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九卷 (3)
九卷 (3)
1. 二十八、蹺脈分男女
(靈樞脈度篇)
黃帝曰:蹺脈安起安止?何氣榮水?(蹺脈有二,曰陰蹺,曰陽蹺,皆奇經也。何氣榮水,言蹺脈為何經之氣,乃亦如經水之營行也。蹺有五音,蹺、皎、喬、腳,又極虐切。)岐伯答曰:蹺脈者,少陰之別,起於然骨之後,(少陰之別,足少陰腎經之別絡也。然骨之後,照海也,足少陰穴,即陰蹺之所生。
按:本篇止言陰蹺之起而未及陽蹺,惟繆刺論曰:邪客於足陽蹺之脈,刺外踝之下半寸所。蓋陽蹺為太陽之別,故二十八難曰:陽蹺脈者,起於跟中,循外踝上行,入風池。陰蹺者,亦起於跟中,循內踝上行,至咽喉,交貫衝脈。故陰蹺為足少陰之別,起於照海,陽蹺為足太陽之別,起於申脈,庶得其詳也。
)上內踝之上,直上循陰股入陰,上循胸裡,入缺盆,上出人迎之前,入頄,屬目內眥,合於太陽陽蹺而上行,氣並相還則為濡目,氣不榮則目不合。(蹺脈自內踝直上陰股、入陰、循胸裡者,皆並足少陰而上行也。然足少陰之直者,循喉嚨而挾舌本。此則入缺盆,上出人迎之前,入頄屬目內眥,以合於足太陽之陽蹺,是蹺脈有陰陽之異也。
陰蹺陽蹺之氣,並行回還而濡潤於目。若蹺氣不榮,則目不能合。故寒熱病篇曰:陰蹺陽蹺,陰陽相交,陽入陰,陰出陽,交於目銳眥,陽氣盛則瞑目,陰氣盛則瞑目。此所以目之暝與不瞑,皆蹺脈為之主也。)黃帝曰:氣獨行五臟,不榮六腑何也?(帝以蹺脈為少陰之別,因疑其氣獨行五臟,不榮六腑也,故有此問。
)岐伯答曰:氣之不得無行也,如水之流,如日月之行不休,故陰脈榮其臟,陽脈榮其腑,如環之無端,莫知其紀,終而復始。其流溢之氣,內溉臟腑,外濡腠理。(如水之流,如日月之行,皆言不得無行也。陰榮其臟,指陰蹺也。陽榮其腑,指陽蹺也。言無分臟腑,蹺脈皆所必至也。
流者流於內,溢者溢於外,故曰流溢之氣,內溉臟腑,外濡腠理,謂其不獨在臟也。按:此蹺脈之義,陰出陽則交於足太陽,陽入陰則交於足少陰,陽盛則目張,陰盛則目瞑,似皆隨衛氣為言者,故陰脈榮其臟,陽脈榮其腑也。)黃帝曰:蹺脈有陰陽,何脈當其數?岐伯答曰:男子數其陽,女子數其陰,當數者為經,其不當數者為絡也。(蹺脈陰陽之數,男女各有所屬。
男屬陽,當數其陽;女屬陰,當數其陰。故男子以陽蹺為經,陰蹺為絡;女子以陰蹺為經,陽蹺為絡也。)
白話文:
二十八、蹺脈分男女
黃帝問:「蹺脈從哪裡開始,到哪裡結束?是什麼氣在滋養它?(蹺脈有兩條,一條叫陰蹺,一條叫陽蹺,都屬於奇經八脈。『何氣榮水』是問蹺脈由哪條經脈的氣所滋養,並像經水一樣運行。)」
岐伯回答:「蹺脈是足少陰腎經的分支,起於然骨後方(然骨後方是照海穴,屬於足少陰腎經的穴位,也是陰蹺脈的起點)。向上經過內踝,沿大腿內側進入陰部,再向上經過胸部內側,進入缺盆,向上出於人迎穴前方,進入面頰,連接眼睛內角,與足太陽膀胱經的陽蹺脈會合後繼續上行。陰蹺與陽蹺的氣相互循環,能滋潤眼睛;如果蹺脈的氣不充足,眼睛就無法閉合。(蹺脈從內踝直上大腿內側、進入陰部、沿胸內側上行,都是與足少陰腎經並行。不過足少陰腎經的主幹是沿喉嚨到舌根,而蹺脈則進入缺盆,出於人迎前方,連接眼睛內角,與足太陽膀胱經的陽蹺脈會合,這顯示蹺脈有陰陽之分。)
陰蹺與陽蹺的氣共同運行並滋潤眼睛。如果蹺脈的氣不足,眼睛就無法閉合。因此《寒熱病篇》說:『陰蹺與陽蹺,陰陽相交,陽氣入陰,陰氣出陽,交會於眼睛外角。陽氣盛則睜眼,陰氣盛則閉眼。』這就是為什麼眼睛的開合都由蹺脈主導。」
黃帝問:「蹺脈的氣只運行於五臟,不滋養六腑,為什麼?」
岐伯回答:「氣的運行不會停止,就像水流不息,日月運轉不休。所以陰脈滋養五臟,陽脈滋養六腑,循環往復,沒有起點與終點。其流動的氣,內在灌溉臟腑,外在滋潤肌膚腠理。(陰脈滋養五臟指陰蹺,陽脈滋養六腑指陽蹺,表示蹺脈不分臟腑,都會到達。)
流動的氣在內灌溉臟腑,在外滋潤肌膚,說明它不只作用於臟腑。(這段解釋蹺脈的作用,陰蹺與陽蹺的氣交會於足太陽與足少陰,陽盛則睜眼,陰盛則閉眼,似乎都與衛氣運行有關,因此陰脈滋養臟,陽脈滋養腑。)」
黃帝問:「蹺脈有陰陽之分,哪一條算在經脈的總數內?」
岐伯回答:「男子算陽蹺,女子算陰蹺。被算入總數的稱為『經』,沒被算入的稱為『絡』。(蹺脈的陰陽歸屬,男女不同。男性屬陽,以陽蹺為經,陰蹺為絡;女性屬陰,以陰蹺為經,陽蹺為絡。)」
2. 二十九、陰陽離合
(素問陰陽離合論,全)
黃帝問曰:余聞天為陽,地為陰,日為陽,月為陰,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,人亦應之。今三陰三陽,不應陰陽,其故何也?(此言天地之陰陽,無不合於人者。如上為陽,下為陰,前為陽,後為陰,皆其理也。然而三陰三陽,其亦有不相應者,故疑以為問。)岐伯對曰:陰陽者,數之可十,推之可百,數之可千,推之可萬,萬之大不可勝數,然其要一也。(謂陰陽之道,合之則一,散之則十百千萬,亦無非陰陽之變化。
故於顯微大小,象體無窮,無不有理存焉。然變化雖多,其要則一,一即理而已。是以人之三陰三陽,亦豈有不應乎天地者哉?此上二節義,又出五運行大論,詳運氣類四。)天覆地載,萬物方生,未出地者,命曰陰處,名曰陰中之陰;(天覆地載,即陰陽之上下也。凡萬物方生者,未出乎地,處陰之中,故曰陰處。
以陰形而居陰分,故又曰陰中之陰也。)則出地者,名曰陰中之陽。(形成於陰而出於陽,故曰陰中之陽。)陽予之正,陰為之主。(陽正其氣,萬化乃生;陰主其質,萬形乃成。易曰:乾知大始,坤作成物。大抵陽先陰後,陽施陰受,陽之輕清未形,陰之重濁有質,即此之謂。
予,與同。)故生因春,長因夏,收因秋,藏因冬,失常則天地四塞。(四時陰陽,先後有序,若失其常,則天地四塞矣。四塞者,陰陽痞隔,不相通也。長,上聲。塞,入聲。)陰陽之變,其在人者,亦數之可數。(凡如上文者,皆天地陰陽之變也。其在於人,則亦有陰中之陽,陽中之陰,上下表里,氣數皆然,知其數則無不可數矣。
數,推測也。數字,上者去聲,下者上聲。)帝曰:願聞三陰三陽之離合也。(分而言之謂之離,陰陽各有其經也。並而言之謂之合,表裡同歸一氣也。)岐伯曰:聖人南面而立,前曰廣明,後曰太衝。(云聖人者,崇人道之大宗也。南面而立者,正陰陽之向背也。廣,大也。
南方者,丙丁之位。天陽在南,故日處之;人陽亦在南,故七竅處之。易曰:相見乎離。即廣明之謂。且人身前後經脈,任脈循腹裡,至咽喉,上頤循面入目;衝脈循背裡,出頏顙,其輸上在於大杼。分言之,則任行乎前而會於陽明,沖行乎後而為十二經脈之海,故前曰廣明,後曰太衝;合言之,則任沖名位雖異,而同出一原,通乎表裡,此腹背陰陽之離合也。
)太衝之地,名曰少陰,少陰之上,名曰太陽,太陽根起於至陰,結於命門,名曰陰中之陽。(衝脈並少陰而行,故太衝之地為少陰。地者,次也。有少陰之裡,則有太陽之表,陰氣在下,陽氣在上,故少陰經起於小指之下,太陽經止於小指之側,故曰少陰之上名太陽也。太陽之脈起於目,止於足,下者為根,上者為結,故曰根於至陰,結於命門。
白話文:
二十九、陰陽離合
黃帝問道:我聽說天屬陽,地屬陰,日屬陽,月屬陰,大月小月共三百六十天成為一年,人體也與之相應。但現在的三陰三陽,似乎與天地陰陽不相符,這是什麼原因呢?(這是說天地的陰陽,無不與人體相應。例如上為陽,下為陰,前為陽,後為陰,都是這個道理。然而三陰三陽,卻有不相應之處,因此產生疑問而提問。)
岐伯回答:陰陽的道理,數起來可以到十,推演下去可以到百,數起來可以到千,推演下去可以到萬,甚至無窮無盡,但其核心只有一個。(意思是陰陽之道,合起來是一個整體,分開則可衍生出十、百、千、萬,無非是陰陽的變化。因此,無論是宏觀或微觀、大或小,現象無窮無盡,但都蘊含陰陽之理。變化雖多,其核心卻是一致的,這個「一」就是陰陽的根本原理。所以人體的三陰三陽,怎麼會與天地不相應呢?)
天覆蓋在上,地承載在下,萬物由此而生。尚未冒出地面的,稱為「陰處」,也就是「陰中之陰」;(天覆地載,代表陰陽的上下關係。萬物剛萌生時,還未冒出地面,處於陰的範圍內,所以稱為「陰處」。因其形體屬陰,又處於陰的位置,故又稱「陰中之陰」。)而冒出地面的,則稱為「陰中之陽」。(形體形成於陰,卻顯現於陽,所以稱為「陰中之陽」。)
陽賦予萬物生發之氣,陰則主導形體的成形。(陽氣推動萬物生長,陰質則使形體具體成形。《易經》說:「乾主創始,坤主成形。」大致上,陽在先,陰在後;陽施予,陰承受。陽氣輕清無形,陰質重濁有形,就是這個道理。)
因此,萬物因春而生,因夏而長,因秋而收,因冬而藏。若違背此規律,天地之氣就會閉塞不通。(四時的陰陽變化有一定順序,若失常,天地之氣就會阻隔不通。「四塞」意指陰陽之氣隔絕,無法交流。)
陰陽的變化,在人體也是如此,可以通過推測來理解。(上述皆為天地陰陽的變化。在人體中,也有陰中之陽、陽中之陰,上下表裡,氣數變化皆同,只要掌握其規律,就能推測無窮。)
黃帝說:請說明三陰三陽的「離合」關係。(分開來看稱為「離」,陰陽各有其經脈;合起來看稱為「合」,表裡同歸於一氣。)
岐伯說:聖人面南而立,前方稱為「廣明」,後方稱為「太衝」。(「聖人」在此代表尊崇人道的典範。「面南而立」是為了確立陰陽的方位關係。「廣」即大,南方屬丙丁之位,天陽在南,太陽位於此;人體的陽氣也在前,因此七竅在前。《易經》說:「相見於離卦。」即「廣明」之意。此外,人體前後的經脈中,任脈循行腹部,上行至面部;衝脈循行背部,為十二經脈之海。分開來看,任脈行於前,與陽明經相會;衝脈行於後,統領諸經。因此前方稱「廣明」,後方稱「太衝」。合起來看,任脈與衝脈雖名稱不同,但同出一源,表裡相通,這就是腹背陰陽的離合關係。)
「太衝」所在之處,稱為「少陰」;少陰之上,稱為「太陽」。太陽經的根部起於「至陰穴」,終結於「命門」,稱為「陰中之陽」。(衝脈與少陰經並行,因此「太衝」之地屬少陰。「地」在此指次位。有少陰在內,就有太陽在外。陰氣在下,陽氣在上,所以少陰經起於足小指下方,太陽經止於足小指外側,故說「少陰之上名太陽」。太陽經脈起於眼睛,止於足部,下方為根,上方為結,因此說「根於至陰,結於命門」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