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九卷 (9)

回本書目錄

九卷 (9)

1. 三十一、陰陽內外病生有紀

少陰之陰,名曰樞儒,(儒,說文:柔也。王氏曰:順也。少陰為三陰開闔之樞,而陰氣柔順,故名曰樞儒。)上下同法,視其部中有浮絡者,皆少陰之絡也,絡盛則入客於經,其入經也,從陽部注於經,其出者,從陰內注於骨。(上者,手少陰心經。下者,足少陰腎經。二經色病俱如前。

其入也從陽部注於經,即自絡入經之謂。其出者從陰內注於骨,謂出於經而入於骨,即前少陽經云在陰者主出以滲於內之義。)

心主之陰,名曰害肩,(心主之陰,手厥陰之陰也。厥陰者,兩陰交盡,陰之極也。肩,任也,載也。陽主乎運,陰主乎載。陰盛之極,其氣必傷,是陰之盛也在厥陰,陰之傷也亦在厥陰,故曰害肩。然則陽明曰害蜚,此曰害肩者,即陰極陽極之義。)上下同法,視其部中有浮絡者,皆心主之絡也,絡盛則入客於經。

(上者,手厥陰心主也。下者,足厥陰肝經也。二經色病皆如前。此但言心主,而又曰上下同法,則肝經在所遺耳。)

太陰之陰,名曰關蟄,(關者,固於外。蟄者,伏於中。陰主臟而太陰衛之,故曰關蟄,此亦太陰為開之義。)上下同法,視其部中有浮絡者,皆太陰之絡也,絡盛則入客於經。(上者,手太陰肺經。下者,足太陰脾經。二經色病皆如前。)凡十二經絡脈者,皮之部也。(浮絡見於皮,故曰皮之部。)

是故百病之始生也,必先於皮毛,邪中之則腠理開,開則入客於絡脈,留而不去,傳入於經,留而不去,傳入於腑,廩於腸胃。(廩,積也,聚也。中,去聲。)邪之始入於皮也,泝然起毫毛,開腠理;泝然,豎起也,寒慄貌。腠理,膚腠之文理也。泝音素,逆流曰泝。)其入於絡也,則絡脈盛,色變;(絡脈盛,色變異於常也。

即上文五色為病之義。)其入客於經也,則感虛乃陷下;(感虛乃陷下,言邪所客者,必因虛乃深也。)其留於筋骨之間,寒多則筋攣骨痛,熱多則筋㢮骨消,肉爍䐃破,毛直而敗。(攣,急也。㢮,縱緩也。消,枯竭也。爍,銷爍也。寒多則血脈凝澀,故為筋攣骨痛。熱多則真陰散亡,故為筋㢮骨消等證。

䐃破者,反側多而熱潰肌肉也。毛直而敗者,液不足而皮毛枯槁也。攣,閭員切,又去聲。㢮音矢。爍,收勺切。䐃,劬允切。)

帝曰:夫子言皮之十二部,其生病皆何如?岐伯曰:皮者脈之部也,(十二經脈,各有其部,察之於皮,其脈可知,故曰皮者脈之部。)邪客於皮則腠理開,開則邪入客於絡脈,絡脈滿則注於經脈,經脈滿則入舍於腑臟也,故皮者有分部,不與而生大病也。帝曰:善。(經脈既有分部,則邪之中人,可視而知,當速去之。

若不預為之治,則邪將日深,而變生大病也。與,預同。)

白話文:

三十一、陰陽內外病生有紀

少陰經的陰氣稱為「樞儒」(「儒」意為柔順,指少陰為三陰開闔的樞紐,陰氣柔和順應)。無論手少陰心經或足少陰腎經,觀察其對應部位有浮現的絡脈,皆屬少陰之絡。若絡脈氣血旺盛,邪氣便會侵入經脈。邪氣進入經脈時,從陽分部注入經絡;而從經脈向外散出時,則由陰部內注於骨骼。

心主(厥陰)的陰氣稱為「害肩」(心主之陰即手厥陰陰氣,「肩」象徵承擔,陰氣盛極則自傷,故名)。同樣地,觀察其部位浮現的絡脈皆屬心主之絡,絡脈氣盛則邪氣入侵經脈(涵蓋手厥陰心包經與足厥陰肝經)。

太陰經的陰氣稱為「關蟄」(「關」指固守於外,「蟄」指潛藏於內,太陰主臟而護衛陰氣)。其對應的浮絡屬太陰之絡,絡盛則邪入經脈(涉及手太陰肺經與足太陰脾經)。

所有十二經的絡脈,皆顯現於皮膚分部。因此疾病初生時,必始於皮毛。邪氣侵襲使腠理疏開,進而客留於絡脈,若未祛除則漸傳至經脈,再深入腑臟,積聚於腸胃。

邪氣初入皮膚時,會使人寒毛豎起、腠理敞開;侵入絡脈則絡脈充盈、色澤異常;客留經脈時,若遇正氣虛弱便深入內陷;滯留筋骨間,寒邪盛則筋急骨痛,熱邪盛則筋骨鬆弛萎縮、肌肉消瘦潰破、毛髮枯槁。

黃帝問:「十二皮部生病時有哪些表現?」岐伯答:「皮膚是經脈分屬之地,邪客皮膚則腠理開洩,進而入侵絡脈,絡脈滿溢則注於經脈,經脈滿溢則內犯腑臟。因此皮膚分部與疾病相關,若不預先調治,將釀成大病。」黃帝說:「很好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