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九卷 (8)
九卷 (8)
1. 三十一、陰陽內外病生有紀
(素問皮部論,全)
黃帝問曰:余聞皮有分部,脈有經紀,筋有結絡,骨有度量,其所生病各異。別其分部,左右上下,陰陽所在,病之始終,願聞其道。(皮有分部,言人身皮膚之外,上下前後,各有其位,而經絡筋骨,亦各有其次,如經脈、經筋、骨度、脈度、骨空等篇,皆詳明其道。而凡生病者,亦各因其部而證有異也。
)岐伯對曰:欲知皮部以經脈為紀者,諸經皆然。(皮之有部,紀以經脈,故當因經以察部也。)陽明之陽,名曰害蜚,(害,損也。蜚,古飛字。陽明之陽,釋陽明之義也。下准此。害蜚者,當與後心主之陰名曰害肩者,相對參看。按至真要等論曰:陽明何謂也?曰兩陽合明也。
厥陰何也?曰兩陰交盡也。蓋三陽之陽,惟陽明為盛,故曰合明。三陰之陰,惟厥陰為盛,故曰交盡。此云蜚者,飛揚也,言陽盛而浮也。凡盛極者必損,故陽之盛也在陽明,陽之損也亦在陽明,是以陽明之陽,名曰害蜚。如陰陽別論曰:所謂陰者,真臟也,見則為敗,敗必死也。
所謂陽者,胃脘之陽也。又如平人氣象論曰:人無胃氣曰逆,逆者死。脈無胃氣亦死。總以陽衰為言,是即害蜚之類。)上下同法,視其部中有浮絡者,皆陽明之絡也,(上者,言手大腸經也。下者,言足胃經也。二經皆屬陽明,故視察之法相同。凡其上下部中,有浮絡之見者,皆陽明之絡也。
)其色多青則痛,多黑則痹,黃赤則熱,多白則寒,五色皆見則寒熱也,絡盛則入客於經,陽主外,陰主內。(此因陽明浮絡之色,而察陽明經病之異也。凡病之始生,必自淺而後深,故絡脈之邪盛,而後入於經脈。絡為陽,故主外。經為陰,故主內。如壽夭剛柔篇曰:內有陰陽,外亦有陰陽。
在內者,五臟為陰,六腑為陽;在外者,筋骨為陰,皮膚為陽也。凡後六經之上下,五色之為病,其陰陽內外皆同此。)
少陽之陽,名曰樞持,(樞,樞機也。持,主持也。少陽居三陽表裡之間,如樞之運,而持其出入之機,故曰樞持。)上下同法,視其部中有浮絡者,皆少陽之絡也,絡盛則入客於經,故在陽者主內,在陰者主出,以滲於內,諸經皆然。(上者,手少陽三焦經也。下者,足少陽膽經也。
凡二經部中有浮絡之見於外者,皆少陽之絡也。其五色為病,皆與陽明者同。然邪必由絡入經,故其有陽者主內,言自陽分而入於內也。在陰者主出以滲於內,言出於經而滲於臟也。此邪氣之序,諸經之皆然者。按:出字義,非外出之謂。說文曰:出,進也,象草木益滋,上出達也。
觀下文少陰經云:其出者,從陰內注於骨。與此出字相同。)
太陽之陽,名曰關樞,(關,衛固也。少陽為三陽之樞,展布陽氣於中;太陽則衛固其氣而約束於外,故曰關樞。陰陽離合論曰:太陽為開。辭異而義同也。)上下同法,視其部中有浮絡者,皆太陽之絡也,絡盛則入客於經。(上者,手太陽小腸經。下者,足太陽膀胱經。二經色病皆如前。)
白話文:
三十一、陰陽內外病生有紀
黃帝問道:我聽說皮膚有分佈區域,經脈有運行規律,筋有結聚聯絡,骨骼有長短標準,它們所生的疾病也各不相同。如何區分這些區域,包括左右上下、陰陽所在,以及疾病的起始與發展,希望能聽聽其中的道理。
岐伯回答:要知道皮膚的分區是以經脈為依據的,所有經脈都是如此。
陽明經的陽部,稱為「害蜚」。(「害」是損傷,「蜚」是古字「飛」。陽明經的陽氣旺盛,象徵飛揚,但盛極必衰,因此陽明之陽名為「害蜚」。)觀察手陽明大腸經和足陽明胃經時,方法相同。若在這些區域看到浮現的絡脈,都屬於陽明經的絡脈。絡脈顏色偏青表示疼痛,偏黑表示痹症,黃赤表示熱症,偏白表示寒症,若五色混雜則為寒熱交雜。若絡脈邪氣旺盛,會侵入經脈。陽主外,陰主內。
少陽經的陽部,稱為「樞持」。(「樞」是樞紐,「持」是主持。少陽位於三陽的表裡之間,如同樞紐運轉,主導氣機出入。)觀察手少陽三焦經和足少陽膽經時,方法相同。若絡脈邪盛,會侵入經脈。在陽分主內傳,在陰分則滲注於內臟,各經都是如此。
太陽經的陽部,稱為「關樞」。(「關」是固守。少陽是陽氣的樞紐,太陽則固護陽氣於外。)觀察手太陽小腸經和足太陽膀胱經時,方法相同。若絡脈邪盛,會侵入經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