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九卷 (5)

回本書目錄

九卷 (5)

1. 二十九、陰陽離合

(此總三陰為言,亦有內外之分也。太陰為開,居陰分之表也。厥陰為闔,居陰分之裡也。少陰為樞,居陰分之中也,開者主出,闔者主入,樞者主出入之間,亦與三陽之義同。)三經者,不得相失也,搏而勿沉,名曰一陰。(三經皆陰,陰脈皆沉,不得相失也。若過於沉,則為病矣。

故但宜沉搏有神,各得其陰脈中和之體,是為三陰合一之道,故名曰一陰。此三陰脈之離合也。)陰陽⿱山⿲彳黑攵⿱山⿲彳黑攵,積傳為一周,氣里形表,而為相成也。(⿱山⿲彳黑攵⿱山⿲彳黑攵一作沖沖,言陰陽之氣,運動無已也。積傳為一周,言諸經流傳相積,晝夜五十營而為一周也。

然形以氣而成,氣以形而聚,故氣運於裡,形立於表,交相為用,此則陰陽表裡、離合相成之道也。愚按:本篇所言,惟足經陰陽,而不及手經者何也?觀上文云:天覆地載,萬物方生,未出地者,命曰陰處,名曰陰中之陰;則出地者,名曰陰中之陽。蓋言萬物之氣,皆自地而升也。

而人之腰以上為天,腰以下為地,言足則通身上下經氣皆盡,而手在其中矣,故不必言手也。然足為陰,故於三陽也言陰中之陽,三陰也言陰中之陰。然則手經亦有離合,其在陽經,當為陽中之陽,其在陰經,當為陽中之陰,可類推矣。言足不言手義,詳疾病類三十九,所當互考。

白話文:

二十九、陰陽離合

此言總論三陰經的特性,也有內外之分。太陰經為「開」,位處陰分的表層;厥陰經為「闔」,位處陰分的裡層;少陰經為「樞」,位處陰分的中間。開主管外散,闔主管內收,樞則主導開闔之間的轉換,道理與三陽經相同。

這三條經脈相互依存,不可分離,脈象應充實有力而不過於沈伏,稱為「一陰」。三陰經皆屬陰,陰脈本應沈穩,但不能失去協調。若脈過於沈伏,則屬病態。因此,須沈穩有力且帶生氣,保持陰脈平和之態,才是三陰協調之道,故稱之為「一陰」。此為三陰經離合變化的規律。

陰陽之氣循環不息,運行周流全身,形成氣在內、形在外的相互依存關係。所謂「積傳為一周」,指經氣流轉積聚,晝夜運行五十周次而完成一循環。形體靠氣血滋養,氣血依形體承載,因此氣運於內,形顯於外,互為作用。此即陰陽表裡離合相成之理。

按:本文僅論足經陰陽,未提手經,是因前文提到「天覆地載,萬物生長」,未出地者屬陰,出地者為陰中之陽,說明萬物之氣皆由地升起。人體腰以上為天,腰以下為地,足經涵蓋全身經氣,手經亦包含其中,故不需另提。足屬陰,三陽為「陰中之陽」,三陰為「陰中之陰」。至於手經,陽經當為「陽中之陽」,陰經當為「陽中之陰」,可依此類推。詳見疾病類三十九篇,互參其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