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九卷 (4)
九卷 (4)
1. 二十九、陰陽離合
命門者,目也。此以太陽而合於少陰,故為陰中之陽。然離則陰陽各其經,合則表裡同其氣,是為水臟陰陽之離合也。下仿此。)中身而上,名曰廣明,廣明之下,名曰太陰,太陰之前,名曰陽明,陽明根起於厲兌,名曰陰中之陽。(中身,身之中半也。中身而上,心之所居,心屬火而通神明,故亦曰廣明。
心臟之下,太陰脾也,故廣明之下,名曰太陰。太陰之表,陽明胃也,故太陰之前,名曰陽明。陽明脈止於足之次趾,與太陰為表裡,故曰根起於厲兌,為陰中之陽。此土臟陰陽之離合也。)厥陰之表,名曰少陽,少陽根起於竅陰,名曰陰中之少陽。(少陽與厥陰為表裡,而少陽止於足之小趾次趾端,故厥陰之表,為陰中之少陽也。
所謂少陽者,以厥陰氣盡,陰盡而陽始,故曰少陽。此木臟陰陽之離合也。)是故三陽之離合也。太陽為開,陽明為闔,少陽為樞。(此總三陽為言也。太陽為開,謂陽氣發於外,為三陽之表也。陽明為闔,謂陽氣蓄於內,為三陽之裡也。少陽為樞,謂陽氣在表裡之間,可出可入,如樞機也。
然開闔樞者,有上下中之分,亦如上文出地未出地之義,而合乎天地之氣也。)三經者,不得相失也,搏而勿浮,命曰一陽。(三經者,言陽經也。陽從陽類,不得相失也。其為脈也,雖三陽各有其體,然陽脈多浮,若純於浮,則為病矣。故但欲搏手有力,得其陽和之象,而勿至過浮,是為三陽合一之道,故命曰一陽,此三陽脈之離合也。)帝曰:願聞三陰。
岐伯曰:外者為陽,內者為陰,然則中為陰。(外者為陽,言表也。內者為陰,言里也。然則中為陰,總言屬裡者為三陰如下文也。)其衝在下,名曰太陰,太陰根起於隱白,名曰陰中之陰。(其衝在下,名曰太陰,以太陰居衝脈之上也。上文曰廣明之下,名曰太陰,廣明以心為言,衝脈並腎為言,蓋心脾腎三臟,心在南,脾在中,腎在北也。凡此三陽三陰皆首言衝脈者,以沖為十二經脈之海,故先及之,以舉其綱領也。
太陰起於足大趾,故根於隱白。以太陰而居陰分,故曰陰中之陰。此下三陰表裡離合之義,俱如前三陽經下。後准此。)太陰之後,名曰少陰,少陰根起於湧泉,名曰陰中之少陰。(脾下之後,腎之位也,故太陰之後,名曰少陰。少陰脈起小趾之下,斜趨足心,故根於湧泉穴。
腎本少陰而居陰分,故為陰中之少陰。)少陰之前,名曰厥陰,厥陰根起於大敦,陰之絕陽,名曰陰之絕陰。(腎前之上,肝之位也,故曰少陰之前,名曰厥陰。厥陰起於足大趾,故根於大敦。厥,盡也,絕,亦盡也。此陰極之經,故曰陰之絕陽,又曰陰之絕陰。)是故三陰之離合也,太陰為開,厥陰為闔,少陰為樞。
白話文:
二十九、陰陽離合
命門指的是眼睛。這是太陽經與少陰經相合的結果,因此稱為陰中的陽氣。然而,陰陽分離時各自運行於經脈,相合時則表裡之氣相通,這就是水臟(腎)陰陽的離合關係。以下類推。
身體的中部以上稱為「廣明」,廣明之下稱為「太陰」。太陰的前方稱為「陽明」,陽明經脈的根本起於腳的第二趾(厲兌穴),稱為陰中的陽氣。(身體的中部指腰以上。心位於中身之上,心屬火且與神明相通,因此也稱為廣明。心臟下方是太陰脾,所以廣明之下稱為太陰。太陰的表層是陽明胃,因此太陰之前稱為陽明。陽明經脈止於腳的第二趾,與太陰互為表裡,因此說其根本起於厲兌,是陰中的陽氣。這是土臟(脾胃)陰陽的離合關係。)
厥陰的表層稱為「少陽」,少陽經脈的根本起於腳的第四趾(竅陰穴),稱為陰中的少陽。(少陽與厥陰互為表裡,而少陽止於腳的第四趾端,因此厥陰的表層是陰中的少陽。所謂「少陽」,是因為厥陰之氣將盡,陰氣盡而陽氣初生,因此稱為少陽。這是木臟(肝膽)陰陽的離合關係。)
因此,三陽經的離合關係是:太陽主「開」,陽明主「闔」,少陽主「樞」。(這是總論三陽經的關係。太陽主「開」,指陽氣發散於外,是三陽的表層;陽明主「闔」,指陽氣蓄積於內,是三陽的裡層;少陽主「樞」,指陽氣在表裡之間運行,可出可入,如同門軸。開闔樞的概念有上、中、下之分,也對應天地之氣的運行。)三陽經不能分離,脈搏應有力而不過於浮動,稱為「一陽」。(三陽經脈雖然各有特點,但陽脈多浮,若過於浮動則為病態。因此脈搏應有力且有和緩之象,而不過於浮動,這才是三陽合一的狀態,稱為「一陽」。這是三陽脈離合的關係。)
黃帝問:「請講解三陰經的關係。」岐伯回答:「外在為陽,內在為陰,而中間的部分屬於陰。」(外在為陽指表層,內在為陰指裡層。中間的部分屬陰,如下文所述的三陰經。)
衝脈的下方稱為「太陰」,太陰經脈的根本起於腳的大趾(隱白穴),稱為陰中的陰氣。(太陰位於衝脈上方。前文提到「廣明之下為太陰」,廣明指心,而衝脈與腎相關,因為心、脾、腎三臟分別位於南、中、北。三陰三陽經首先提及衝脈,因為衝脈是十二經脈之海,故先以衝脈為綱領。太陰經起於腳大趾,根本在隱白穴。太陰屬陰分,因此稱為陰中的陰氣。下三陰的表裡離合關係與前三陽經類似。)
太陰之後稱為「少陰」,少陰經脈的根本起於腳底的湧泉穴,稱為陰中的少陰。(脾的下方是腎的位置,因此太陰之後稱為少陰。少陰經脈起於小趾下方,斜向足心,根本在湧泉穴。腎屬少陰且居陰分,因此稱為陰中的少陰。)
少陰之前稱為「厥陰」,厥陰經脈的根本起於腳大趾(大敦穴),是陰氣的極致,稱為陰之絕陰。(腎的前上方是肝的位置,因此少陰之前稱為厥陰。厥陰經起於腳大趾,根本在大敦穴。「厥」與「絕」皆指盡頭,這是陰氣最盛的經脈,因此稱為陰之絕陽,又稱陰之絕陰。)
因此,三陰經的離合關係是:太陰主「開」,厥陰主「闔」,少陰主「樞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