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九卷 (10)
九卷 (10)
1. 三十二、人之四海
(靈樞海論,全)
黃帝問於岐伯曰:余聞刺法對夫子,夫子之所言,不離於營衛血氣。夫十二經脈者,內屬於腑臟,外絡於肢節,夫子乃合之於四海乎?岐伯答曰:人亦有四海、十二經水。經水者,皆注於海,海有東西南北,命曰四海。黃帝曰:以人應之奈何?岐伯曰:人有髓海,有血海,有氣海,有水穀之海,凡此四者,以應四海也。(十二經水義見後。
四海者,百川之宗。人亦有四海,則髓、血、氣、水穀之海也。詳如下文。)黃帝曰:遠乎哉,夫子之合人天地四海也,願聞應之奈何?岐伯答曰:必先明知陰陽表裡滎輸所在,四海定矣。(陰陽者,經脈之陰陽也。表裡者,臟腑之內外也。滎輸義詳前十四。知此數者,則經絡之道明而四海可定矣。
輸、腧、俞,本經皆通用。)黃帝曰:定之奈何?岐伯曰:胃者水穀之海,其輸上在氣街,下至三里。(人受氣於水谷,水穀入口,藏於胃,以養五臟氣,故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,而胃為水穀之海也。其胃氣運行之輸,上者在氣街,即氣衝穴。下者至三里,在膝下三寸。
)衝脈者為十二經之海,其輸上在於大杼,下出於巨虛之上下廉。(此即血海也。衝脈起於胞中,其前行者,並足少陰之經,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;其後行者,上循背裡為經絡之海;其上行者,出於頏顙;下行者,出於足。故其輸上在於足太陽之大杼,下在於足陽明之巨虛上下廉。
愚按:動輸篇曰:胃為五臟六腑之海。太陰陽明論曰:陽明者表也,五臟六腑之海也。逆順肥瘦篇曰:夫衝脈者,五臟六腑之海也,五臟六腑皆稟焉。此篇言衝脈者,為十二經之海。若此諸論,則胃與衝脈,皆為十二經之海,亦皆為五臟六腑之海,又將何以辨之?故本篇有水穀之海、血海之分。水穀之海者,言水穀盛貯於此,營衛由之而化生也。
血海者,言受納諸經之灌注,精血於此而蓄藏也。此固其辨矣,及考之痿論曰:陽明者,五臟六腑之海,主潤宗筋,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。衝脈者,經脈之海也,主滲灌溪谷,與陽明合於宗筋,陰陽總宗筋之會,會於氣街,而陽明為之長。蓋陽明為多血多氣之府,故主潤宗筋而利機關。
衝脈為精血所聚之經,故主滲灌溪谷。且衝脈起於胞中,並少陰之大絡而下行。陽明為諸經之長,亦會於前陰。故男女精血皆由前陰而降者,以二經血氣總聚於此,故均稱為五臟六腑十二經之海,誠有非他經之可比也。又衝脈義,詳前二十七,所當互考。)膻中者為氣之海,其輸上在於柱骨之上下,前在於人迎。
(膻中,胸中也,肺之所居。諸氣者皆屬於肺,是為真氣,亦曰宗氣。宗氣積於胸中,出於喉嚨,以貫心脈而行呼吸,故膻中為之氣海。柱骨,項後天柱骨也。憂恚無言篇曰:頏顙者,分氣之所泄也。故氣海運行之輸,一在頏顙之後,即柱骨之上下,謂督脈之喑門大椎也。一在頏顙之前,謂足陽明之人迎也。
白話文:
三十二、人之四海
黃帝問岐伯:「我聽您談論針刺療法時,總不離營衛血氣。十二經脈內連臟腑,外通肢節,您是否將它們與『四海』相結合?」岐伯回答:「人體也有四海和十二經水。經水皆匯聚於海,而海分東西南北,稱為四海。」黃帝問:「如何對應於人體?」岐伯說:「人體有髓海、血海、氣海、水穀之海,這四者正對應自然界的四海。」
黃帝說:「您將人體與天地四海相聯,真是深遠!請問具體如何對應?」岐伯答:「必須先明確陰陽表裡及滎輸穴位的分布,才能確定四海。」(陰陽指經脈的陰陽屬性,表裡指臟腑的內外關係。滎輸的意義前文已詳述。掌握這些,經絡原理便能明晰,四海亦可定位。)
黃帝問:「如何定位四海?」岐伯說:
- 胃是水穀之海,其輸穴上在氣街(氣衝穴),下至足三里。(人體依賴水穀之氣,食物入胃後滋養五臟,因此五臟六腑之氣皆源於胃。胃氣運行的輸穴,上為氣街,下為膝下三寸的足三里。)
- 衝脈為十二經之海(即血海),其輸穴上在足太陽經的大杼穴,下在足陽明經的巨虛上廉和下廉。(衝脈起於胞中,前行沿足少陰經上行至胸,後行循背為經絡之海。其輸穴上在大杼,下在巨虛上下廉。)
(補充:其他篇章提到胃與衝脈皆為「五臟六腑之海」或「十二經之海」,如何區分?水穀之海指胃容納食物、化生營衛;血海指衝脈受諸經氣血灌注、儲藏精血。例如《痿論》說:陽明主潤宗筋、利關節;衝脈主滲灌肌肉,與陽明會於宗筋。因陽明多血多氣,衝脈聚精血,兩者皆匯聚於前陰,故同稱「海」。)
- 羶中是氣之海,其輸穴上在柱骨(頸後天柱骨)上下,前在足陽明經的人迎穴。(羶中即胸中,為宗氣所在。宗氣積聚於胸,貫通心脈、司呼吸。氣海運行的輸穴,一在柱骨上下,即督脈的喑門和大椎;一在喉結旁的人迎穴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