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類經》~ 二十六卷 (3)

回本書目錄

二十六卷 (3)

1. 二十、用寒遠寒用熱遠熱

(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)

白話文:

(根據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的內容改寫)

在自然界中,五行(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)相互作用,影響著天氣的變化和生物的生長。每種元素都與特定的季節、氣候以及人體的某些臟腑相對應。當這些元素之間的平衡被破壞時,就會產生異常的氣候,進而影響到人的健康。因此,醫生應該根據五行和五運六氣的理論來診斷疾病,並調整治療方法以維持人體與自然界的和諧。

帝曰:夫子言用寒遠寒,用熱遠熱,未知其然也,願聞何謂遠?岐伯曰:熱無犯熱,寒無犯寒,(遠,避忌之謂,即無犯也。凡用熱者,無犯司氣之熱,用寒者,無犯司氣之寒,是謂熱無犯熱,寒無犯寒。)從者和,逆者病,不可不敬畏而遠之,所謂時與六位也。(時,謂四時,即主氣也。

白話文:

皇帝問道:「先生說使用寒性藥物遠離寒證,使用熱性藥物遠離熱證,我還不明白其中的道理,希望您解釋一下什麼叫『遠』?」

岐伯答道:「使用熱性藥物時不觸犯主氣司熱的性質,使用寒性藥物時不觸犯主氣司寒的性質,這就叫做『熱無犯熱,寒無犯寒』。」

遵循自然規律和養生原則,就可以保持健康;違背自然規律和養生原則就會生病,所以必須敬畏自然規律和養生原則,並遠離違背它們的行為。這也就是所說的「時與六位」的道理。(時指四時,即主氣;六位指年月日時辰。)

位謂六步,即客氣也。主客之氣,皆當敬畏,不犯為從,犯則為逆矣。)帝曰:溫涼何如?(謂溫涼稍次於寒熱,亦可犯否?)岐伯曰:司氣以熱,用熱無犯,司氣以寒,用寒無犯,司氣以涼,用涼無犯,司氣以溫,用溫無犯,(司氣者,司天司地之氣也。用熱無犯等四句,謂寒熱溫涼俱當避,即有應用者,亦無過用,恐犯歲氣也。

白話文:

古文:

位謂六步,即客氣也。主客之氣,皆當敬畏,不犯為從,犯則為逆矣。)帝曰:溫涼何如?(謂溫涼稍次於寒熱,亦可犯否?)岐伯曰:司氣以熱,用熱無犯,司氣以寒,用寒無犯,司氣以涼,用涼無犯,司氣以溫,用溫無犯,(司氣者,司天司地之氣也。用熱無犯等四句,謂寒熱溫涼俱當避,即有應用者,亦無過用,恐犯歲氣也。

位(季節)有六個階段,指的是客氣(邪氣)。主氣(正氣)和客氣,都應該敬畏,不冒犯時就能順從,冒犯了就會逆亂。)皇帝問:溫涼的情況如何?(意思是溫涼比寒熱稍輕,也可以冒犯嗎?)岐伯回答:主氣是熱的,用熱藥沒有冒犯;主氣是寒的,用寒藥沒有冒犯;主氣是涼的,用涼藥沒有冒犯;主氣是溫的,用溫藥沒有冒犯。(主氣指的是天地間的氣候。用熱藥沒有冒犯等四句話的意思是,寒熱溫涼都應該避免,即使有使用這些藥物的,也不要過度使用,以免冒犯當季的氣候。

)間氣同其主無犯,異其主則小犯之,(間氣,左右四間之客氣也。主,主氣也。同者,同熱同寒,其氣甚,故不可犯。異者主寒客熱,主熱客寒,其氣分,其邪不一,故可因其勢而小犯之。上節言司氣,此節言間氣,如《至真要大論》曰:主歲者紀歲,間氣者紀步也。)是謂四畏,必謹察之。

白話文:

(間氣,左右四方的客氣。主氣,身體的正氣。同者,正氣和客氣同性質,如同熱或同寒,此時客氣力量強,不可與之對抗。異者,主氣為寒而客氣為熱,主氣為熱而客氣為寒,正氣和客氣性質不同,客氣的邪氣也不一致,因此可以根據情勢輕微地對抗客氣。上文講述主氣,這節講述間氣,就像《至真要大論》所說:主宰一年的是紀年之氣,間氣則是控制一年中不同階段的氣。)這四種情況叫「四畏」,一定要謹慎觀察。

(四畏,寒熱溫涼也。)帝曰:善。其犯者何如?(言有必不得已而犯之者,將何如也。)岐伯曰:天氣反時,則可依時,(天氣即客氣,時即主氣,客不合主,是謂反時,反時者則可依時,以主氣之循環有常,客氣之顯微無定,故姑從乎主也。)及勝其主則可犯,(勝其主者,客氣太過也。

白話文:

(四種要避諱的因素是寒、熱、溫、涼。)黃帝說:很好。如果違反了它們,會怎麼樣?(意思是,如果不得已而違反了這些因素,會怎麼樣?)岐伯說:如果天氣違背了季節,就可以順應季節(天氣是客氣,季節是主氣。客氣與主氣不一致,稱為違背季節。違背季節可以順應季節,因為主氣的循環有規律,客氣的出現與衰微沒有固定,所以暫且從主氣。)而且客氣勝過主氣,就可以違反(客氣勝過主氣,就是客氣太過)。

如夏而寒甚,客水勝也。冬而熱甚,客火勝也。春涼秋溫,其氣皆然。故可以熱犯熱,以寒犯寒,以溫犯溫、以涼犯涼而從其變,乃所謂從治也。)以平為期而不可過,(過則傷正氣而增病矣。)是謂邪氣反勝者。(邪氣反勝則非時而至,如應熱反寒,應寒反熱,應溫反涼,應涼反溫,皆邪氣反勝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在夏天出現嚴重的寒證,說明外來的寒邪過於強盛。如果在冬天出現強烈的熱證,說明外來的熱邪過於強盛。在春天涼爽,秋天溫和的時候,氣象變化也遵循這個規律。

因此,可以用熱性藥物治療熱證,用寒性藥物治療寒證,用溫性藥物治療溫證,用涼性藥物治療涼證,順應病情的變化進行治療,這就是所謂的「從治」。

但必須以平復正氣為目的,不可過度治療(過度治療會損傷正氣,加重病情)。過度治療導致邪氣反盛(邪氣反盛就是不按時節出現,比如應當發熱的卻出現寒證,應當發寒的卻出現熱證,應當溫和的卻出現涼證,應當涼爽的卻出現溫證,這些都是邪氣反盛的表現)。

反勝者,故當反其氣以平之。)故曰無失天信,無逆氣宜,(客主氣運,至必應時,天之信也;不知時氣,失天信,矣。寒熱溫涼,用之必當,氣之宜也;不知逆從,逆氣宜矣。)無翼其勝,無贊其復,是謂至治。(翼其勝,贊其復,皆助邪也。知而弗犯,是謂至妙之治。)

白話文:

反常而勝者,應該用相反的治療方法來恢復平衡。所以說,不要失去大自然的規律,不要違反氣候變化規律。(客氣和主氣的運作,到了特定時候必然會應對,這就是大自然的規律;如果不知道時令氣候,就是失去了自然規律的信任。寒熱溫涼的藥物,使用時一定要合宜,這就是氣候規律;如果不知道什麼時候順從或對抗,就是違反了氣候規律。)不要幫助邪氣勝出,不要贊成它恢復,這就是最佳的治療方法。(幫助邪氣勝出,贊成它恢復,都是助長邪氣的方法。知道這樣做不對而避免,這就是最巧妙的治療方法。)

帝曰:善。論言熱無犯熱,寒無犯寒,余欲不遠寒,不遠熱奈何?(同前《六元正紀大論》。不遠寒、不遠熱,謂有不可遠寒、不可遠熱者,其治當何如也。)岐伯曰:悉乎哉問也!發表不遠熱,攻裡不遠寒。(中於表者多寒邪,故發表之治不能遠熱,夏月亦然。鬱於里者多熱邪,故攻裡之治,不能遠寒,冬月亦然。

白話文:

皇帝說:好!你說「熱症不犯熱,寒症不犯寒」,但我想要既不遠離寒冷,也不遠離炎熱,該怎麼辦呢? (同前《六元正紀大論》。不遠離寒冷、不遠離炎熱,是指有些情況下不能遠離寒冷,有些情況下不能遠離炎熱,對於這類情況的治療應該如何?) 岐伯回答:您問得真好啊!解表的時候不遠離炎熱,攻裡的時候不遠離寒冷。 (表證多為寒邪所致,因此解表治療不能遠離炎熱,即使在夏季也是如此。裡證多為熱邪所致,因此攻裡治療不能遠離寒冷,即使在冬季也是如此。)

愚按:此二句大意,全在發攻二字。發者,逐之於外也。攻者,逐之於內也。寒邪在表,非溫熱之氣不能散,故發表者不遠熱;熱鬱在內,非沉寒之物不能除,故攻裡者不遠寒,此必然之理也。然亦有用小柴、白虎、益元、冷水之類而取汗愈病者何也?此因表裡俱熱,故當涼解,非發之之謂也。

白話文:

我的意見是:這兩句話的意思,關鍵在「發」和「攻」兩個字。發的意思是將邪氣驅趕到體外,攻的意思是將邪氣驅逐到體內。寒邪在體表,如果不使用溫熱的藥物,無法驅散;所以治療表寒證,不能遠離熱藥。熱邪鬱積在體內,如果不使用寒涼的藥物,無法清除;所以治療裡熱證,不能遠離寒藥。這是必然的道理。不過,為什麼使用小柴胡、白虎湯、益元散、冷水等寒涼藥物而發汗也會治癒疾病呢?這是因為表裡都有熱邪,所以需要使用涼藥來祛除,並不是發汗的意思。

又有用理中、四逆、回陽之類而除痛去積者何也?此因陰寒留滯,故當溫中,非攻之之謂也。所謂發者,開其外之固也。攻者,伐其內之實也。今之昧者,但見外感發熱等病,不能察人傷於寒而傳為熱者有本寒標熱之義,輒用芩連等藥以清其標;亦焉知邪寒在表,藥寒在裡,以寒得寒,氣求聲應,致使內外合邪,遂不可解,此發表用寒之害也。其於春秋冬三季,及土金水三氣治令,陰勝陽微之時為尤甚。

白話文:

為什麼用理中湯、四逆湯、回陽散等藥物可以除去疼痛和積滯?這是因為陰寒之氣滯留在體內,所以應當溫暖中焦,而不是攻伐它。所謂「發」,就是疏通外界的閉塞症狀。所謂「攻」,就是驅散內部的實邪。現在的庸醫,只看到外感發熱等病症,不能分辨出是由受寒而變為熱症,具有「本寒標熱」的特徵,就隨便用黃芩、黃連等寒涼藥物來清熱。他們怎麼知道邪寒在表,而寒涼的藥物在裡呢?用寒藥來對付寒邪,只會讓寒氣在內外相應,導致病情更加複雜難治。這種用寒藥發表的做法,在春秋冬三季,以及土金水三氣主令的陰盛陽衰時期,危害尤其嚴重。

故凡寒邪在表未散,外雖熾熱而內無熱證者,正以火不在裡,最忌寒涼,此而誤人,是不知當發者不可遠熱也。又如內傷喘痛脹滿等證,多有三陰虧損者,今人但見此類,不辨虛寒,便用硝黃之屬,且云先去其邪,然後固本,若近乎理;亦焉知有假實真虛之病而復伐之,則病未去而元氣不能支矣,此而誤人,是不知當攻者方不遠寒也。二者之害,余見之多矣,不得不特表出之,以為當事者之戒。

白話文:

所以如果寒邪停留在體表沒有散去,外在雖然感覺很熱,但內在沒有發熱的證狀,這是因為火氣沒有入裡,最忌諱使用寒涼藥物治療。如果用寒涼藥物來治療,就會貽誤病情,因為不知在該發陽的時候,不應該遠離熱性藥物。

又比如內傷導致的喘息、疼痛、脹滿等症狀,很多都是因為三陰虧損造成的。現在的人,一旦看到類似的症狀,不辨虛寒,就使用大寒、大涼的藥物,例如硝石、黃連等,還說先把邪氣去除,再固本培元。這種做法看上去似乎有道理,其實不然。怎麼會知道這是假實真虛的疾病,如果再用大寒、大涼的藥物攻伐,那病還沒去,元氣就已經虧損了。這種做法也是貽誤病情,因為不知在該攻伐的時候,不應該遠離寒性藥物。

這兩種錯誤的治法,我見到的太多了,不得不特別提出來,以告誡相關的人員。

)帝曰:不發不攻而犯寒犯熱何如?(言不因發表而犯熱,不因攻裡而犯寒,則其病當何如?犯,謂不當用而誤用也。)岐伯曰:寒熱內賊,其病益甚。(以水濟水,以火濟火,則寒熱內賊而病益甚矣。)帝曰:願聞無病者何如?岐伯曰:無者生之,有者甚之。(無病而犯寒熱者,則生寒生熱。

白話文:

皇帝問道:不先發汗驅邪,也不先攻裡化瘀,就用藥治療寒熱病症,會怎麼樣呢?岐伯回答:寒熱之邪會進一步加重病情。皇帝又問:那什麼樣的人是不會得病的呢?岐伯回答:沒有病的人,如果用藥治療寒熱,就會生出寒熱的病症。有病的人,如果用藥治療寒熱,就會加重病情。

有病而犯寒熱者,則寒熱反甚。)帝曰:生者何如?岐伯曰:不遠熱則熱至,不遠寒則寒至。寒至則堅否腹滿、痛急下利之病生矣。(寒至則陽衰不能運化,故為是病。)熱至則身熱吐下霍亂、癰疽瘡瘍、瞀郁注下、瞤瘛腫脹、嘔鼽衄頭痛、骨節變肉痛、血溢血泄、淋閟之病生矣。(熱至則火灼諸經,故為是病。

白話文:

如果生病時遭受寒或熱的侵襲,寒熱的症狀就會加劇。皇帝問:「如果是活人,會怎樣?」岐伯答:「遠離熱氣的話,熱氣就會靠近;遠離寒氣的話,寒氣就會靠近。寒氣靠近後,會產生腹部滿硬、疼痛、急瀉的疾病。(寒氣靠近後,陽氣衰弱,無法運行轉化,所以會產生這些疾病。)熱氣靠近後,會產生身體發熱、嘔吐下瀉、霍亂、癰疽瘡瘍、眼睛昏花、眩暈、腫脹、嘔吐、抽搐、流鼻血、頭痛、骨節疼痛、出血、腹痛、淋病的疾病。(熱氣靠近後,火氣會灼傷各條經絡,所以會產生這些疾病。)

瞀,茂、務二音。瞤,如雲切。瘛音翅。)帝曰:治之奈何?,岐伯曰:時必順之,犯者治以勝也。(時必順之,治當順時也。若有所誤犯,則當治之以勝,如犯熱者勝以鹹寒,犯寒者勝以甘熱,犯涼者勝以苦溫,犯溫者勝以辛涼,治以所勝則可解也。)

白話文:

「瞀」字有兩個讀音:「茂」和「務」。「瞤」字讀音為「如雲」。「瘛」字讀音為「翅」。

黃帝問道:這些疾病的治療方法是什麼?

岐伯回答道:治療時一定要順應節氣。如果違反了節氣,就需要用相反的性質來治療。

2. 二十一、六氣正紀十二變

(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)

白話文:

  1. 「天有六氣,地有六形,人有六藏。」 天空有六種氣候,土地有六種形態,人有六個器官。

  2. 「春溫,夏熱,秋涼,冬寒。」 春季溫暖,夏季炎熱,秋季涼爽,冬季寒冷。

  3. 「木生東,火生南,土生中,金生西,水生北。」 木屬性生於東方,火屬性生於南方,土屬性生於中央,金屬性生於西方,水屬性生於北方。

  4. 「人之五藏六腑,皆受氣於胃,而更上下左右,以應天地四時五行之變。」 人的五臟六腑都從胃接收氣息,然後按照上下左右的位置,應對天地四季五行的變化。

  5. 「故曰:天有四時之氣以長萬物,地有六位以生萬物,人有五藏六府以載萬物,此之謂也。」 所以說,天空有四季的氣息來生長萬物,土地有六個位置來生長萬物,人有五臟六腑來承載萬物,這就是所說的。

黃帝問曰:五運六氣之應見,六化之正,六變之紀何如?岐伯對曰:夫六氣正紀,有化有變,有勝有復,有用有病,不同其候,帝欲何乎?帝曰:願盡聞之。岐伯曰:請遂言之。(正紀者,凡六氣應化之紀,皆曰正紀,與本篇前文邪化正化之正不同。)

白話文:

黃帝問:五運六氣的應驗徵兆,以及六化正統、六變規律是什麼?

岐伯回答:六氣正統的規律,包括化生、變異、相勝、復發、作用和致病,它們所表現的徵兆各不相同。皇上想了解哪方面的情況?

黃帝說:我希望能全面瞭解。

岐伯說:那就讓我一一說明。(正統:所有六氣應化之理,都稱為正統,與本篇前文邪化正化之正不同。)

夫氣之所至也,厥陰所至為和平,(初之主氣,木化也。)少陰所至為暄,(二之主氣,君火也。)太陰所至為埃溽,(四之主氣,土化也。)少陽所至為炎暑,(三之主氣,相火也。)陽明所至為清勁,(五之主氣,金化也。)太陽所至為寒氛,(終之主氣,水化也。)時化之常也。

白話文:

氣的運行所到之處,會有不同的影響:

  • 厥陰所到,帶來和諧與平和,(初氣的根源,為木氣生髮。)
  • 少陰所到,帶來溫暖舒適,(第二氣的根源,為心火。)
  • 太陰所到,帶來濕熱蒸騰,(第四氣的根源,為土氣。)
  • 少陽所到,帶來炎熱酷暑,(第三氣的根源,為相火。)
  • 陽明所到,帶來清涼勁風,(第五氣的根源,為金氣。)
  • 太陽所到,帶來寒氣瀰漫,(最後一氣的根源,為水氣。)

這是時令變化中氣候的常例。

(此四時正化,主氣之常也。按:三陰三陽之次:厥陰,一陰也;少陰,二陰也;太陰,三陰也;少陽,一陽也;陽明,二陽也;太陽,三陽也。皆因次為序,下文十二化皆然,此客氣之常也。)

白話文:

這些季節的變化,主導著氣候的規律。(註:三陰三陽的順序是:厥陰,是第一陰;少陰,是第二陰;太陰,是第三陰;少陽,是第一陽;陽明,是第二陽;太陽,是第三陽。這些都是按照順序排列的,下文的十二種變化都是如此,這是外來的氣候規律。)

厥陰所至為風府、為璺啟,(府者,言氣化之所司也。微裂未破曰璺,開拆曰啟,皆風化所致。璺音問。)少陰所至為大火府、為舒榮,(少陰為君,故曰大火府。物得陽氣,故舒展榮美。)太陰所至為雨府、為圓盈,(太陰化濕,故為雨府。物得土氣而後充實,故為圓盈。

白話文:

厥陰之氣所到的地方是風府穴和璺啟穴。(「府」指氣化運行的場所。微小裂痕尚未破損稱「璺」,張開開合稱「啟」,都是風化所致。)

少陰之氣所到的地方是大火府穴和舒榮穴。(少陰屬君火,故稱大火府。萬物得陽氣,故而舒展美好。)

太陰之氣所到的地方是雨府穴和圓盈穴。(太陰化濕,故稱為雨府。萬物得土氣後才會充實,故稱為圓盈。)

圓,周也。)少陽所至為熱府、為行出,(少陽為相,故曰熱府,相火用事,其熱尤甚。陽氣盛極,盡達於外,物得之而形全,故曰行出。)陽明所至為司殺府、為庚蒼,(金氣用事,故為司殺府。庚,更也。蒼,木化也。物得發生之化者,遇金氣而更易也。)太陽所至為寒府、為歸藏,(寒水用事,物得其氣而歸藏也。

)司化之常也。(司,主也。六氣各有所主,乃正化之常也。)

白話文:

,指周邊。 少陽 所到之處為熱府,主導活動和外出。(少陽屬火,故稱熱府,火氣極盛,熱量達於外,萬物得到火氣後形體得以完善,所以說主導活動和外出。) 陽明 所到之處為司殺府,主導生長和變化。(陽明屬金,故稱司殺府。金主殺伐,庚為更替,蒼為木的化生。萬物得到生長化生的力量,遇到金氣會發生變化。) 太陽 所到之處為寒府,主導收藏。(太陽屬水,故稱寒府。水主寒冷,萬物得到水氣後收斂收藏。)

厥陰所至為生、為風搖,(木氣升,故主升。風性動,故為搖。)少陰所至為榮、為形見,(陽氣方盛,故物榮而形顯。)太陰所至為化、為雲雨,(土能化生萬物,雲雨其氣也。)少陽所至為長、為蕃鮮,陽氣大盛,故物長而蕃鮮。)陽明所至為收、為霧露,(金之化也。

白話文:

厥陰經過的地方會生長,就像風吹動一樣。(木氣上行,所以代表生長。風的性質是會動,所以有搖動之意。

少陰經過的地方會繁榮,形體會顯現。(陽氣正在旺盛,所以事物繁榮茂盛,形體也顯得活躍。

太陰經過的地方會變化,就像雲雨一樣。(土能孕育萬物,雲雨就是它的氣象。

少陽經過的地方會成長,繁茂鮮豔。(陽氣旺盛,所以事物生長旺盛,色彩鮮豔。

陽明經過的地方會收斂,就像霧露一樣。(這是金的變化。

)太陽所至為藏、為周密,(水之化也。)氣化之常也。(六氣各有所化,亦正化之常也。以上二化,皆兼植物為言。)

白話文:

陽氣所到達的地方便會儲藏起來,成為周密包覆的東西(這是水氣的變化)。氣化的規律就是這樣(六種氣都有各自的變化,這也是正氣化的規律。以上這兩種變化,都是兼顧植物所說的)。

厥陰所至為風生,終為肅;(《六微旨大論》曰:風位之下,金氣承之。故厥陰風生而終為肅清也。)少陰所至為熱生,中為寒;(《六微旨大論》曰:少陰之上,熱氣治之,中見太陽。故少陰熱生而中為寒也。又云:君火之下,陰精承之。亦為寒之義。)太陰所至為濕生,終為注雨;(土位之下,風氣承之,故太陰濕生而終為注雨,即飄驟之謂。)少陽所至為火生,終為蒸溽;(相火之下,水氣承之,故少陽火生而終為蒸溽也。

白話文:

**厥陰所主:**風,最終為肅。 (《六微旨大論》中說:在風位下面,是金氣。因此厥陰的屬性是風,最終會轉變爲肅寒。)

少陰所主: 熱,中間爲寒。 (《六微旨大論》中說:在少陰的上面,是熱氣。少陰的中間,是太陽之氣。因此少陰的屬性是熱,中間會呈現寒涼。)

太陰所主: 濕,最終為注雨。 (土位之下,是風氣。因此太陰的屬性是濕,最終會變成注雨,也就是飄驟之意。)

少陽所主: 火,最終為蒸溽。 (相火之下,是水氣。因此少陽的屬性是火,最終會變成蒸溽。)

溽音辱。)陽明所至為燥生,終為涼;(此燥涼二字,當互更用之為是。蓋金位之下,火氣承之,故陽明涼生而終為燥也。)太陽所至為寒生,中為溫,(《六微旨大論》曰:太陽之上,寒氣治之,中見少陰。故太陽寒生而中為溫也。愚按:上文六化,厥陰太陰少陽陽明俱言終,而惟少陰太陽言中者何也?蓋六氣之道,陰陽而已;陰陽徵兆,水火而已。少陰者,君火也;太陽者,寒水也。

白話文:

濕熱(溽)的表現:

陽明經所在的地方會先乾燥,最後會變得涼爽。(這「乾燥」和「涼爽」應該互相交替使用才對。因為金位(肺)的下方,承受火氣(陽明),所以陽明經會先涼爽,最後才會變得乾燥。)

寒濕(太陽)的表現:

太陽經所在的地方會先寒涼,中間會溫熱。(《六微旨大論》中說:太陽經之上,由寒氣主導,中間出現少陰經的溫熱。所以,太陽經會先寒涼,中間會溫熱。)

作者補充:

上面說的六種變化,厥陰、太陰、少陽、陽明都說了「最後」,而只有少陰、太陽說了「中間」。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六氣的道理,就是陰陽而已;陰陽的徵兆,就是水、火而已。少陰是君火(心火);太陽是寒水(腎水)。

陽勝則陰復,故少陰所至為熱生,中為寒,此離象之外陽內陰也。陰勝則陽復,故太陽所至為寒生,中為溫,此坎象之外陰內陽也。故惟此二氣言中者,言陰陽互藏之綱領也;其他言終者,言五行下承之義耳。)德化之常也。(此以六氣之正化而承者隨之,皆生物之本也,故為德化之常。

白話文:

陽氣強盛時,陰氣就會減弱,所以少陰之氣影響到的外層會發熱,內層會寒冷,這是因為離卦象徵外陽內陰。陰氣強盛時,陽氣就會減弱,所以太陽之氣影響到的外層會寒冷,內層會溫暖,這是因為坎卦象徵外陰內陽。因此,只有這兩股氣才提到「中」,表示陰陽相互包藏的綱領;其他提到「終」的,只是說明五行承受陰陽的道理而已。這是一種自然的變化規律。(這裡根據六氣的正常變化順序,隨之而來的都是生命的根本,所以是自然變化的規律。

厥陰所至為毛化,(毛蟲之族,得木化也。)少陰所至為羽化,(羽蟲之族,得火化也。王氏曰:有羽翮飛行之類。義通。翮,亥格切。)太陰所至為倮化,(倮蟲之族,得土化也。)少陽所至為羽化,(王氏曰:薄明羽翼,蜂蟬之類,非翎羽之羽也。義通。)陽明所至為介化,(甲蟲之族,得金化也。

白話文:

厥陰到的地方會變成毛蟲,(毛蟲這種族,獲得了木元素的變化。)少陰到的地方會變成鳥類,(鳥類這種族,獲得了火元素的變化。王氏說:有翅膀用來飛行的種類。這個意思相通。翅膀,亥格切。)太陰到的地方會變成爬蟲類,(爬蟲類這種族,獲得了土元素的變化。)少陽到的地方會變成飛鳥,(王氏說:薄明的翅膀,蜂、蟬之類,不是翎羽的羽毛。這個意思相通。)陽明到的地方會變成殼類,(甲蟲這種族,獲得了金元素的變化。)

)太陽所至為鱗化,(鱗蟲之族,得水化也。)德化之常也。(此動物賴之以生,所謂德化之常也。以上言化者凡五類。)

白話文:

陽氣所至之處,就會形成鱗片(鱗蟲魚類遇水就會變化)。這是道德教化的規律。(這些動物賴此而生,稱為道德教化的規律。以上所說的變化共有五種。)

厥陰所至為生化,(萬物始生,溫化布也。)少陰所至為榮化,(物榮而秀,暄化布也。)太陰所至為濡化,(物滋而澤,濕化布也。)少陽所至為茂化,(物茂而繁,熱化布也。)陽明所至為堅化,(物堅而斂,金化布也。)太陽所至為藏化,(物隱而藏,水化布也。)布政之常也。(氣布則物從其化,故謂之政。)

白話文:

厥陰(肝)所到之處,為萬物生長化育,(萬物開始萌生,受到溫暖的滋養。)少陰(腎)所到之處,為萬物繁榮化育,(萬物繁榮茂盛,受到溫暖的滋養。)太陰(脾)所到之處,為萬物濕潤化育,(萬物滋潤有光澤,受到濕潤的滋養。)少陽(膽)所到之處,為萬物繁茂化育,(萬物茂盛繁多,受到熱量的滋養。)陽明(胃)所到之處,為萬物堅固化育,(萬物堅固收斂,受到金形的滋養。)太陽(膀胱)所到之處,為萬物收藏化育,(萬物隱藏收藏,受到水的滋養。)這是天地運行施政的常態。(氣運通暢,萬物便順應其化育,故稱為施政。)

厥陰所至為飄怒大涼,(飄怒,木亢之變也。大涼,金之承製也。)少陰所至為大暄、寒,(大暄,,火亢之變也。寒,陰精之承製也。暄音喧。)太陰所至為雷霆驟注、烈風,(雷霆驟注,土亢之變也。烈風,木之承製也。)少陽所至為飄風燔燎、霜凝,(飄風燔燎,熱亢之變也。

白話文:

「厥陰」所到之處會出現飄忽不定、極度寒冷(飄忽不定是木氣過盛的變化,極度寒冷是金氣相承的變化)。

「少陰」所到之處會出現極度炎熱、寒冷(極度炎熱是火氣過盛的變化,寒冷是陰精相承的變化)。

「太陰」所到之處會出現霹靂暴雨、狂風(霹靂暴雨是土氣過盛的變化,狂風是木氣相承的變化)。

「少陽」所到之處會出現狂風野火、霜凝結(狂風野火是熱氣過盛的變化,霜凝結是寒氣相承的變化)。

霜凝,,水之承製也。)陽明所至為散落、溫,(散落,金亢之變也。溫,火之承製也。)太陽所至為寒雪冰雹、白埃,(寒雪冰雹,水亢之變也。白埃,土之承製也。)氣變之常也。(變者,變乎常也。六氣亢極,則承者制之,因勝而復,皆非和平正氣,故謂之變。)

白話文:

霜的形成,是水氣凝結而成的。陽明之氣到來時,霜散落,天氣溫暖(霜散落是金氣過盛的變化,溫暖是火氣凝結的表現)。太陽之氣到來時,會產生寒冷的雪、冰、雹,以及白色的霧氣(寒冷的雪、冰、雹是水氣過盛的變化,白色霧氣是土氣凝結的表現)。這些都是氣候變化的常態。(變動是指不同於通常的情況。六種氣過度旺盛,就會被剋制它們的氣制約,由於剋制而恢復平衡,這些都不是和平正氣,所以稱之為變化。)

厥陰所至為撓動、為迎隨,(撓動,風之性。迎隨,木之性。)少陰所至為高明焰、為曛,(高明焰,陽光也。曛,熱氣也。)太陰所至為沉陰、為白埃、為晦暝,(晦暝,昏黑色也。皆濕土之氣。)少陽所至為光顯、為彤雲、為曛,(光顯,虹電火光之屬也。彤雲,赤云也。

白話文:

厥陰的影響會引起撓動和迎隨。(其中撓動是風的屬性,迎隨是木的屬性。)

少陰的影響會造成高明焰和曛。(其中高明焰是指陽光,曛是指熱氣。)

太陰的影響會造成沉陰、白埃和晦暝。(晦暝是指昏暗的黑色,這些都屬於濕土的氣息。)

少陽的影響會帶來光顯、彤雲和曛。(其中光顯是指虹電和火光之類,彤雲是指赤色的雲。)

彤音同。)陽明所至為煙埃、為霜、為勁切、為淒鳴,(皆金氣肅殺之令。)太陽所至為剛固、為堅芒、為立,(皆水氣寒凝之令。)令行之常也。(氣行而物無敢違,故謂之令。以上曰政、曰變、曰令者凡三類。)

白話文:

陽明所到之處,空氣中會出現煙塵、霜凍、大風呼嘯、鳥鳴悲切,(這些都是金氣肅殺的徵兆。)太陽所到之處,萬物剛強堅固、堅硬銳利、挺立,(這些都是水氣寒冷凝結的徵兆。)這是氣運行時必然會產生的現象。(氣運行而萬物不敢違背,所以稱為「令」。以上所說的「政」、「變」、「令」,總共有三類。)

厥陰所至為裡急,(風木用事則病在筋,故為裡急。)少陰所至為瘍胗身熱,(君火用事則血脈熱,故瘍胗身熱。)太陰所至為積飲痞隔,(濕土用事則脾多濕滯,故為積飲痞隔。)少陽所至為嚏嘔、為瘡瘍,(相火炎上,故為嚏嘔。熱傷皮腠,故為瘡瘍。)陽明所至為浮虛,(陽明用事而浮虛,皮毛為金之合也。

)太陽所至為屈伸不利,(寒水用事則病在骨,故為屈伸不利。)病之常也。

白話文:

厥陰經的病邪深入體內,會導致裡急(如腹瀉、肛門緊縮)。(因為風木屬陽,侵犯筋脈,故而病在筋,表現為裡急。)

少陰經的病邪深入體內,會導致瘍胗和身熱。(因為君火屬陰,侵犯血脈,故而血脈發熱,表現為瘍胗和身熱。)

太陰經的病邪深入體內,會導致積飲和痞隔。(因為濕土屬陰,侵犯脾臟,故而脾臟濕滯,表現為積飲和痞隔。)

少陽經的病邪深入體內,會導致嚏嘔和瘡瘍。(因為相火屬陽,向上炎熱,故而表現為嚏嘔。熱邪侵犯皮膚腠理,故而表現為瘡瘍。)

陽明經的病邪深入體內,會導致浮虛。(因為陽明屬陽,侵犯皮毛,而皮毛與金屬相應,故而表現為浮虛。)

厥陰所至為支痛,(厥陰主肝,故兩脅肋支為痛。)少陰所至為驚惑、惡寒戰慄、譫妄,(少陰主心,故為驚惑。熱極反兼寒化,故惡寒戰慄。陽亢傷陰,心神迷亂故譫妄。)太陰所至為稸滿,(太陰主脾,病在中焦,故畜滿。(稸音畜。)少陽所至為驚躁瞀昧暴病,(少陽主膽而火乘之,故為驚躁。

白話文:

肝經不通會導致兩側肋骨疼痛。(因為肝經主管肝臟,所以兩側肋骨疼痛。)

心經不通會導致驚慌、怕冷、發抖、胡言亂語。(因為心經主管心臟,所以會導致驚慌。熱症過度反而會變成寒症,所以會怕冷、發抖。陽氣過盛會傷害陰氣,導致心神混亂而胡言亂語。)

脾經不通會導致腹脹、食慾不佳。(因為脾經主管脾臟,病在腸胃,所以會腹脹。(「稸」音同「畜」,意指腹中積存食物。))

膽經不通會導致驚跳、視力模糊、突然生病。(因為膽經主管膽臟,如果火氣過盛,就會導致驚跳。

火外陽而內陰,故瞀昧。相火急疾,故為暴病。瞀音務,悶也。)陽明所至為鼽、尻陰股膝髀腨胻足病,(陽明胃經起於鼻,故為鼽。會於氣街,總於宗筋,以下於足,故為尻陰膝足等病。)太陽所至為腰痛,(太陽膀胱之脈,挾脊抵腰中,故為腰痛。)病之常也。

白話文:

火性外表陽熱,內部陰冷,因此會導致昏暗不明。相火發作急促猛烈,所以會變成暴病。(「瞀」同「務」,表示昏悶。)陽明經所經過的地方會出現陰囊、股膝大腿小腿腳部疾病。(陽明胃經起源於鼻子,所以會引起陰囊疾病。它會經過氣街,總管宗筋,再延伸到腳,因此會造成股膝大腿小腿腳部等疾病。)太陽經所經過的地方會出現腰痛。(太陽膀胱經的經脈會夾著脊椎延伸到腰部,所以會引起腰痛。)這些都是疾病的常態。

厥陰所至為軟戾,(厥陰木病在筋,故令肢體緛縮,乖戾不支。緛音軟。戾音利。)少陰所至為悲妄衄衊,(火病於心而並於肺,故為悲妄。火逼血而妄行,故鼻血為衄,汙血為蔑。蔑音滅。)太陰所至為中滿霍亂吐下,(土濕傷脾也。)少陽所至為喉痹耳鳴嘔湧,(相火上炎也。

白話文:

木屬的厥陰病症會導致四肢無力、肌肉攣縮。 火屬的少陰病症會造成悲傷異常、鼻血不止、血塊排出。 土屬的太陰病症會引起胃部脹滿、霍亂嘔吐腹瀉。 火屬的少陽病症會出現喉嚨發炎、耳鳴、嘔吐反酸。

湧,湧同。)陽明所至為脅痛、皴揭,(燥金用事則肝木受傷,故脅痛。皮膚甲錯而起為皴揭,皆燥病也。皴,取鈞切。)太陽所至為寢汗痙,(寒水用事,故為寢汗,《脈要精微論》曰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者是也。支體強直、筋急反戾曰痙,陰寒凝滯而陽氣不行也。痙音敬。

)病之常也。

白話文:

陽明經絡經過的地方會引起脅部疼痛和皮膚乾裂(因為乾燥的金元素作用會損傷肝木,所以導致脅痛。皮膚破裂和起皮叫做皴揭,都是乾燥引起的疾病。皴,發音為鈞。)太陽經絡經過的地方會導致夜間出汗和痙攣(寒水元素作用,所以導致夜間出汗,《脈要精微論》說陰氣過盛的人容易多汗、身體發寒。肢體僵硬、筋脈緊張,無法伸縮叫做痙攣,這是因為陰寒凝滯,陽氣無法運行。痙,發音為敬。)

厥陰所至為脅痛嘔泄,(木自為病,故脅痛。肝乘於脾,故嘔泄。)少陰所至為語笑,(少陰主心,心藏神,神有餘則笑不休。)太陰所至為重胕腫,(土氣濕滯,則身重肉浮而腫,謂之胕腫。)少陽所至為暴注瞤瘛暴死,(相火乘金,大腸受之,則為暴注而下,乘脾則肌肉瞤動,乘肝則肢體筋脈抽瘛。相火急暴,故為暴死。

白話文:

厥陰(肝經)所經過的地方會出現脅痛、嘔吐、腹瀉。(肝臟本身出問題,所以會脅痛。肝氣侵犯脾胃,所以會嘔吐腹瀉。)

少陰(心經)所經過的地方會出現胡言亂語、大笑不止。(少陰經主管心臟,心臟藏神,精神過剩就會大笑不止。)

太陰(脾經)所經過的地方會出現身體沉重、浮腫。(土氣濕滯,會導致身體沉重、肉質浮腫而腫脹,稱為浮腫。)

少陽(膽經)所經過的地方會出現突然的腹瀉、抽搐痙攣、暴死。(肝膽之火侵犯肺金,大腸受到影響,就會導致暴瀉;侵犯脾臟,就會導致肌肉抽動痙攣;侵犯肝臟,就會導致肢體筋脈抽搐痙攣。肝膽之火急躁暴烈,所以會導致暴死。)

瘛音熾。)陽明所至為鼽嚏,(金氣寒肅而斂,故為鼽嚏。鼽音求。嚏音帝。)太陽所至為流泄禁止,(寒氣下行,能為瀉利,故曰流泄。陰寒凝結,陽氣不化,能使二便不通,汗竅不解,故曰禁止。)病之常也。(以上病候凡四類。)

白話文:

呃逆的聲音很大。(陽明經所到之處會出現連續打噴嚏,因為金氣寒冷收斂,所以會打噴嚏。鼽讀作「求」。嚏讀作「帝」。)太陽經所到之處會出現腹瀉、便祕。(寒氣下行,能導致瀉肚,所以說會腹瀉。寒氣凝聚,陽氣無法化解,會導致小便和大便不通,汗孔閉塞不出汗,所以說會便祕。)這是這些疾病的一般病候。(上述病候總共有四類。)

凡此十二變者,報德以德,報化以化,報政以政,報令以令,氣高則高,氣下則下,氣後則後,氣前則前,氣中則中,氣外則外,位之常也。(此總結上文勝復變病之候,各因其所至之氣而為之報也。故氣至有德化政令之異,則所報者亦以德化政令;氣至有高下前後中外之異,則所報者亦以高下前後中外。

白話文:

所有這些十二種變化,都是以德報德,以化報化,以政報政,以令報令。氣高則表現為高,氣低則表現為低,氣後則表現為後,氣前則表現為前,氣中則表現為中,氣外則表現為外,這是氣候變化常有的現象。(這總結了上文中由勝復變的相關情況,是由於氣候變化的影響才導致了這些變化。所以氣候變化有德、化、政、令的不同,那麼變化的表現也會表現為德、化、政、令;氣候變化有高、低、前、後、中、外的不同,那麼變化的表現也會表現為高、低、前、後、中、外。)

其在人之應之者,如手之三陰三陽其氣高,足之三陰三陽其氣下,足太陽行身之後,足陽明行身之前,足少陰太陰厥陰行身之中,足少陽行身之外,亦各有其位之常也。)故風勝則動,(此下總言六氣之病應也。風善行而數變,故風勝則動。)熱勝則腫,(瘡瘍癰腫,火之病也。

白話文:

在人體內,它們的對應部位是:手部的三陰三陽之氣位於上方,足部的三陰三陽之氣位於下方;足太陽經循行於身體的後面,足陽明經循行於身體的前面,足少陰經、太陰經、厥陰經循行於身體的內部,足少陽經循行於身體的外部。這些經脈的位置都是固定的,各自有其特定的運行路線。

因此,當風邪盛行時,就會導致人體出現活動不便的症狀(如中風導致的癱瘓等);(以下內容總述了六氣對人體的致病作用。風邪善於運行且變化多端,所以風邪盛行時,人體就會出現活動不便的症狀。)當熱邪盛行時,就會導致人體出現腫脹的症狀(如瘡瘍癰腫,這些疾病都是由火邪引起的)。

)燥勝則乾,(精血津液枯涸於內,皮膚肌肉皴揭於外,皆燥之病也。)寒勝則浮,(腹滿身浮,陽不足而寒為病也。)濕勝則濡泄,甚則水閉胕腫,(濡泄,水利也。水閉胕腫,水道不利而肌肉腫脹,按之如泥不起也。以上六句,與《陰陽應象大論》同,詳見陰陽類一。)隨氣所在以言其變耳。

白話文:

燥氣過盛則乾枯,(體內精血津液枯竭,皮膚肌肉變得乾裂,都是燥症的表現。)寒氣過盛則浮腫,(腹部脹滿,身體浮腫,是陽氣不足,寒氣為病的表現。)濕氣過盛則水瀉,嚴重時則水腫腹脹,(水瀉是水液過多。水腫腹脹是指水液不暢,肌肉腫脹,按壓後像泥一樣無法彈起。以上六句與《陰陽應象大論》相同,詳見陰陽類一。)根據氣的位置,描述其變化。

(氣有高下前後中外之異。人之為病,其氣亦然。故氣勝於高則病在頭項,氣勝於下則病在足膝,氣勝於前則病在面腹手臂,氣勝於後則病在肩背腰臀,氣勝於中則病在臟腑筋骨,氣勝於外則病在經絡皮毛,而凡風勝則動、熱勝則腫、燥勝則乾、寒勝則浮、濕勝則濡泄胕腫之類,無不隨氣所在而為病變也。)帝曰:願聞其用也。

白話文:

氣的運行有高低前後内外之分,人體生病,氣的變化也與此相關。所以,氣偏於高則頭頸部位生病,氣偏於下則足膝部位生病,氣偏於前則面部、腹部、手臂生病,氣偏於後則肩背、腰臀部位生病,氣偏於中則臟腑筋骨生病,氣偏於外則經絡、皮毛生病。而且,凡是風氣盛則會導致身體活動異常,熱氣盛則會導致身體腫脹,燥氣盛則會導致身體乾燥,寒氣盛則會導致身體浮腫,濕氣盛則會導致身体肿胀和水肿,等等,所有這些病變都會隨著氣的所在部位而發生。

帝曰:想要了解這些氣的運用方法。

(此言施化之用也。)岐伯曰:夫六氣之用,各歸不勝而為化。(各歸不勝,謂必從可克者而施其化也。)故太陰雨化,施於太陽;(土能勝水也。)太陽寒化,施於少陰;(水能勝火也。)少陰熱化,施於陽明;(火能勝金也。)陽明燥化,施於厥陰;(金能勝木也。)厥陰風化,施於太陰,(木能勝土也。

白話文:

(這句話說明瞭六氣相互轉化的作用。)岐伯說:六種氣候的作用,各自轉化為自己不能勝過的那種氣候。(各自轉化為自己不能勝過的那種,意思是必須按照相剋的原則進行轉化。)所以,太陰之氣化為雨,作用於太陽之氣;(土能勝水。)太陽之氣化為寒,作用於少陰之氣;(水能勝火。)少陰之氣化為熱,作用於陽明之氣;(火能勝金。)陽明之氣化為燥,作用於厥陰之氣;(金能勝木。)厥陰之氣化為風,作用於太陰之氣;(木能勝土。)

)各命其所在以徵之也。(所在,即方月也。徵,驗也。主氣之方月有常,如九宮八方各有所屬,六氣四時各有其序也。客氣之方月無定,如子午歲少陰司天,則太陽在東北,厥陰在東南,少陰在正南,太陰在西南,少陽在西北,陽明在正北,此子午客氣之方也。太陽主初氣,厥陰主二氣,少陰主三氣,太陰主四氣,少陽主五氣,陽明主六氣,此子午客氣之月也。

白話文:

每種氣都有一個屬於它的方位和時節,用來作為驗證依據。(方位和時節,即所處的星座和月份。驗證,即對照檢驗。)主氣的方位和時節具有規律性,就像九宮八方各屬於不同的星座,六氣四時各有固定的次序一樣。客氣的方位和時節沒有固定性,比如子午年少陰司天,那麼太陽在東北,厥陰在東南,少陰在正南,太陰在西南,少陽在西北,陽明在正北,這就是子午客氣的方位。太陽主導初氣,厥陰主導二氣,少陰主導三氣,太陰主導四氣,少陽主導五氣,陽明主導六氣,這就是子午客氣的時節。

若其施化,則太陽寒化,當施於正南之少陰及西北之少陽,初氣之徵也;厥陰風化,當施於西南之太陰,二氣之徵也;少陰熱化,當施於正北之陽明,三氣之徵也;太陰雨化,當施於東北之太陽,四氣之徵也;少陽火化,當施於正北之陽明,五氣之徵也;陽明燥化,當施於東南之厥陰,終氣之徵也,此子午年少陰司天方月施化之義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太陽受到寒氣影響,則應施化於正南少陰方和西北少陽方,這是初氣的徵兆;如果厥陰受到風氣影響,則應施化於西南太陰方,這是二氣的徵兆;如果少陰受到熱氣影響,則應施化於正北陽明方,這是三氣的徵兆;如果太陰受到雨氣影響,則應施化於東北太陽方,這是四氣的徵兆;如果少陽受到火氣影響,則應施化於正北陽明方,這是五氣的徵兆;如果陽明受到燥氣影響,則應施化於東南厥陰方,這是終氣的徵兆,這是子午年少陰方主天時,按月施化的原理。

然歲步各有盛衰,氣太過,則乘彼不勝而施其邪化;氣不及,則為彼所勝而受其制化;氣和平,則各布其政令而無災變之化。是以盈虛消長,又各有微妙存焉。舉此一年,他可類求矣。)帝曰:自得其位何如?岐伯曰:自得其位,常化也。(自得其位,言六氣所臨,但施化於本位之方月,而無彼此之相犯也。

白話文:

然而,一年中的時序變化有所旺盛和衰弱,氣太旺盛,就會趁虛而入,施加其邪惡的變化;氣太不足,就會被它制服,受到它的控制和變化;氣平衡,各司其職,就會沒有災異。所以盈滿、虧虛、消退、增長,都各有微妙的變化規律。舉這一年的變化來說明,其他時段的變化都可以類推。

帝皇問:自動適應自己所處的方位如何?

岐伯答:自動適應自己所處的方位,這是自然的變化規律。(自動適應自己所處的方位,是指六氣所臨,只在它所對應的方位和時間施加影響,而不相互幹擾。)

如前注子午歲,太陽在東北,主初之氣,於本位施其寒化,厥陰在東南,主二之氣,於本位施其風化之類,皆自得其位之常化也。)帝曰:願聞所在也。岐伯曰:命其位而方月可知也。(命,命其名也。位,即上下左右之位也。方,方隅也。月,月令也。命其位則名次立,名次立則所直之方,所主之月各有其應而常變可知矣。

白話文:

前面註解中提到子午年歲,太陽位於東北方,主導初氣,在其本位發揮寒化的作用;厥陰位於東南方,主導二氣,在其本位發揮風化的作用,這都是屬於各個部位固有的正常變化。黃帝說:我希望聽聽它們所在的具體位置。岐伯說:如果知道了它們的名次和位置,就可以根據月份推斷。

(命,指命名其名次。位,指上下左右的位置。方,指方位。月,指月份。命名其名次,名次確定了,則其對應的方位和所主導的月份就會有相應的變化,這些變化是恆定的,是可以根據這些信息推斷的。)

愚按:上文云報德以德、報化以化、報政令以政令者,言勝復之氣,因變之邪正而報有不同也。雲氣高則高、氣下則下、氣後則後、氣前則前、氣中外則中外者,言勝復之方,隨氣所在而或此或彼,變無定位也。故以天下之廣言之,則東南方陽也,陽者其精降於下,故右熱而左溫;西北方陰也,陰者其精奉於上,故左寒而右涼。以一州之地言之,則崇高者陰氣治之,故高者氣寒;汙下者陽氣治之,故下者氣熱。

白話文:

我的看法:文中所說的「報德以德、報化以化、報政令以政令」,是指勝復之氣會隨著邪正之氣的變化而反應不同。

「雲氣高則高、氣下則下、氣後則後、氣前則前、氣中外則中外」,是指勝復之法會根據邪氣所在的位置而有所不同,位置不定。

因此,以整個天下來說,東南方為陽,陽氣的精華會下降,所以右側較熱,左側較溫暖;西北方為陰,陰氣的精華會上升,所以左側較冷,右側較涼。

以一個州來說,崇高的地方由陰氣治理,所以高處較冷;汙下的地方由陽氣治理,所以低處較熱。

此方隅大小之氣有不同也。以運氣所主言之,則厥陰所至為風,少陰所至為火,太陰所至為雨,少陽所至為熱,陽明所至為燥,太陽所至為寒,此六氣之更勝,有衰有王不一也。以九宮所屬言之,則有曰災一宮、災三宮、災四宮、災五宮、災九宮,而四正四隅有異也。故本篇言位言方言月。

白話文:

這個地方不同方位有不同的氣候。從氣候運行來說,厥陰所到之處會形成風,少陰所到之處會形成火,太陰所到之處會形成雨,少陽所到之處會形成熱氣,陽明所到之處會形成乾燥,太陽所到之處會形成寒冷,這六種氣候變化無常,時有盛衰。從九宮方位來說,有災禍分佈在一宮、三宮、四宮、五宮、九宮,而四正四隅的災禍也有所不同。所以,這篇文章會根據方位、方言和月份來討論。

夫以三者相參,則四時八方之候,其變不同者多矣。故有應於此而不應於彼者,有寒熱溫涼主客相反者,有南方清燥而溫、北方雨濕而潦者,有中原冰雪而寒、左右溫涼更互者,此以地理有高下,形勢有大小,氣位方月有從逆,小者小異,大者大異,而運氣之變,所以有無窮之妙也。先儒有以天下旱潦不同,而非運氣主歲之說者,蓋未達此章之理耳。

有按在前第十,當與此篇參其義。)

白話文:

由於土地、天氣和人體三者相互作用,所以四季八方氣候的變化千差萬別。因此,有的地方應該出現某種氣候,但是另一地方卻不適用;有的地方寒熱交替,寒氣熱氣互為賓主;有的地方南方天氣晴朗乾燥而溫暖,北方卻雨水濕潤而潮濕;有的地方中原冰雪交加而寒冷,周邊卻溫暖涼爽交替。這是因為地勢有高低,地形有大小,氣候方位有順逆,小的地方變化小,大的地方變化大,而氣候變化的妙處正是因此而無限。古代學者中有人認為各地旱澇不同,並不是氣候主導年歲的說法,這說明他們沒有明白這一段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