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八卷 (18)

回本書目錄

八卷 (18)

1. 二十四、營氣運行之次

蓄,臭同,許救切。)絡陰器,上過毛中,入臍中,上循腹裡入缺盆,下注肺中,復出太陰,此營氣之所行也,逆順之常也。(督脈自尾骶前絡陰器,即名任脈,上過陰毛中,入臍上腹,入缺盆,下肺中,復出於手太陰經。前經脈篇未及任督,而此始全備,是十四經營氣之序。

白話文:

《二十四、營氣運行之次》

氣蓄積於陰部(「臭」與「蓄」同音,讀作「許救切」),沿著陰器向上經過陰毛處,進入肚臍,再向上循行腹部內側,進入鎖骨上窩(缺盆),向下灌注至肺部,隨後再次顯現於手太陰肺經,這就是營氣運行的路徑,也是其順行與逆行的規律。(督脈從尾骶部向前聯繫陰器,這段即稱為任脈,向上經過陰毛處,進入肚臍與腹部,向上至鎖骨上窩,再下行至肺部,最後重新顯現於手太陰經。之前的經脈篇章未詳細說明任督二脈,此處才完整補充,此為十四經脈營氣運行的順序。)

2. 二十五、衛氣運行之次

(靈樞衛氣行篇,全)

黃帝問於岐伯曰:願聞衛氣之行,出入之合何如?岐伯曰:歲有十二月,日有十二辰,(十二辰,即十二支也,在月為建,在日為時。)子午為經,卯酉為緯。(天象定者為經,動者為緯。子午當南北二極,居其所而不移,故為經。卯酉常東昇西降,列宿周旋無已,故為緯。

)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,四七二十八星,(天分四面,曰東西南北,一面七星。如角亢氐房心尾箕,東方七宿也,鬥牛女虛危室璧,北方七宿也,奎婁胃昴畢觜參,西方七宿也;井鬼柳星張翼軫,南方七宿也,是為四七二十八星。)房昂為緯,虛張為經。(房在卯中,昴在酉中,故為緯。

虛在子中,張在午中,故為經。)是故房至畢為為陽,昴至心為陰,陽主晝,陰主夜。(自房至畢,其位在卯辰巳午未申,故屬陽而主晝。自昴至尾,其位在酉戌亥子醜寅,故屬陰而主夜。)故衛氣之行,一日一夜五十周於身,晝日行於陽二十五周,夜行於陰二十五周,周於五歲。(衛氣之行於身者,一日一夜凡五十周於身。

天之陽主晝,陰主夜;人之陽主腑,陰主臟。故衛氣晝則行於陽分二十五周,夜則行於陰分二十五周。陽分者言表言腑,陰分者言裡言臟也,故夜則周於五臟。歲當作臟,誤也。)

是故平旦陰盡、陽氣出於目,目張則氣上行於頭,循項下足太陽,循背下至小趾之端。(此下言衛氣晝行陽分,始於足太陽經以周六腑而及於腎經,是為一周。太陽始於睛明,故出於目。然目者宗脈之所聚,凡五臟六腑之精陽氣皆上走於目而為睛,故平旦陰盡則陽氣至目而目張。目張則衛氣由睛明穴上頭,循項下足太陽經之分,循背下行以至足小趾端之至陰穴也。

)其散者,別於目銳眥,下手太陽,下至手小指之間外側。(散者,散行者也。衛氣之行,不循經相傳,故始自目內眥而下於足太陽,其散者自目銳眥而行於手太陽也。下至手小指之間外側,少澤穴也。)其散者,別於目銳眥,下足少陽,注小趾次趾之間。(此自太陽行於足手少陽也。

目銳眥,足少陽瞳子髎也。足小趾次趾之間,竅陰穴也。)以上循手少陽之分側,下至小指之間。(分側當作外側,小指下當有次指二字,謂手少陽關衝穴也。)別者以上至耳前,合於頷脈,注足陽明,以下行至跗上,入五趾之間。(此自少陽而行於手足陽明也。合於頷脈,謂由承泣頰車之分,下注足陽明經。

五趾當作中趾,謂厲兌穴也。頷,何敢切。)其散者,從耳下,下手陽明,入大指之間,入掌中。(手陽明之別者入耳,故從耳下行本經。大指下當有次指二字,謂商陽穴也。)其至於足也,入足心,出內踝,下行陰分,復合於目,故為一周。(此自陽明入足心出內踝者,由足少陰腎經以下行陰分也。

白話文:

二十五、衛氣運行之次

黃帝問岐伯:「我想瞭解衛氣的運行,其出入與配合的規律是如何的?」岐伯回答:「一年有十二個月,一天有十二時辰(十二時辰即十二地支,在月份稱為『建』,在日期稱為『時』)。子午為經,卯酉為緯。(天象中固定不動的稱為『經』,變動運行的稱為『緯』。子午對應南北兩極,位置固定不移,故為經;卯酉對應日月東升西落,星辰循環不止,故為緯。)

天體分佈二十八宿,每一方向有七顆星,四方共二十八星。(天分為東、西、南、北四面,每面七宿。例如東方七宿為角、亢、氐、房、心、尾、箕;北方七宿為鬥、牛、女、虛、危、室、璧;西方七宿為奎、婁、胃、昴、畢、觜、參;南方七宿為井、鬼、柳、星、張、翼、軫,合稱四七二十八星。)房宿與昴宿為緯,虛宿與張宿為經。(房宿位於卯位正中,昴宿位於酉位正中,故為緯;虛宿位於子位正中,張宿位於午位正中,故為經。)

因此,從房宿至畢宿屬陽,昴宿至心宿屬陰,陽主白晝,陰主黑夜。(房宿至畢宿的位置在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,故屬陽而主晝;昴宿至尾宿的位置在酉、戌、亥、子、醜、寅,故屬陰而主夜。)衛氣的運行,一日一夜在全身循環五十周,白天行於陽分二十五周,夜晚行於陰分二十五周,並環繞五臟。(衛氣在全身運行,一日一夜共五十周。天象中陽主晝,陰主夜;人體中陽主腑,陰主臟。因此衛氣白天行於陽分二十五周,夜晚行於陰分二十五周。陽分指體表與六腑,陰分指體內與五臟,故夜晚環繞五臟。「歲」應為「臟」之誤。)

黎明時陰氣盡而陽氣從眼睛升起,眼睛睜開則氣上行至頭部,沿頸項下行至足太陽經,再沿背部下行至足小趾尖端。(此段說明衛氣白天行於陽分的路徑,始於足太陽經,環繞六腑後至腎經,完成一周。足太陽經始於睛明穴,故氣從眼睛出發。眼睛是眾脈匯聚之處,五臟六腑的精氣皆上注於目,因此黎明陰氣盡時,陽氣至目而眼睛睜開。睜眼後,衛氣從睛明穴上行至頭,沿頸項下行至足太陽經,再沿背部下行至足小趾端的至陰穴。)

衛氣分散的部分,從眼睛外側分出,下行至手太陽經,至手小指外側。(「散者」指衛氣的分支。衛氣運行不局限於經脈傳遞,故主幹從目內眥下行足太陽經,分支則從目外眥行至手太陽經,至手小指外側的少澤穴。)另一分支從目外眥下行至足少陽經,注入足第四趾間。(此為從太陽經分支至手足少陽經。目外眥為足少陽經的瞳子髎穴,足第四趾間為竅陰穴。)再沿手少陽經外側下行至無名指端。(「分側」應為「外側」,「小指」後應有「次指」二字,指手少陽經的關衝穴。)

另有分支上行至耳前,與頷部脈絡會合,注入足陽明經,下行至足背,進入中趾間。(此為從少陽經分支至手足陽明經。與頷脈會合指從承泣、頰車穴下行至足陽明經。「五趾」應為「中趾」,指厲兌穴。)還有分支從耳下,行至手陽明經,進入食指端,再入手掌。(手陽明經的分支入耳,故從耳下行至本經。「大指」後應有「次指」二字,指商陽穴。)

衛氣行至足部時,進入足心,從內踝流出,下行至陰分,再回歸於目,完成一周。(此段說明衛氣從陽明經入足心,出內踝後,經足少陰腎經下行至陰分,最後回歸於目,形成完整循環。)