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二十七卷 (6)
二十七卷 (6)
1. 三十一、六氣之勝五臟受邪脈應
(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)
白話文:
「凡病之發,必由正氣不足,邪氣乘之。正氣者,人身之本也;邪氣者,外來之害也。故欲治病,先固其正氣,使正氣充盈,邪氣無所容身。正氣充足,則能抵抗百病,邪氣不能侵入。」
帝曰:六氣之勝,何以候之?(候者,候其氣之應見也。)岐伯曰:乘其至也。(乘其氣至而察之也。)清氣大來,燥之勝也,風木受邪,肝病生焉。(金氣剋木,故肝木受邪,肝病則並及於膽。)熱氣大來,火之勝也,金燥受邪,肺病生焉。(火氣剋金,故肺金受邪,肺病則並及於大腸。
白話文:
皇上問:「六氣太過時,該如何觀察呢?」岐伯回答:「在六氣到達的時候觀察。」當清氣強盛到來,是燥氣過盛的表現,風木之氣受邪,肝病就會產生。(金氣克木,所以肝木受邪,肝病也會影響膽。)當熱氣強盛到來,是火氣過盛的表現,金燥之氣受邪,肺病就會產生。(火氣克金,所以肺金受邪,肺病也會影響大腸。)
)寒氣大來,水之勝也,火熱受邪,心病生焉。(水氣剋火,故心火受邪,心病則並及小腸、包絡、三焦。)濕氣大來,土之勝也,寒水受邪,腎病生焉。(土氣剋水,故腎水受邪,腎病則並及膀胱。)風氣大來,木之勝也,土濕受邪,脾病生焉。(木氣剋土,故脾土受邪,脾病則並及於胃。
白話文:
**寒氣盛行:**水氣旺盛,剋制火熱之氣,心臟受邪氣侵襲,導致心臟疾病。(水氣剋制火氣,因此心火受邪,心臟疾病也會影響小腸、包絡和三焦。)
濕氣盛行: 土氣旺盛,剋制寒水之氣,腎臟受邪氣侵襲,導致腎臟疾病。(土氣剋制水氣,因此腎水受邪,腎臟疾病也會影響膀胱。)
風氣盛行: 木氣旺盛,剋制土濕之氣,脾臟受邪氣侵襲,導致脾臟疾病。(木氣剋制土氣,因此脾土受邪,脾臟疾病也會影響胃。)
)所謂感邪而生病也。(不當至而至者,謂之邪氣,有所感觸,則病生矣。)乘年之虛,則邪甚也;(凡歲氣不及,邪勝必甚,如乙丁己辛癸年是也。)失時之和,亦邪甚也;(客主不和,四時失序,感而為病,則隨所不勝而與臟氣相應也,其邪亦甚。)遇月之空,亦邪甚也。
白話文:
所謂因接觸病邪而生病。
在年份虛弱時,接觸的病邪就會很嚴重。(某年歲氣不足,病邪的力量就會很強,例如乙、丁、己、辛、癸年。)
在時令失調時,接觸的病邪也會很嚴重。(外來病邪與內在機能不協調,四季失序,接觸後會導致生病,並根據身體虛弱的地方與臟腑功能影響,接觸的病邪也會很嚴重。)
在月亮空虛時,接觸的病邪也會很嚴重。
(《八正神明論》曰:月始生,則血氣始精,衛氣始行;月廓滿,則血氣實,肌肉堅;月廓空,則肌肉減,經絡虛,衛氣去,形獨居。是即月空之義,亦邪之所以甚也。以上三節,曰乘、曰失、曰遇,皆以人事為言,是謂三虛。詳義見後三十六。)重感於邪,則病危矣。(如《歲露論》云:冬至之日,中於虛風而不發,至立春之日,又皆中於虛風,此兩邪相搏。即重感之謂,義詳後三十六。
白話文:
《八正神明論》中說:月亮開始升起時,氣血開始充盈,衛氣開始運行;月亮圓滿時,氣血充足,肌肉結實;月亮空缺時,肌肉萎縮,經絡空虛,衛氣消散,身體獨自存在。這就是月亮空缺的意義,也是邪氣猖獗的原因。
以上的三個階段,稱為「乘」、「失」、「遇」,都是從人事的角度來講的,叫做「三虛」。詳細的解釋見後面的「三十六」。
若多次受到邪氣侵襲,那麼病情就會危急。(就像《歲露論》中所說:冬至當天,感染虛風但不發病,到了立春當天,又都感染了虛風,這兩種邪氣相互搏擊。這就是「重感」的意思,詳細的解釋見後面的「三十六」。)
)有勝之氣,其必來復也。(天地之氣,不能相過也,有勝則有復也。)帝曰:其脈至何如?(言六氣勝至之脈體。)岐伯曰:厥陰之至其脈弦。(厥陰之至,風木氣也。木體端直以長,故脈弦。弦者,長直有力,如弓弦也。)少陰之至其脈鉤,(少陰之至,君火氣也,火性升浮,故脈鉤。
白話文:
一旦某種氣勢強盛,它必定會反撲回來。(天地之間的各種氣勢無法互相超越,有強盛的一方,就會有反撲的一方。)
皇帝問:這種氣勢強盛到什麼程度的脈象表現如何?(指的是六種氣勢強盛時的脈象特徵。)
岐伯答:厥陰氣勢強盛時,脈象會呈弦狀。(厥陰氣勢,屬風木之氣。木的形狀端直而長,因此脈象會呈現弦狀。弦脈特徵為長直有力,就像弓弦一樣。)
少陰氣勢強盛時,脈象會呈鉤狀。(少陰氣勢,屬君火之氣。火的性質是升浮,因此脈象會呈現鉤狀。)
鉤者,來盛去衰,外實內虛。如帶之鉤也。)太陰之至其脈沉,(太陰之至,濕土氣也,土體重實,故脈沉。沉者,行於肌肉之下也。)少陽之至大而浮,(少陽之至,相火氣也。火熱盛長於外,故脈來洪大而浮於肌膚之上也。)陽明之至短而澀,(陽明之至,燥金氣也。金性收斂,故脈來短而澀也。
白話文:
原句:
鉤者,來盛去衰,外實內虛。如帶之鉤也。)太陰之至其脈沉,(太陰之至,濕土氣也,土體重實,故脈沉。沉者,行於肌肉之下也。)少陽之至大而浮,(少陽之至,相火氣也。火熱盛長於外,故脈來洪大而浮於肌膚之上也。)陽明之至短而澀,(陽明之至,燥金氣也。金性收斂,故脈來短而澀也。
鉤形脈象表示身體狀況正在轉變,從旺盛走向衰退,外部強健但內部虛弱。就像腰帶上的鉤子一樣。)太陰經的力量極盛時,脈搏就會沉穩(因為太陰經屬濕土之氣,土性厚重,所以脈搏沉穩,運行在肌肉之下)。少陽經的力量極盛時,脈搏會又大又浮(因為少陽經屬相火之氣,火性旺盛,所以脈搏來得急促有力,浮於肌膚之上)。陽明經的力量極盛時,脈搏會短而澀(因為陽明經屬燥金之氣,金性收斂,所以脈搏來得短促而澀滯)。
)太陽之至大而長。(太陽之至,寒水氣也。水源長而生意廣,故其脈至,大而且長。)至而和則平,(以上六脈之至,各無太過不及,是為和平之脈,不平則為病矣。)至而甚則病,(甚,謂過甚而失其中和之氣,如但弦無胃之類是也。)至而反者病,(反者,反見勝己之脈,如應弦反澀,應大反小之類是也。
白話文:
太陽脈極大、極長。(太陽脈極盛,寒水上行之氣也。水源旺盛,生命力強,因此它的脈象極大且極長。)如果脈象適中,則身體健康。(以上六種脈象極盛,都沒有過度或不足,這就是健康脈象,脈象不健康則為生病。)如果脈象太過則生病。(太過,指脈象過盛,失去中和之氣,如只有弦脈而沒有胃脈等。)如果脈象出現相反的性質則生病。(相反,指脈象出現相反的勝己之脈,如應當出現弦脈卻反而出現澀脈,應當出現大脈卻反而出現小脈等。)
)至而不至者病,(時已至而脈不應,來氣不足也,故病。)未至而至者病,(時未至而脈先至,來氣太過也,故病。凡南北政之歲,脈象變易皆然。)陰陽明易者危。(陰陽易,即《五運行大論》陰陽交之義,陰陽錯亂,故謂之危。詳見本類前五。)
白話文:
不該到的時候脈象卻到了,表示生病了。(此時已經到了,但脈象卻沒有反應,說明來氣不足,所以生病了。) 不該到的時候脈象卻到了,表示生病了。 (此時還沒到,脈象卻先到了,說明來氣過剩,所以生病了。凡是南北政之歲,脈象變化都符合這個規律。) 陰陽經絡氣血運行異常,表示危險。 (陰陽易,即《五運行大論》中陰陽交替的意思,陰陽錯亂,所以稱為危險。詳見本類前五個例子。)
2. 三十二、勝復早晏脈應
(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)
白話文:
在治療疾病時,必須根據疾病的性質來選擇相應的治療方法。當出現實證時,應該用泄法;當出現虛證時,應該用補法。對於寒性的病,要用溫熱的方法來治療;對於熱性的病,則要用寒涼的方法來治療。在診斷病情時,要仔細觀察病人的整體情況,並根據臟腑經絡的關係來判斷病因和病機,從而制定出最合適的治療方案。
帝曰:勝復之變,早晏何如?(言遲速之應。)岐伯曰:夫所勝者,勝至已病,病已慍慍,而復已萌也。(勝氣之至,既已病矣。病將已,尚慍慍未除,而復氣隨之已萌矣。故凡治病者,於陰陽先後之變,不可不察也。慍言醞,又上聲,縕(積貌。)夫所復者勝盡而起,得位而甚,勝有微甚,復有少多,勝和而和,勝虛而虛,天之常也。
白話文:
黃帝問:生病的恢復變化,快慢情況如何?
岐伯答:被勝的病邪,病氣達到頂點時就已發病,病氣剛要消失,餘邪尚未完全消除,新的病邪就來侵犯了。
被復的病邪,是勝邪完全消退後才發作的,它乘虛而入,力量強大,勝邪和復邪都有程度輕重之分,它們相互作用,使身體處於虛實相兼的狀態,這是自然規律。
(勝盡而起,隨而至也。得位而甚,專其令也。勝有微甚,則復有少多,報和以和,報虛以虛,故勝復之道,亦猶形影聲應之不能爽也。)帝曰:勝復之作,動不當位,或後時而至,其故何也?(勝復之動,有不應時者也。)岐伯曰:夫氣之生與其化,衰盛異也。(生者發生之始,化者氣化大行,故衰盛異也。
白話文:
當氣勢大勝而興起,就會跟隨而來。當氣勢達到極盛,就能專門發號施令。氣勢的強弱程度不同,就會有數量多寡的差別。以和應和,以虛應虛,所以氣勢盛衰規律就像形影聲響相應一樣,不會錯亂。
皇帝問: 氣勢盛衰的變化,有時動用時不當其位,或者有時延後才發生,這是什麼原因?
岐伯答: 氣的產生和轉化,衰盛的程度是不同的。(氣的產生是發生的開始,氣的轉化是氣化大規模運行,所以衰盛程度不同。)
氣有衰盛,則勝復之動,有不當位而後先至矣。)寒暑溫涼,盛衰之用,其在四維。(寒暑溫涼,四季之正氣也。四維,辰戌丑未之月也。春溫盛於辰,夏暑益於未,秋涼盛於戌,冬寒盛於醜,此四季盛衰之用。)故陽之動,始於溫,盛於暑;陰之動,始於清,盛於寒。春夏秋冬,各瘥其分。
白話文:
當身體氣血有強弱盛衰時,就會有勝於或復於之變化,也會出現不適當的順位而先出現。寒、暑、溫、涼等天氣與身體的盛衰變化,主要出現在春夏秋冬四個季節。(寒、暑、溫、涼是四季的正常氣候。四維是指辰、戌、醜、未四個月。春天溫暖在辰月最強盛,夏天暑氣在未月最強盛,秋天涼爽在戌月最強盛,冬天寒冷在丑月最強盛,這是四季盛衰運作的方式。)所以,陽氣的變化,開始於溫和,盛於炎熱;陰氣的變化,開始於清明,盛於寒冷。春、夏、秋、冬不同的季節,會分別影響到對應的身體狀況。
(始於溫,陽之生也。盛於暑,陽之化也。始於清,陰之生也,盛於寒,陰之化也。氣至有微甚,故四季各有瘥分也,)故大要曰:彼春之暖,為夏之暑,彼秋之忿,為冬之怒,謹按四維,斥候皆歸,其終可見,其始可知,此之謂也。(斥候,四時之大候也。春之暖即夏暑之漸,秋之忿即冬寒之漸,但按四維之正,則四時斥候之所歸也,故見其始,即可知其終矣。)帝曰:差有數乎?岐伯曰:又凡三十度也。
白話文:
天氣開始溫和,是陽氣萌生的時期。天氣炎熱達到極點,是陽氣轉盛的時期。天氣開始清涼,是陰氣萌生的時期。天氣寒冷達到極點,是陰氣轉盛的時期。氣候從微弱到強盛,所以四季各有不同的疾病。因此,總的來說:春季的溫和是夏季炎熱的開始,秋季的寒意是冬季嚴寒的開始。仔細觀察四季的變化,可以看到其發展和結局。帝曰:這種變化有規律嗎?岐伯曰:總共分為三十個階段。
(凡氣有遲早,總不出一月之外,三十度即一月之日數也。此二句與《六元正紀大論》同,詳本類前二十三。)帝曰:其脈應皆何如?岐伯曰:差同正法,待時而去也。(氣至脈亦至,氣去脈亦去,氣有差分,脈必應之,故曰瘥同正法。)《脈要》曰:春不沉,夏不弦,秋不數,冬不澀。
白話文:
所有病情的發展都有早晚之分,但總會在一個月之內,三十日即是一個月的天數。這兩句話與《六元正紀大論》相同,詳見本類前二十三。
黃帝說:這些病人的脈象應當如何呢?
岐伯說:脈象會隨著病情而有所不同,在特定的時機就會消失。
(脈象會隨著氣血的運行而變化,氣血到了脈象就來,氣血走了脈象就消失,氣血有所變化,脈象必然相應,所以說恢復正常時,脈象也會恢復正常。)
《脈要》中說:春天脈象不應沉,夏天脈象不應弦,秋天脈象不應數,冬天脈象不應澀。
是謂四塞。(此即脈之差分也。春脈宜弦,然自冬而至,冬氣猶存,故尚有沉意。夏脈宜數,然自春而至,春氣猶存,故尚有弦意。秋脈宜澀,然自夏而至,夏氣猶存,故尚有數意,冬脈宜沉,然自秋而至,秋氣猶存,故尚有澀意。若春不沉,夏不弦,秋不數,冬不澀,是失其所生之氣,氣不交通,故曰四塞,皆非脈氣之正。)沉甚曰病,弦甚曰病,數甚曰病,澀甚曰病,(此又其差之甚者也。
白話文:
這就是所謂的四塞。(指脈象的差異。春脈宜有弦象,但由於冬天剛過去,冬氣仍存,因此還會有沉象。夏脈宜數,但由於春天剛過去,春氣仍存,因此還會有弦象。秋脈宜澀,但由於夏天剛過去,夏氣仍存,因此還會有數象。冬脈宜沉,但由於秋天剛過去,秋氣仍存,因此還會有澀象。如果春天不沉,夏天不弦,秋天不數,冬天不澀,就是失去了本該出現的氣象,氣血運行不通暢,所以稱為四塞,這些都屬於脈象異常。)沉脈過於明顯稱為病脈,弦脈過於明顯稱為病脈,數脈過於明顯稱為病脈,澀脈過於明顯稱為病脈。(這又是脈象差異過大的表現。)
故春可帶沉而沉甚則病,夏可帶弦而弦甚則病,秋可帶數而數甚則病,冬可帶澀而澀甚則病,以盛非其時也。)參見曰病,復見曰病,未去而去曰病,去而不去曰病,(參見者,氣脈亂而雜至也。復見者,脈隨氣去而再來也。時未去而脈先去,本氣不足,來氣有餘也。時已去而脈不去,本氣有餘,來氣不足也。
白話文:
因此,春天可以出現沉脈,但如果沉脈太重則會生病;夏天可以出現弦脈,但如果弦脈太重則會生病;秋天可以出現數脈,但如果數脈太重則會生病;冬天可以出現澀脈,但如果澀脈太重則會生病,這些都是因為脈象和季節不符。
(《參見曰病,復見曰病》)是指:脈象雜亂出現是生病;脈象已經出現,又再次出現是生病;脈象還沒消失,但已經出現了,說明身體氣血不足,外在氣血旺盛;脈象已經消失了,但還存在,說明身體氣血旺盛,外在氣血不足。
皆不免於病。)反者死。(春得秋脈,夏得冬脈,秋得夏脈,冬得長夏脈,長夏得春脈,反見勝己之化,失天和也,故死。)故曰氣之相守司也,如權衡之不得相失也。(權衡,秤也。凡六氣之用,亦猶權衡之平而不可失也。)夫陰陽之氣,清靜則生化治,動則苛疾起,此之謂也。
白話文:
無論男女,任何時候都須順應時令,不然的話難免生出病症。違背時令者必定會死亡。(春天出現秋天的氣候,夏天出現冬天的氣候,秋天出現夏天的氣候,冬天出現長夏的氣候,長夏出現春天的氣候,就會出現勝過自己化生的現象,這就失去了天地的和諧,所以會死亡。)所以說氣是互相依存並控制的,就像秤桿的兩端不能失去平衡一樣。(秤桿指秤子。這六氣的作用,也如同秤桿的平衡一樣,不能失去。)陰陽之氣,清靜無為則能生化而治理萬物,一旦動起來就會產生大的疾病,這就是這個道理。
(陰陽之氣,平則清靜而生化治,不平則動而苛疾起。《六微旨大論》曰:成敗倚伏生乎動,動而不已,則變作矣。)
白話文:
陰陽之氣平衡時,身體就會清靜平穩,生命也會滋長健康。如果陰陽之氣失衡,就會產生動盪,進而導致疾病。根據《六微旨大論》所說,生命的成敗得失都取決於動態的變化。如果動盪不斷,就會導致變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