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二十六卷 (4)
二十六卷 (4)
1. 二十二、上下盈虛
(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)
帝曰:六位之氣,盈虛何如?岐伯曰:太少異也,太者之至徐而常,少者暴而亡。(六陽年謂之太,六陰年謂之少。太者氣盈,故徐而常。少者氣虛,故暴而亡。如前章六十年運氣之紀,凡六太之年止言正化,而六少之年則有邪化。正以不及之年乃有勝氣,有勝則有復,勝復之氣皆非本年之正化,必乘虛而後至,故其為病反甚也。愚按:人之死生,全以正氣為主。
正氣強,邪雖盛者必無害,正氣弱,邪雖微者亦可憂,故欲察病之安危者,但察正氣則吉凶可判矣。觀此云太者徐而常,少者暴而亡,此正盈虛之理也。故凡氣運,盈者,人氣亦盈,其為病則有餘,有餘之病反徐而微,以其正氣盛也。氣運虛者,人氣亦虛,其為病則不足,不足之病必暴而甚,以其本氣虧也。
設不明邪正盈虛之道而攻補倒施,多致氣脫暴亡,是不知太者之易與而少者之可畏也。)帝曰:天地之氣,盈虛何如?岐伯曰:天氣不足,地氣隨之,地氣不足,天氣從之,運居其中而常先也。(天氣即司天,地氣即在泉,運即歲運。歲運居上下之中,氣交之分,故天氣欲降,則運必先之而降,地氣欲升,則運必先之而升也。)惡所不勝,歸所同和,隨運歸從而生其病也。
(此亦言中運也。如以木運而遇燥金司其天地,是為不勝則惡之。遇水火司其天地,是為同和則歸之。不勝者受其制,同和者助其勝,皆能為病,故曰隨運歸從而生其病也。)故上勝則天氣降而下,下勝則地氣遷而上,(上勝者,司天之氣有餘也,上有餘則氣降而下。下勝者,在泉之氣有餘也,下有餘則氣遷而上。
此即上文天氣不足、地氣隨之、地氣不足、天氣隨之之謂。)勝多少而差其分,(勝多少,言氣之微甚也。勝微則遷降少,勝多則遷降多,勝有多少,則氣交之變有多寡之差分矣。)微者小差,甚者大差,甚則位易氣交,易則大變生而病作矣。(小差則小變,大差則大變,甚則上下之位,易於氣交之際,運居其中而常先之,故易則大變生、民病作矣。)《大要》曰:甚紀五分,微紀七分,其差可見。
此之謂也。(甚紀五分,勝氣居其半也。微紀七分,勝止十之三也。此天地盈虛之數有大差小差之分,故變病亦有微甚。)
白話文:
二十二、上下盈虛
黃帝問道:六氣的盛衰盈虛,是怎麼回事?岐伯回答:太年與少年的氣候不同,太年(六陽年)的氣候變化緩慢而持久,少年(六陰年)的氣候變化急劇而短暫。太年因為氣盛而緩慢持久,少年因為氣虛而急劇短暫。如同前面所說的六十年運氣週期,六個太年只講究正常的變化,而六個少年則會有異常的變化。因為在氣候不及的年份,會有勝過常年的氣候出現,有勝氣就會有恢復,這些勝氣和恢復的氣候都不是當年正常的變化,它們必定乘虛而入,所以造成的疾病反而更加嚴重。我個人認為:人的生死,完全取決於正氣。
正氣強盛,邪氣即使很盛也不會造成危害;正氣虛弱,邪氣即使很微弱也值得憂慮。所以,想要判斷疾病的輕重緩急,只要觀察正氣的盛衰就可以判斷吉凶了。觀察到太年氣候緩慢持久,少年氣候急劇短暫,這就是盈虛的道理。所以,凡是氣運盛盈的年份,人體的氣也盛盈,生病的話就會表現為症狀較多,但是病情較為緩慢和輕微,因為正氣充盛。氣運虛弱的年份,人體的氣也虛弱,生病的話就會表現為症狀不足,但病情會急劇而嚴重,因為本身的正氣就虧損了。
如果不明瞭邪正盈虛的道理,而錯誤地進行攻補治療,很容易導致元氣耗損而暴亡,這就是不知道太年的容易應付和少年的可怕之處。黃帝又問:天地之氣的盈虛是怎麼回事?岐伯回答:天氣不足,地氣就會隨之不足;地氣不足,天氣就會隨之不足,歲運居於天地之間,總是先於天地之氣變化。
(天氣指司天之氣,地氣指在泉之氣,運指歲運。歲運居於天地之間,是氣交匯的分界點,所以天氣要下降,歲運必定先下降;地氣要上升,歲運必定先上升。) 不好的氣候會被同類的氣候所克服,遵循歲運的變化而產生疾病。
(這也是講歲運。例如,木運遇到燥金當司天之氣,這就是不勝,所以會產生疾病;遇到水火當司天之氣,這就是同類相和,所以會歸順。不勝者被克制,同類相和者互相助長,都能致病,所以說遵循歲運而產生疾病。)所以,上面的氣盛,則天氣下降;下面的氣盛,則地氣上升。(上面的氣盛,是指司天之氣有餘;上面有餘,則氣下降。下面的氣盛,是指在泉之氣有餘;下面有餘,則氣上升。
這就是前面所說的「天氣不足,地氣隨之;地氣不足,天氣隨之」的意思。)氣盛的多少決定著氣候變化的程度。(氣盛的多少,是指氣的微弱程度。氣盛微弱,則變化少;氣盛強盛,則變化多,氣盛的多少,決定氣交匯變化的多少。)輕微的則變化少,嚴重的則變化多,嚴重時會導致氣候交替位置的改變,位置改變就會產生巨大的變化而致病。(輕微的變化則小變,嚴重的變化則大變,嚴重時上下位置在氣交匯之時發生改變,歲運居於其中而先於天地之氣變化,所以就會產生巨大的變化,導致疾病。)《大要》中說:嚴重的佔五分,輕微的佔七分,它們的差異由此可見。
這就是所謂的盈虛。(嚴重的佔五分,勝氣佔一半;輕微的佔七分,勝氣只佔十分之三。天地盈虛的數量有大小之差,所以疾病的變化也有輕重之分。)
2. 二十三、五郁之發之治
(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)
帝曰:五運之氣,亦復歲乎?(復,報復也。此問五運之氣,亦如六氣之勝復而歲見否。)岐伯曰:鬱極乃發,待時而作也。(五運被勝太甚,其鬱必極,鬱極者必復,其發各有時也。詳如下文。)帝曰:請問其所謂也?岐伯曰:五常之氣,太過不及,其發異也。帝曰:願卒聞之。
岐伯曰:太過者暴,不及者徐,暴者為病甚,徐者為病持。(持者,進退纏綿,相持延久也。按:太過者其氣暴,不及者其氣徐,此理之當然也。然前章云太者之至徐而常,少者暴而亡,若與此節相反;而不知太者之暴,肆強也;少者之亡,受傷也。肆強者猶可制,受傷者不易支。
故此二節互言,正以發明微甚之義耳。)帝曰:太過不及,其數何如?岐伯曰:太過者其數成,不及者其數生,土常以生也。(太過者其數成,成者氣之盛也。不及者其數生,生者氣之微也。土氣長生於四季,故常以生數,而不待於成也。按:此數有生成,其即氣有初中之義歟。
詳見《圖翼》一卷五行生成數解。前章六十年運氣政令之數,凡云寒化一寒化六等義即此。)
帝曰:其發也何如?岐伯曰:土鬱之發,岩谷震驚,(木勝制土,土之郁也。鬱極則怒,怒動則發。岩谷者,土深之處。震驚者,土氣之發也。)雷殷氣交,(殷,盛也。氣交者,升降之中,亦三氣四氣之間。蓋火濕合氣,發而為雷,故盛於火濕之令。)埃昏黃黑,(塵霾蔽日也。
)化為白氣,(濕蒸之氣,嵐之屬也。)飄驟高深,(飄風驟注,沖決高深也。)擊石飛空,洪水乃從,(岩崩石走,洪水從而出也。)川流漫衍,田牧土駒,(川流漫衍,洇沒郊原也。田牧土駒,以洪水之後,惟余土石嵬然,若群駒散牧于田野也。)化氣乃敷,善為時雨,,(土濕之化,鬱而伸也。
)始生始長,始化始成。(土氣被郁,物化皆遲,然土鬱之發,必在三氣四氣之時,故猶能生長化成,不失其時也。)故民病心腹脹,腸鳴而為數後,甚則心痛脅䐜,嘔吐霍亂,飲發注下,胕腫身重。(此皆濕土為病。濕在上中二焦,故心腹脹。濕在下焦,故數後下利。心為濕乘,故心痛。
肝為濕侮,故脅䐜。䐜,脹也。有聲為嘔,有物為吐。霍亂者,吐利並行,而心目繚亂也。飲,痰飲也。注下,大便暴泄也。濕氣傷肉,則胕腫身重。皆土發濕邪之證。)云奔雨府,霞擁朝陽,山澤埃昏,其乃發也,以其四氣。(雨府,太陰濕聚之處也。霞擁朝陽,見於旦也。
埃昏,土氣之濁也。土主四之氣,在大暑六月中後凡六十日有奇,故土鬱之發,以其四氣。)云橫天山,浮游生滅,怫之先兆。(浮游,蜉蝣也,朝生暮死,其出以陰。此言大者為云橫天山,小者為浮游生滅,皆濕化也。二者之見,則土鬱將發,先兆彰矣。怫,郁也。怫音佛。
)
金鬱之發,天潔地明,氣清氣切,(火勝制金,金之郁也。金氣清明急切,故其發如此。)大涼乃舉,草樹浮煙,(大涼者,金之寒氣。浮煙者,金之斂氣。)燥氣以行,霿霧數起,(金風至則燥氣行,陰氣凝則霿霧起。霿霧,厚霧也。霿,蒙、茂二音。)殺氣來至,草木蒼干,金乃有聲。
(殺氣,陰氣也。蒼干,凋落也。金乃有聲,金氣勁而秋聲發也。)故民病咳逆,心脅滿引少腹,善暴痛不可反側,嗌乾面陳色惡。(咳逆嗌乾,肺病而燥也。心脅滿引少腹,善暴痛不可反側,金氣勝而傷肝也。陳,晦也。金氣肅殺,故面色陳而惡也。)山澤焦枯,土凝霜滷,怫乃發也,其氣五。
(燥氣行,故山澤焦枯。土面凝白,滷結為霜也。金王五之氣,主秋分八月中後凡六十日有奇,故其發也,在氣之五。滷音魯。)夜雪白露,林莽聲淒,怫之兆也。(二者之見,皆金鬱欲發之先兆。)
水鬱之發,陽氣乃闢,(土勝制水,水之郁也。水鬱而發,寒化大行,故陽氣乃闢。闢,避同。)陰氣暴舉,大寒乃至,川澤嚴凝,寒氛結為霜雪,(寒氛,寒氣之如霧者。氛音分。)甚則黃黑昏翳,流行氣交,乃為霜殺,水乃見祥。(黃,土色。黑,水色。水為土鬱而發,故二色並見於氣交。
祥,災異也,凡吉凶之兆皆曰祥。)故民病寒客心痛,腰脽痛,大關節不利,屈伸不便,善厥逆痞堅腹滿。(此皆寒水之氣為病。火畏水故心痛。寒入腎,故腰脽痛。寒則氣血滯,筋脈急,故關節不利,屈伸不便。陰氣勝,陽氣不行,故厥逆痞堅腹滿。)陽光不治,空積沉陰,白埃昏暝而乃發也,其氣二火前後。
(二火前後,君火二之氣,相火三之氣,自春分二月中而盡於小暑六月節,凡一百二十日,皆二火之所主。水本王於冬,其氣鬱,故發於火令之時,陰乘陽也。王氏曰:陰精與水,皆上承火,故其發也,在君相二火之前後。)太虛深玄,氣猶麻散,微見而隱,色黑微黃,怫之先兆也。
(深玄,黑色也。麻散,如麻散亂可見,微見而隱也。大都占氣之法,當於平旦候之,其色黑而微黃,黃為土色,黑為水色,微黃兼黑,水鬱將發之先兆也。)
木鬱之發,太虛埃昏,雲物以擾,大風乃至,屋發折木,木有變。(金勝制木,木之郁也。木鬱之發,風氣大行,故有埃昏雲擾、髮屋折木等候,皆木之為變也。)故民病胃脘當心而痛,上支兩脅,膈咽不通,食飲不下,甚則耳鳴眩轉,目不識人,善暴僵仆。(此皆風木肝邪之為病。
厥陰之脈,挾胃貫膈,故胃脘當心而痛,膈咽不通,食飲不下也。上支兩脅,肝氣自逆也。肝經循喉嚨,入頏顙,連目系,上會於巔,故為耳鳴眩轉、目不識人等證。風木堅疆,最傷胃氣,故令人善暴僵仆。)太虛蒼埃,天山一色,或為濁色,黃黑郁若,橫云不起雨而乃發也,其氣無常。
(蒼埃濁色,黃黑郁若,皆風塵也。風勝濕,故云雖橫而不起雨。風氣之至,動變不定,故其發也,亦無常期。)長川草偃,柔葉呈陰,松吟高山,虎嘯岩岫,怫之先兆也。(草偃,草尚之風必偃也。呈陰,凡柔葉皆垂,因風翻動而見葉底也。松吟,聲在樹間也。虎嘯則風生,風從虎也。
凡見此者,皆木鬱將發之先兆。)
火鬱之發,太虛腫翳,大明不彰,(水勝制火,火之郁也。腫字誤,當作曛。蓋火鬱而發,熱化大行,故太虛曛翳昏昧,大明反不彰也。)炎火行,大暑至,山澤燔燎,材木流津,廣廈騰煙,土浮霜滷,止水乃減,蔓草焦黃,風行惑言,濕化乃後。(燔燎騰煙,炎熱甚也。材木流津,汁溶流也。
霜滷,水泉乾涸而滷為霜也。止水,蓄積之水也。風行惑言,熱極風生,風熱交熾而人言惑亂也。濕化乃後,雨不至也。廈音夏。滷音魯。)故民病少氣,瘡瘍癰腫、脅腹胸背面首四肢䐜憤臚脹,瘍痱嘔逆,瘛瘲骨痛,節乃有動,注下溫瘧,腹中暴痛,血溢流注,精液乃少,目赤心熱,甚則瞀悶懊憹,善暴死。(此皆火盛之為病也。
壯火食氣,故少氣。火能腐物,故瘡癰。陽邪有餘,故為䐜塞憤悶、臚腔脹滿、瘍痱瘡毒等患。火氣上衝,故嘔逆。火傷筋則瘛瘲抽掣,火傷骨則骨痛難支,火伏於節則節乃有動,火在腸胃則注下,火在少陽則溫瘧,火實於腹則腹暴痛,火入血分則血溢流注,火爍陰分則精液乃少,火入肝則目赤,火入心則心熱,火炎上焦則瞀悶,火鬱膻中則懊憹。火性急速,敗絕真陰則暴死。
䐜,昌真切。臚,閭、盧二音。痱音肺。瘛音翅。瘲音縱。懊音鏖。憹,乃包切,)刻終大溫,汗濡玄府,其乃發也,其氣四。(刻終者,百刻之終也。日之刻數,始於寅初,終於丑未,此陰極之時也,故一日之氣,惟此最涼。刻終大溫而汗濡玄府,他熱可知矣。玄府,汗空也。
火本王於夏,其氣鬱,故發於未申之四氣。四氣者,陽極之餘也。)動復則靜,陽極反陰,濕令乃化乃成。(上文言濕化乃後,至此則火王生土,故動復則靜,陽極反陰。土氣得行,濕令復至,故萬物得以化成也。)華髮水凝,山川冰雪,焰陽午澤,怫之先兆也。(群華之發,君火二氣之候也。
午澤,南面之澤也。於華髮之時而水凝冰雪,見火氣之郁也。於面南之澤而焰陽氣見,則火鬱將發之先兆也。)
有怫之應而後報也,皆觀其極而乃發也,(此以下,總結上文郁發之義也。凡應有先兆,報必隨之。蓋物極則變,故鬱極乃發。)木發無時,水隨火也。(土金火之郁發,各有其時。惟風木善行數變,上文云其氣無常,即木發無時也。水能勝火,上文云其氣二火前後,即水隨火也。
)謹候其時,病可與期,失時反歲,五氣不行,生化收藏,政無恆也。(知時氣,則病氣可與期。失時氣,則五氣之行尚不能知,又焉知生化收藏之常政哉。)帝曰:水發而雹雪,土發而飄驟,木發而毀折,金髮而清明,火發而曛昧,何氣使然?岐伯曰:氣有多少,發有微甚,微者當其氣,甚者兼其下,徵其下氣而見可知也。(此發明承製之義也。
氣有多少,太過不及也。發有微甚,郁微則發微,郁甚則發甚也。微者當其氣,本氣之見也。甚者兼其下,承氣兼見也。如水位之下,土氣承之;土位之下,木氣承之;土位之下,金氣承之;金位之下,火氣承之;火位之下,水氣承之是也。故水發之微者為寒,甚者為雹雪,是兼乎土,雹雪之體如土故也。
土發之微者為濕,甚者為飄驟,是兼乎木,風主飄驟故也。木發之微者為風,甚者為毀折,是兼乎金,金主殺伐故也。金髮之微者為燥,甚者為清明,是兼乎火,火主光明故也。火發之微者為熱,甚者為曛昧,是兼乎水,水主昏昧故也。徵,證也。取證於下承之氣,而鬱發之微甚可知矣。
)帝曰:善。五氣之發,不當位者何也?(不當位,謂有不應其時也。)岐伯曰:命其差。(氣有盛衰,則至有先後,故曰命其差。差者,不當其位也。如《至真要大論》曰:勝復之作,動不當位,或後時而至。但彼論勝復之至不當位,此論五氣之發不當位,雖所論似異,而義則一也。
)帝曰:差有數乎?言日數也。)岐伯曰:後皆三十度而有奇也。(後者,自始及終也。度,日也。三十度而有奇,一月之數也。奇,謂四十三刻七分半也。蓋氣有先至後至之差,不過三十度耳。即如氣盈朔虛節序置閏之法,早至者先十五日有奇,遲至者後十五日有奇,或前或後,總不出一月有奇之數,正此義也。
愚按:本篇風雲雷雨之至,雖五行各有所主,然陰陽清濁之分,先賢亦有所辨,此雖非本篇之意,然格致之理有不可不知者,今並附之。如或問雷霆風雲霜雪雨露於張子者,對曰:陰氣凝聚,陽在內不得出,則奮擊而為雷霆。陽在外不得入,則周旋不捨而為風。陽為陰累,則相持為雨而降。
陰為陽得,則飄揚為云而升。又有問雨風雲雷於邵子者,答曰:陽得陰為雨,陰得陽為風,剛得柔為云,柔得剛為雷。無陰不能為雨,無陽不能為雷。雨柔屬陰,待陽而後興;雷剛屬陽,待陰而後發。張氏釋之曰:風雨自天降,故言陰陽;云雷自地升,故言柔剛。天陽無陰不能為雨,地陰無陽不能成雷。
雨陰形柔,本乎天氣之陽;雷陽聲剛,出乎地體之陰。陰陽互相用也。又有以八卦爻象問於蔡節齋者,答曰:坎陰為陽所得,則升為云,陽淺則為霧;坎陽為陰所累,則降為雨,陰淺則為露。陰在外、陽不得出則為雷,陰固則為地動,震也。陰在內、陽不得入則為風,陰固則為大風,巽也。
陽包陰則離為霰,陽和陰則為雪,離交坎也;陰包陽則坎為雷,陰入陽則為霜,坎交離也。陰陽之精,互藏其宅,則離為日,坎為月。陰陽相戛則為電,陰陽失位則為霓。此固諸賢之說也。若以愚見觀之,風者陽中之清氣也,氣之微者和,氣之甚者烈,無陽不為風也。云者陽中之濁氣也,濁之清者輕,濁之濁者重,無陰不成云也。
陰之清者,從陽凝聚則為露;陰之濁者,從陽升降則為雨。陽為陰鬱,激而成雷,雷即電之聲,電即雷之形,故雷之將發,電必先之。其所以有先後者,形顯見之速,聲遠聞之遲也。有有雷而無電者,或以陽氣未盛,聲已達而形未露也;或以陰氣太重,而蔽火之光也。有有電而無雷者,或以光遠可見,而聲遠不可聞也;或以孤陽見形,陰氣未及,而無水之激也。凡欲得雷之情者,當驗以水之沃火也。
霧乃陰氣,由陽逼而升。霧多見於早者,以夜則日居地下,旦則水氣上達,故日將中則霧必收,又為陽逼而降。凡欲得霧之情者,當驗以釜中之氣也。虹為日影穿雨而成,故虹必見於雨將霽,日東則虹西,日西則虹東,而中必有殘雨以間之,其形乃見。無雨則無虹,無日亦無虹,秋冬日行南陸,黃道既遠,故虹藏不見矣。
凡欲得虹霓之情者,當驗水盆映日之影也。雹是重陰凝寒所成。如岐伯曰:至高之地,冬氣常在。所以高山之巔,夏無暑熱,而碧空之寒,凝結有之。然地穴可以藏冰,則深山窮谷,寧無蓄此,雲龍所帶,於義亦通。是以漢文時雹如桃李,漢武時雹似馬頭,隨結隨下者,有如是其巨哉?然則結者帶者,皆理之所有也。至若雨凝為雪,露結為霜,是又無待於辨者。
天道茫茫,誠非易測,姑紀管窺,以資博雅之擇云。)
帝曰:善。郁之甚者,治之奈何?(此以下詳明五郁之治也。天地有五運之郁,人身有五臟之應,鬱則結聚不行,乃致當升不升,當降不降,當化不化,而鬱病作矣。故或鬱於氣,或鬱於血,或鬱於表,或鬱於里,或因鬱而生病,或因病而生郁。鬱而太過者,宜裁之抑之;鬱而不及者,宜培之助之。
大抵諸病多有兼郁,此所以治有不同也。)岐伯曰:木鬱達之,(達,暢達也。凡木鬱之病,風之屬也。其臟應肝膽,其經在脅肋,其主在筋爪,其傷在脾胃、在血分。然土喜調暢,故在表者當疏其經,在裡者當疏其臟,但使氣得通行皆謂之達。諸家以吐為達者,又安足以盡之?)火鬱發之,(發,發越也。
凡火鬱之病,為陽為熱之屬也。其臟應心主、小腸、三焦,其主在脈絡,其傷在陰分。凡火所居,其有結聚斂伏者,不宜蔽遏,故當因其勢而解之、散之、升之、揚之,如開其窗,如揭其被,皆謂之發,非獨止於汗也。)土鬱奪之,(奪,直取之也。凡土鬱之病,濕滯之屬也。
其臟應脾胃,其主在肌肉四肢,其傷在胸腹。土畏壅滯,凡滯在上者奪其上,吐之可也;滯在中者奪其中,伐之可也;滯在下者奪其下,瀉之可也。凡此皆謂之奪,非獨止於下也。)金鬱泄之,(泄,疏利也。凡金鬱之病,為斂為閉、為燥為塞之屬也。其臟應肺與大腸,其主在皮毛聲息,其傷在氣分。
故或解其表,或破其氣,或通其便,凡在表在裡、在上在下皆可謂之泄也。)水鬱折之,(折,調製也。凡水鬱之病,為寒為水之屬也。水之本在腎,水之標在肺,其傷在陽分,其反克在脾胃。水性善流,宜防泛溢。凡折之之法,如養氣可以化水,治在肺也;實土可以制水,治在脾也;壯火可以勝水,治在命門也;自強可以帥水,治在腎也;分利可以泄水,治在膀胱也。凡此皆謂之折,豈獨抑之而已哉?)然調其氣,(然,如是也。
用是五法以去其鬱,郁去則氣自調矣。)過者折之,以其畏也,所謂瀉之。(此承上文而言郁之甚者,其邪聚氣實則為太過之病,過者畏瀉,故以瀉為畏。如《至真要大論》曰木位之主、其瀉以酸、火位之主、其瀉以甘、土位之主、其瀉以苦、金位之主、其瀉以辛、水位之主、其瀉以咸之類,是即治以所畏也。)帝曰:假者何如?岐伯曰:有假其氣,則無禁也。
所謂主氣不足、客氣勝也。(假,假借也。氣有假借者,應熱反寒,應寒反熱也,則亦當假以治之,故可以熱犯熱、以寒犯寒而無禁也。溫涼亦然。如《五常政大論》曰假者反之,《至真要大論》曰反者反治,即無禁之義。然氣之有假者,乃主不足而客勝之。蓋主氣之寒熱有常,而客氣之陰陽多變,故有非時之相加,則亦當有變常之施治也。
假者反治諸義,當考論治會通。)帝曰:至哉聖人之道!天地大化運行之節,臨御之紀,陰陽之政,寒暑之令,非夫子孰能通之?!請藏之靈蘭之室,署曰六元正紀,非齋戒不敢示,慎傳也。(此總結六元正紀,以示珍重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