也;有云赤龍攪水混、神水滿口勻者,皆言津液也,有想火入臍輪、放火燒遍身者,皆言陽氣欲其自下而升,以溫元海三焦也。再如或曰龍虎,或曰鉛汞,或曰坎離,或曰夫婦,或云導引,或云栽接,跡其宗旨,無非此耳。雖其名目極多,而可以一言蔽之者,則曰出少入多而已。

醫道通仙,斯其為最,聞者勿謂異端,因以資笑柄云。濩音護,流散也。)

白話文:

此外,「轉轆轤」、「運河車」、「到玉關」、「上泥丸」這些說法,都是指提起氣息。有說「進用武火、出用文火」,進要粗壯,出要緩和,這些都是講呼吸。「赤龍攪水混、神水滿口勻」,都是指津液。「火入臍輪」、「放火燒遍身」,都是要讓陽氣從下往上運行,溫暖元海、三焦。還有像「龍虎」、「鉛汞」、「坎離」、「夫婦」、「導引」、「栽接」等說法,追根究底,也都離不開這些意思。雖然說法很多,但可以用一句話概括,那就是「出少入多」。

假令丙寅剛柔失守,(丙與辛合,皆水運也。寅申年少陽司天,必厥陰在泉,厥陰屬巳亥而配於水運,則辛巳為在泉之化。故上丙則下辛,丙剛辛柔,一有不正,皆失守矣。丙申辛亥,其氣大同。)上剛乾失守,下柔不可獨主之,(若上年之乙丑司天土不退位,則丙寅之水運雖剛,亦不遷正,其氣反虛。丙不得正,則辛柔在泉獨居於下,亦失守矣。

白話文:

假設丙寅年的剛柔失衡,(丙與辛結合,都屬於水運。寅申年是小陽主宰天空,必會出現厥陰在泉,厥陰屬巳亥而對應水運,所以辛巳是厥陰在泉的變化。因此上為丙則下為辛,丙剛辛柔,一旦有任何失衡,都會失去守衛。丙申辛亥,其氣勢大致相同。)上方剛性的乾失衡,下方柔性的辛不能獨自主宰,(如果上一年乙丑年的土司天而不退位,那麼丙寅年的水運即使剛強,也不會發生變動,其氣反而虛弱。丙不得位,那麼柔弱的辛在泉獨自在下方,也失去了守衛。

)中水運非太過,不可執法而定之,(丙雖陽水,若或有制,即非太過,不可謂為有餘而執其法也。)布天有餘而失守上正,天地不合,即律呂音異,(陽年布天雖有餘,若上下失守,則天地不合,在丙寅陽律,則太羽無聲,在辛巳陰呂,則少羽不應。)如此即天運失序,後三年變疫。

白話文:

如果中水的運勢沒有過盛,不能堅守這個法則制定原則。(丙水雖然是陽水,但如果受到制約,就不會過盛,不能認為它有餘而堅守這個法則。)布天(陽年)有餘卻失去控制而導致上正(陰年)失守,天地不和,就會導致律呂音調失衡。(陽年布天即使有餘,但如果上下失守,那麼天地就會不和,在丙寅陽律中,就會出現太羽無聲;在辛巳陰呂中,就會出現少羽不應。)如果出現這樣的問題,那就是天運失序,三年後會發生瘟疫。

(水鬱之發,三年後變為水疫。)詳其微甚,差有大小,至而即後三年,至甚即首三年,(氣微則疫小,氣甚則疫大,疫有小大,故至有遲速。)當先補心俞,(心俞,在足太陽經。水邪之至,恐傷火臟,故當先補心俞以固其本。舊注曰:用圓利針,於口中令溫暖,次以手按穴,得其氣動,乃咒曰:太始上清,丹元守靈。誦之三遍。

白話文:

(水氣鬱結導致發作,三年後會轉變為水災瘟疫。)仔細觀察其病情輕重,差別很大,發作後三年以內治癒的病情較輕,發作後三年之內治癒的病情較重。(病情較輕的疫病較小,病情較重的疫病較大,疫病有大小之分,所以發作時間有快有慢。)應首先補心俞穴。(心俞穴位於足太陽經。水邪來襲,恐怕會損傷心臟,所以應首先補心俞穴以鞏固其根本。古注說:用圓頭的利針,含在口中使其溫暖,然後用手按壓穴位,感到氣血流動,然後唸咒:太始上清,丹元守靈。念誦三遍。)

先想火光於穴下,然後刺可同身寸之一分半,留七呼,得氣至,次進針三分,以手彈之,令氣至針,得動氣而徐徐出針,次以手捫其穴,令受針人閉氣三息而嚥氣也。)次五日,可刺腎之所入。(足少陰經陰谷穴也。水邪之至,故當刺此以泄其氣。舊注曰:用圓利針,令口中溫暖,先以手按穴,乃咒曰:太微帝君,五氣反真,六辛都司,符扶黑雲。誦之一遍。

白話文:

先在穴位下方想像有一團火光,然後刺入一寸一分半的深度,停留七次呼吸的時間,等到氣感傳來。

接著再刺入三分,用手彈動針具,讓氣感到達針上,得到氣感後慢慢拔出針。

然後用手按住穴位,讓受針者憋氣三口後再嚥下氣息。

五天後,可以針刺腎經的入口(足少陰經陰谷穴)。這是因為水邪會到達這個部位,所以要刺這裡來宣洩邪氣。

古注中說:使用圓形鋒利的針,讓口中溫暖,先用手按壓穴位,然後唸咒語:「太微帝君,五氣反真,六辛都司,符扶黑雲。」默唸一遍。

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,得動氣至而急出之。)又有下位地甲子,辛巳柔不附剛,亦名失守,即地運皆虛,後三年變水癘,即刺法皆如此矣。(地甲子,總言在泉之化也。後仿此。丙寅年在泉,厥陰辛巳治之。若辛巳不得遷正於下,是謂柔不附剛,三年之後,水鬱發而為癘,其針法皆如前。

白話文:

刺入身體四分之一寸,感覺到氣動至,就立刻出針。

另外,有下位的「地甲子」,辛巳(陽柔)不貼近丙寅(陽剛),也稱為失守,即地運都是虛的。三年後就會有水災和瘟疫,因此刺法都應該這樣。

(地甲子:總括來說就是在水中的變化。後面的依此類推。丙寅年在水中,厥陰辛巳治它。如果辛巳不能遷移到丙寅,這就是所謂的柔不附剛。三年後,水積鬱發作成為瘟疫,針法都和前面一樣。)

凡丙辛水運之年上下失守者其治皆然。)其刺如畢,慎其大喜欲情於中,如不忌,即其氣復散也,令靜七日,(用針之後,當忌如此,否則無效。)心欲實,令少思。(思則神勞,神勞則心虛,水勝之時,尤所當慎。)

白話文:

凡是丙年、辛年這兩個水旺的年份,如果上面(陽氣)和下面(陰氣)失去平衡,治療方法都相同。針灸時,刺入的點位必須準確,注意不要過於興奮或產生過多慾望,否則真氣會再次散失。針灸後要靜養七天。(針灸後,務必忌諱這些行為,否則會影響療效。)心神需要充實,所以要減少思考。(思考會耗費心神,心神耗損則心臟虛弱,在水旺的時期尤其要注意這一點。)

假令庚辰剛柔失守,(乙庚皆金運也。辰戌年太陽司天,必太陰在泉,太陰屬丑未而配於金運,則乙未為在泉之化。庚剛乙柔,設有不正,則失守矣。庚戌乙丑,其氣皆同。)上位失守,下位無合,乙庚金運,故非相招,(若上年己卯天數有餘,陽明不退位,則本年庚辰失守於上,乙未無合於下,金運不全,非相招矣。

白話文:

如果金運(庚辰年)的力量平衡被打破,(乙庚都是金運的一年。辰戌年太陽在天空中運行,太陰一定在地下運行,太陰屬於醜未年,與金運相配,因此乙未年是太陰在地下運行的化身。庚是硬的,乙是軟的,如果有不正常的現象,就會失衡。庚戌乙丑年,它們的氣息都是相同的。)上位(庚辰年)失衡,下位(乙未年)沒有相應,乙庚金運,所以不是相合,(如果上一年己卯年天數有餘,陽明不退位,那麼今年庚辰年上位失衡,乙未年下位沒有相應,金運不完整,就不會相合了。

)布天未退,中運勝來,上下相錯,謂之失守,(上年己卯天數不退,則其在泉之火,來勝今年中運也。)姑洗林鐘,商音不應也,(庚辰陽律,太商也,其管姑洗。乙未陰呂,少商也,其管林鐘。金氣不調,則商音不應。)如此即天運化易,三年變大疫。(三年之後,金氣發而為疫。

白話文:

  1. 布天未退,中運勝來,上下相錯,謂之失守: 上一年的天運(己卯年)沒有結束,但下一年的天運(庚辰年)的火運卻提前到來,導致上下天運相混亂,稱為「失守」。

  2. 姑洗林鐘,商音不應也: 庚辰年的陽律管是「太商」,對應「姑洗」管;乙未年的陰呂管是「少商」,對應「林鐘」管。由於金氣不調和,所以「商」音無法應和。

  3. 如此即天運化易,三年變大疫: 天運發生變化,導致金氣失調,三年後會爆發大規模的瘟疫。

)詳其天數,差有微甚,微即微,三年至,甚即甚,三年至(微則徐,三年後,甚則速,三年首也。)當先補肝俞,,(肝俞在足太陽經。金邪之至,恐傷木臟,故先補之。舊注曰:用圓利針,以口溫暖,先以手按穴,得動氣,欲下針而咒曰:氣從始清,帝符六丁,左施蒼城,右入黃庭。誦之三遍。

白話文:

(仔細觀察)它們的天數,相差極其微妙,微妙就是微,三年之後才發病;極其微妙就是甚,三年之後才發病。(徵兆微妙,則發病較緩,三年後才發病;徵兆極其微妙,則發病較快,三年後就發病。)應當先補強肝俞穴。(肝俞穴位於足太陽經。金邪入侵,恐怕損傷肝臟,所以先補強它。古人注釋說:用圓而鋒利的針,用嘴暖熱,先用手按住穴位,感覺到有氣動,將要下針時,念誦咒語:氣從最初就清正,帝符六丁,左手施用蒼城,右手進入黃庭。念誦三遍。)

先想青氣於穴下,然後刺之三分,得氣而進針,針入五分,動氣至而徐徐出針,以手捫其穴,令受針人嚥氣。)次三日,可刺肺之所行。(手太陰經,經渠穴也。金邪之至,故當刺其所行,以瀉金氣。舊注曰:用圓利針,於口內溫令暖,先以左手按穴而咒曰:太始上真,五符帝君,元和氣令,司入其神。誦之三遍。

白話文:

首先想像穴位下方有青氣,然後針刺三分,得氣後再扎針,針入五分,然後緩慢出針,並用你的手按住穴位,讓病人嚥氣。

三天後,可以刺肺經。

(肺經為手太陰經,經渠穴屬於肺經。當金邪入侵時,應當刺入肺經來瀉除金氣。古代注釋中說:使用圓利針,先在口中溫熱使針變暖,用左手按壓穴位並念誦咒語:"太始上真,五符帝君,元和氣令,司入其神。"咒語重複三次。)

刺可同身寸之三分,留二呼,動氣至而出針。)刺畢,可靜神七日,慎勿大怒,怒必真氣卻散之。(怒復傷肝,故當慎之。)又或在下地甲子,乙未失守者,即乙柔干,即上庚獨治之,亦名失守者,即天運孤主之,三年變癘,名曰金癘,(庚辰年在泉,太陰乙未之化也。若乙未不得遷正,而庚辰孤主於上,亦名失守,三年之後,必氣變而為金癘。

白話文:

針刺深度為身體一寸的三分之一,留針兩呼後,讓氣行通後再取出針。針灸結束後,要靜養靈神七天,切勿大發脾氣,發怒會導致真氣外散。(再次發怒會損傷肝臟,所以要慎重行事。)另外,如果在下甲子日,乙未日沒有安靜養神,就是乙木柔弱,必須專用庚金來治療,也稱為「失守」,由天運孤星主導,三年後會轉化為癘,稱為「金癘」。(庚辰年在泉穴,是太陰乙未化生的緣故。如果乙未不能安靜修養,而庚辰孤星又主導,也稱為「失守」,三年後,氣息必定轉變為金癘。)

)其至待時也,詳其地數之等差,亦推其微甚,可知遲速爾。(癘之至也,其微甚遲速亦如天數。)諸位乙庚失守刺法同。(凡乙庚之年上下失守者,刺法皆同前。)肝欲平,即勿怒。(保守肝氣,防金勝也。)

白話文:

對於預測疾病,要仔細觀察時間,推算出病情的輕重程度和發展快慢。(疾病的來臨,其輕重緩急也像天數一樣)在甲乙庚辛年發病時,失守的部位和針刺方法都相同。(凡在甲乙庚辛年的上下失守,針刺方法都與前面相同。)肝氣要保持平和,不要生氣。(保養肝氣,防止金氣過勝。)

假令壬午剛柔失守,(丁壬皆木運也。子午年少陰司天,必陽明在泉,以陽明配合木運,則丁卯丁酉為在泉之化。剛柔不正,則皆失守矣。)上壬未遷正,下丁獨然,即雖陽年,虧及不同,(若上年辛巳司天有餘,厥陰不退位,則本年壬丁不合,木運太虛,剛不正於上,柔孤立於下,雖曰陽年,虧則不同也。)上下失守,相招其有期,瘥之微甚,各有其數也,(招,合也。

白話文:

假設壬午年剛陽和柔陰失去了平衡(丁壬都是木運。子午年,少陰主宰天空,陽明必定在泉中,陽明配合木運,丁卯、丁酉就是泉中的變化。剛柔不正常,就會失去平衡。)上元壬未年轉變到正氣,下元丁年孤單,即使是陽年,但虧損的情況不同(如果上年辛巳年主宰天空有餘,厥陰不退位,那麼本年壬丁不合,木運太弱,上元剛陽不正,下元柔陰孤立。儘管是陽年,虧損的情況也不同。)上下失衡,互相影響,有固定的期限,病情的輕重,各有其規律(招,即相合)。

得位之日,即其相招之期,微者遠,甚者速,數有不同耳。)律呂二角,失而不和,同音有日,(陽律太角,木音上管,陰呂少角,木音下管,壬丁失守,則二角不和。必上下遷正之日,其音乃同也。)微甚如見,三年大疫。(微至乙酉,甚在甲申,木疫發也。)當刺脾之俞,(脾俞,在足太陽經。

白話文:

季節一來,就會招來相應的疾病,輕微的會發病較慢,嚴重的會發作較快,時間長短不一而已。

五行的角音(陽性律呂曲調)和(陰性)徵音,如果失調不和諧,在同一個音階裡會有不同的日子。(陽性律呂的角音,用木質的吹管吹奏出高音,陰性徵音的角音,用木質的吹管吹奏出低音。如果壬丁兩日的節氣時間錯位,那麼角音和徵音就會不和諧。一定要在上下更正節氣日期的那一天,曲調才能和諧。)

輕微(發病慢)的程度像(乙酉年)秋天,嚴重(發病快)的程度像(甲申年)夏天,這是木系瘟疫發生的時期。

這時候,(應)針刺脾經的俞穴。(脾經的俞穴,位於足太陽經。)

木疫之至,恐傷土臟,當先補之。舊注曰:用圓利針,令口中溫暖而刺之,即咒曰:五精智精,六甲玄靈,帝符元首,太始受真。誦之三遍。先想黃氣於穴下,然後刺之二分,得氣至而次進之,又得動氣次進之,二進各一分,留五呼,即徐徐出針,以手捫之,令其人閉息三遍而咽津也。)次三日,可刺肝之所出也。

白話文:

當木氣過於強盛時,恐怕會傷害到脾胃(土臟),治療時應該先補養脾胃。以前的醫家注釋說:應使用尖頂圓形的針,在口裡溫熱後刺入穴位,並且唸咒語:「五精智精,六甲玄靈,帝符元首,太始受真。」重複念誦三遍。首先想像氣血在穴位下形成黃色,然後將針刺入兩分,待針刺到氣血時,再稍微刺入一些,當針刺到氣血流動產生觸動感時,再稍微刺入一些,兩次刺入的深度各為一分。停留五次呼氣的時間,然後慢慢拔出針,並用手覆蓋在穴位上,讓病人閉氣三次後吞嚥津液。三天後,就可以刺入肝經的穴位了。

(足厥陰經,大敦穴也。木邪之至,故當刺此所出,以瀉木氣。舊注曰:用圓利針,令口中溫暖而刺之,即咒曰:真靈至玄,天道冥然,五神各位,氣守三田。誦之,然後可刺入同身寸之三分,留十呼,動氣至而出其針。)刺畢,靜神七日,勿大醉歌樂,其氣復散,又勿飽食,勿食生物,(皆防其傷脾也。

白話文:

腳上的足厥陰經,大敦穴。肝氣過盛,所以應該刺它來瀉出肝氣。古註解說:用尖細的針,讓它在口中溫熱後再刺入,同時默唸咒語:「真靈至玄乎,天道冥冥焉,五神歸位乎,氣守中樞焉。」唸完後,才能刺入體內一寸三分深,停留十個呼吸,感受氣動後取出針具。

刺完針後,要靜養七天,不要大吃大喝或唱歌作樂,以免氣血流散。也不要吃飽飯,也不要吃生食(這些都會傷脾)。

)欲令脾實,氣無滯飽,無久坐,食無太酸,無食一切生物,宜甘宜淡。(畏木侵脾,故宜保之如此。)又或地下甲子,丁酉失守其位,未得中司,即氣不當位,下不與壬奉合者,亦名失守,非名合德,故柔不附剛,即地運不合,三年變癘,(本年丁酉未得遷正於下,則不能上奉壬午,亦名失守,非合德也。三年之後,必氣變而為木癘。

)其刺法一如木疫之法。(凡諸丁壬之年,上下失守,其刺法皆同前。)

白話文:

要讓脾臟強健,氣血通暢,不要久坐,飲食不要過酸,不要吃所有生冷的東西,宜吃甜淡的食物。(因為木屬生化脾,所以要這樣保護脾。)或者地下甲子,丁酉失去其守位,不能得到中司,也就是氣不處於正常位置,不能與壬奉(指腎)相會,也稱為失守,不是合德。所以柔(木)不能附著於剛(金),也就是地運不協調,三年後就會發生瘟疫。(今年丁酉不能遷正於下,就不能上奉壬午(腎),也稱為失守,不是合德。三年之後,必定會發生瘟疫。)

假令戊申剛柔失守,(戊癸皆火運之年,寅申歲必少陽司天,厥陰在泉,以厥陰而配火運,剛癸亥為在泉之化。戊申之剛在上,癸亥之柔在下,一有不正,俱失守矣。戊寅癸巳,其氣皆同。)戊癸雖火運,陽年不太過也。(戊癸雖為火運,若剛柔失守,即在陽年亦非太過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戊申年陽氣和陰氣失去平衡(戊癸都是火運之年,寅申年必定是少陽支配天空,厥陰在泉水裡,以厥陰搭配火運,剛柔癸亥為泉水裡的變化。戊申年的剛氣在上,癸亥年的柔氣在下,如果有一方不正,兩方都會失去平衡。戊寅癸巳,它們的氣息都相同。)戊癸雖然是火運,但在陽年也不會過度。(戊癸雖然是火運,但如果陽剛和陰柔失去平衡,即使在陽年中也不會過度。)

)上失其剛。柔地獨主,其氣不正,故有邪干,(若上年丁未司天有餘,太陰不退位,則本年戊申失守於上,癸亥獨主於下,火運不正,水必犯之,故有邪干。)迭移其位,差有淺深,欲至將合,音律先同,(氣有微甚,故差有淺深。若剛柔將合,故音律先同。蓋戊申陽律,太徵也。

白話文:

上天失卻它的剛健(陽氣),柔軟的地氣獨自主宰,其氣息不平衡,所以有邪氣侵犯。(如果上年的丁未年司天之氣過多,太陰之氣未退位,那麼本年的戊申年上天失守,癸亥之氣獨自主宰於下,火運失衡,水氣必定侵犯,所以會有邪氣侵犯。)(邪氣侵犯的)部位會變動,程度有深有淺,(邪氣的)氣息接近將要融合時,相應的音律會先產生共鳴。(邪氣的氣息有強有弱,所以程度有深有淺。如果剛柔將要融合,所以相應的音律會先產生共鳴。戊申年的陽律是太徵音。)

癸亥陰呂,少徵也。其氣和,其音葉矣。)如此天運失時,三年之中,火疫至矣。(戊癸失守,故變火疫,速在庚戌,遲則辛亥當至矣。)當刺肺之俞。(肺俞,在足太陽經。火疫之至,恐傷金臟,故當先補之。舊注曰:用圓利針,令口中溫暖,先以手按穴,乃刺之,咒曰:真邪用搏,氣灌元神,帝符反本,位合其親。誦之三遍。

白話文:

癸亥年陰呂之氣運轉,屬於少徵之音。它的氣息平穩,聲音悠揚。但如果老天運行失時,那麼在三年內,將會出現火疫。(戊癸兩氣失守,因此轉變成火疫,最快的在庚戌年,最晚在辛亥年就會發生。)屆時應該刺肺俞穴。(肺俞穴位於足太陽經上。火疫發生時,可能會傷及金臟,因此應當先補益金臟。古代注釋說:使用圓尖針,讓口中溫暖,先用手按住穴位,然後刺入,唸咒語說:真氣和邪氣鬥爭,氣息灌注元神,天帝符咒使萬物歸位,位置與其本性相合。連續誦念三遍。)

刺之二分,候氣欲至,想白氣在穴下,次進一分,得氣至而徐徐出其針,以手捫其穴。按:此下當云次三日,可刺手厥陰之所流。必脫失也。)刺畢,靜神七日,勿大悲傷也,悲傷即肺動,而真氣復散也,(用針補肺,故忌其傷。)人慾實肺者,要在息氣也。(肺主氣,息氣乃可以補肺,即閉氣存神之道。

白話文:

刺針時先刺入兩分,等待真氣即將到達,然後想像有白氣在穴位下方,再漸進刺入一分,真氣到達時緩緩拔出針具,並用手按壓穴位。

注意:此處原本應寫「隔三日可刺手厥陰之經絡」,但疑似遺失了。

針刺治療後,需要靜心休養七天,避免過度悲傷,否則會導致肺部氣機波動,真氣再次散逸。(因為針刺是用來補充肺氣的,所以要避免肺氣受傷。)想要補養肺部,關鍵在於閉息存神。(肺主氣,閉息存神可以補肺,也就是閉氣養神的方法。)

義見前。)又或地下甲子,癸亥失守者,即柔失守位也,即上失其剛也,即亦名戊癸不相合德者也,即運與地虛,後三年變癘,名曰火癘。(又若癸亥在泉不得遷正,下柔失位,上剛無合,戊雖陽火,亦失守矣,後之三年,發而為病,名曰火癘。)

白話文:

這在前面已經說過。(還有)或者根據地理上子年亥月(年份、月份),癸亥沒有得到控制,就是陰柔失去了它的位置,就是陽剛失去了它的控制,就是所謂戊癸不能結合。就是運氣和地氣衰弱,三年後會疾病流行,這種疾病叫做「火癘」(炎症)。(還有如果癸亥不能在正位運轉,下面陰柔失去了它的位置,上面陽剛不能結合,戊雖然是陽火,但也會失去控制。三年後,會發病,叫做「火癘」。)

是故立地五年,以明失守,以窮法刺,於是疫之與癘,即是上下剛柔之名也,窮歸一體也,即刺疫法只有五法,即總其諸位失守,故只歸五行而統之也。(上文五年,言天即地在其中矣。雖疫自天來,癘從地至,若乎有辨;然不過上下剛柔之分耳,其窮歸於病,則一體也,故其刺法,亦惟此五者而已。此章以甲丙戊庚壬五陽年為例,陽剛失守,則陰柔可知,故可以五行為言而統之也。

此下有闢療五疫法,見論治類二十。)

白話文:

因此,將五行推演到每年,以瞭解失去平衡的地方,並用五行針刺法來治療。所以,疫病和瘴氣,就是指陰陽五行中的剛與柔。它們的根源在於同一體系,因此針刺治療疫病的方法也只有五種,即概括所有失守的位置。所以,只需要歸類到五行中統治它們。(上文中的「五年」,指的是天上在其中。雖然疫病來自天上,瘴氣來自地下,似乎有區別;但不過是陰陽剛柔的區別而已。它們的根源在於疾病,是一個體系,所以治療的方法也只有這五種。本章以甲、丙、戊、庚、壬五個陽年為例,陽剛失去平衡,那麼陰柔就可以知道了,所以可以用五行理論來概括統治它們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